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大國博弈持續(xù)、逆全球化思潮加劇,研究供應鏈韌性對于我國經濟保持持續(xù)穩(wěn)定至關重要。文章以“供應鏈韌性”為主題,使用CiteSpace可視化技術,對2010—2024年WOS數據庫中753篇文獻,和2020—2024年CNKI數據庫中59篇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分析,綜合關鍵詞共現、聚類及突現、作者合作網絡分析和時間線等分析,梳理并對比國內外供應鏈韌性的研究現狀、熱點主題、演進脈絡及前沿方向,推動供應鏈韌性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入。
" 關鍵詞:供應鏈韌性;文獻計量分析;CiteSpace;可視化
" 中圖分類號:F274" " 文獻標志碼:A" "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5.07.032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great power game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anti-globalisation, the study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s crucial for the sustained stability of China's economy. This paper takes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s the theme, and uses CiteSpace visualisation technology to conduct bibliometric analyses of 753 documents in the WOS database from 2010 to 2024, and 59 documents in the CNKI database from 2020 to 2024. Using CiteSpace visualisation technology, the study analyses 753 articles in WOS database from 2010 to 2024, and 59 articles in CNKI database from 2020 to 2024,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ses the keyword co-occurrence, clustering and emergence, authors' cooperation network analysis and timeline analysis, so as to sort out and compare the current status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research, the hot topics, the evolution of the vein and the cutting-edge dire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o promot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go deeper.
Key words: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bibliometric analysis;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0" 引" 言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尤其是俄烏沖突以來,世界政治、經濟多變呈現出明顯的VUCA特征。大國博弈持續(xù)、逆全球化思潮加劇、關鍵技術受制于人[1],都給我國供應鏈帶來了不可預見的“卡鏈”、“斷鏈”、“掉鏈”潛在風險危機。構建高韌性供應鏈已從企業(yè)層面關注的問題上升到行業(yè)、地區(qū)和國家層面戰(zhàn)略,成為應對當今社會經濟發(fā)展復雜局面和提升國家安全與競爭力水平的重要舉措[2]。黨的二十大報告就提出“著力提升產業(yè)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十四五規(guī)劃中也將“提升產業(yè)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分行業(yè)做好供應鏈戰(zhàn)略設計”列入未來工作計劃之中。因此,打造安全、穩(wěn)定、高韌性的供應鏈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供應鏈韌性”在2003年由Rice et al.[3]提出,定義為:對意外中斷做出響應,并使供應鏈網絡恢復正常的能力。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相對起步較晚,近年來也引起了學術界和政策界的廣泛關注。但整體上看,國內外關于供應鏈韌性這一理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比較性、框架性的研究,為全面掌握供應鏈韌性研究情況,本文對CNKI數據庫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的文獻,運用文獻計量和科學知識圖譜的方法,通過CiteSpace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期識別和對比國內外研究核心議題,推動供應鏈韌性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入。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國內文獻數據來源于CNKI數據庫,以CSSCI、北大核心和CSCD收錄的期刊文獻為檢索范圍進行高級搜索,以“供應鏈韌性”為主題詞,時間截至2024年3月,再經過手動剔除與主題無關的文獻、會議總結和報告,并將其導入CiteSpace軟件進行去重處理,篩選得到有效中文文獻59篇。國外數據來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的社會科學引索,以“Supply chain resilience”or“Resilient supply chain”為主題詞,文獻類型選擇“Article”,語種為“English”,檢索時間跨度為2010年1月—2024年3月,進一步以人工方式剔除相關性較弱的文獻,并導入CiteSpace軟件進行去重處理,最終獲得有效外文文獻753篇。
