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星疏月淡,小酌二三兩酒后出門散步。天黑路滑,女兒遞上了她的小竹燈。
想起過去,交通工具不發(fā)達,鄉(xiāng)人趕集,小孩去鎮(zhèn)上中學(xué)讀書,靠的就是一雙腳。
凌晨雞未叫、天未亮,鄉(xiāng)人便拎著干餅匆匆出門,哪個地方拐彎、哪個地方上坡,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爛熟于心,要是有一把手電筒或者一盞竹燈,能方便不少。星月入云的夜色下,一盞盞竹燈點綴在山野地頭,也在我的記憶中如星閃耀。
故土的老屋,北邊長著片蓊郁的竹林,植竹的起因可沒有東坡先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浪漫。竹于鄉(xiāng)人而言,是制作竹凳、竹椅、掃把的原材料,家家戶戶都少不了。
女兒吵著要盞小燈籠,父親便持著鐮刀來到屋后,將長了三五年的竹子砍下。青色的竹皮不透光,得用小刀去皮,一個斜口圓狀的竹筒花了個把小時便成形了。這時得往里添上點煤油或菜油,竹筒的邊緣處加上一節(jié)棉絲做捻子,最后給系上繩子,安上竹棍,暖黃的燈光四溢而出,這便是一盞簡單而好看的竹藝小燈。
已是冬末春初,一元復(fù)始、萬象更新之際,此刻出門,空氣里仍然有一股淡淡的煙火氣息。北去三里是個新建的水庫,確定了目的地,我提燈而行。沒走幾步,月上中天,明亮的月光從石頭縫里、草堆里、屋檐下,從四面八方涌出,明凈溫暖,帶著初春的溫度,漫向曠遠的天際。
我輕輕將竹燈吹滅,戴月而行。遠處的山,如剪影錯落有致,月光在天地交匯處填上了一層淡淡的薄霧,道不出名的蟲兒正在輕吟。天地之景如一張溫情的全家福,缺了哪個都不行。
小時候害怕走夜路,總擔(dān)心在黑暗處會出現(xiàn)不可知的怪物。那時,父親給我做了盞竹燈,末了還教我背誦文天祥的《正氣歌》,說人一旦有了正氣,就點亮了心里的那盞燈,便不會怕黑,也不會迷路。
后來背了更多的詩,讀了更多的書,我才知道月亮自身不會發(fā)光,它的光是從哪兒來的呢?在視線未及處,它盡情地吸收著日光,繼而將清輝灑在人間。我便想,我們也可以從太陽、月亮、先賢身上獲得光輝,等到身處黑暗時,將積攢的光輝傾灑而出。
月滿歸途,我點亮竹燈,也點亮了心燈。
(選自《光明日報》2023年2月10日,有刪改)
技法提煉
作文選材非常重要。合適的選材能夠準(zhǔn)確地凸顯主題;新穎的選材能夠抓住讀者的眼球;好的選材可以引發(fā)讀者的共鳴;恰當(dāng)?shù)倪x材能使內(nèi)容豐富多樣,避免作文內(nèi)容單薄、空洞。
1.以一物為線索,多件敘事。
線索是貫串全文、將材料有機組織起來的重要元素,它如同一條主線,引領(lǐng)讀者跟隨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文章的核心。明確線索,可以讓文章結(jié)構(gòu)清晰、條理分明、主題突出?!吨駸粜略吕铩繁闶且允挛铮ㄖ駸簦榫€索,通過該事物引出故事,表達情感。作者從女兒遞上的小竹燈入手,回憶了過去鄉(xiāng)人趕集、小孩上學(xué)靠竹燈照明的場景,以及父親為“我”制作竹燈并教“我”背誦《正氣歌》的往事,通過竹燈這一物件,將個人成長與家鄉(xiāng)的記憶相連,進而升華到從先輩身上獲取精神光輝,抒發(fā)了作者對故土與祖國的熱愛之情。
2.敘事有順序,立意展胸懷。
依附線索,材料該如何安排?孰在前,孰在后?此時我們就要為多件事安排合理的順序?!吨駸粜略吕铩芬灾駸魹榫€索,引入父親制作竹燈的場景,繼而展開在竹燈與新月相伴下的回憶與感悟。從親子間的互動到對生活哲理的思索;從父親給“我”做竹燈時背誦的詩句——文天祥的《正氣歌》(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價值觀),逐步延伸到對人生中的光明與信念(中華民族的理想與追求)的探討。這些事件細細梳理,便會發(fā)現(xiàn)其中潛藏著嚴(yán)密的順序:從眼前到回憶,從個人到家國,從小我到大我。敘事的場面越來越繁盛,作者的情感越來越激越。若以音樂的形式加以譬喻,這篇文章則是完成了由獨奏曲到交響樂的跨越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