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shù)字時代,虛擬現(xiàn)實(VR)和3D技術為藝術提供了全新的表達平臺和觀眾體驗。本研究旨在探索虛擬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藝術作品的敘事結構、空間設計、觀眾參與度以及文化語境的多維可能性。通過分析兩個具體的舞蹈藝術作品案例——上海紐約大學的“Beings of Light”展覽和沉浸式虛擬現(xiàn)實舞蹈作品《VR_I》,本研究揭示了虛擬現(xiàn)實如何重構藝術作品的敘事結構,擴展傳統(tǒng)舞臺的空間概念,提高觀眾參與度,以及如何將多種文化元素和符號成功嵌入虛擬空間。研究發(fā)現(xiàn),虛擬現(xiàn)實不僅能夠豐富藝術作品的視覺和感官體驗,還能在文化層面上增強作品的深度和觀眾共鳴,為藝術的多維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這些發(fā)現(xiàn)不僅對舞蹈藝術家和VR設計師具有重要的啟示,也為未來藝術作品與虛擬現(xiàn)實技術結合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舞蹈;虛擬展覽;敘事與空間設計
【中圖分類號】J905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05-0047-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05.013
一、引言
藝術與科技,21世紀的藝術家們不僅在藝術平臺上展示力量和優(yōu)美,還在數(shù)字屏幕和虛擬現(xiàn)實中找到了新的表達空間。這種趨勢不僅拓展了藝術的表達邊界,也引發(fā)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如何保持藝術的核心,避免被技術手段所替代或掩蓋,成了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這篇研究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旨在解析藝術與科技的交融,以及這種交融對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和表演的具體影響。通過一系列細致入微的案例分析,我們希望能夠捕捉到這一交融現(xiàn)象的多維度影響,并從中抽取具有普遍意義的經(jīng)驗和建議。具體而言,我們將專注于以下幾個關鍵問題:藝術與科技的融合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這種融合是否改變了藝術作品的核心價值和觀眾的接受方式?以及,從中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以更好地引導未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表演?
二、舞蹈虛擬展覽的技術基礎
在藝術和舞蹈領域,虛擬現(xiàn)實(VR)和3D技術已經(jīng)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創(chuàng)作之門。這些先進的科技手段不僅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更多元的表達空間,也豐富了觀眾的感官體驗。以舞蹈為例,傳統(tǒng)的舞臺表演通常只能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觀賞,而VR和3D技術卻能讓舞蹈跳脫出這些局限,實現(xiàn)更廣泛的觀眾接觸。
在具體的應用方面,VR技術能夠將觀眾帶入一個全新的、三維的舞臺空間,讓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視角和距離欣賞舞蹈,甚至與舞者進行互動。這種全方位、沉浸式的觀賞體驗,極大地豐富了舞蹈的表現(xiàn)力和觀眾的參與度。同時,3D技術在舞蹈創(chuàng)作中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藝術家們利用3D建模和動畫技術來預設舞蹈動作、布景以及燈光效果,使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更加精確和高效。這不僅提升了作品的整體質量,也為舞蹈家們提供了更多的創(chuàng)新可能。
正因如此,VR和3D技術在藝術和舞蹈中的應用,不僅豐富了表達手段,也拓寬了觀眾體驗,值得進一步的探索和發(fā)展。
三、敘事與空間設計在舞蹈虛擬展覽中呈現(xiàn)的案例分析
(一)上海紐約大學“Beings of Light”展覽
2021年11月,上海紐約大學(NYU Shanghai)的“1250畫廊”(Gallery 1250)舉辦了一場名為“Beings of Light”的獨特展覽①。這場展覽不僅僅是一次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多感官的體驗。它由大學的交互媒體藝術與舞蹈課程的師生合作舉辦,耗時兩個學期精心準備。
不同于傳統(tǒng)的藝術展覽,這里融合了虛擬現(xiàn)實(VR)和3D技術,通過高科技手段來展示舞蹈藝術的無限可能。展覽場地內(nèi),透明的3D人形模型從天花板垂下,與地面上的實體舞者相互呼應。這些人形模型由舞蹈副教授Aly Rose編導,靈感來源于她的一系列前瞻性作品。
在這些3D模型中,舞者們的動作被放大、延長或扭曲,創(chuàng)造出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視覺沖擊。每一個動作都經(jīng)過精心編程和設計,以求達到最高的藝術效果。觀眾通過佩戴VR眼鏡,可以近距離地感受每一個細微的動作和表情,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人仿佛置身于另一個維度(圖1右下)。
展覽還創(chuàng)新性地應用了Unity這一游戲開發(fā)平臺,實現(xiàn)了3D空中舞蹈編舞工具的開發(fā)(圖1右上)。這一工具不僅為舞者和編導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創(chuàng)作平臺,更重要的是,它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互動體驗。觀眾可以通過移動和觸摸,與虛擬舞者進行互動,進一步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這場展覽不僅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藝術展覽的界限,也引發(fā)了關于藝術與科技如何相互影響、如何共同推進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深刻思考。它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藝術還能否保持其原有的純粹性和獨立性?
