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體認語言學(xué)的命名轉(zhuǎn)喻觀探討哈尼語植物名的命名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綠春哈尼族人習(xí)慣用自己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對植物進行認知體驗,植物名的命名主要采用基于體認原則的“以部分代整體”的轉(zhuǎn)喻機制,以顏色、形狀、味道、觸感等典型特征指代某種植物。這類植物名是人們轉(zhuǎn)喻認知思維方式下的一種產(chǎn)物,不僅可以作為一種語言符號來滿足人們對植物的指稱需要,還是用來傳遞人們的生活經(jīng)驗。
【關(guān)鍵詞】植物名;哈尼語;命名轉(zhuǎn)喻觀;體認語言學(xué)
【中圖分類號】H254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06-0085-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06.023
【基金項目】云南民族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院級項目:哈尼語漢借詞與普通話語音對應(yīng)規(guī)律研究(項目編號:MW202426)。
人們想要認識植物、研究和利用植物,就要對其進行分門別類,首要的任務(wù)是給予其名稱,即命名[1]。植物名是一種植物與另一種植物的直接標識,是人們在認識植物、研究植物到利用植物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2]。國內(nèi)對于漢語植物命名的研究相對頗多,在《詩經(jīng)》《本草綱目》《廣雅疏義》等古籍中都有所涉及。但有關(guān)少數(shù)民族植物命名的研究相對較少,我國對少數(shù)民族植物名的研究主要有蒙古族(康宏,2016;特日格勒賽罕,2017)、彝族(馬翀煒等,2021;曲木鐵西,1993)、拉祜族(宣曉曉等,2017)、佤族(許德龍,1995)、壯族(黃玉綠,2013;班弨,2000)、侗族(石林等,2017;王俊芳,2015;石艷萍等,2015)、水族(韋榮平等,2016)、傈僳族(劉禹,2014)等,主要以南方少數(shù)民族植物名研究為主。關(guān)于哈尼族的植物名研究,李澤然(2004)從語義學(xué)的角度對哈尼語植物名詞進行義素分析,指出植物名詞的語義發(fā)展與哈尼族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從植物名詞的語義合成及其特點中,可以窺見哈尼族社會的一些文化現(xiàn)象[3]。
本文研究的田野點是綠春縣高寨,地處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使得這里植物資源極其豐富,根據(jù)其來源的不同,可大致將分為自源詞和借詞兩大類。為了保證本研究的單一民族性,本文以綠春哈尼語中自源詞類的植物名詞作為研究對象(以下統(tǒng)稱綠春哈尼植物名),擬從體認語言學(xué)的視角,對哈尼語植物名進行研究,探討其命名的認知機制,揭示綠春哈尼語植物名命名的體認性。
一、命名轉(zhuǎn)喻觀
命名轉(zhuǎn)喻觀是王寅和王天翼基于體認語言學(xué)的核心原則“現(xiàn)實←→認知←→語言”而提出的[4],它從客觀現(xiàn)實和主體認知這兩個角度很好地解釋了事物名稱的成因,并揭示了事物命名的認知機制。命名轉(zhuǎn)喻觀認為,當人們通過“體認”感知到客觀事物的某些特征時,就會根據(jù)這些特征來為其命名,從而出現(xiàn)“部分代整體”的轉(zhuǎn)喻現(xiàn)象。這種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命名方式就是人類對事物命名的轉(zhuǎn)移性認知機制,且存在一定的普遍性[5]。
從圖1可知,命名轉(zhuǎn)喻觀強調(diào)的是人們在體驗客觀事物的基礎(chǔ)上,認識到它的部分特征,然后依據(jù)命名者的心愿用某一詞語將所認識到的這個特征固化下來。這種命名方式不僅限于植物名,還廣泛應(yīng)用于其他類型的命名,如中藥命名[6]、菌類命名[7]、國家和城市別稱[8]等。
二、植物名構(gòu)成要素的體認分析
研究發(fā)現(xiàn),綠春哈尼植物名多以植物的部分體驗特征作為主要的構(gòu)成要素,這類特征主要來源于綠春哈尼族人(認知主體)與植物(認知對象)在客觀世界中的“體認互動”,具體表現(xiàn)為植物給予認知主體的感官體驗和功能體驗。根據(jù)驗要素的類型,綠春哈尼植物名可分為六類型,即味覺型、視覺型、嗅覺型、觸覺型、功能型。
三、綠春哈尼植物名的
命名轉(zhuǎn)喻機制和類別
(一)綠春哈尼植物名的命名轉(zhuǎn)喻機制