1.2" 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文獻計量及科學知識圖譜方法,綜合可視化軟件CiteSpace中的關鍵詞共現、聚類及突現、作者合作網絡分析和時間線分析等,梳理國內外供應鏈韌性的研究現狀、熱點主題、演進脈絡及前沿方向,探討以下4個問題:(1)國內外供應鏈韌性研究現狀如何?(2)研究熱點是什么?(3)研究熱點的演變特征是怎樣的?(4)未來的研究應集中關注哪些議題?具體的研究流程如圖1所示。
2" 供應鏈韌性研究現狀
2.1" 研究文獻數量情況分析。對檢索處理過的文獻數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繪制國內外供應鏈韌性研究論文發(fā)表數量的變化趨勢圖。如圖2所示,2010年1月—2023年12月,國外的發(fā)文量呈現明顯上升態(tài)勢,并自2020年開始發(fā)文量呈大幅度增長模式,可能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激發(fā)了學術界對供應鏈韌性的思考。國內與國外在發(fā)表文獻數量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從數據庫收集情況來看,2020年之前的發(fā)文量為0,說明我國供應鏈韌性的研究較晚。2023發(fā)文量才突破兩位數,達到37篇,同期與國外(211篇)對比差距較大??梢姡瑖鴥葘ζ溲芯窟€未達到成熟水平,對這一領域的重視程度不夠,相關研究仍需進一步深化。
2.2" 文獻作者分析。通過分析發(fā)文作者及其合作網絡特征,能揭示該領域的核心作者及其合作關系,如圖3、圖4所示。我國供應鏈韌性研究領域核心研究者較少,除呂越發(fā)文量達到2篇,其余作者的發(fā)文量集中在1~2篇,缺乏“領軍人物”。國外供應鏈韌性的研究要早于我國,研究成果頗為豐富、核心研究者眾多,如Ivanov(16篇)、Luthra(9篇)、Kazancoglu(8篇)等。
從合作網絡的角度觀察,圖譜顯示我國沈益華和孫瀚冰的團隊聯(lián)系比較多,然而大多學者間的合作關系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學者們形成的核心團隊較少,學者間的聯(lián)系強度相對較低,大多數學者處于相對獨立的研究狀態(tài)。國外相較于我國初成體系,學者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較為緊密且穩(wěn)定,如Kazancoglu、Luthra和Kumar、Chowdhury和Ali等。國內作者合作關系如圖5所示,國外作者合作關系如圖6所示。
3" 供應鏈韌性研究熱點
3.1" 關鍵詞詞頻分析。高頻次和高中介中心性節(jié)點代表著較高的重要性,通過分析二者的乘積可表征領域內研究關注點的重要程度,識別出供應鏈韌性的熱點問題,如表1所示。國外對供應鏈韌性的關注點主要在供應鏈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方面,國內的關注點主要是在提升產業(yè)鏈供應鏈韌性、新發(fā)展格局、全球價值鏈、高質量發(fā)展、數字化轉型等方面。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存在一定差距,國外更多從供應鏈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fā),使用定量建模、概念模型的方式構建策略來預測防范供應鏈中斷、紊亂的問題。國內相關研究在此基礎上,聚焦新發(fā)展格局和高質量發(fā)展的視角下,多探討供應鏈韌性的影響因素,譬如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供應鏈金融。國內外文獻高頻關鍵詞(TOP10)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3.2" 關鍵詞聚類分析。依據關鍵詞的相似度進行聚類分析,得到國內外供應鏈韌性研究主題聚類,結果如圖7、圖8所示。聚類結果顯示國內外的聚類指標Q值分別為0.654和0.335 7,均大于0.3,S值分別為0.964 9和0.668 4,均大于0.5,表示聚類結果合理有效。根據關鍵詞聚類結果,劃分得出國內外重點研究熱點。
3.2.1" 國內研究熱點綜述。目前的研究中,國內許多學者一是重視新興產業(yè)的供應鏈韌性研究,詳細聚類包括:數字金融、工業(yè)機器人。研究人員將近年來風起云涌的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數字金融、區(qū)塊鏈技術應用其中,推動我國供應鏈實現高質量發(fā)展。代表學者何茜茜[4]發(fā)現工業(yè)機器人應用對制造業(yè)全球價值鏈供給側和需求側韌性的影響確實存在。石巋然等[5]實證檢驗數字金融對供應鏈韌性的提升作用。以及趙霞等[6]基于資源和關系整合的分析,證實了數字協(xié)同對供應鏈韌性的增強效果。二是學者們關注供應鏈韌性的影響因素。相關成果有錢存華等[7]的《災害背景下提升應急供應鏈韌性影響因素研究》,從供應鏈采購系統(tǒng)、運輸系統(tǒng)、倉儲系統(tǒng)及組織保障系統(tǒng)、信息系統(tǒng)共5個方面,找出影響應急供應鏈韌性的16個因素。秦立公等[8]從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6個維度:知識分享、關系資本、獨占性資源、企業(yè)承諾、溝通交流以及供應鏈匹配對高適應性農產品供應鏈韌性的影響機制進行研究。