從整體上看,“Beings of Light”無疑為當代藝術界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成功地將科技與藝術進行了有機結合,展示了藝術在高科技背景下的無限可能。這不僅為藝術家和觀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互動平臺,也為藝術與科技的未來發(fā)展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二)沉浸式虛擬現(xiàn)實舞蹈作品《VR_I》
作為一部創(chuàng)新性的藝術作品,《VR_I》由瑞士編舞家Gilles Jobin和藝術團隊Cie Gilles Jobin精心打造②。該作品的目的是探索虛擬現(xiàn)實(VR)技術如何能與舞蹈藝術形成有機的融合,以及如何通過這種融合來達到前所未有的觀賞效果。《VR_I》不僅是一部舞蹈作品,更是一項科技實驗。它運用了先進的VR技術,以及計算機生成圖像(CGI)來構建一個全新的、沉浸式的藝術體驗。觀眾通過佩戴特制的VR頭盔,可以完全沉浸在這個虛擬世界中。
在這個虛擬世界里,五名舞者展示了一系列精心編排的舞蹈動作,這些動作不僅是視覺上的美學呈現(xiàn),更是對人類情感和社會現(xiàn)象的深刻解讀。例如,通過舞者之間的互動,作品探討了人際關系的復雜性,以及在現(xiàn)代社會中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張力(圖2左下)。
與傳統(tǒng)舞蹈作品不同,觀眾在《VR_I》中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作品允許觀眾在虛擬空間內(nèi)自由移動,與舞者互動,甚至可以改變視角和視點,這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個性化的藝術體驗(圖2左上)。
通過高度沉浸式體驗,作品強烈地把觀眾拉入一個“介于虛擬與現(xiàn)實之間”的空間。這不僅令人重新思考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潛能和局限,也引發(fā)了關于現(xiàn)實與虛構、真實與假象的哲學性思考(圖2右圖)。
《VR_I》還包含了豐富的社會和文化意涵。作品通過虛擬現(xiàn)實這一媒介,對個體在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中的地位和角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作品自問世以來,已經(jīng)在多個國際藝術節(jié)和科技展覽中獲得高度評價,成為當代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成功范例。它不僅推動了舞蹈藝術向更廣闊的領域拓展,也對如何在高科技環(huán)境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
總體來說,《VR_I》是一部充滿創(chuàng)意和勇氣的作品。它成功地將虛擬現(xiàn)實技術應用到舞蹈藝術中,不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觀賞體驗,而且也提出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和觀點,對于藝術界和科技界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舞蹈與虛擬現(xiàn)實交融:敘事與空間設計的多維啟示
(一)重構敘事結構:從線性到非線性
在傳統(tǒng)的舞蹈表演中,敘事結構通常是線性的:一個情節(jié)接著一個情節(jié),按照預定的時間順序發(fā)展。觀眾的體驗基本上是被動的,他們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看著舞臺上的表演。然而,虛擬現(xiàn)實(VR)技術的引入為舞蹈敘事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特別是在構建非線性、多維度的敘事結構方面。
首先,VR技術允許觀眾在虛擬空間里自由移動,這不僅改變了他們與作品的互動方式,還為敘事結構帶來了靈活性。觀眾可以選擇不同的路徑和視角,從而實現(xiàn)多線索、多結局的敘事模式。例如,在“Beings of Light”展覽中,觀眾可以選擇跟隨不同的舞者或聚焦在某個特定的元素上,每個選擇都會引導他們進入一個不同的故事線。