當認識到植物的某一或局部特征,人們習(xí)慣用特定的語言符號將所認識到的特征固化下來,并以此來指稱整個事物,這種“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轉(zhuǎn)喻命名機制被廣泛使用于綠春哈尼語植物名的命名。哈尼族人將從植物中獲得的植物的味道、形狀、顏色、觸感等特征和功能運用到植物的命名過程中,植物命名機制具有體認性,依據(jù)體認語言學(xué)的體認原則“現(xiàn)實←→認知←→語言”,可以更好地解釋綠春哈尼植物名的命名轉(zhuǎn)喻機制(見圖2)。
從圖2可知,綠春哈尼族人從味覺、視覺、嗅覺、觸覺、功能等角度對現(xiàn)實存在的植物進行互動體驗,并從互動體驗中感知到植物的某些特征,只選擇局部特征,依據(jù)命名者的心愿對植物進行命名,由此產(chǎn)生能夠指稱植物的名稱。其中,人與植物進行互動體驗得到的各種體驗特征屬于現(xiàn)實層次;命名者的心愿是大腦認知加工的過程,屬于認知層次;命名產(chǎn)生的植物名是具體的語言符號,屬于語言層次。這種以部分體驗特征代替整體進行命名的方式,正是哈尼植物命名的轉(zhuǎn)喻機制。
(二)哈尼語植物名命名的轉(zhuǎn)喻類型
綠春哈尼植物名主要使用味覺、視覺、嗅覺、觸覺和功能這五種體驗特征作為構(gòu)成要素,基于上述命名轉(zhuǎn)喻機制,可將其植物名的轉(zhuǎn)喻類型分為“味覺特征代整體”“視覺特征代整體”“嗅覺特征代整體”“觸覺特征代整體”和“功能特征代整體”五類。無論使用了哪種類型的體驗特征進行命名,都是運用了“部分代整體”的轉(zhuǎn)喻命名方式,這種“以偏概全、以點帶面”命名事物的轉(zhuǎn)喻性認知機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味覺特征代整體
“味覺特征代整體”指以該植物給予人們的某些典型的味覺特征來代替整體,并據(jù)此來為其命名,味覺型植物名正是以“味覺特征代整體”命名而得的?!翱嗖恕睂儆诰湛埔荒晟荼局参?,綠春哈尼族人通過味覺體驗認識到這種植物的葉子是苦的,為了將“苦”這一味覺特征凸顯在名稱中,故為苦菜這種植物命名為“a55pha31葉子?o31菜xa31苦”?!跋憬丁睂侔沤犊瓢沤秾俣嗄晟荼局参铮涔麑嵤且环N可食用的果子,人們通過味覺體驗認識到這種植物的果子具有甜味,命名者為了表達“這種植物的果子具有甜味”這層意義,以及為了將“甜”這一味覺特征凸顯在名稱中,故為香蕉這種植物命名為“a55前綴?hu55甜a55s?31果子”?!皒a31苦”“?hu55甜”等味覺特征是命名者通過自身的味覺體驗獲得的認識,在植物名中將這些味覺特征凸顯出來是間接性地告訴他人“該植物可食用”的信息。這說明以味覺特征進行命名不僅是為了使生成的名稱能準確地進行指稱,更是為了將一些生活經(jīng)驗通過植物名稱遞給他人。
2.視覺特征代整體
“視覺特征代整體”指以該植物給予人們的某些典型的視覺特征來代替整體,并據(jù)此來為其命名;其中,最常用的視覺特征是顏色特征和形狀特征,視覺型植物名正是以“視覺特征代整體”命名而得的。“血紅藤”為木通科植物,人們通過視覺觀察到血紅藤這種植物的肉質(zhì)是紅色的,命名者為了表達“這是一種肉質(zhì)為紅色的植物”這層意義,以及為了將“紅”這一視覺特征凸顯在名稱中,故為血紅藤這種植物命名為“?i33紅sa33”?!熬G豆”是豆科豇豆屬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其種子的形狀為顆粒狀、顏色為綠色,人們通過視覺觀察到了它的這兩種特征,命名者為了表達“該植物的種子是綠色的顆粒狀”這層意義,以及為了將顏色特征“綠”和形狀特征“顆?!蓖癸@在名稱中,故為綠豆這種植物命名為“n?33顆粒?u55綠”?!皀?33顆粒?u55綠”這個植物名既可以用來指稱綠豆的種子,也可以用來指稱綠豆這種植物,這也是遵循“以部分代整體”的轉(zhuǎn)喻機制。
3.嗅覺特征代整體
“嗅覺特征代整體”指以該植物給予人們的某些典型的嗅覺特征來代替整體,并據(jù)此來為其命名,嗅覺型植物名正是以“嗅覺特征代整體”命名而得的。“香菜”是傘形科芫荽屬草本植物,因其自身具有一種香氣而得名,即該植物給予人們的嗅覺體驗為“香”,命名者為了表達“這是一種具有香氣的植物”這層意義,以及為了將嗅覺特征“香”凸顯在名稱中,故為香菜這種植物命名為“xa55so55香”。“魚腥草”是三白草科蕺菜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種可食用的植物,因其莖和葉有魚腥氣而得名。在綠春哈尼族人的認知里,它聞起來像肉干一樣香,是人們喜愛食用的植物,命名者為了表達“這種植物聞起來像肉干一樣香”這層意義,以及為了將“像肉干一樣香”這一嗅覺特征凸顯在名稱中,故為魚腥草這種植物命名為“sa31khu?33肉干sa31氣味n?55聞”。在有些地區(qū),人們認為魚腥草的氣味是刺鼻的臭,故而得名臭草,這說明植物名因人而定,因時因地而變。
4.觸覺特征代整體