3.2.2" 國外研究熱點綜述。國外供應鏈韌性聚類有:“stochastic programming”、“supply chain”、“covid-19 pandemic”、“supply chain performance”和“supply chain management”,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研究方向,即供應鏈風險管理、供應鏈韌性設計和供應鏈韌性影響機制。學者們在討論供應鏈風險管理時,首先要討論風險的識別。外部的政治、經濟、法律、市場等因素;內部的信息不對稱、員工技術管理素質弱等都可能是風險因素[9]。至于如何應對和預防風險上,Ji et al.[10]研究如何實現供應鏈韌性能力的提升,其中包括建立彈性供應網絡、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統(tǒng)、采用風險管理工具、提高員工培訓和能力等方面。其次,供應鏈設計方面,供應鏈網絡的密度、復雜性和關鍵性節(jié)點影響韌性,通過識別供應鏈的關鍵威脅,評估可能帶來的損失以及設計應對策略是提升供應鏈韌性的主要途徑[11]。Rajesh[12]使用灰色聚類算法等,對供應鏈韌性的障礙進行分類和測量,便于更好地建立復原供應鏈網絡。最后,供應鏈韌性影響機制方面,學術界討論較多。Soni et al.[13]運用圖形建模和解釋結構模型識別影響供應鏈韌性的因素,發(fā)現供應鏈協(xié)作能力、敏捷性和可視性是影響供應鏈韌性的重要因素。Scholten et al.[14]揭示了培養(yǎng)供應鏈韌性的六種學習機制,表明組織內知識創(chuàng)造與供應鏈網絡的知識轉移,有助于企業(yè)供應鏈在非常規(guī)事件下正常運行。
3.3" 時間線分析。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國內外供應鏈韌性研究熱點和演進過程,選擇Time-line時間線圖譜可視化方式捕捉不同時間段研究熱點的變遷,如圖9、圖10所示。國外的供應鏈韌性研究較早,可以將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萌芽階段(2010—2014年),該階段以定性研究為主,側重探討供應鏈韌性的內涵、影響因素及其測度方法,并為后續(xù)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15],在風險管理上,側重于關注供應鏈中斷后和恢復。第二階段是快速發(fā)展階段(2015—2019年),該階段涉及的關鍵詞包括:optimization network design(優(yōu)化網絡設計)、selection(選擇)、decision making(決策制定)、big data(大數據)、green industry(綠色行業(yè))等。該階段無論是在研究內容,還是在研究范圍和方法上都呈現多樣化的特點。研究內容關注供應鏈韌性的優(yōu)化策略,研究方法逐步從定性研究轉向定量研究,且關注到綠色行業(yè)領域。第三階段為爆發(fā)式增長階段,主要關鍵詞包括:covid-19 pandemic(新冠疫情)、big data analytics(大數據分析)、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policy(政策)、agri
-food supply chain(農業(yè)食品供應鏈)、trade(商業(yè))等。該階段與政策、國情相關聯(lián),強調對中斷前對意外事件的準備。研究對象也進一步延伸到農業(yè)和商業(yè)等,更加重視實踐性。并且側重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理論技術的交叉應用與反思。
" 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目前,國外的研究重視供應鏈韌性理論定義、量化測度和其對多行業(yè)的作用,以及新興技術如大數據在供應鏈韌性中的運用,國內的研究也涉及到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技術的運用和制造業(yè)、農業(yè)、金融業(yè)的供應鏈韌性探索。但國內的研究整體偏向在貿易摩擦、高質量發(fā)展、新發(fā)展格局等背景下的實踐研究。
4" 供應鏈韌性研究前沿與未來展望
4.1" 國外文獻的研究前沿分析。從圖11可知,在國外的研究中,有關供應鏈韌性的研究熱點存在遞進關系,早期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應鏈管理)、risk(風險)是比較重要的關鍵詞,相關研究重視識別、預測和應對供應鏈管理中風險問題,以期提升自身穩(wěn)定性。2016年開始關于selection(選擇)、mitigation(緩解)、network design(網絡設計)、system(系統(tǒng))等研究逐漸出現,表明研究者更多開始關注用定量的方式評價和度量供應鏈韌性,來探索供應鏈的優(yōu)化。近年來,以firm(公司)、network design(網絡設計)、supply chain dynamics(供應鏈動態(tài))的關鍵詞逐步發(fā)展起來,未來的研究可能更重視企業(yè)供應鏈的優(yōu)化設計和韌性提升、靈活型的供應鏈。
4.2" 國內文獻的研究前沿分析。我國供應鏈韌性的研究主題是近5年才發(fā)展起來的,從圖12中可以看出我國供應鏈韌性前沿包括3個方面:(1)政策導向下的韌性提升,突現詞包括新冠疫情、經濟政策、國際環(huán)境和新發(fā)展格局。目前,我國面臨著內部經濟現代化轉型和外部不確定性沖擊的雙重挑戰(zhàn)。因此,研究重心已從傳統(tǒng)的供應鏈管理轉向追求在宏觀環(huán)境下的韌性提升;(2)不同行業(yè)的融合應用,包括汽車企業(yè)、裝配式建筑,未來將應用相應技術促進不同行業(yè)供應鏈韌性提升;(3)產業(yè)鏈供應鏈的融通,供應鏈是產業(yè)鏈的基礎,后續(xù)研究者更強調產業(yè)鏈供應鏈體系的整體性,注重產業(yè)內部各企業(yè)之間、不同產業(yè)間及不同地區(qū)間的價值創(chuàng)造[16]。
5" 結論展望與建議
