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大國形象的建構也顯得尤為重要,而外宣翻譯是建構國家形象的有力載體、傳播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吨袊缆纺転槭澜缲暙I什么》是一本深刻探討中國道路及其對世界貢獻的理論書籍,本土譯者對其進行外宣翻譯是中國國家形象自塑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以敘事理論為理論基礎,探究譯者如何通過運用文本素材選擇性采用、標示式建構和參與者重新定位三個敘事建構策略,在《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英譯本中構建中國關注民生、崇尚和平、社會穩(wěn)定、“自信”而不“自傲”的大國國家形象。
關鍵詞:敘事理論;國家形象建構;《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
中圖分類號:H05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9699(2025)01-0022-007
※ 收稿日期:2024-11-03
基金項目:陜西跨文化交際與區(qū)域國別合作研究項目(2024HZ0554);陜西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SYB2024003)
作者簡介:于強福(1982-),男,山東萊陽人,副教授,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朱康利(2001-),女,河南周口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環(huán)境下,國與國之間在文化軟實力層面上的競爭不斷加劇,塑造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已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首要問題。[1]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體現(xiàn),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的國家形象發(fā)生了深刻變化,而國家形象主要由自塑和他塑兩大路徑進行建構。迄今為止,中國國家形象依然由西方媒體,即他塑主導,但是由于價值觀、表達方式和思維習慣上的差別,自塑才是塑造本國國家形象的有效途徑。[2] 國家形象的自塑途徑主要由外宣材料、新聞聯(lián)播、相關書籍的英譯等構成。《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由韓慶祥和黃相懷所著,該書聚焦于中國道路及其對世界的貢獻,深刻地闡釋和分析了中國道路的定義和優(yōu)勢、中國共產(chǎn)黨改變中國的三個特征、中國道路的制度優(yōu)勢和中國社會保障體系[3],其外譯有助于目的語讀者了解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同時本土譯者的外譯是自塑本國國家形象的有效途徑之一。筆者經(jīng)查閱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國家形象相關研究多以國家形象建構、多模態(tài)等作為理論基礎,鮮有以敘事建構理論為理論基礎探析國家形象建構問題。故此,本文以敘事理論為基礎,探究譯者在翻譯活動中如何運用文本素材選擇性采用、標示式建構和參與者重新定位三個敘事建構策略在《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英譯本中構建良好的中國大國形象。
一、敘事建構理論
敘事學肇始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分為經(jīng)典敘事學和后經(jīng)典敘事學兩大類。經(jīng)典敘事學主要關注的是文本內(nèi)部的因素,對文本敘事展開相關研究。后經(jīng)典敘事學始于20世紀90年代,與經(jīng)典敘事學相反,它主要關注的是文本以外的因素,將文本內(nèi)部因素和文本以外的因素,即社會文化因素相結合,認識到了讀者與作者關系的重要性。[4] 早期敘事學研究以文學敘事為主流,絕大多數(shù)敘事理論相關研究均以文學作品為研究對象。蒙娜·貝克(Mona Baker)教授于2006年在其專著《翻譯與沖突——敘事性闡述》(Translation and Conflict: A Narrative Account)中將敘事理論與翻譯進行系統(tǒng)性的跨學科結合[5],提出翻譯即“再敘事”,即譯者在理解原文的過程中視角的變化和詳略的選擇都具有一定的目的,且具有主觀性,同時譯者進行的翻譯活動是考慮目的語讀者和發(fā)揮自己語言駕馭能力的過程,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主觀性,此觀點在翻譯界掀起了一波巨浪。[6]
蒙娜·貝克認為,翻譯是在某種特定的翻譯目的驅(qū)動下,譯者綜合考慮目的語觀眾的認知習慣、文化背景和對譯本的接受程度,運用各種建構策略不斷重構原作敘事的過程。[7] 同時受后經(jīng)典敘事學的影響,蒙娜·貝克不再只關注文本內(nèi)的靜態(tài)因素,更加關注文本以外的動態(tài)因素,如作者、文本、讀者、語境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相互作用。[8]敘事建構理論的靈活度和應用性較強,在翻譯中強調(diào)譯者基于目的語觀眾的審美期待、文化背景和認知習慣,在譯本中反復對原作進行敘事重構的過程,同時通過譯文在目的語文化和讀者之間的接受程度來檢驗譯文文本質(zhì)量。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以通過“運用多種方法來突出和弱化原文中的敘事結構,從而使得譯文在與本文化相“異”的文化背景下參與對社會現(xiàn)實的建構。[7]基于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框架理論,蒙娜·貝克將敘事理論與翻譯相結合,系統(tǒng)地闡釋了敘事的運作與建構,深入地分析了翻譯在跨時間和跨文本敘事中的作用。貝克教授認為,為了重構敘事,翻譯過程主要有四種敘事建構策略:時空建構(temporal and spatial framing)、文本素材選擇性采用建構(framing by selective appropriation of textual material)、標示式建構(framing by labeling)和參與者重新定位建構(framing by repositioning of participants)。[9]
