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系統(tǒng)研讀英語學界的研究成果,勾勒西方古代體育史研究的學術(shù)思想史。歸納出焦點議題:古希臘競技的精英敘事、古希臘的體育賽會、西方古代體育的整體樣態(tài)、體育與社會階層、體育與性別規(guī)范、體育與權(quán)力和社會控制、體育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及體育與文學、哲學和美學。指出西方古代體育史研究的演進趨勢:從古典主義到社會史和文化史轉(zhuǎn)向的理論基礎演進,從傳統(tǒng)史料到多元史料融合的研究方法革新,強調(diào)歷史整體性、流動性和多樣性的研究視角拓展,從“單一權(quán)威”到多重話語的敘事方式轉(zhuǎn)向。建議我國學者進一步加強西方古代體育史研究的史料體系建設,推動古代體育史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跨學科整合,構(gòu)建我國古代體育史研究的本土化框架并積極參與全球?qū)W術(shù)對話。
關(guān) "鍵 "詞:西方古代體育史;史學理論;史學史;英語學界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25)02-0040-07
Review and enlightenment on the study of ancient western sports history at English academic community
ZHANG Huijie1,HUANG Fuhua2,3,SHI Yu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3.SU Bingtian Center for Speed Research and Training,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Abstract:"By systematically review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English communit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thoughts for western ancient sports history studies,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hot topics including: elite narratives of Greek athletics, Greek athletic festivals, the holistic history of ancient Western sports, sports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sports and gender norms, sports and power and social control, the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sport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ports to literature,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The study identifies the evolution trends for Western ancient sports history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progression from classicism to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from textual analysis to diverse sources, expansion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 to emphasize historical coherence, fluidity, and diversity, and a narrative shift from single authority to multiple discourses. Given that above, it has been recommended that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terature and archival systems for Western ancient sports history, promoting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ancient sports history studies, establishing a localized framework for researching China’s ancient sports history, and actively engaging in global academic dialogue.
