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史·職官志》所載“罷南、北外都水丞司”為誤??计鋵嶋H,當(dāng)為文臣都大官之職被裁撤,而非南、北外都水丞司之設(shè)被廢止。同時,都大提舉河事官之任頻繁更迭,既涉人選性質(zhì)之文武變換,又及員額配置之單雙調(diào)整,變動顯著。
關(guān)鍵詞:宋史;外都水監(jiān)丞司;都大提舉河事官
中華書局1985年點校本《宋史》卷一百六十五《職官志》載:“宣和三年(1121年),詔罷南、北外都水丞司,依元豐法,通差文武官一員。”[1]按:此條史料依據(jù)應(yīng)是宣和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徽宗所頒之詔令:“詔添差文臣都大指揮更不施行,見任并已差人并罷,仍依省罷法。今后依元豐法通差文武官一員。”[2]這里的“文臣都大”指由文臣出任的都大提舉河事官(以下簡稱“都大官”)。檢詔令所述之變革,并非在于罷廢南、北外都水丞司的建制,實則撤銷的是文臣都大官,即將都大官職數(shù)自二人裁減至一人。宋廷在都大官一職的任命上,就人選性質(zhì)(文官或者武臣)及員額配置(一名或兩名)屢有更易。[3]下面對文武臣出任都大官的制度規(guī)定及員額變動,作一簡要梳理。
宣和三年詔令中的“元豐法”,指元豐六年(1083年)閏六月六日敕文“黃河逐處都大并令本監(jiān)不以文武官奏差”,彼時都大官的職位設(shè)置并未區(qū)分文武官之別,僅設(shè)官一名。隨后在崇寧二年(1103年)五月十八日,都水使者趙霆上奏:“文臣管埽岸事,下與巡河監(jiān)場為敵,上為都大、埽司所統(tǒng),凡舉執(zhí)事,動有牽制”,管埽岸事的文臣為武臣擔(dān)任的都大官牽制,故添文臣都大官一員,“使之表里相援,安心職守”,即從此都大官由文武臣分別出任,員額由一員增加至二員。[4]政和二年(1112年)七月五日徽宗再次重申,都大官一職需分置文武,確保職能之完備與平衡:“南、北外都水丞司管下逐都大司,各置文武官二員”。此后,都大官之制的再次更易,緣于宣和三年吏部奏議所起:“南、北都水丞司管下逐都大司,元豐年只是通差文武官一員為額,后來添增都大一員,即令每都大司文武官都大各一員”。[5]鑒于吏部提議恢復(fù)元豐舊法,遂頒行前文所述宣和三年詔令,但其只是復(fù)歸神宗舊制,僅觸及都大提舉河事一官的局部調(diào)整。此與《宋史·職官志》所載的將整個南、北外都水丞司廢除的敘述并不相符。
據(jù)《宋會要輯稿》方域十五記載,宣和三年六月,冀州、信都等地黃河水勢猛漲,“北外都水丞張克懋、知州韓昭、通判晁將之措置救護有方”,故于八月二十七日詔諸官員“各特轉(zhuǎn)一官”。[6]這表明宣和三年六月,北外都水丞張克懋與冀州、信都知州、通判等人協(xié)同合作緩解水勢,直至當(dāng)年八月,張克懋仍任北外都水丞之職。因此可知,外都水丞司并未于宣和三年六月被廢。
注釋:
[1](元)脫脫:《宋史》卷一百六十五,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922頁。
[2][4][5][6](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方域十五之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9585頁,第9581頁,第9585頁,第9585頁。
[3]參見(日)吉岡義信:《宋代の都水監(jiān)について》,(日)《社會經(jīng)濟史學(xué)》1967年第5期。
作者:湖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