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景德鎮(zhèn)青白瓷,宋名“饒玉”,清代以后又稱“影青”“隱青”和“映青”,是我國宋代著名的瓷器品種之一。其瓷胎細白,體薄透光,釉色青白相間,晶瑩如玉,紋飾在冰清玉潔的釉層下透露出一種若隱若現(xiàn)的意境美,是中國陶瓷史上一項偉大的創(chuàng)造。其制瓷成就的取得,不僅取決于景德鎮(zhèn)得天獨厚的自然礦產(chǎn)資源和工匠們精湛的陶瓷生產(chǎn)方式,更得益于儒、釋、道、理學思想及其風雅美學觀念對宋代社會各個層面,尤其對宋代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的影響和傳播。本文以歷史文獻和館藏文物為基礎,深入挖掘宋代歷史文化背景下景德鎮(zhèn)青白瓷在釉色、造型和紋飾等方面所蘊含的文化和藝術思想,進一步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陶瓷歷史文化。
關鍵字:景德鎮(zhèn);文化交流;宋代;青白瓷
中圖分類號:J52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9699(2025)01-0014-008
※ 收稿日期:2024-11-21
基金項目:景德鎮(zhèn)市科技局項目(2023GY008)
作者簡介:萬" 芳(1990-),女,江西南昌人,講師,主要從事陶瓷文化與陶瓷技術史研究。
通信作者:桑月俠(1982-),女,安徽阜陽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陶瓷技術史與科技考古研究。
宋代是一個“崇文抑武”“士大夫治天下”的特殊時代。如果說漢唐是一位豪情壯志、武功高強的英雄豪杰,那么,宋朝則是一位清秀俊雅、文質彬彬的文人墨客。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盵1]散文家余秋雨說:“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盵2]他們對宋代文化的敬仰之情由衷而發(fā),毫不掩飾,這反映出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文化依然在現(xiàn)代文人墨客心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包括追求自然、崇尚清新淡雅的景德鎮(zhèn)青白瓷。
一、相關研究概述
景德鎮(zhèn)盛產(chǎn)青白瓷,因其造型優(yōu)美、內涵豐富而在宋代廣受歡迎,直至千年后的今天,仍舊有大批專家學者對青白瓷有著廣泛的關注,其中更多的是從工藝技術層面上去研究,為何數(shù)千年前就能制作出如此精良優(yōu)美的器物以及宋人的審美意趣和生活方式。趙小東等[3]在《宋代青白瓷成型工藝研究》一文中,通過對宋朝各期青白瓷工藝成型的變化研究,分析宋代青白瓷工藝成型技術以及生產(chǎn)工具的使用。陳雨前[4]在《宋代青白瓷的審美研究》一文中,通過對宋代青白瓷審美的研究,走進宋人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進一步了解宋人的生活意趣。陳蓓等[5]《宋代青白瓷裝飾紋樣藝術分析》則是以青白瓷上簡約而又富含深意的裝飾紋樣為主體,分析宋代在各種文化因素影響下的紋飾變化,以及基于豐富文化現(xiàn)象上的豐富裝飾紋樣。從文學方面看青白瓷,鄧曄等[6]在《青白志·青白瓷·青白辭——初探文人思潮下青白瓷與雅集之關聯(lián)》中說道:“宋代青白瓷與宋代雅集,他們是宋代文人思潮下的雙生花?!碑斍皩暗骆?zhèn)宋代青白瓷的研究大多是從青白瓷這類器物或者通過其紋飾來看其工藝成就、了解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活動、文藝作品等。
本文通過對宋人的生活方式、社會政治、娛樂活動、理學思想和民間信仰等多個方面的探析,研究在文化交流視域下符合宋人審美、契合時代精神、適應人們生活的青白瓷。經(jīng)由宋人的生活環(huán)境看青白瓷的釉色、造型和紋飾,發(fā)現(xiàn)青白瓷之美。
二、社會風俗對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的影響