隨著蒙娜·貝克敘事理論的快速傳播,學者們開始將此理論應用到不同領域的翻譯研究中,然而相關研究大多涉及文學文本翻譯,鮮有研究將敘事理論應用于政治文本或外宣文本翻譯中。[4] 因此,本文以敘事建構理論為理論基礎,以外宣英譯本為研究對象,探究譯者如何運用文本素材選擇性采用、標示式建構和參與者重新定位三個敘事建構策略在《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英譯本中構建良好的中國大國形象,以此呼吁更多的學者從敘事理論視角來闡釋外宣翻譯行為,通過翻譯在國際語境中建構傳播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國家形象。
二、國家形象建構
博爾?。˙oulding)最早提出“國家形象”這一概念,他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本國家的認知和國際社會中對一個國家的綜合認知”[10]。國家形象不僅包括其他國家和其民眾對本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的綜合印象,即“他塑”,也包括本國公民對其國家行為和國家各項活動的綜合評價以及民眾對本國形象的自主建構,如通過外宣、演講等方法塑造本國的國家形象,即“自塑”。因此,國家形象可以理解為“國內(nèi)和國際社會民眾對本國形象的綜合評價和認知”[11]。
國家形象作為包括國家硬實力和國家軟實力在內(nèi)的國家綜合實力在人們主觀世界的投射,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范疇之一。作為一個快速崛起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和政治制度與西方世界迥異的背景下,如何塑造本國形象、世界如何看待中國,將會成為影響中國未來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黨和國家一直致力于完善國家形象、維護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名譽。[12]
國家形象的構建和傳播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需要借助先進的傳播技術或者傳播策略,從而精準地表達本國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等。[1] 近年來,有關國家形象的研究多從傳播學、文學和國際關系學的角度探討中國大國形象的塑造和傳播,仍以“他塑”為主,國家形象“自塑”研究較少。且國內(nèi)學界有關國家形象的研究多從多模態(tài)[13-14]、話語分析[15]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角[16]來研究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研究對象多集中于動態(tài)的電影和宣傳片[1],對于靜態(tài)的新聞、外宣材料和政治書籍的英譯關注較少,未有研究將敘事理論和國家形象建構相結合并探析闡釋外宣材料靜態(tài)文本的翻譯。因此,本文以敘事建構理論為基礎,探究在政治外宣文本《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中,譯者如何從文本素材選擇性采用、標示式建構和參與者重新定位三個方面構建中國國家形象。
三、《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英譯本中國家形象的敘事建構
《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一書由韓慶祥和黃相懷所著,聚焦于中國道路這一主題,該書深刻地闡釋和分析了中國道路的定義和優(yōu)勢、共產(chǎn)黨改變中國的三個特征、中國道路的制度優(yōu)勢和中國社會保障體系,是一本深刻探討中國道路及其對世界貢獻的政治理論書籍,也是展示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文本。其英譯本有力地向國際社會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是助力消除國際對我國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理念誤解的重要窗口,也是建構和傳播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有力載體。譯者主要運用文本素材選擇性采用、標示式建構和參與者重新定位三個敘事建構策略在《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英譯本中構建良好的中國大國形象。本文未以時空建構策略角度探究譯者如何在《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英譯本中構建中國國家形象,主要由于《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源文本和目的語文本中的時空搭建基本保持一致,鮮有出現(xiàn)增譯和刪減,同時大國形象的自塑無法有效地通過時空建構得以實現(xiàn)。
(一)文本素材選擇性采用
文本素材選擇性采用主要指譯者為了突出強調(diào)或抑制敘事中的某些部分,巧妙地采用增添或者刪除的形式,即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以達到翻譯目的。由于國家之間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和文化內(nèi)涵的迥異,譯者的翻譯行為無法達到完全地傳遞原文的語義和語境,因此譯者在翻譯活動中有選擇性地增添和刪減也無法避免。同時,譯者此類翻譯行為使得譯者具有更多的主動性,從而可以更好地達到傳達原文語義、適應目的語讀者文化背景、促成文化交流的目的。[17] 《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英譯本中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名稱和事件的細節(jié)描述上,多為通過增譯其背景知識的描述,在異域環(huán)境中顯化原作隱含的敘事,從而潛移默化地構建中國形象。
例1.原文:可以說,中國越是發(fā)展,發(fā)展中國家打破舊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秩序的機會就越大、籌碼就越足。[18]
譯文:It is safe to say that the great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greater the chances and strength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break the ol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19]
