摘" "要:基于藝術療愈視角下高校陶瓷繪畫與教學是以藝術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通過審美體驗、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等作用來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導致部分大學生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為此,本文將重點探討藝術療愈視角下高校陶瓷繪畫與教學的課程設計,從理論層面闡述其內涵和意義,并分析當前我國高校陶瓷繪畫與教學研究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設計策略,結合專業(yè)特點選擇教學內容。
關鍵詞:藝術療愈;高校陶瓷繪畫與教學;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7-4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9699(2025)01-0117-007
※ 收稿日期:2024-09-01
作者簡介:周滋柔(1990-),女,江西九江人,講師,主要從事美術學教育與陶瓷藝術繪畫等研究。
藝術療愈是指藝術家通過對個體心理的干預,達到心靈平衡、身心愉悅之目的。在當代藝術中,藝術療愈被賦予了更多新的內涵和意義,不僅是一種治療方法,也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與撫慰。在此背景下,高校陶瓷繪畫與教學應順應時代發(fā)展需求,以“藝術療愈”為理念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讓學生們能從藝術療愈過程中學到生活技能、審美能力等多方面知識,并將這種學習成果運用于實際工作當中。
一、藝術療愈的理論基礎及實踐應用
(一)藝術療愈的理論起源
藝術療愈是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和表達來促進心理、情感與社會功能的治療方式。作為一種跨學科的療法,藝術療愈融合了心理學、藝術學與精神病學的理論,旨在通過非語言的方式幫助個體探索內心、表達情感,并最終實現自我療愈。[1]自20世紀中期以來,藝術療愈在西方國家逐漸發(fā)展為一種重要的心理治療手段,并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應用。
藝術療愈可追溯到榮格(Carl Jung)等心理學家的工作,榮格提出了“集體無意識”概念,并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可以作為一種途徑,幫助個體接觸到深層次的潛意識內容。榮格認為,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人們能將內在的情感、沖突和心理困境以象征性的方式外化,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整合這些內在體驗。此外,精神分析學派的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也認為藝術具有表達潛意識沖突的功能,藝術作品往往是壓抑情感和欲望的象征性表達。
(二)藝術療愈的實踐與發(fā)展
在藝術療愈的實踐中,藝術創(chuàng)作被視為一種“安全空間”。個體可以在這個空間中自由地表達和探索自己的情感與想法,而無需擔心被評判。美國藝術治療師瑪格麗特·瑟納爾(Margaret Naumburg)被認為是藝術療愈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她強調藝術作為“語言的替代”,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能夠揭示個體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她的工作為藝術療愈奠定了基礎,并推動了這一領域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三)中國藝術療愈的特色與應用
藝術療愈在中國的應用取得了顯著成就,中國學者們逐漸結合本土文化和傳統(tǒng)療愈方式,將藝術療愈與中醫(yī)理論、道家思想相融合。中國的藝術療愈更加注重整體觀與和諧觀,強調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達到身心的全面平衡。例如,中醫(yī)的“氣”理論認為,人體的情感與健康狀態(tài)與氣的流動密切相關,而通過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可有效調理氣的運行,達到身心和諧的效果。
藝術療愈的核心在于其“過程導向”,即關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而非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在此過程中,個體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并在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中獲得心理支持和療愈。該療愈方式特別適用于那些難以通過言語表達內心感受的人群,如兒童、孤獨癥患者、創(chuàng)傷經歷者等。
二、藝術療愈在高校陶瓷繪畫課程中的應用意義
(一)促進學生情感表達與心理調適
在高校陶瓷繪畫與教學的課程設計中,藝術療愈的應用對學生情感表達與心理調適具有積極影響。陶瓷繪畫作為融合藝術與手工技藝的創(chuàng)作形式,可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情感表達平臺。在陶瓷繪畫過程中,學生通過色彩、圖案和形態(tài)的創(chuàng)作,外化內在情感。尤其是在面對學業(yè)壓力、情感困惑和人際沖突時,藝術療愈的過程可起到調節(jié)情緒、釋放壓力的作用。通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潛意識中的情感轉化為視覺語言,幫助學生緩解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促進自我認知與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教學過程中,應輔以心理學方法和藝術治療理論的課程設計,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陶瓷繪畫中找到自我,增強心理韌性,達到情感的深層次釋放與調節(jié)。
(二)提升審美素養(yǎng)與創(chuàng)造能力