繼唐朝的雍容華貴之后,宋代另辟蹊徑,選擇了一條穩(wěn)重、簡約的美學道路。在“崇文抑武”的治國思想下,大宋王朝社會安定和諧,文化藝術欣欣向榮,促進了全國各地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尤其在手工制瓷業(yè)上呈現(xiàn)名窯林立、名品迭出的興旺景象。當時,朝廷提倡一種端莊持正、沉浸內斂、克制節(jié)儉的作風,從而使得清廉之氣在全社會環(huán)繞,這為價廉物美的青白瓷大規(guī)模生產(chǎn)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時,隨著宋太祖“崇文抑武”政策的推行,文人士大夫逐漸受到朝廷重用,其政治地位得以大幅度提升,其儒釋道思想在社會各個領域得以廣泛推廣,為景德鎮(zhèn)青白瓷添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亮麗的藝術風采。景德鎮(zhèn)青白瓷最直觀的美,首先源于釉色之美,它如晨曦中輕輕拂過的微風,吹得湖面一片波光粼粼;其次源于胎質之美,它如白蓮初放,不染塵埃,細膩潔白;最后源于紋飾之美,它素雅簡約,富含深意,用寥寥幾筆便刻畫出吉祥之意。
(一)宋代文人雅事對青白瓷的影響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記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盵7]宋代,上至帝王下到官吏和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豐富多彩,如眾所周知的北宋李公麟《西園雅集圖》(圖1),畫中就描繪了當時文人士大夫相聚在一起題詞作畫、聽琴品茶、焚香飲酒、其樂融融的雅聚圖景。與此同時,文人士大夫還常常將茶具、酒器作為禮品互相饋贈。宋人“四般閑事”——焚香、點茶、掛畫、插花,點綴著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這既是他們生活意趣的體現(xiàn),也是他們身份地位的彰顯。而宋人的“閑”并非單指時間的閑散,更是指心情的優(yōu)雅從容,突出一個“雅”字,“雅”便是宋人的腔調,滲透在宋代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的繁榮,造就了人們生活的自由、閑適,人文思想的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藝術的融合發(fā)展,一種更貼近人們生活的美學觀念在民間流傳開來。工藝品的生產(chǎn)技術在作坊中得到了空前發(fā)展,其中景德鎮(zhèn)青白瓷器型精美小巧,釉色瑩潤透亮,紋飾簡單素雅、種類繁多,完美契合了宋人對雅致生活的追求[8],因而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暢銷大江南北。
(二)宋代民俗生活對青白瓷的影響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描繪出汴京城工商業(yè)繁華的民俗景象:城內商鋪鱗次櫛比,貨物琳瑯滿目,酒肆茶樓林立,食客絡繹不絕,市井之中熱鬧非凡。由此可見當時民間富庶、社會繁榮,人們悠閑自在,飲酒、品茶、焚香、插花成了人們生活的習慣和愛好。同時,隨著飲食行業(yè)的興盛以及人們對生活日用器具需求量的大幅增加,陶瓷飲食器具在南北各地窯廠盛燒不衰,如建窯的黑釉盞、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溫酒壺(圖2)等。此外,宋代文人還將藝術融于生活,廣泛使用景德鎮(zhèn)青白瓷香器(圖3)、花器和文房器具(圖4)等器物,滿足了當時文人雅士的生活需求。
“純粹”是宋人最自然、最率真的藝術追求,是景德鎮(zhèn)青白瓷最重要的特征。它不僅是在宋人文化生活方面的凸顯,同時也是宋人文化品位的體現(xiàn),反映了宋代精湛的制瓷技術、事項繁復的民俗文化以及色彩斑斕的皇家文化。清代藍浦《景德鎮(zhèn)陶錄》中記載:“景德鎮(zhèn)窯,宋景德年間燒造,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真宗命進御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于是天下咸稱景德鎮(zhèn)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9]眾所周知,一類器物的流行離不開主流思想的影響,古代帝王的思想毫無疑問在當時就是主流思想,而“光致茂美”的景德鎮(zhèn)青白瓷在釉色、器型和紋飾上則契合了宋代帝王、文人士大夫等統(tǒng)治者的思想觀念,所以能夠在全國風行。因此,青白瓷自然就成為景德鎮(zhèn)的立鎮(zhèn)之器,并且通過產(chǎn)品的外銷和文化的傳播在亞、非各國刮起了一股強勁的“中國風”。
三、玉文化在景德鎮(zhèn)青白瓷上的體現(xiàn)
