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烏程漢簡》是2009年3月發(fā)現(xiàn)于浙江湖州的一批漢代簡牘?!稙醭虧h簡》的出土與整理為研究兩漢時期江南地區(qū)的社會生活提供了新的材料。本文對其中涉及的關稅、物產(chǎn)、物價問題進行討論。簡文記載了漢廷對運鹽收取關稅,且關稅份額低于文獻記載的通常關稅。烏程物產(chǎn)豐富,其中“鮮曲”“魚子”“干魚”等豐富了我們對漢代飲食的認識。此外,還記載了烏程糧價、布價及特殊商品“鳣”的價格,其中糧價較河西地區(qū)偏低,布價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鳣”應當是今天的“鱔魚”,價格遠高于普通魚價。
關鍵詞:《烏程漢簡》;關稅;物產(chǎn);物價
中圖分類號:H028;K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7225(2025)01-0032-07
2009年3月,在浙江湖州人民路的某處舊城改造工地的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批漢代簡牘,即烏程漢簡。2019年起曹錦炎先生帶領團隊開啟烏程漢簡的整理工作,2022年出版的《烏程漢簡》①提供了簡牘的實物圖錄以及釋文等,為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便利。經(jīng)整理者研究,《烏程漢簡》的主體年代在東漢永建四年烏程改屬吳郡之前,部分簡下限可能晚至東漢末期②?!稙醭虧h簡》出土于漢代政治版圖南方的會稽郡烏程縣,能夠為研究江南地區(qū)漢代社會生活提供更多資料。本文對其中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關稅
《烏程漢簡》中有如下簡文記載了有關通關繳稅的內(nèi)容。
簡018
永平八年四月丙子朔
所民賣鹽盡收棨破封□
簡019
永平三年六月甲戌朔十四日丁亥鹽丞
楊移貴所賈人賣盡收棨,如律令。
簡020
永元十四年七月庚子朔一日,領西泉稅掾馮敢言之。
名如牒,敢言之。
貴所賣盡破封,如律令。
掾慎,令史宮。
簡111
鹽八十石,稅錢千六百。
貴所。
由拳丞。
鹽八十石,稅錢千六百。
簡113
廷:賈人□□卅束已稅
陽。二月一日辛酉,故鄣丞
貴所賣盡破封,如律令。
這批簡文格式類似,在內(nèi)容上可互補殘缺,整理者將其定性為“過境通行憑證”和“繳稅記錄”,展現(xiàn)了賣鹽商人通關繳稅的過程①。明確記錄了繳稅數(shù)額的簡文為:“鹽八十石,稅錢千六百?!庇捎凇稙醭虧h簡》中沒有明確記載鹽的物價,因此只能根據(jù)同時期其他史料進行推算?!逗鬂h書·虞詡傳》李賢注引《續(xù)漢書》:“詡始到,谷石千,鹽石八千,見戶萬三千。視事三歲,米石八十,鹽石四百?!雹跂|漢中期漢安帝時,饑年的谷價為每石千錢,鹽價為每石八千,豐年時米價為每石八十錢,鹽價為每石四百。將谷折算為米,按照70%的出米比例,則饑年時米價為每石1428錢。以此計算,豐年時和饑年時,米價和鹽價的比值大致維持在1:5-1:6之間,差距不遠?!稙醭虧h簡》中記載的米價為每石四百錢,可推得鹽價在每石2000錢-2400錢左右。以此鹽價計算,則對鹽的征稅比例大致為百稅一。