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代讖緯神學盛行,圣人本身的面貌被掩蓋,甚至賦予神秘化的傾向。揚雄通過多種方式為圣人正名:著《法言》以學正統(tǒng)的圣道;以孔子為師,學圣人之經(jīng);崇圣道。
關鍵詞:揚雄;圣人觀;神秘性
揚雄之時,讖緯盛行,古代的圣人往往被增附為具有神跡或神異的色彩:“華胥履大人跡而生伏羲”“慶都與赤龍合而生帝堯”“劉媼夢赤烏如龍戲己……生劉季為漢皇”等等。這些描述均將圣人神秘化,而揚雄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將消解圣人的神秘性作為自己的目標。揚雄消解圣人神秘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著《法言》以學正統(tǒng)的圣道。關于《法言》的寫作動機,揚雄認為諸子眼中的圣人“怪迂,析辯詭辭,以撓世事”[1],應對辦法是撰寫《法言》。揚雄感慨諸子對圣人描述過于荒唐,使得后人分不清真正的圣人形象,所以他撰寫《法言》十三篇,來論述真正的圣人?!斗ㄑ浴分黝}基本圍繞著圣人之道以及圣人之經(jīng)所展開,盡管不是特別全面,但確實是漢代不可多得的專門描述圣人之道的書。
其二,以孔子為師,學圣人之經(jīng)。揚雄言:“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jīng)營中國,終入大海。”[2]孔子之道是安定天下的圣人之道,且需要對其道用之得當。如果所用不得當,就會落入鼠穴,不會得到施展。作為圣道,孔子之道通行天下,放之四海而皆準,故有如四瀆之入大海。諸子之道也可能用于一時一地,故猶如“西北之流”之“綱紀夷貉”。在揚雄看來,圣道之有大用,是諸子之道不可比的?!拔鞅敝鳌比胗凇般薄皾h”之喻,既比喻諸子之學分歧無宗,還比喻諸子之學終將被儒學圣道所統(tǒng)一。此外,揚雄十分崇尚“五經(jīng)”,認為“五經(jīng)”為“經(jīng)綸大法”[3]。關于作為圣人思想載體的“五經(jīng)”,揚雄認為,“惟五經(jīng)為辯”。在揚雄看來,“五經(jīng)”就是用來分辨各種事理的。解釋各種自然現(xiàn)象的著作,沒有什么比《周易》更能分辨事理;解讀歷史事件的著作,沒有什么比《尚書》更能分辨事理;解說人的行為規(guī)范的著作,沒有什么比《周禮》更能分辨事理;抒發(fā)內心感情的著作,沒有什么比《詩經(jīng)》更能分辨事理;解說歷史事件褒貶意義的著作,沒有什么比《春秋》更能分辨事理。[4]此外,除了這五部經(jīng)書,其他著作雖然也有分辨事理的作用,但也是微不足道的了。揚雄認為:“惟圣人得言之解,得書之體?!盵5]圣人能夠把語言文字的功能發(fā)揮到極致,所以,圣人所著的“五經(jīng)”涵蓋了天道和人事各方面的真理,這就是“五經(jīng)”具有超乎其他任何著作分辨功能的根本原因。
其三,崇圣道。揚雄推崇堯、舜、禹、周公等圣人,并認為,圣人之道,就像中午的太陽,過與不及都不能顯示其最大功用,由此來說明圣人之道是絕對真理的存在。揚雄又以日月比喻圣人,以眾星比喻諸子,在太陽和眾星的對比中見到圣人與諸子的差異。
揚雄以孔子之道為圣道。孔子“祖述堯舜”,上承于堯、舜等古代圣人,下開儒學之先,因此,揚雄認為孔子為圣人。揚雄以孔道為圣道主要體現(xiàn)在他說的“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6]儒家宣揚圣人是“代天立言”,圣王則是“替天行道”?!墩撜Z·子罕》載:“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孔子繼承的是文王之道,而孔子之后的儒者繼承的即是“孔子之道”,到底說來,二者都是天道。在揚雄看來,傳揚圣道的使命彼在孔子,此時則在其自身,因此說“使諸儒金口而木舌”[7]。揚雄此語實際上是勸告儒者傳播仲尼之道要謹慎恪守,如此圣人之道就可以永遠常在了。
如何以孔子之道達到圣道?《法言》載:“孔氏??资险撸瑧粢?。”[8]揚雄認為,從山腳登山的蹊徑有無數(shù)條,不知道應該走哪一條;面對墻壁的門有無數(shù)道,不知道應該進哪一道。當有人問揚雄:“我該從哪道門進入呢?”揚子說:“孔氏之門?!笨梢姡趽P雄看來,在異說盛行的西漢末年,只有孔子之道才是人們所追隨的圣道。揚雄論述圣人指的是堯、舜等圣人,且文王死后,由孔子來負責傳播圣道,由此,推崇孔子,認為孔子是圣道的代言人;并指出真正的圣道是孔子之道,入圣道必須入孔門。
注釋:
[1](漢)班固:《漢書·揚雄傳》,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3535頁。
[2][4][5][6][7][8]汪榮寶:《法言義疏》,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04頁。
[3]梁宗華:《論揚雄對儒學的改造和發(fā)展》,《東岳論叢》2016年第12期。
作者: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