藝術療愈融入陶瓷繪畫課程,不僅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更是對其審美素養(yǎng)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陶瓷繪畫要求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進行細致的藝術構思與色彩運用,通過陶瓷藝術的視覺與觸覺體驗,增強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幫助他們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積累藝術修養(yǎng)。[2] 在課程設計中,應設置開放性和挑戰(zhàn)性的創(chuàng)作課題,引導學生在藝術療愈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新的表達方式和藝術理念,從而在提高審美素養(yǎng)的同時,培養(yǎng)其獨特的創(chuàng)造能力,增強藝術表現力。
(三)強化團隊合作與社會適應能力
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往往涉及多人協(xié)作,無論是共同完成大型陶藝作品,還是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進行技術與藝術的交流,都需要學生在團隊中學會溝通、協(xié)調與合作。藝術療愈通過集體創(chuàng)作的形式,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互動與理解,增強了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3] 同時,陶瓷繪畫課程設置中,通過角色分配與任務協(xié)作,學生在團隊中體驗到責任分擔與角色認同,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藝術療愈的團隊合作實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模擬社會關系的環(huán)境,使他們在集體創(chuàng)作中學會與他人有效溝通、處理沖突,并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模式,從而為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和社會融入奠定基礎。
三、基于藝術療愈視角下高校陶瓷繪畫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
(一)開發(fā)陶瓷療愈校本課程,打造鮮活寬闊的育人陣地
在開發(fā)陶瓷療愈校本課程時,應將陶瓷藝術的獨特療愈功能與高校學生的心理需求緊密結合,打造既有實踐操作性,又有心理調適作用的課程體系。陶瓷療愈校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通過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情感平衡。具體來說,課程旨在幫助學生釋放學習壓力、培養(yǎng)情緒表達能力,并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提升自我認知與心理韌性。為實現這些目標,課程設計應強調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與心理調適,而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授。重點突出陶瓷創(chuàng)作的療愈特性,圍繞心理療愈的需求進行模塊化設置。課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主要模塊:一是基礎陶瓷工藝模塊,教授基本的陶瓷制作技藝,如泥塑成型、釉彩配置和窯燒技法,為學生提供基礎技能支持,使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自由表達情感;二是心理療愈創(chuàng)作模塊,結合心理學中的藝術療愈理論,如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和表達性藝術治療,鼓勵學生通過陶瓷創(chuàng)作表達內心情感和潛意識,重點在于通過創(chuàng)作過程,引導學生探索自我、釋放情緒;三是個性化創(chuàng)作項目模塊,設計個性化的陶瓷創(chuàng)作項目,讓學生在自由創(chuàng)作中表達個人內心世界,教師可在此過程中提供指導,幫助學生將內心的復雜情感轉化為具象的藝術作品,從而達到心理療愈的效果。
在實施陶瓷療愈校本課程時,需采用體驗式學習與個別化指導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每位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得到充分關注和個性化指導。具體來說,課程應采取小班制教學模式,以保證教師能深入了解每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感需求,從而提供針對性的輔導與技藝指導。在此過程中,體驗式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來深入感受陶瓷創(chuàng)作的療愈效果,而個別化指導則通過教師的悉心關懷和專業(yè)引導,使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掌握技藝,在情感表達和心理調適上獲得支持。
為確保陶瓷療愈課程的有效性,還必須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過程性評估與結果性評估相結合,全面關注學生在課程中的心理變化與情感表達效果。過程性評估通過教師的觀察與交流,動態(tài)跟蹤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變化,采用定期的創(chuàng)作日志、情緒問卷等工具來實現。成果性評估則集中在學生的陶瓷作品上,評估應超越單純的技藝標準,注重學生作品中情感表達的深度與真誠度。
(二)陶瓷繪畫與教學帶動藝術療愈,開展以藝術療愈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1.個性化的材料選擇與繪畫體驗
陶瓷繪畫的療愈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材料的質感和可塑性,因此,應注重材料的選擇,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心理需求,提供多種類型的陶瓷材料。例如,柔軟的陶泥適合情緒波動較大、通過捏塑等粗放動作宣泄情感的學生,而硬質的瓷土則適合情感內斂、需要通過精細操作表達內心世界的學生。[4] 此外,還應提供色彩豐富的釉料和顏料,使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進一步表達和調節(jié)情緒。在每次課程開始前,應向學生介紹不同材料的特點及其在情感表達中的作用,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感狀態(tài)選擇適合的材料。學生可以選擇冷色調的釉料來表達內心的寧靜或憂郁,也可以選擇溫暖的色調來傳達快樂或舒適感,這種選擇過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我療愈效果。
2.引導式的創(chuàng)作主題設定
