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學平衡”模塊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概念抽象且試題復雜多變,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大挑戰(zhàn).為了加深學生對化學平衡原理的理解,筆者以氨氣的合成反應為例,從氨氣合成反應原理出發(fā),分析化學平衡知識在氨氣合成反應中的應用,并剖析氨氣的合成反應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化學平衡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關鍵詞:化學平衡;高中;化學;氨氣合成反應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5)09-0110-03
化學平衡作為高中化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既是聯系化學反應本質與實際生產的橋梁,也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的重要載體.《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將“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列為化學核心素養(yǎng),要求學生從動態(tài)視角理解化學反應的限度與調控過程.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普遍面臨兩大困境:其一,將平衡狀態(tài)誤解為靜態(tài),忽視正逆反應的動態(tài)平衡本質;其二,機械套用勒夏特列原理,無法解釋工業(yè)生產條件與理論的矛盾.以氨氣的合成反應為例,其既是典型的可逆反應模型,又涉及濃度、壓強、溫度等多因素,是開展化學平衡教學的理想范例.
1基于化學平衡的氨氣合成反應教學分析
1.1氨氣合成反應原理剖析
氨氣合成反應(N2+3H22NH3,ΔH=-92.4kJ/mol)作為高中化學中化學平衡理論的重要載體,兼具顯著的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從反應原理看,其可逆性體現了動態(tài)平衡的本質——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時體系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而非靜止不動;熱效應表明該反應為放熱過程,需結合溫度對平衡常數的影響(K=4.1×105298K,隨溫度升高而減小);反應限度則是指通過平衡常數的定量描述,為分析工業(yè)產率提供理論依據.這些核心概念共同構成氨氣合成反應教學內容的基礎框架[1].
1.2化學平衡知識在氨氣合成中的應用
在氨氣合成反應中,化學平衡知識主要用于判定平衡狀態(tài)、判斷移動方向、優(yōu)化反應條件.首先,利用平衡常數與濃度商(Q)的比,判斷反應進行的程度,如當Qlt;K時向正向移動,與此相關的教學知識為注射器壓強實驗;其次,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濃度、壓強、溫度、顏色等條件對平衡的影響方向,如增大壓強促使平衡向氣體體積減小的方向移動(合成氨中加壓使平衡右移),與此相關的知識點為顯色實驗;最后,結合工業(yè)生產需求,權衡反應速率與平衡轉化率,優(yōu)化反應條件,盡管高溫不利于放熱反應的平衡,但為提高催化劑活性及反應速率,工業(yè)生產仍選擇500℃的溫度并采用鐵基催化劑,與此相關的知識點為哈伯法工藝參數.
1.3氨氣合成反應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常將平衡狀態(tài)誤解為靜態(tài)終點,忽視正逆反應的持續(xù)性過程,導致無法理解動態(tài)平衡的微觀本質;在應用勒夏特列原理時,一些學生機械地記憶“濃度增則向正反應移動”的結論,難以解釋復雜情境(如催化劑的作用機制或工業(yè)條件的反直覺選擇).以合成氨的“高溫高壓”條件為例,學生普遍困惑于為何放熱反應需升溫、高壓等條件(雖利于產率卻增加設備成本),反映出學生缺失對熱力學與動力學矛盾的調和能力.上述問題不僅不利于學生內化知識,更削弱了學生對化學平衡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價值的感知[2].
2化學平衡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2.1明確教學目標
化學平衡是高中化學學科中一個極為關鍵且抽象的概念,貫穿于諸多化學反應體系中.清晰、準確且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可以為學生明確化學平衡的重點和預期學習成果,從而更有目的地參與學習過程,主動構建化學平衡知識體系[3].
在氨氣合成反應這一具體情境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設置以下目標:學生理解氨氣合成反應這一可逆反應的本質,精準把握化學平衡狀態(tài)在該反應中的具體體現,清晰認識正逆反應速率相等與各物質濃度不變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掌握化學平衡常數判斷氨氣合成反應進行程度的方法,領會平衡常數與反應限度、反應物轉化率之間的關系,并利用相關公式進行推理和計算;學生能夠經歷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收集證據、分析論證的全過程,探討溫度、壓強、濃度等條件對氨氣合成反應平衡的影響,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學生從氨氣合成反應的案例中歸納總結化學平衡移動的一般規(guī)律,提升知識遷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學生理解氨氣合成反應在工業(yè)生產中的重要意義,以及化學平衡原理對優(yōu)化反應條件、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作用,體會化學知識與實際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fā)對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培養(yǎng)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2.2情境導入主題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需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服務于化學平衡理論應用價值的挖掘.在“化學平衡”主題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鏈,強化學生對“平衡狀態(tài)是動態(tài)過程”這一核心概念的認知[4].具體實施中,教師需以真實情境為載體,構建多層次問題框架:首先,教師呈現合成氨反應的工業(yè)流程圖,強調反應條件(高溫、高壓、催化劑)與理論平衡的矛盾;其次,教師模擬動態(tài)的數據變化(如不同溫度下平衡常數的變化曲線),引導學生發(fā)現“溫度升高雖不利于放熱反應,卻是實際工藝必需”的反直覺現象;最后,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若將反應器從密閉改為半開放系統(tǒng),會對平衡產生何種影響?這個問題通過串聯“宏觀現象—微觀機制—定量分析”,促使學生在情境中自發(fā)調用平衡常數、勒夏特列原理等知識,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的思維躍遷.