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漢興,海內(nèi)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③,說明漢初為了休養(yǎng)生息,恢復經(jīng)濟發(fā)展,免除了此前秦時的關稅。漢朝征納關稅最晚開始于武帝,《漢書·武帝紀》記載:“徙弘農(nóng)都尉治武關,稅出入者以給關吏卒食”④,可見當時已有關稅,且收取關稅主要是用于守關的官吏衣食開銷。
關于征稅比例,額度多少,史籍少有直接記載。被認為最晚成書于東漢早期的《九章算術》中,記錄有關于計算關稅的題目,可作為兩漢時期關稅額度的參照:
《九章算術·衰分章》第3題
今有甲持錢五百六十,乙持錢三百五十,丙持錢一百八十,凡三人俱出關,關稅百錢。⑤
《九章算術·均輸章》第15題
今有人持金十二斤出關。關稅之,十分而取一。⑥
《九章算術·均輸章》第27題
今有人持米出三關,外關三而取一,中關五而取一,內(nèi)關七而取一,余米五斗。⑦
《九章算術·均輸章》第28題
今有人持金出五關,前關二而稅一,次關三而稅一,次關四而稅一,次關五而稅一,次關六而稅一。并五關所稅,適重一斤。⑧
第一則是對錢的征稅,甲、乙、丙三人共持錢1090,關稅百錢,稅率約為10%。第二則和第四則都是對金的征稅。第二則中金的稅率是10%,并且由于金不易于分割,官府可以將其折算為現(xiàn)錢進行抵還。第四則中稅率則較高,按出關順序依次遞減,介于17%-50%之間。第三則是對米的征稅,同樣稅率較高,但與金相反,按出關順序依次遞增,介于14%-33%之間,且繳納方式是直接上繳實物。據(jù)陳直先生考論,《九章算術》多數(shù)內(nèi)容應當成書于西漢中期⑨。因此《九章算術》所反映出的西漢中期的關稅征收情況有如下特點:第一,不同的征稅對象征稅比例不同;第二,不同關口也可能有不同的征稅比例;第三,主要以繳納實物的方式征稅,但也有折價抵算的情況出現(xiàn);第四,《九章算數(shù)》中沒有對鹽鐵等物品征收關稅的記錄,但有關于運輸鹽費用的算題(《九章算術·均輸章》:“今有取傭負鹽二斛,行一百里,與錢四十?!雹猓?,可能是由于西漢中期尚處于鹽鐵專營的時期,鹽鐵獲利極大,并不對其征收關稅。
據(jù)《三國志·魏書·文帝丕》裴松之注:“關津所以通商旅, 池苑所以御災荒, 設禁重稅, 非所以便民;其除池苑之禁, 輕關津之稅, 皆復什一 。”①東漢延康年間恢復了什一之稅,說明“什一之稅”是此前一段時間通行過的關稅比例,并被認為是“輕關津之稅”,東漢末期的關稅應當重于“什一之稅”。《九章算術》中記載西漢中期的稅率均高于10%,“什一之稅”作為輕稅的記載與之符合。
《烏程漢簡》中的關稅稅率要遠低于文獻記載,其原因可能和收稅的性質(zhì)有關。關稅是一種商品流通領域的通過稅,漢代的關稅主要包括邊境和內(nèi)地兩種,內(nèi)地的關稅也叫過口稅,且常與“津”并為同類,稱“關津之稅”②。《漢書·地理志》中所記載的“關隘”包括:弘農(nóng)郡的函谷關與陸渾關,上黨郡則有上黨關、壺口關、石研關及天井關,代郡設有五原關與常山關,上谷郡有居庸關,敦煌郡有陽關與玉門關,牂柯郡則有柱蒲關與進桑關,蒼梧郡轄有離水關、謝沐關及荔平關,郁林郡有雍雞關?!稘h書》中對“津”的記載較為零散,主要有平陰津、河津、白馬津、孟津、盟津、鬲津、鄭伯津、觀津、圍津。這些關津位置險要,設置在各地要道以及周邊鄰族的交界地帶。