“觸覺特征代整體”指以該植物給予人們的某些典型的觸覺特征來代替整體,并據(jù)此來為其命名,觸覺型植物名正是以“觸覺特征代整體”命名而得的。“鬼針草”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種子具有黏性和刺癢而得名,即人們通過觸覺器官體驗到鬼針草的種子會扎人,命名者為了表達“這是一種會扎人的植物”這層意義,以及為了將“扎”這一觸覺特征凸顯在名稱中,故為鬼針草這種植物命名為“tshe55" ?ho?33扎”?!芭疵住笔呛瘫究浦参?,因其去殼種仁蒸熟后具有黏性而得名,即給予人們的觸覺體驗為“黏”,命名者為表達“這是一種具有黏性的米飯”,以及為了將“黏”這一觸覺特征凸顯在名稱中,故為糯米這一植物命名為“x?31米飯??31黏”。
5.功能特征代整體
“功能特征代整體”指以該植物給予人們的某些典型功能或用途來代替整體,并據(jù)此來為其命名,功能型植物名正是以“功能特征代整體”命名而得的。“蜜蒙花”屬于馬錢科醉魚草屬的灌木植物,是綠春哈尼族人染黃米的主要天然色素來源,其功能是可以將米飯染成黃色,命名者為了表達“這種植物可以染黃米飯”這層意義,以及為了將“染黃米飯”這一功能特征凸顯在名稱中,故為蜜蒙花這種植物命名為“x?31飯s?55 黃a55pha31葉子”?!昂贰笔呛房坪穼俚呐示墵钐俦局参?,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調(diào)味香料,具有“使菜變香”的功能,命名者為了表達“這種植物具有使菜變香的功能”這層意義,以及為了在名稱中凸顯“使菜變香”這一功能特征,故為胡椒這種植物命名為“?o31菜so55香”。
四、結(jié)語
本文依據(jù)體認語言學(xué)的核心原則對綠春哈尼植物名的構(gòu)成要素進行體認分析,而后基于分析得的體驗要素,對綠春哈尼植物名的命名轉(zhuǎn)喻機制和轉(zhuǎn)喻類型進行探討,力圖揭示綠春哈尼植物名命名的體認機制。研究得出結(jié)論,大部分的綠春哈尼植物名主要由味覺、視覺、嗅覺、觸覺和功能這五種體驗要素構(gòu)成,這些體驗要素是綠春哈尼族人的真實生活體驗。由此,可將綠春哈尼植物名分為味覺型、視覺型、嗅覺型、觸覺型、功能型,這五類植物名是按照“以部分代整體”命名轉(zhuǎn)喻機制進行命名的。構(gòu)成植物名的體驗要素是人們在互動體驗中認知到的體驗特征,根據(jù)體驗特征的類型,可將轉(zhuǎn)喻類型分為“味覺特征代整體”“視覺特征代整體”“嗅覺特征代整體”“觸覺特征代整體”“功能特征代整體”五類。從植物名的命名機制可知,綠春哈尼族人多是以親身體驗和滿足生存生活需要的感性方式對客觀事物進行認知,這是綠春哈尼族人認知未知事物的體認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得來的植物名既是一種語言符號,也是綠春當?shù)毓嶙迦嗽陂L期的生存生活中總結(jié)而來的經(jīng)驗結(jié)晶,不僅具有語言價值,還具有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劉龍昌.關(guān)于栽培植物的命名問題[J].生物學(xué)通報,2010,45
(04):13-17.
[2]陶文武.跨語言視角下田壩苗族的植物分類和命名理據(jù)[J].銅仁學(xué)院學(xué)報,2021,23(03):101-110.
[3]李澤然.哈尼語植物名詞的語義分析[J].中央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 2004(03):105-110.
[4]王寅.語言體驗觀及其對英語教學(xué)的指導(dǎo)意義——十八論語言的體驗性[J].中國外語,2009,6(06):63-68.
[5]王天翼,王寅.命名轉(zhuǎn)喻觀——以石鐘山命名為例[J].外語教學(xué),2017,38(04):12-17.
[6]尹鉑淳,付蕾.體認術(shù)語學(xué)視域下的中藥轉(zhuǎn)喻命名研究[J].中國科技術(shù)語,2021,23(03):75-80.
[7]譚興,郭艷紅.體認語言學(xué)視域下食用菌英文俗名的轉(zhuǎn)喻命名研究[J].廣西科技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22,37(05):40-47.
[8]宮妮.國家和城市別稱的認知機制——基于“命名轉(zhuǎn)喻觀”的研究[J].安順學(xué)院學(xué)報,2019,21(02):55-59.
作者簡介:
盧卉欣(1998-),第一作者,女,哈尼族,云南綠春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南方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xué)。
侯正天(1997-),第二作者,男,苗族,云南彌勒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南方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