其次,VR技術也可以用于創(chuàng)建更加復雜和多層次的空間結構。傳統(tǒng)舞臺是三維的,但在虛擬環(huán)境中,可以設計出四維或更高維度的舞臺。這為敘事提供了更多的“空間”:物理空間、心理空間,甚至是抽象的概念空間。在沉浸式虛擬現(xiàn)實舞蹈作品《VR_I》中,舞者和觀眾都成為這個多維度空間的一部分,共同構建了一個非線性、多層次的敘事體驗。
最后,VR技術還可以實現(xiàn)時間的非線性處理。在虛擬環(huán)境中,時間可以被操縱和重組,從而打破傳統(tǒng)敘事中的時間連續(xù)性。例如,可以設計一種機制,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跳躍到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或者觀看同一個事件的不同時間版本。
(二)身體與空間:重新定義舞臺
虛擬現(xiàn)實(VR)技術為舞蹈藝術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空間概念,這種空間不僅是三維的,而且是動態(tài)和可互動的。這一變化不僅重新定義了“舞臺”的概念,還為舞者和觀眾之間以及他們與空間之間的互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傳統(tǒng)舞臺表演中,舞臺和觀眾區(qū)是明確分隔的,舞者在舞臺上表演,觀眾則坐在觀眾區(qū)觀看。但在虛擬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這一界限被打破。觀眾可以“進入”舞臺,成為表演的一部分,與舞者進行更直接的互動,共同探索作品的各個方面,這種參與感使得每一次表演都是獨一無二的。
此外,虛擬現(xiàn)實也拓展了“身體”的概念。在虛擬空間中,舞者的身體不再僅僅是肉體,還可以是數(shù)據(jù)、圖像或其他多媒體元素。這不僅增加了表達的多樣性,還為舞蹈創(chuàng)作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工具。在上海紐約大學的“Beings of Light”展覽中,舞者的身體被轉化為光線和色彩,與觀眾和空間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互動關系。
最值得注意的是,虛擬現(xiàn)實技術還可以實現(xiàn)多個空間的疊加和交融,從而創(chuàng)造出復雜而富有深度的表演環(huán)境。在沉浸式虛擬現(xiàn)實舞蹈作品《VR_I》中,舞者和觀眾都處在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虛擬空間中,這個空間既包括實際的舞臺元素,也包括抽象的心理和情感層面。
(三)觀眾參與:超越被動觀察
在傳統(tǒng)舞蹈表演中,觀眾通常扮演被動的角色,僅僅是觀察者,而在虛擬現(xiàn)實(VR)環(huán)境中,這一局面得以突破。觀眾在VR環(huán)境中擁有更高的參與度,不僅能夠觀察,還能夠互動、感知,甚至影響敘事進程和空間布局。
觀眾在VR舞蹈表演中的參與性質大大提高。在這樣的表演中,觀眾不再僅僅是旁觀者,而是可以被邀請進入一個多維空間,在其中自由探索、與舞者互動,甚至參與到敘事的創(chuàng)建中。這種參與不僅豐富了觀眾的觀看體驗,還對作品的敘事結構和空間設計產(chǎn)生深遠影響。
觀眾的高度參與改變了敘事的性質。在傳統(tǒng)舞蹈中,敘事通常是線性和預設的,觀眾只能按照舞者和編導的設計進行解讀。然而,在VR環(huán)境中,由于觀眾可以與作品進行直接互動,敘事變得更為開放和多元,每一次表演都有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故事線和解讀。
較高的觀眾參與度也重新塑造了空間感。在沉浸式虛擬現(xiàn)實舞蹈作品《VR_I》中,觀眾不僅可以在多維空間中自由移動,還能與舞者和其他觀眾進行互動,這些互動行為本身就構成了一種新的“空間敘事”,使得每一次表演都成為一個獨特而不可復制的空間體驗。
(四)文化語境與虛擬空間的交融
在虛擬現(xiàn)實(VR)環(huán)境下,舞蹈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也是一種文化敘事。VR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臺,能夠將各種文化元素和符號嵌入到虛擬空間中,從而增強作品的文化深度和觀眾共鳴。
比如有些展覽活動,不僅能通過舞蹈和VR技術展現(xiàn)了一種美學,還可以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在虛擬空間中,觀眾能見到多種文化符號,這些元素不僅豐富了作品的內(nèi)涵,也讓觀眾在感官體驗之外,對地方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共鳴。