本文在WOS和CNKI數據庫選取供應鏈韌性領域文獻為研究對象,運用CiteSpace工具對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了如下結論:(1)發(fā)文量方面,國內國外均呈現上升態(tài)勢,國內研究較國外存在滯后性,未來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內涵、方法和范圍需深化。(2)發(fā)文作者方面,國內缺乏核心領軍人物,多數學者獨立研究。國外作者多且合作網絡成體系。(3)研究熱點方面,國內外存在一些共同之處,同時也存在一些差異。共同點,對供應鏈韌性影響因素和測度進行廣泛研究,都強調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運用。不同點,國外學者重視供應鏈韌性相關理論和其對多行業(yè)的作用,國內的研究整體偏向在政策導向下的應用實踐研究。(4)在研究前沿方面,當前國內的研究前沿是產業(yè)鏈供應鏈、新發(fā)展格局。未來將繼續(xù)在新發(fā)展格局、高質量發(fā)展下,利用數字技術等,向推動“雙鏈”的安全穩(wěn)定性的目標邁進。國外的研究熱點是供應鏈動態(tài)、供應鏈網絡設計和企業(yè)供應鏈韌性提升等,未來的研究可能更重視供應鏈的優(yōu)化從而實現供應鏈的穩(wěn)定性、可持續(xù)發(fā)展。
" 整體上,國內外關于供應鏈韌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該領域仍是新興研究方向,有關供應鏈韌性的定義、測量和作用機制等未達成一致意見。對其內涵的深入界定、度量方法的使用和作用機制的探討,是今后需密切關注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張樹山,谷城,張佩雯,等. 智慧物流賦能供應鏈韌性提升:理論與經驗證據[J]. 中國軟科學,2023(11):54-65.
[2] 盛昭瀚,王海燕,胡志華. 供應鏈韌性:適應復雜性——基于復雜系統(tǒng)管理視角[J]. 中國管理科學,2022,30(11):1-7.
[3]" RICE J B, CANIATO F. Building a secure and resilient supply network[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3,7(5):22-30.
[4] 何茜茜,高翔,黃建忠. 工業(yè)機器人應用與制造業(yè)產業(yè)鏈供應鏈韌性提升——來自中國企業(yè)全球價值鏈嵌入的證據[J]. 國際貿易問題,2024(2):71-89.
[5] 石巋然,孫溢,李匡義. 數字金融對供應鏈韌性的影響——基于制造業(yè)企業(yè)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 工業(yè)技術經濟,2024,43(2):142-151.
[6] 趙霞,許雅雯,徐永鋒. 數字化協(xié)同如何影響供應鏈韌性——基于資源和關系整合的分析[J]. 產經評論,2023,14(5):24-42.
[7] 錢存華,陳海濱,周駿貴. 災害背景下提升應急供應鏈韌性影響因素研究[J]. 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23,23(5):1474-1481.
[8] 秦立公,張勇. 協(xié)同創(chuàng)新:農產品供應鏈韌性的影響機制及適應性研究[J]. 價格理論與實踐,2021(12):58-61,199.
[9] 張美潔. 裝配式建筑供應鏈韌性影響因素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23.
[10]" JI S, YANG H, ZHANG H. A dynamic capability-based approach for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enhancement[J]. Sustainability, 2019(11):1-16.
[11] 戴培超,張容嘉. 供應鏈韌性研究前沿、熱點和演化分析[J]. 商業(yè)經濟研究,2023(17):5-8.
[12]" RAJESH R. Measuring the barriers to resilience in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s using grey clustering and VIKOR approaches[J]. Measurement, 2018,126:259-273.
[13]" SONI U, JAIN V, KUMAR S.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using a deterministic modeling approach[J]. Computers amp;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4,74:11-25.
[14]" SCHOLTEN K, SCOTT P S, FYNES B. Mitigation processes-antecedents for build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capabilities[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14,19(2):211-228.
[15] 陳艷,牟宗超,汪竹英. 基于CiteSpace的國際供應鏈韌性研究演進脈絡與前沿熱點[J]. 武漢商學院學報,2023,37(4):76-84.
[16] 石建勛,盧丹寧. 著力提升產業(yè)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研究[J]. 財經問題研究,2023(2):3-13.
收稿日期:2024-03-14
作者簡介:于" 彤(2000—),女,安徽蕪湖人,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yè)創(chuàng)新;葉紅雨(1970—),女,江西宜春人,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企業(yè)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升級。
引文格式:于彤,葉紅雨. 國內外供應鏈韌性研究熱點與前沿的文獻計量分析[J]. 物流科技,2025,48(7):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