創(chuàng)作主題的設定直接影響學生在陶瓷繪畫中的情感投入和表達,因此主題設計需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和啟發(fā)性。應設計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創(chuàng)作主題,如“內心的花園”“情感的波浪”或“時光的痕跡”,這些主題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創(chuàng)作,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深度反思和探索自身的情感世界。在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可通過提問和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挖掘主題背后的情感含義。例如,在創(chuàng)作“內心的花園”這一主題時,可引導學生思考:花園中有怎樣的植物?這些植物是否象征著某種情感或記憶?通過這種引導,幫助學生將內在情感具象化為藝術表現。
3.創(chuàng)作過程的引導與支持
創(chuàng)作過程是陶瓷繪畫發(fā)揮療愈效果的關鍵階段,可將創(chuàng)作過程分為多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目標和側重點。第一階段主要集中在材料的初步處理和感受,第二階段則專注于細節(jié)的雕琢和表達,最后一個階段則是對整體作品的完善與調整。同時,在技術層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如:如何利用雕刻工具表達情感、如何通過釉料的調和傳達內心的微妙感受等。通過提供專業(yè)技術指導,幫助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更加精準地表達情感。此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教師應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情感狀態(tài),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引導學生思考作品的內涵,激發(fā)情感共鳴,同時增強他們的創(chuàng)作自信。
(三)走訪民間陶藝基地,豐富教學資源素材
在藝術療愈視角下,陶瓷繪畫教學的核心目標是通過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對陶瓷藝術的感知力、創(chuàng)造力和文化認同感。為實現這一目標,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在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中找到心理平衡與情感抒發(fā)的途徑,進而提升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與審美體驗。因此,走訪民間陶藝基地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不僅在于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更是為了促進學生深入體驗陶瓷藝術的文化底蘊和工藝流程,從而在學習過程中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1]
選擇合適的民間陶藝基地是課程設計中的首要任務。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與目標,選擇具有代表性和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陶藝基地,如湖北漢川馬口窯等,學校應與基地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制定詳細的合作計劃,確保學生定期參與基地的實踐活動。合作關系不僅局限于單次走訪,還應包括定期邀請民間陶藝大師到校舉辦講座和開設工作坊,以便更好地將基地資源融入日常教學中。同時,走訪民間陶藝基地的教學設計,注重將課堂理論與基地實踐緊密結合。例如,在學習陶瓷繪畫的基礎技法時,教師可在理論講授后,安排學生到民間基地觀察和體驗傳統(tǒng)的繪畫工藝流程,如瓷器的手繪工藝、釉下彩繪等。通過親身體驗,使其直觀地理解不同技法的操作要點和藝術效果,實現從“理論—實踐—再理論”的循環(huán)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陶瓷繪畫的精髓,增強他們對傳統(tǒng)工藝的尊重和認同。
在基地走訪過程中,學生與民間藝術家的互動是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為確?;拥纳疃群托Ч?,學校應提前安排并設計交流活動的內容與形式,組織“師徒結對”項目,讓學生在走訪過程中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陶藝大師,參與其日常創(chuàng)作活動,學習技藝的同時,了解大師的創(chuàng)作理念與藝術追求。在課程設計中教師應預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允許學生將基地走訪的所見所感融入個人的創(chuàng)作中。在結課作品展示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以通過影像、實物展示和文字描述等方式,呈現自己在基地學習中的收獲,并將其轉化為創(chuàng)作靈感。教師在評審學生作品時,應該注重考察他們如何將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評估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的創(chuàng)新性和文化傳承意識。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組織基地走訪時,應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反應;走訪結束后,安排心理輔導課,幫助學生梳理實踐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探討藝術創(chuàng)作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5]
(四)改變評價方式,完善評估考核體系
在傳統(tǒng)的陶瓷繪畫課程中,評價方式較為單一,主要依賴于期末作品的質量或考試成績。該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技術水平,但忽略了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心理狀態(tài)和成長過程。為了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應引入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特別是在藝術療愈的背景下,評價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及藝術創(chuàng)作的情感表達顯得尤為重要。