原文以中國2015年同歐盟源語光伏產(chǎn)品的談判為例,表明中國有改變不合理國際貿(mào)易體系的愿望和實力,從而引出“中國越是發(fā)展,發(fā)展中國家打破舊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秩序的機會就越大、籌碼就越足”的觀點。原文中“可以說”原意僅用來引出觀點,并不蘊含其他深層意,但在譯文中,中國譯者為建構中國主張“和平”的大國形象,使用評價句型“it is + 形容詞 + to do”,同時選擇性增譯形容詞“safe”,旨在打破西方“國強必霸”的歷史邏輯,同時一定程度上避免國際社會視中國發(fā)展為“威脅”的問題。此處中國譯者在句式和詞匯上的選擇方便讀者理解,也傳達了原文中發(fā)展中國家地位提高的表層意,同時也將深層意“中國強但不霸”通過增譯體現(xiàn)出來。中國譯者的翻譯行為使得譯文既符合英文的行文邏輯,也強化了中國的敘事立場。
例2.原文:我們黨依靠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chuàng)、堅持、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8]
譯文:The CPC has carried out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 new great revolution and create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firmly relying on the people.[19]
該例是介紹建黨以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的三件大事之一,強調(diào)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即強調(diào)人民的重要性。原文中作者只是簡單闡釋“黨依靠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chuàng)、堅持、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論點,而譯者為達到使譯文準確表達原文的含義,且滿足傳播好中國聲音、構建良好中國形象的目的,在譯文中添加了原文無其詞有其意的詞語,即將“依靠人民”增譯為“by firmly relying on the people”。譯者增譯副詞“firmly”修飾動詞詞組“rely on”,向目的語讀者傳達了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堅定決心,通過譯者的翻譯行為,目的語讀者可以獲悉“人民”在中國的重要性以及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大國形象。
(二)標示式建構
標示是用于指向或指認敘事中某個關鍵因素的任何種類,主要涉及使用專有名詞或短語來對人名、地名、事件或其他關鍵因素進行標記和識別。[20]譯者為了達到重新敘事或凸顯敘事主題的目的,對個別成分進行修改,重新建構敘事內(nèi)容。[21] 標題和命名都是建構手段的重要代表,在《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英譯本中,有關政治事務和稱謂語的命名是常見的標示手段。
例3.原文:中國社會保障體系[18]
譯文:The China’s road has established a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Chinese people.[19]
“中國社會保障體系”這個標題對于源語文化的讀者來說并不陌生,指的是中國為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質(zhì)幫助的各項措施的總稱,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yōu)撫安置、社會互助等。但是目的語文化中缺乏相關文化信息,如果譯者只是將其直譯為“Chinese social security system”,雖完整地傳達了原文的語義,但是目的語讀者針對“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相關內(nèi)容了解仍有所缺失,且無法體會“中國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之廣及其建構的中國關注民生之大國形象,因此譯者對“中國社會保障體系”采用標示式建構策略,將其翻譯為“The China’s road has established a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Chinese people”,譯文凸顯了“社會保障體系”保障的對象,即“中國人”。通過譯者的翻譯行為,目的語讀者可以獲悉中國對“民生”的重視,以人民為中心。同時,譯者在開頭增譯了“The China’s road has established……”該翻譯行為是譯者清楚地知道社會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增長和國家進步的表現(xiàn)。譯者采用標示性建構策略對“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進行翻譯,既在國際社會中展現(xiàn)了中國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健康發(fā)展的大國形象,又體現(xiàn)了“中國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廣,即重視“民生”的大國形象。
例4.原文:中國始終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為經(jīng)濟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提供了“定海神針”。[18]
譯文:China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and protect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which has provided a “stability anch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19]