梁萬斌的研究指出,漢初的政治地理結(jié)構呈現(xiàn)出圈層型特征,主要由“關中核心區(qū)域”、“關外直轄領地”以及“關外王國”三大板塊構成,在帝國東西部之間設有關、津,對關津的管控具有相當?shù)能娛?、政治意義,征收關稅的目的一部分在于創(chuàng)造收入,更在于限制商賈和稽查防禁,高稅率有震攝意義③。而《烏程漢簡》所述的會稽郡并無設關,也無設津的記載,簡文記述的應當只是商品在不同縣之間流通時過境的通過稅,與重要的關津相比稅率較低也較為合理。此前文獻中并無重要關津以外的收稅記錄,《烏程漢簡》是對漢代關稅資料的有益補充。
另外,這一簡文也對東漢時期的鹽鐵稅制度提供了補充。與西漢武帝后的鹽鐵官營不同,東漢放開了對民間煮鹽鑄鐵的限制。漢章帝時期意圖恢復鹽鐵專營,但遭到激烈爭論和反對,到了繼位的漢和帝時期再度放開鹽鐵之禁,恢復了鹽鐵稅?!逗鬂h書·和帝紀》:“故遺戒郡國罷鹽鐵之禁,縱民煮鑄,入稅縣官如故事?!雹茉诳たh設置專門掌管收稅的鹽鐵官?!逗鬂h書·百官志》也記載:“其郡有鹽官、鐵官、工官、都水官者,隨事廣狹置令、長及丞,”本注曰:“凡郡縣出鹽多者置鹽官,主鹽稅。出鐵多者置鐵宮,主鼓鑄?!雹莨俑趽碛宣}、鐵資源的郡縣根據(jù)資源的多少和事務的繁簡來設置相應的官員進行管理,主要是在生產(chǎn)端征稅?!稙醭虧h簡》簡文說明,對鹽稅的征收不僅在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還包括運輸環(huán)節(jié),且以折算為錢的形式支付,并非直接繳納實物。東漢時期鹽價高企,或也與大量征稅有關。
二、物產(chǎn)
《烏程漢簡》中關于物產(chǎn)的記錄主要有以下幾條簡文:
簡140
……
鮮曲。" " " " " " " " "蒲□廿六。
簡141
市酒以蔥。市□魚子。市□□。【反】
簡142
干魚四結(jié)。
(一)鮮曲
“曲”是用于釀酒的酒母。《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酒醴,爾惟曲蘗”⑥的描述,這里的“曲”指的是發(fā)霉的谷物,“蘗”則是發(fā)芽的谷物?!扒钡陌l(fā)酵能力比“蘗”高,因此逐漸地,用“曲”釀出來的被稱為“酒”,而用“蘗”釀出來的只能叫做“醴”。《漢書·楚元王傳》記載,穆生因不嗜酒,元王每置酒時,常為他設醴⑦。這說明醴是濃度較低的一種酒,但西漢時代仍在釀造。文獻中對于“酒”的記載則更為詳細和豐富,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酒的釀造方法、原料選擇、酒曲制作等各個環(huán)節(jié) ⑧,說明“曲”在漢代的民間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漢代的酒曲品種十分繁多。《方言》中記載有七種酒曲的名稱,不同地區(qū)的方言對酒曲有不同的稱呼,在制作工藝、質(zhì)量等也有所不同。文獻記載有餅曲、散曲、小麥曲、大麥曲等。漢簡中有關于曲價格的記載: “又曲四斗,直卅八,驚虜隧長李故所?!保ā毒友訚h簡釋文合?!?06.3)①,曲一斗為9.5錢; “出錢百一十五,曲五斗,斗廿三?!?(《居延漢簡釋文合校》214.4)②,曲一斗為二十三錢。曲的價格差距較大,也有可能是由于品種差異。