“玉,石之美者。”玉具有溫潤、純潔、光澤、性堅和聲清的自然特性,同時又被賦予了更多、更廣、更深的人文意涵。自古以來,玉器便是人們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結合的一種載體,它集合了藝術審美、禮制道德、人文精神和理想追求等豐富的文化內涵,其核心要義是忠實、誠信、氣度、風骨和高貴。[10] 因此,人們都尚玉、愛玉、佩玉。然而,宋王朝所處的歷史時期,始終面臨著嚴峻的外部壓力,可以用“生于憂患,長于憂患”來概括,不僅要面臨強大的北方政權,同時也要重點防范內部的變亂。在兩宋三百多年的統(tǒng)治下,既可以看到兩宋時期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輝煌成就,同時也始終伴隨著外部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11] 于是,宋王朝一改唐朝時期的奢侈享樂之風,崇尚節(jié)儉在皇室成員和官員、民眾間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一)宋代社會對類玉青白瓷的推崇
北宋歐陽修《歸田錄》中記載:“宋仁宗圣性恭儉。至和二年春,不豫,兩府大臣日至寢閣問圣體,見上器服簡質,用素漆唾壺盂子,素瓷盞進藥。”[12]文獻中說的是:仁宗皇帝生病時,大臣見他用器簡樸,僅用一件沒有彩繪的漆器痰盂和一件沒有著色、圖案的瓷碗服藥。仁宗皇帝的節(jié)儉,恐怕只有侍病的大臣才能親眼見到。宋代周輝《清波雜志》中記載:“徽宗嘗出玉盞、玉卮,以示輔臣曰:欲用此于大宴,恐人以為太華……不尚玩好,不用玉器”[13],說的就是當時徽宗皇帝想在宴會上使用玉杯、玉盤,又擔心太過奢華而作罷。由此可見,仁宗和徽宗的宮廷生活樸實無華,沒有過多的奢侈浪費,這在當時的社會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盡管宋王朝崇尚節(jié)儉、禁用玉器這類奢靡的器物,但玉器的精神及其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早已深入人心,難以忘卻。于是,一種價廉物美的玉之替代品——如冰似玉、晶瑩剔透、時稱“饒玉”的青白瓷便在宋代景德鎮(zhèn)盛燒不衰。青白瓷所呈現(xiàn)出溫潤如玉、自然雅致的藝術風貌深深吸引著社會的各個階層,尤其是其中的平民百姓,從而贏得了廣闊的國內外市場。
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雖然不像玉器那樣被明確地定義出各種豐富的內涵,卻在玉文化的影響下,以其秀麗典雅的造型、疏朗簡約的裝飾、含蓄質樸的釉色潛移默化地延續(xù)了玉的品質,表達了人們的內在精神世界——對玉文化的追求。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中記載:“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相焉?!盵14]文獻中“素肌玉骨”一詞,充分說明了青白瓷的本質。青白瓷與玉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殊途同歸之用。從釉色上來看,青白瓷瑩縝如玉,釉面宛如拋光之后的白玉,表面透著青白色光澤,釉層堆積處呈碧綠色,更具溫潤如玉之感;從造型上來看,景德鎮(zhèn)青白瓷秀麗典雅、精致小巧,體現(xiàn)其端莊優(yōu)雅、靜中寓動的和諧之感,在外觀氣質上和玉器遙相呼應(圖5和圖6);從紋飾上看,青白瓷紋飾簡單素雅,常常用簡單的寥寥數(shù)筆,便刻畫出其中的吉祥之意,如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釉刻畫嬰戲紋碗(圖7)和宋代青玉手攀云條臥嬰童(圖8)上的嬰戲紋飾,均表示多子多孫的吉祥之意。由此可見,青白瓷和玉器在“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內涵上不謀而合。
(二)玉文化對景德鎮(zhèn)青白瓷生產(chǎn)的影響
青白瓷在玉文化的加持和影響下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并極大地推動了景德鎮(zhèn)陶瓷生產(chǎn)的蓬勃發(fā)展。宋代蔣祈《陶記》中記載:“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潔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饒玉’之稱。”[15]從文中可以看出當時景德鎮(zhèn)青白瓷生產(chǎn)的盛況。同時,從考古調查資料得知,景德鎮(zhèn)宋代窯業(yè)分布范圍廣泛,南河、小南河、東河以及昌江流域都盛燒青白瓷,呈現(xiàn)出“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興旺景象。在眾多的窯場中,尤屬湖田窯、湘湖窯、南市街窯和盈田窯最負盛名。它們依附著得天獨厚的礦產(chǎn)資源和依山傍水的運輸條件,以村為名,以家庭為單位,以依山建窯、沿河設廠為燒造模式進行青白瓷生產(chǎn)。作為全國青白瓷生產(chǎn)的佼佼者,湖田窯成為宋代青白瓷窯系中最具代表性的著名窯場,被世人稱為“中國青白瓷的故里”。[16]