Keywords:"western ancient sports history;historiography theory;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English academic community
2024年11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致賀信,強調(diào)古典學研究的重要性。古代體育史是古典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探討西方古代體育文明,不但有助于“鑒古知今”,洞察當代世界體育的發(fā)展趨勢,還有助于更加全面理解全球體育文化的多樣性,審視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獨特性與價值,從而更好推動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同時,開展西方古代體育史研究有助于我國學者重新定位中國體育史的全球角色,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的敘事結(jié)構(gòu),推動中國體育史研究的國際化和話語權(quán)提升。研究通過系統(tǒng)研讀英語學界的研究成果,旨在勾勒西方古代體育史研究的學術(shù)思想史。
1 "西方古代體育史研究的焦點議題
1.1 "關(guān)于古希臘競技的精英敘事研究
關(guān)于古希臘和古羅馬體育的研究可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但韋斯特[1]在1749年出版的《品達詩歌》常被視為奠基之作。該書詳細介紹古代奧運會的歷史,涵蓋場地建筑、運動員、賽事組織及訓練方法等內(nèi)容,為西方古代體育史研究提供文本性史料基礎,并奠定此領(lǐng)域中經(jīng)久不衰的精英主義思想。19世紀初期,德國古典學者進一步發(fā)掘古希臘文學遺產(chǎn),繼續(xù)深入探究古希臘競技的歷史細節(jié)。至19世紀下半葉,一批英國古典學者推動古典主義學派的形成。在維多利亞時代,古典學是英國教育體系的核心,受強身基督教思想與社會達爾文主義影響,男性體育風氣興盛。因此,古典學者在希臘主義氛圍中,將古希臘競技及其神話和英雄視為典范,進一步強化古代體育史中以希臘為中心的精英敘事[2]。
20世紀初,古典主義學派達到鼎盛,其代表人物加德納1910年所著的《希臘競技體育與節(jié)慶》長期被視為西方古代體育史的藍本。凱爾[3]概述古典學者的古代體育文明范式:古希臘競技源于貴族階層的自發(fā)性活動,在公元前6世紀的泛希臘運動會期間達至巔峰,此后因公眾參與度降低而陷入衰退。同時,以專業(yè)化訓練和經(jīng)濟回報為特征的職業(yè)化趨勢在社會底層盛行,削弱了希臘競技的道德價值。自希臘化時代起,競技活動曾一度復興,但羅馬人將其視為“職業(yè)娛樂”后,進一步走向衰落?;浇膛d起后,羅馬角斗表演漸被冷落,體育活動和奧運會也因被視為異教活動而遭摒棄。
20世紀70年代起,奧運會丑聞頻出,挑戰(zhàn)其神圣形象,促使學者重新審視古典學者的傳統(tǒng)研究以面對現(xiàn)代體育的真實樣態(tài)。首先,古典學者對希臘主義的過度推崇,導致研究立場偏頗和作品中的知識性缺陷。其次,古典學者的精英思想與階級偏見,進一步加劇了學術(shù)圈的封閉性和學術(shù)觀點上的“家長制”。據(jù)統(tǒng)計,18—20世紀的18位知名學者中,有16位畢業(yè)于牛津大學或劍橋大學。他們不僅具有相似教育背景,出身背景、宗教信仰和運動經(jīng)歷也高度一致。同時,他們的學術(shù)地位主要基于身份和資歷,權(quán)威學者往往排斥不同學術(shù)觀點與新人加入[2]。此外,古典學者的學術(shù)思想往往被統(tǒng)治階級利用,合理化其政治訴求。例如,顧拜旦放棄組織國際運動會的設想,轉(zhuǎn)而致力于“復興”古希臘奧運,正是借助歐洲人心懷希臘主義的正統(tǒng)觀念,以爭取歐洲各國領(lǐng)導層的支持[4]。
1.2 "關(guān)于古希臘的體育賽會研究
自古典主義學派興起以來,大型體育賽會便是西方古代體育史研究的核心領(lǐng)域,尤其集中于奧林匹亞、德爾斐、地峽和涅米亞4大泛希臘運動會。自20世紀70年代起,西方學者不僅關(guān)注這些賽會的日程、比賽形式、規(guī)則和評分標準等細節(jié),還試圖進行“去神秘化”研究。目前,古奧運會等泛希臘運動會被普遍認為深受政治、宗教和社會力量操控,充斥暴力、種族和性別沙文主義、腐敗、商業(yè)化和政治宣傳,遠非“超政治性”競技[5]。