烏程制酒在文獻中多有記載?!锻ㄑ拧罚骸扒貢r有程林、烏金二家,善釀。南岸曰上若,北岸曰下若,均名若下酒?!雹邸吨芏Y》賈疏又引馬融注:“今之宜城會稽稻米清?!雹軙貐^(qū)以盛產(chǎn)美酒而著稱,其中烏程縣的美酒尤為知名。李白、白居易、李賀、羅隱、歐陽修、蘇軾、秦觀、王安石等都曾寫詩盛贊烏程酒。
“鮮曲”可能是經(jīng)過制作后,剛剛形成的、含有豐富微生物和酶的酒曲,與“陳曲”相對。在現(xiàn)代釀酒中,陳曲經(jīng)長期儲存發(fā)酵,因微生物和酶轉(zhuǎn)化產(chǎn)生更多芳香物質(zhì),風味更復雜。新鮮酒曲風味單一,主要呈現(xiàn)原料味。陳曲因微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釀酒時易控溫度與發(fā)酵速度,降低雜菌風險,提升酒質(zhì)。新鮮酒曲則需適應期,易受環(huán)境變化和雜菌影響,需嚴格管控。陳曲風味獨特豐富,市價高;新鮮酒曲則價廉,適用于低質(zhì)量要求場合?!稙醭虧h簡》關于“鮮曲”的記載是對烏程地區(qū)漢代釀酒業(yè)的實證,也豐富了對酒曲品種的認識。
(二)魚子
據(jù)《封氏聞見記》所述,唐代士人若初次登科或晉升官職,同僚、朋友及親友會紛紛前來祝賀。為了答謝這些賓客,主人會精心準備一場豐盛的酒宴,并輔以樂舞表演,以彰顯喜慶和榮耀。這種特別的筵宴被稱為“燒尾宴”⑤?!盁惭纭敝杏幸坏烂麨椤捌介臭~子”的菜肴,這道菜做法尚不可考證,但是傳世文獻中最早關于國人食用魚子的記錄。另外在《本草綱目》中,有有關于魚子藥用價值的描述。書中提到,魚子(活水中產(chǎn)下者)可以用于治療多年障翳、弩肉、赤腫疼痛等癥狀⑥??梢娮钸t至明代對魚子的中藥性味已有所了解。烏程地區(qū)盛產(chǎn)魚類,簡文中的“鮐魚稅”“鳣”等都是關于魚的記述。在魚的食用、販賣、運輸中,烏程人較早地將魚子作為一種單獨品類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烏程漢簡》將販賣魚子、食用魚子的記錄提早至了漢代。
(三)干魚
干魚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作為祭祀用品而被記載。如早在《周禮·天官冢宰·籩人》中,就有關于干魚的記載:“朝事之籩,其實麩、蕡、白、黑、形鹽、膴、鮑魚、鱐?!雹咂渲?,“鮑魚”是腌制的干咸魚,“鱐”是曬干的魚?!抖Y記·曲禮下第二》:“凡祭宗廟之禮…… 槀魚曰商祭……”⑧“槀魚”即是指曬干晾制的干魚,商祭是使用干魚進行的祭祀。通過曬干或風干的方式將新鮮的魚制成干魚,這樣的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微生物的生長,使干魚能夠保存較長時間,方便儲存和攜帶。馬王堆漢墓有關魚的遣冊中也包含有干魚。馬王堆一號墓簡50“右方索魚七 ”,“索魚”可能包括了烤魚、曬干、火焙等干魚⑨。
“”字,和緝、輯、戢等字,都有集合在一起的意思,出土遺物中有一迭用竹簽穿起來的梅子,即“栂十”①。另外,日常食用的干魚通常不是貴重食品,而是一種普通廉價的食物,如《梁書·何遠傳》:“江左多水族,甚賤,遠每食不過干魚數(shù)片而已。”②且用于制作干魚的常常是小雜魚,分量小,買賣時不宜以單條計算分量。一“結(jié)”中可能有數(shù)條干魚,以“結(jié)”作為干魚的量詞也符合日常生活的需要。
三、物價