同樣地,在沉浸式虛擬現(xiàn)實舞蹈作品《VR_I》中,通過在虛擬空間內(nèi)設計不同的場景和元素,如自然界、城市風貌等,作品成功地引發(fā)觀眾對現(xiàn)實世界多維度文化和環(huán)境問題的思考。這樣的設計不僅拓寬了舞蹈的表達范圍,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文化參與度和社會價值。
因此,虛擬空間提供了一個極具潛力的平臺,能夠將文化語境與藝術表達有效地結合起來。通過在虛擬空間內(nèi)嵌入各種文化元素和符號,舞蹈作品不僅能在美學上達到新的高度,還能在文化層面上產(chǎn)生更深遠的影響,這無疑將為未來舞蹈藝術的發(fā)展開辟新的可能。
五、結論
本研究通過深入的案例分析,探討了虛擬現(xiàn)實在舞蹈藝術中的多維應用,從敘事結構、空間設計到觀眾參與和文化語境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考察。研究結果顯示,虛擬現(xiàn)實技術不僅提供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表達平臺,還改變了觀眾與作品的互動方式,賦予了舞蹈更多的文化深度。這一結論不僅對舞蹈和虛擬現(xiàn)實領域的專業(yè)人士具有實際意義,也指出了未來研究的方向:如何進一步優(yōu)化虛擬現(xiàn)實與舞蹈的結合,以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藝術表達和觀眾體驗。這為舞蹈藝術在數(shù)字時代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靈感。
注釋:
①《上紐大師生藝術展:3D模型、3D編舞,呈現(xiàn)全球首個百人空中舞蹈》,據(jù)上海紐約大學官方網(wǎng)站:https://shanghai.nyu.edu/cn/news/beings-light-dance-and-ima-students-and-faculty-collaborate-new-exhibition-and-more,訪問日期:2023年11月1日。
②CIE GILLES JOBIN,“VR_I–IMMERSIVE VR EXPERIENCE”, https://www.gillesjobin.com/en/creation/vr_i-immersive-vr/,訪問日期:2023年11月1日。
參考文獻:
[1]孫傳明.民俗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數(shù)字化技術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楊斌.虛擬現(xiàn)實藝術的審美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22.
[3]胡嘉敏.沉浸與失真——以VR舞蹈重訪電影影像的可能性[J/OL].戲劇之家,2020(07):77-78[2023-11-1].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l4Uq_U3qQ8M6P-eT8HOJ_S52CG52Qf7Df0PDgYihA6HuXiKYKi92X5My6fDPm1DG3IEE1xHKnTakr5lEMmMcp0f1wQJzatVYMapHo1LcnWyS3D5x11_ejBgY9hEOz4WCZ4hrxLyUuaQWO3KvK5Yo9plwKdvZMovyBynDBg4bnT4FOgLNrXR12LXJG-ODrMpy6X9ACEBdxs0=amp;uniplatform=NZKPTamp;language=CHS.
[4]劉培.VR技術在推廣群眾大型舞蹈活動中的應用和前景[J/OL].信息周刊,2019(03):1[2023-11-1].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information-weekly_thesis/0201272336349.html.
[5]王琛,謝欣.觀演體驗視角下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舞臺設計中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J/OL].四川戲劇,2022(04):82-85[2023-11-1].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07198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