玉文化歷經(jīng)幾千年流傳至今,是中國最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是人們心里和生活中獨一無二的存在,在時局動蕩之時即便沒有足夠的財力去購置和擁有玉器,但是玉器所賦予人們精神世界的含義卻一直存在。人們對玉器的喜愛,促使景德鎮(zhèn)陶工對生產(chǎn)青白瓷工藝不斷精進和創(chuàng)新,極力追求青白瓷類玉的質感和外觀。古代工匠在研究認識材料的過程中,合理利用陶瓷生產(chǎn)材料的特點,輔以簡單紋飾,生產(chǎn)出的青白瓷如玉質之美感,無論是從外觀上還是質地上都表現(xiàn)出玉質的溫潤、質樸、干凈、簡潔之美。
四、文化思想與景德鎮(zhèn)青白瓷的融合
宋代理學思想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并雜糅佛家、道家思想而形成的一種“新理學”?!靶吕韺W”思想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進而發(fā)展成為官方的主流哲學思想,從而對社會的影響進一步增強。宋代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注重秩序、提倡質樸的生活態(tài)度,在事物上表現(xiàn)為篤實、溫潤、含蓄的審美傾向,強調事物的實用價值。在理學思潮的影響下,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在藝術風格上則體現(xiàn)為追求細膩潔凈、色調單純、趣味高雅以及內在情韻和諧的品質,這也契合了這一時代的主流思想和文化趨向。
(一)“新理學”思想與青白瓷造型、裝飾風格的關系
宋代美學觀念的基礎,主要體現(xiàn)在理學中的道器觀和“格物致知”的思想,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景德鎮(zhèn)青白瓷的生產(chǎn)(包括器物造型、裝飾風格等方面)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清新淡雅的裝飾風格和質樸精致的造型特點,無一不讓人感受到端莊脫俗、儒雅淡泊的風韻,這顯然是深受理學思想的影響。朱熹在《與陸子靜書》中說:“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為是器之理者,則道也。”程顥:“形而上為道,行而下為器,須著如此說,器亦道,道亦器?!庇纱丝梢?,宋代青白瓷承載著類似“以物載道”的功能。[17]
從造型上來看,宋代青白瓷已然褪去唐時的雍容華貴和富麗堂皇,變得纖細雅致、簡約大方。如宋代梅瓶,因瓶口常常插入梅枝而得名。其瓶體容量大,是宋代皇家經(jīng)筵制度下皇帝款待講習老師時裝酒用的容器,時稱“經(jīng)瓶”。至明代以后改成“梅瓶”。梅瓶造型呈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狀,器型線條輪廓優(yōu)美,給人一種內斂、矜持、柔弱之感。整個器物的造型纖細而豐滿,嬌艷且不媚俗,端莊而又雅致,這正是宋代理學所追求的外修內養(yǎng)一致性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對“存天理、滅人欲”、克制個人需求、追求思想通透和性格純凈新理學思想的彰顯。從裝飾風格上來看,宋代青白瓷裝飾技法沒有前朝那種繁工細作,色彩上也沒有那么光彩奪目,它往往采用刻花、劃花、剔花等簡單的工藝技法,僅僅寥寥數(shù)筆,便在瓷器上刻畫出精美的花紋圖樣,簡約且不失美感,寫意而又平實無華,這也正是理學中溫柔、篤實、謙遜的風格特點的表現(xiàn)。
(二)佛道思想在青白瓷紋飾造型上的呈現(xiàn)
宋代是一個儒釋道并重的時代,因此,佛教和道教思想、藝術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較快的發(fā)展,對宋代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在紋飾上,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常以蓮花、寶相花和聯(lián)珠紋作為佛教藝術品的裝飾題材,其中,蓮花是“佛門圣花”,自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后就被廣泛用于陶瓷、石刻和建筑等方面。后來,蓮花的宗教意義逐漸喪失,變得更加通俗化,成為文人士大夫及平民百姓生活中常用的裝飾紋樣,因而在民間廣為流傳。