《烏程漢簡》有關于物價的記載,主要為糧價、布價以及特殊商品“鳣”的價格。
(一)糧價
《烏程漢簡》中的糧食主要是“米”,關于米價的記載有以下兩支簡:
簡137
出錢千四百七十,米十八石四斗。
出錢千四百,米十八石三斗。
出錢千三百九,米十六石
[出]錢千一百,米十二石 【正】
簡138
米三斗直百廿。
□一以九月十日到□
米以九月廿□日到。□□□□【反】
根據(jù)簡137中前兩條完整的簡文計算可以得出,第一條記載的米價約為每石80錢,第二條記載的米價約為每石77錢。第三、四條簡文雖不完整,但可以推算米價范圍,第三條記載的米價應在每石82-87錢內(nèi),第四條記載的米價應在每石85-92錢內(nèi)。簡138中的米價則為400錢。
其他漢簡中記載糧價多為粟、谷、麥、黍等,少數(shù)記載米價者整理如表1。
以上10條米價數(shù)據(jù)中,最低價為50錢/石,最高價為600錢/石,記錄的價格多集中在100錢/石-300錢/石,有6條,占60%,100錢以下的有2條,100錢以上的有2條??梢姖h代河西地區(qū)的米價在100錢/石-300錢/石之間應為常價。
對比《烏程漢簡》記錄的米價,簡137的記載較河西地區(qū)常價略低,可能是由于地域差異。河西地區(qū)處于邊郡,而烏程處于水網(wǎng)密布土地肥沃的江南地區(qū),稻米產(chǎn)量較高,運輸成本也相對較低,稻米常價低于河西地區(qū)是正常的。而簡138記載的400錢/石,則明顯屬于高價,應當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價格。導致價格上漲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災害,一旦發(fā)生災害,不僅會導致稻米減產(chǎn),還可能破壞運輸網(wǎng)絡,使得原本低廉的運輸成本上升,從而推高米價。簡138中“□一以九月十日到□”“米以九月廿□日到。□□□□”,是對糧食等產(chǎn)品運輸?shù)截洉r間的記錄,古人對運輸時間的特別關注可能也反應了當時糧食運輸時間的不確定性。
(二)布價
《烏程漢簡》中關于布價的記載如下:
簡146
兩端六百。此十四端當為
賣布踈(疏)。五端千七百五十。[四千三]百八十。
七端二千卅【正】
十六端當為四千四百八十。
都凡為錢八千八百六十?!痉础?/p>
“端”是布匹長度單位的一種。《周禮·春官·大宗伯》“孤執(zhí)皮帛”,鄭玄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為之飾?!辟Z公彥疏:“束者十端,每端丈八尺,皆兩端合卷,總為五匹,故云束帛也?!雹佟缎栄拧罚骸氨墩芍^之端,倍端謂之兩,兩謂之疋。”②以上文獻中,一端分別等于2丈或1丈八尺。李強等基于一匹等于四丈的結(jié)論,一端為1丈8尺,換算 1匹為20/9端,認為古人在換算時,為了方便起見只可能是整數(shù),因此否認了一端等于一丈八尺的假設,同意一端等于二丈③。綜合來看,我們同意按照1兩=1匹=2端=4丈,進行布價的換算和比較。
根據(jù)簡文分別計算布價如下:“兩端六百”即每端300錢,“五端千七百五十”即每端350錢,“七端二千卅”即每端約329錢,“十六端當為四千四百八十”即每端280錢。由此,《烏程漢簡》中的布價在每端280錢-350錢,合每匹540錢-700錢。
其他漢簡及文獻記載中的漢代布價整理如表2。