2.3系統(tǒng)講解知識
教師要以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為線索,以氨氣合成反應為載體,構建“宏觀現象—微觀機制—定量模型—實際應用”的邏輯鏈條.通過動態(tài)平衡的具象化分析,幫助學生突破“靜態(tài)平衡迷思”;通過平衡常數的推導與遷移,強化學生“定量判斷優(yōu)于定性描述”的學科思維;通過工業(yè)條件的反直覺選擇,培養(yǎng)學生“理論指導實踐”的科學態(tài)度.
首先,從宏觀現象到微觀本質的遞進.教師以合成氨反應的“可逆性”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觀察濃度隨時間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如c-t圖像中氨氣濃度的先增后穩(wěn)),通過分子碰撞理論闡釋正逆反應速率相等的微觀機制.例如,利用動畫演示氮氣、氫氣分子與氨分子間的碰撞頻率差異,說明為何達到平衡時“正逆反應未停止,但宏觀濃度恒定”.其次,定量模型的構建與遷移.教師以合成氨反應為核心,通過實驗數據推導出濃度商(Q)與平衡常數(K)的關系.例如,展示不同溫度下合成氨的平衡常數變化(K1=4.1×105298K→K2=0.5×105500K),幫助學生理解K值反映的“反應限度本質”.同時,強調平衡常數的“溫度敏感性”——高溫雖降低K值(不利產率),但可加速反應速率,這一矛盾正是工業(yè)選擇“500℃+催化劑”的理論依據.再次,工業(yè)條件的辯證分析.教師結合勒夏特列原理,引導學生構建“多因素協同決策”思維模型.例如,分析合成氨時“高壓促進正反應”的定量依據(氣體體積差為3,加壓使平衡右移);通過催化劑對活化能的影響,解釋工業(yè)生產中不依賴低溫的原因.此處需設計遞進式問題鏈:若僅考慮平衡常數,為何低溫更優(yōu)?若兼顧反應速率,為何高溫成為必要?最終通過“權衡模型”(產率×速率×成本)闡明工業(yè)條件的合理性.最后,知識網絡的系統(tǒng)化整合.教師將分散的“濃度、壓強、溫度”調控策略整合為統(tǒng)一框架.例如,通過對比合成氨與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制硫酸的反應(氣體體積差分別為-2和+1),總結“氣體體積差方向決定壓強調控優(yōu)先級”的一般規(guī)律;通過引入電化學合成氨的前沿技術,延伸平衡理論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價值.
2.4引導實驗探究
實驗探究是突破化學平衡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關鍵路徑.教師要設計遞進式實驗序列,將抽象的平衡理論轉化為可觀測的實驗現象,通過實驗現象幫助學生理解平衡移動的本質規(guī)律.首先,實驗需緊扣核心矛盾,即以濃度、壓強、溫度對平衡的影響為核心探究方向,選擇具有典型特征的實驗體系.例如,利用Fe3+與SCN-的顯色反應探究濃度變化對平衡的影響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溶液顏色變化,再通過添加Fe粉或SCN-溶液引發(fā)濃度擾動,分析顏色深淺的動態(tài)變化.在此過程中,教師強調“濃度改變→正逆反應速率失衡→Q與K偏離→平衡移動”的邏輯鏈,幫助學生理解實驗現象背后的理論依據.其次,壓強實驗需強化定量關聯.在NO2與N2O4的平衡體系中,通過注射器體積變化模擬壓強改變,觀察氣體顏色變化.教師引導學生建立“壓強→氣體濃度→反應速率→平衡移動”的定量關系模型.再次,溫度實驗需凸顯理論突破.溫度對平衡常數的影響實驗可通過NO2分解反應的變色現象展開.教師需設計對比實驗:一組加熱另一組冷卻,觀察顏色變化趨勢.通過分析實驗數據(如升溫后顏色加深、降溫后顏色變淺),引導學生推導出“溫度升高使放熱反應平衡逆向移動”的結論,并結合平衡常數表達式(K與溫度呈指數關系)建立定量模型.此環(huán)節(jié)需強調溫度對反應速率與平衡常數的雙重影響,避免學生混淆“升溫加快反應速率”與“升溫改變平衡位置”的邏輯.最后,實驗總結需回歸工業(yè)應用.在完成系列實驗后,教師引導學生以合成氨反應為案例,綜合分析濃度、壓強、溫度的實際調控策略.例如,通過實驗數據對比,學生解釋工業(yè)生產選擇“500℃+高壓”條件的原因,理解“動力學優(yōu)化(催化劑加速反應)與熱力學平衡(高壓提高產率)的協同作用”.這一過程需貫穿“證據收集—模型構建—實際應用”的探究主線,強化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與社會責任意識.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化學平衡知識在氨氣的合成反應的教學中有著豐富的應用.教師通過對氨氣合成反應原理的剖析,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明確教學目標、情境導入、系統(tǒng)講解知識、引導實驗探究等策略,不僅有助于學生克服對化學平衡知識的理解誤區(qū),還能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學會運用化學平衡的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持續(xù)關注學生在化學平衡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和需求,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法和策略,使化學平衡概念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全微雷,王祖浩,竺麗英.視覺表征在化學平衡移動教學中的應用[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4,45(09):47-53.
[2]常明,邵川華,王祖浩.“化學平衡影響因素”的教學邏輯研究:基于36篇教學設計的文獻分析[J].化學教學,2023(09):13-19.
[3]邵利民.化學平衡定量解析的三種手段:化學性質、數學證明和實例驗證[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3,44(14):111-118.
[4]楊杰,曾承輝,陳義旺.促進化學學科能力發(fā)展的化學平衡教學實驗設計:三價鐵離子與碘離子的反應[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3,44(13):101-106.
[責任編輯:季春陽]
收稿日期:2024-12-25
作者簡介:楊榮,本科,中學二級教師,從事高中化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