自古以來,蓮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和“連(蓮)生貴子”等吉祥之意而深受民眾的喜愛。[18] 瓷塑作為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器物類型之一,隨著工藝技術的精進,在造型上更加趨于世俗化,在取材方面多源于生活,如觀音、羅漢等佛造像以及凈瓶、香爐、燭臺等法器。其中,觀音造像是當時的重要品種之一,如常州博物館收藏的南宋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觀音坐像,神態(tài)端莊、寧靜、安詳,讓人感覺到高高在上的菩薩也有了人性化的一面。[19]
北宋初期,宋太祖延續(xù)唐朝的崇道政策,并結合黃老道家的無為思想,進一步奠定了宋朝統(tǒng)治者重“道”的格局。至真宗、徽宗和仁宗時期,皇帝對道教的推崇更盛,甚至于將其置于國家政治文化之首,居佛儒之上,促使了道教文化地位在宋朝空前提升。[20]道教的神秘色彩在宋代喪葬活動中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禮儀流程,明器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明器是指古代逝者下葬時埋入墓內的物品,用于寄托對逝者的情感。隨葬物品的多寡與優(yōu)劣直接反映了逝者生前的經(jīng)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明器產(chǎn)量巨大且品種眾多,不僅涵蓋了道教文化的人物俑、動物俑和神異俑,還有集道教文化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魂瓶(圖9)。魂瓶多為陪葬器物,一般都是成對出現(xiàn),且瓶身多以堆塑龍虎、十二生肖、人物及靈獸等形象裝飾,題材多樣且形態(tài)各異。當時,戰(zhàn)爭頻繁,社會動蕩,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平民百姓便把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寄托于來世,借由墓葬中的魂瓶來寄托墓主人死后升仙的美好愿望。[21]
五、結語
綜上所述,景德鎮(zhèn)青白瓷是宋代雅文化、玉文化和佛道文化的集合體,是宋代文化藝術高度發(fā)展的歷史產(chǎn)物,體現(xiàn)了宋代文化生活的千姿百態(tài)。它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崇文抑武”的治國思想下,宋代社會經(jīng)濟興盛,文化繁榮,人們開始過上雅致閑適的生活,創(chuàng)燒了適宜宋人“四般閑事”——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生活習俗的青白瓷雅器,其中以景德鎮(zhèn)青白瓷雅器最為精美,不僅契合了當時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和器用標準,還贏得了趙宋皇帝的青睞和推崇,從而成為景德鎮(zhèn)的“立鎮(zhèn)之器”。其次,中華民族自古便有尚玉、愛玉、佩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然而兩宋時期,我國北部戰(zhàn)事頻發(fā),耗資巨大,朝廷因而提倡節(jié)儉,反對使用價格高昂的奢靡之物——玉器,于是,景德鎮(zhèn)開始大量燒造玉的替代品——青白瓷。景德鎮(zhèn)青白瓷晶瑩剔透,如冰似玉,而且造價低廉,滿足和順應了大眾愛玉的情結。最后,趙宋一朝是一個儒釋道并重的時代。文人士大夫以理學“格物致知”的美學意識為根基,將儒釋道思想融為一體,追求內在情韻的和諧、趣味高雅的道器觀和淡泊的精神世界。這些思想觀念引導了當時工藝品制作的發(fā)展趨向,改變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模式和器用品味,催生出佛教文化的蓮紋和觀音造像、道教文化的魂瓶和十二生肖俑等景德鎮(zhèn)青白瓷。
參考文獻:
[1]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2]余秋雨.文化苦旅[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
[3]趙小東.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成型工藝研究[D].景德鎮(zhèn):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5.