西北漢簡中布價的浮動較大,每匹最低140錢,最高為750錢。400錢以上的有9條,占64%。與其他漢代簡牘及文獻中的記載相比,《烏程漢簡》布價處于中等偏上水平?!毒耪滤阈g》中關于布價的記載則要更低,可能代表了內(nèi)地中原地區(qū)的布價。
《烏程漢簡》中的布價偏高,可能是由于這一地區(qū)布匹的紡織質(zhì)量較高?!稙醭虧h簡》中的“河共賦:布十,綢廿匹(簡120)”,其中“布”是作為烏程特產(chǎn)上供,且布的數(shù)量要少于綢,說明布更為珍稀?!逗鬂h書·陸續(xù)傳》記載有會稽吳縣人陸續(xù)長相俊美,喜歡穿著越地產(chǎn)的單衣布料做的衣服,光武帝見到后非常喜歡,從此以后常常吩咐會稽郡進貢越布 。浙江地區(qū)以“越布”聞名,布的質(zhì)量應屬上乘,有價格偏高的可能。
另外《烏程漢簡》中還有一則關于特殊紡織品交換的記載:
簡145
繻換縑多三十。
繻,是一種彩色的絲織品?!墩f文》:“繻,繒采色。從纟,需聲?!雹倏V,是一種雙絲織成的細絹?!墩f文》:“縑,并絲繒也。”②西北漢簡中有關于縑價的記載。《居延漢簡釋文合?!罚骸巴踢h隧卒夏收自言責代胡隧長,張赦之,赦之買收縑一丈,直錢三百六十?!雹壅酆峡V每匹四百四十錢?!抖鼗蜐h簡》:“任城國亢父縑一匹,幅廣二尺二寸,長四丈,重廿五兩,直錢六百一十八?!雹芸V每匹六百一十八錢。
《烏程漢簡》中的“繻換縑多三十”,反映了“縑”在當時的市場上可能比“繻”具有更高的價值,因此在交換時能夠獲得更多的數(shù)量。但由于缺少具體價格的記載,無法獲得更多準確的信息。
(三)鳣價
江南地區(qū)是魚米之鄉(xiāng),《烏程漢簡》中出現(xiàn)有“干魚”“魚子”“鮐魚”“鳣”等,其中關于“鳣”的記載出現(xiàn)了價格,如下:
簡180
公昨去蔥=(匆匆),語不悉。今余杭龔公所買通鳣,賤貴與之,復欲得鳣,二千與為可買,但千七、八者勿賣之,賤□遂,須二千信可賣。
簡文中的“鳣”,俗稱“黃鱔”?!巴@”可能指的是品種純正的優(yōu)質(zhì)鱔魚。
簡文“今余杭龔公所買通鳣,賤貴與之,復欲得鳣,二千與為可買,但千七、八者勿賣之,賤□遂,須二千信可賣”大意或為:“今天余杭龔公來買鱔魚,不管什么價格都賣給他,他下次再來買鱔魚,需要兩千錢才能買到,一千七八百錢不能賣,太便宜了?!?/p>
對比前文所述烏程的米價和布價,此處簡文記載鱔魚價格值二千錢,為米價的20倍。丁邦友、魏曉明在《漢代魚價考》中,依據(jù)居延漢簡中有關魚價的記載得出居延地區(qū)魚價低廉,低者大約是一條魚值一錢,高者可能達到二三十至七八十錢,但并非正常時期的物價,正常時期的魚價大概在一條魚一到十錢浮動⑤。對文獻記載的考證也反映漢代內(nèi)郡魚價大概在1枚(或1斤)數(shù)十錢,《史記·貨殖列傳》所記“鮐鮆”等海魚可達到1斤千錢的高位??梢婘X魚的價格要遠高于普通魚價,甚至要高于海魚。《烏程漢簡》初次記載了古代鱔魚價格,對于考察秦漢時期江南地區(qū)物價十分有價值。
通過《烏程漢簡》,我們可以依稀看到一幅兩漢時期江南烏程的政治、經(jīng)濟、生活畫面。對《烏程漢簡》史料的梳理與解讀,對漢代歷史研究尤其是江南地區(qū)的歷史研究有所補益。相信隨著更多相關出土文獻的面世公布,漢代乃至中國古代經(jīng)濟史的研究將向更加精細化、科學化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