“定海神針”一詞源于古代中國治水傳說,大禹為了治水打造了四根神針,分別放置于東南西北四海之中,起到穩(wěn)定四海的作用。而在政治外宣文本中“定海神針”一詞的使用常常用來比喻某事、某項舉措處于突出地位或發(fā)揮關鍵作用。在譯文中,如果譯者只是簡單地將“定海神針”翻譯為“ocean-quieting needle”,即“讓海平靜的針”,該翻譯行為既不符合政治外宣文本嚴謹?shù)奈谋咎攸c,也無法使得目的語讀者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在中國的重要性,因此譯者將其意譯為“stability anchor”,即“穩(wěn)定錨”,譯者通過標示建構原文中的敘事?!板^”的作用是“穩(wěn)定船、固定船,對于船身的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譯者對“anchor”的采用體現(xiàn)了中國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是中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國家自信的具體表現(xiàn)。
(三)參與者重新定位
參與者重新定位指翻譯過程中,譯者通過靈活運用表示時空、指示、方言、語域、自我和他人識別等各種語言手段來重新定位或改變原作者、譯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使之積極參與敘事重構之中,是一種強調(diào)關聯(lián)性特征的敘事策略。[20] 譯者通常采用副文本中重新定位和文本或話語內(nèi)重新定位來實現(xiàn)參與者重新定位,即譯者通過在副文本中添加注釋和對文本或話語內(nèi)的語言參數(shù)進行表達上的調(diào)整來突出參與者的原有定位?!吨袊缆纺転槭澜缲暙I什么》英譯本中通過參與者重新定位建構策略構建中國形象,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文本中指示對象的重新定位和語域選擇的重新定位。
例5.原文: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國共有城市低保對象1893萬人,農(nóng)村低保對象5202萬人,五保供養(yǎng)對象532萬人。[18]
譯文:By the end of November 2014, a total of 18.93 million urban residents and 52.2 million rural residents have received subsistence allowances, and 5.32 million residents who are entitled to five forms of support (food, clothing, medical care, housing, and burial expenses).[19]
這句話是對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巨大成就的介紹,即社會保障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由于源語文化中源語讀者相關信息的匹配,原文中的“五保供養(yǎng)對象”只是簡單地一筆帶過,但是由于目的語文化對“五保供養(yǎng)對象”中的“五?!眱?nèi)容的信息缺失,目的語讀者無法在其文化背景中找到與之相匹配的信息,因此中國譯者通過自身的判斷能力和價值觀采用參與者重新定位的敘事策略,在文本內(nèi)對指示對象“五保供養(yǎng)對象”重新定位,增譯出五保的內(nèi)容為“保吃、保穿、保住、保醫(yī)、保葬”,即五保戶享受具體的五項保障,使得譯文在語義呈現(xiàn)上更加清楚明了。目的語讀者可通過譯者對“五保”重新定義的敘事策略,清楚獲悉五保戶在中國農(nóng)村享受的具體待遇,同時向目的語讀者傳遞了中國深入貫徹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信息,助力于在目的語讀者心中構建出中國“關注民生”的大國形象。
例6.原文:1959年,毛澤東指出:“中國不僅要自己料理自己,自己過生活,還應該對別的國家和民族進行幫助,對世界有益處。同別的國家一樣,不僅要為自己而且還要對世界作些貢獻?!盵18]
譯文:In 1959, Mao Zedong pointed out, “China should both develop itself and help other countries and peoples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19]
在這句話中,毛澤東強調(diào)各個國家的發(fā)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國應相互借鑒交流,共同促進世界進步。原文中“自己料理自己”和“自己過生活”較為日?;?,符合源語讀者的認知,但是考慮到構建中國形象之需求以及英語句式的簡潔性,譯者從語域方面對相關敘事語言進行重新定位,以使譯文符合目的語讀者對敘事故事的認知,順應政治外宣文本的筆調(diào),更好地構建積極的中國形象。因此譯者將“自己料理自己,自己過生活”譯為“develop itself”,“develop”一詞本義為“使成長,發(fā)育,發(fā)展;逐漸形成,逐漸養(yǎng)成”,強調(diào)中國處于“發(fā)展期”,譯者的擇詞一定程度上凸顯了中國“自謙”的大國形象。同時,譯者的翻譯行為既表達了原文“自力更生”的語義,又將兩個短句進行合譯,使得譯文結構上更加簡單明了,語義上更加通俗易懂,文體風格上更加恰當?shù)皿w。
四、結語
放眼全球,我們正在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此背景下,《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英譯本向世界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了中國道路的特色,以及中國道路在生存、發(fā)展、制度、文化、和平等諸多方面對世界的貢獻,展現(xiàn)了中國崇尚和平發(fā)展、關注民生、自信而不自傲的大國形象。為了讓目的語讀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國,在目的語讀者心中構建良好的中國大國形象,該譯本的譯者綜合考慮敘事整體、背景知識和參與主體,根據(jù)其自身的判斷,靈活運用文本素材選擇性采用、標示式建構和參與者重新定位的建構策略,以最大的努力展現(xiàn)源文本的原貌,同時呈現(xiàn)出符合目的語語境的敘事文本,助力中國國家形象在國際語境中的建構?!吨袊缆纺転槭澜缲暙I什么》英譯本中可以看到蒙娜·貝克敘事理論的完美體現(xiàn),同時也是敘事建構理論應用于政治外宣材料中的典范,為構建好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齊永光,張晁源.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敘事策略研究:以近20年我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為例[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7(06):93-101.