[4]陳雨前.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的審美研究[J].陶瓷學報,2007(04):308-315.
[5]陳蓓.宋代青白瓷裝飾紋樣藝術分析[J].陶瓷研究,2023,38(01):20-23.
[6]鄧曄,余軒宇,肖曉署.青白志·青白瓷·青白辭:初探宋代文人思潮下青白瓷與雅集之關聯(lián)[J].景德鎮(zhèn)學院學報,2022,37
(04):29-33.
[7]吳自牧.夢粱錄:歷代名家小品文集[M].張杜國,符均,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8]詹苑源.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的審美研究[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4,58(04):100-101.
[9]藍浦,鄭廷桂.景德鎮(zhèn)陶錄圖說[M].連冕,注釋.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20.
[10]賴怡瑩.論玉器文化對宋代青白瓷的影響研究[D].景德鎮(zhèn):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2022.
[11]鄧小南,楊立華,王連起,等.宋:風雅美學的十個側面[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1.
[12]歐陽修.歸園田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3]周輝.清波雜志校注[M].劉永祥,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14]宋應星.天工開物[M].楊維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21.
[15]陳雨前.中國古陶瓷文獻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15.
[16]何俊.湖田古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17]彭松.試論影響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出水芙蓉”風格形成的原因[J].陶瓷研究,2011,26(01):50-51.
[18]孟穎.宋代瓷器與禪宗關系初探[J].明日風尚,2016(23):305.
[19]朱敏.常州地區(qū)出土宋代名瓷賞析[J].文物天地,2015(11):29-33.
[20]史冰川,潘顯一.有無相生,和而不同:試析宋代道教與儒、佛的文化互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05):221-224.
[21]沈杰.宋代道教文化情趣的演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0(02):238-241.
責任編輯:鄧曄
Research on the Bluish White Porcelain of Jingdezhen in the So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xchange\"
WAN Fang1,HE Qile2, SANG Yuexia3
(1.Jingdezhen China Ceramics Museum, Jingdezhen 333000, Jiangxi, China;
2.Hai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Haikou 570100, Hainan, China;
3.Jingdezhen University, Jingdezhen 333400, Jiangxi, China)
Abstract:Jingdezhen bluish white porcelain, named \"Raoyu\"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Yingqing\", \"Yinqing\" and \"Yinggqing\" after the Qing Dynasty, is one of the famous porcelain varieties in Song Dynasty of China. Its porcelain body is white, thin, fine and transparent; the blue and white enamel is translucent like crystal and jade; and the decoration reveals a kind of glimmering artistic beauty hidden under the glaze layer. All this symbolizes a great cre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The achievement in porcelain making not only results from the unique natural mineral resources of Jingdezhen and the exquisite ceramic production mode of the craftsmen, but also benefits by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and Neo-Confucianism and their elegant aesthetic concepts upon all walks of life in the Song Dynasty, especially upon the porcelain making industry in Jingdezhen then.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ultural relics collected in the museum, this paper explores deeply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thoughts contained in the glaze, shape and decorative aspects of Jingdezhen bluish white porcelain agains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Song Dynasty, in the purpose of carrying forward further the excellent ceramic history and culture in China.
Keywords: Jingdezhen; cultural exchange; Song Dynasty; bluish white porcel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