多元化評價方式應包括藝術實踐表現、主題創(chuàng)作、作品答辯三個方面。藝術實踐表現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的操作技能和藝術表現力,包括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情緒狀態(tài)和心理變化。通過定期觀察和記錄學生的創(chuàng)作過程,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給予及時的指導和關懷。通過定期的心理評估與創(chuàng)作記錄,結合學生的藝術實踐表現,進行全面評價。
主題創(chuàng)作是學生在課程中根據特定主題進行的創(chuàng)作,這不僅是對其技藝的考驗,更是對其內心情感的表達和對主題理解的展示。在藝術療愈背景下,主題創(chuàng)作的評價標準應側重于學生對主題的情感投入、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心理變化以及最終作品的情感表達。為了科學地評估這一過程,應采用“藝術作品分析法”,從藝術治療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學生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心理象征和內在沖突的表達。評價時既要關注作品的完成度和技藝,還要結合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表現出的心理特征與情感流露,確保能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心理狀態(tài)。
作品答辯作為評價方式之一,是對學生創(chuàng)作能力的檢驗,更是深化藝術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尤其是在藝術療愈與陶瓷繪畫課程中,答辯的意義不僅局限于對作品本身的評價,還包括對學生情感表達和心理狀態(tài)的深入探討。通過綜合性的評估方式,學生能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創(chuàng)作過程,并借此機會反思和梳理自己的情感體驗,進而為教師提供更為精確的心理輔導和藝術指導的依據。在答辯過程中,學生應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深度闡釋,包含創(chuàng)作思路、靈感來源、藝術表達手法等方面,并從多個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構思和表現,更是對內心情感的揭示與解析。答辯中的互動提問是深化學生心理探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評委通過專業(yè)的提問,引導學生進一步闡述作品背后的情感邏輯和心理動因。例如,評委應根據學生選擇的色彩、材質或構圖形式發(fā)問,探討這些選擇是否與學生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或情感體驗相關聯(lián),進而揭示學生在創(chuàng)作時潛意識中的心理活動,為藝術療愈提供更為準確的方向。評委的提問能考驗學生的藝術表達能力,為他們提供反思和深化自我認知的機會。
在考核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必須注意多元化和科學化。藝術實踐表現的考核標準應包括技藝水平、情感表達、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情緒變化以及心理狀態(tài)的調整,并引入心理學評估工具,如“情感量表”“情緒波動記錄”等,定期評估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和情緒狀態(tài)。此外,還應通過學生的創(chuàng)作日志、課堂表現記錄等方式,全面評估其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流露和心理調適。而主題創(chuàng)作的考核標準則應考慮創(chuàng)作主題的深度、情感表達的真誠度和作品的心理象征意義。教師在評價學生作品時,應重點關注作品中情感和心理象征的表達,如通過色彩、形狀、圖案等形式,分析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狀態(tài)和內心世界。作品答辯的考核標準要側重于學生對作品的情感闡述能力和對創(chuàng)作過程的反思深度。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作品背后的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并通過對答辯內容的分析,評估學生對自我情感的認知和表達能力。[6]
(五)整合課程屬性,建設開放性教學內容
在高校教學體系中,藝術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藝術療愈還是比較常見的,特別是工藝美術專業(yè),常常以陶瓷繪畫為依托進行實操和理論的教學進而提升心理療愈的能力。但是,非藝術類專業(yè)的學生并未開設陶瓷藝術公共課程,大部分陶瓷藝術課程只面向藝術類學生,由此可見,陶瓷繪畫課程的授課群體是相對有限的,療愈的群體范圍也因而受到了制約。公共課程是高校通識課程的主要形式,可以通過在非藝術專業(yè)類課程中增設陶瓷繪畫選修課,教授對象不分專業(yè)方向,只作為普及性教育的功能,目的就是使學生認識和了解不同的學科領域,并能學以致用,將不同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如理工類專業(yè)可以增設相關陶瓷繪畫公共選修課程,這類學生經常跟數字、公式和機械打交道,相對而言學習環(huán)境和方式比較枯燥,容易產生消極懈怠的情緒,那么通過陶瓷繪畫課程來療愈他們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升學生的人文藝術內涵,還能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由此可見,在藝術療愈視角下,陶瓷繪畫課程的設置可以調整為專業(yè)課程+公共選修課程的方式來整合。
陶瓷繪畫的教學內容設計通常要根據課程屬性來進行完善。藝術類專業(yè)課程應進行正常的陶瓷理論和陶瓷實操,一方面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chuàng)作欲望,另一方面從多元化的陶瓷藝術發(fā)展史中,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作為公共選修課程的陶瓷繪畫教學主要面對的是非藝術類專業(yè)學生,他們來自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對知識結構的理解各有差異,甚至沒有繪畫基礎,因此選修課程通常作為一門賞析課程來進行授課。此時,可將教學側重點放在對陶瓷藝術發(fā)展史的了解、對陶瓷藝術美的賞析和陶瓷作品造型設計想象力的開發(fā)上,不斷加強學生的視覺體驗,以此療愈心靈,升華情感,完善學生的人格,從而發(fā)揮高等教育課程建設的開放性功能。