[2]劉曼,楊懷明.國家形象建構視域下的對外話語翻譯策略研究:以《人民網(wǎng)》日文版習近平對外話語的日譯為例[J].上海翻譯,2024(04):35-39.
[3]韓慶祥,黃相懷.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4]唐藝嘉.敘事理論視角下新聞翻譯的敘事建構策略[C].外語教育與翻譯發(fā)展創(chuàng)新研究,2020(10):501-504.
[5]羅淑君,劉著妍.莫娜·貝克敘事理論視角下英語新聞漢譯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8):178-180.
[6]竇柯靜,陶李春.曼大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啟示:蒙娜·貝克爾訪談錄[J].中國科技翻譯,2019,32(02):37-40.
[7]王慧莉.翻譯中的“敘事建構”:莫楷《人面桃花》英譯本的翻譯策略剖析[J].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學報,2024,41(03):341-346.
[8]康寧.中央文獻先例敘事與譯者行為批評研究[D].天津:天津外國語大學,2022.
[9]宋改榮,李芝蓉.Mona Baker敘事理論視角下《浮躁》英譯本的翻譯重構[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04):114-119,126.
[10]Boulding,K.E.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J].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9(03):120-131.
[11]盧珊,侯建波.言據(jù)性視角下的國家形象建構研究:以黨的二十大報告(英譯本)為例[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3):81-89.
[12]張昆,蒲蕤.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戰(zhàn)略與建構路徑:芻議習近平的國家形象觀[J].新聞與寫作,2022(05):5-14.
[13]管樂.多模態(tài)轉(zhuǎn)喻與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以《“一帶一路”,北京再出發(fā)》動漫宣傳片為例[J].阜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3):47-55.
[14]楊才鑫.影視與神話:多模態(tài)結構隱轉(zhuǎn)喻下時事新聞漫畫中美國國家形象的建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5(S2):153-156.
[15]鄧天奇.話語變遷與譜系構建:日本國家敘事中的中國國家形象[J].大連大學報,2024,45(02):11-20.
[16]王晉軍,劉敬芳.基于及物性分析的《中國日報》(2012-2022)脫貧報道中的中國國家形象構建[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0(03):61-69.
[17]付君蕊.蒙娜·貝克敘事理論視角下《故事講述的權利》(節(jié)選)漢譯實踐報告[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22.
[18]韓慶祥,黃相懷,等.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修訂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19]Zhang Jingjin,Duan Mingyan.What Can China’s Road Contribute to the World[M].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17.
[20]蒙娜·貝克.翻譯與沖突:敘事性闡釋[M].趙文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1]龔璇.《誰-死了,麥卡錫》中的民間故事、故事講述人與小說敘述者[J].外國文學,2021(01):25-36.
責任編輯:鄧曄
A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Country Image in Exter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ing Narratives: Taking the English Version of What Can China's Road Contribute to the World as an Example
YU Qiangfu, ZHU Kangli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Shaanxi, China)
Abstract:With the enhancement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country image as a great power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Exter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serves as a powerful carrier for constructing country image and an important means of disseminating country image. What Can China's Road Contribute to the World is a theoretical book deeply exploring China's road and its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Its translation by local translator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for the self-shaping of China's country image. Based on framing narrative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d how translators constructed the country image of China as a big country that cares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 advocates for peace and social stability, and is \"confident\" rather than \"arrogant\"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What Can China's Road Contribute to the World by using thre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selective appropriation of textual material, labeling, and repositioning of participants.
Keywords: framing narratives; construction of country image; What Can China's Road Contribute to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