(六)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加強課程互聯(lián)互動機制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fā)展,教學模式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面對面授課,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的創(chuàng)新授課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推進藝術療愈視角下的高校陶瓷繪畫課程內容建設。大學生目前處在一個信息化復雜的時代,所接收的文化和知識來源非常廣,所以在是非判斷面前,很容易對心理產生觸碰,此時必須為他們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7] 通過線上直播講座、陶瓷藝術家互動交流和打造精品課程,藝術療愈的渠道可以變得更加輕松和私密。
陶瓷繪畫是一項理論和實踐性相結合的課程,線上的授課內容主要是通過理論傳授為主,課堂教師進行文字講解會相對比較枯燥,以平臺直播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和連線藝術家本人進行交流,可以很好地調動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對陶瓷藝術知識的理解,也便于學生在課后觀看直播回放和復習。線下的教學主要以實踐為主,可設置拉坯、成型、釉料應用、裝飾貼花等技能性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會讓教學模塊與思路更為清晰,教師授課時間和方式更為靈活和便捷,學生學習效率也會相應提高。課程結束后,可集中進行線上課程理論考核,并和線下陶瓷作品共同完成課程學習效果的最終評價。[8]
四、結語
綜上所述,藝術療愈在高校陶瓷繪畫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通過藝術治療的方式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心理疏導和精神慰藉。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藝術療愈在高校陶瓷繪畫課程教學中的價值,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進行實踐探索,以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譽欽,陸曉幸.現代陶藝的心理療愈探究[J].陶瓷研究,2024,39(03):19-21.
[2]王思思.論陶瓷藝術的心理療愈[D].江西: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2021.
[3]方思琳.“藝術療愈”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4,40(03):82-84.
[4]邵美琪.陶瓷繪畫的藝術療愈的作用研究[D].江西: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2024.
[5]楊碩.手工陶藝的藝術療愈機制研究[D].山東:山東藝術學院,2023.
[6]鄧爽.淺論陶藝作為藝術治療媒介對聽障兒童的療愈作用[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2,56(09):26-27.
[7]王佳琦.高校美術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改革研究[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4,58(04):28-29.
[8]張琳.景德鎮(zhèn)陶瓷繪畫的價值與發(fā)展特點[J].景德鎮(zhèn)學院學報,2022,37(05):123-126.
責任編輯:周瑜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of Ceramic Painting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ing with Art
ZHOU Zirou,LI Xihuan
(School of Ceramic Art and Design, Jingdezhen University, Jingdezhen 333400, Jiangxi, China)
Abstract: Ceramic painting and teaching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healing with ar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s at educating students in an artistic way—to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rough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creativity training.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eachers attach most importance to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neglect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which leads to the lack of innovative spirit in some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ceramic painting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ealing with art, interpreting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such concept at theoretical level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ceramic painting and teaching in China' higher schools and the problems concerned with it.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relevant desig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and it's advised that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healing with art; ceramic painting and teaching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