近年來,學者關(guān)于古奧運的歷史考察提出修正觀點。其一,古希臘人偽造檔案現(xiàn)象普遍,對希皮亞斯提供的奧林匹克獲勝者名單持懷疑態(tài)度,首屆古奧運會實際時間或比傳統(tǒng)記載的公元前776年晚約75年,接近公元前700年[6]。其二,公元前2世紀是古希臘競技普及和奧運會規(guī)模擴大的時期,且在羅馬支持下達到“黃金時代”[7]。其三,“citius, altius, fortius”(Faster, Higher, Stronger)源于拉丁語,而非希臘語,與古奧運會無關(guān)[8]108。其四,奧林匹亞只是大城邦伊利斯市外的一個避難所,奧林匹克休戰(zhàn)僅保證訪客通行安全,并未全面停止戰(zhàn)爭[9]123-124。
盡管如此,周期性的泛希臘運動會仍為分散且常有沖突的希臘城邦提供共同文化基礎,也通過體育賽會構(gòu)建了古希臘的“希臘框架”。然而,泛希臘運動會周期較長,且局限于精英運動員,難以代表希臘體育全貌。學者認為,地方和市民賽會更能反映大多數(shù)希臘人的體育生活,幫助理解古希臘社會結(jié)構(gòu)與文化價值觀,揭示體育如何成為地方認同和社會凝聚力的組成部分[10]。此外,學者還研究了單項運動的歷史,如田徑如何從宗教儀式演變?yōu)楣娛⑷谌胝w社會文化[11]209-220,以及摔跤、拳擊和潘克拉辛(Pankration)如何在暴力與文明之間形成模糊界限[11]221-231。
1.3 "關(guān)于西方古代體育的整體樣態(tài)研究
自20世紀70年代起,西方體育史學界展現(xiàn)明顯社會史轉(zhuǎn)向。在社會史范式的框架下,西方學者以修正主義的視角重新審視西方古代體育,認為古典學者對古代體育的“興盛”和“衰退”兩分法過于簡化,忽視歷史進程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此外,古典學者過度強調(diào)體育的教育和道德功能,而未能充分揭示其作為社會體系一部分的多重角色。相較之下,社會史學者注重整體性,試圖構(gòu)建出西方古代體育在特定歷史階段的多維圖景,推動了大批整體史著作的出版。
一方面,社會史學者不再將古希臘競技置于中心地位,否認體育是希臘獨特競爭精神的產(chǎn)物,認為體育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普遍存在于古代世界,持續(xù)變化且相互流動。研究表明,希臘體育與更早的米諾安和邁錫尼文明密切相關(guān),在古希臘晚期與其他地區(qū)不斷交流,這種流動并非單純的希臘文化輸出[3]。在古希臘內(nèi)部,地方性和大眾性的體育活動亦被廣泛探討,以雅典的全民參與[12]、斯巴達的軍事訓練[13]、賽馬和戰(zhàn)車運動[14]等為例,深入理解希臘體育的多樣性和生命力。同時,古羅馬體育的歷史地位也被重新評估,其不僅延續(xù)希臘競技元素,還因其集權(quán)體制而展現(xiàn)出獨特的社會屬性和文化結(jié)構(gòu)。另一方面,社會史學者不斷重新定義古希臘和古羅馬體育的本質(zhì)與特性,尤其強調(diào)職業(yè)化貫穿古希臘體育始終。古奧運會及其他賽會提供了豐厚的物質(zhì)獎勵和經(jīng)濟收益,如現(xiàn)金、免稅特權(quán)和終身免費餐飲等,并帶來地位和政治影響力的提升,而職業(yè)體育協(xié)會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此外,泛希臘運動會和羅馬角斗士表演的商業(yè)運作模式與現(xiàn)代體育存在諸多相似之處[15]。近年研究還引入新的視角,涵蓋運動員訓練、職業(yè)生涯、醫(yī)療支持、法律規(guī)范[16],甚至涉及競技用動物的貿(mào)易和物流等[17]。
1.4 "關(guān)于體育與社會階層的研究
在社會史轉(zhuǎn)向的背景下,學者逐漸關(guān)注古代體育參與者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關(guān)系?,F(xiàn)有研究表明,自組織性的體育活動興起之初,職業(yè)運動員便已存在,其中既有底層出身者,也有精英家庭背景[18]。除職業(yè)與業(yè)余、上層與下層的身份區(qū)分外,古希臘體育參與者的結(jié)構(gòu)更為復雜,在年齡和性別分布方面也表現(xiàn)出顯著的社會差異[19]。此外,不同社會階層在體育活動中的參與方式存在差異,例如,不同類型的戰(zhàn)車比賽(如四馬和兩馬)常對應于不同的社會等級[11]243。邊緣群體如奴隸雖被排除在賽事外,但在運動員的訓練和管理中發(fā)揮重要作用[8]43-44。
相比之下,古羅馬體育涉及的邊緣群體更為廣泛,包含死刑犯、后勤人員、猶太人及其他非羅馬人等。圍繞大型角斗表演的研究,學者們通過排座和服飾等歷史證據(jù),指出古羅馬體育中亦存在嚴格階層等級秩序。然而,學界更關(guān)注角斗士在社會中的獨特角色。一方面,盡管角斗士被社會邊緣化,法律地位低下且常被污名化,但他們努力構(gòu)建內(nèi)部身份認同,如在角斗士兵營中建立社會結(jié)構(gòu)、家庭與等級制度,并通過社交網(wǎng)絡和內(nèi)部等級體系鞏固這種群體意識。另一方面,羅馬社會對角斗士的態(tài)度矛盾,既貶低其道德,又欽佩其力量,將其視為英雄和性欲象征[11]564。某些情境下,表現(xiàn)突出的角斗士甚至可獲自由或被“解放”為自由公民??脊抛C據(jù)進一步揭示,角斗士的戰(zhàn)斗不一定至死方休[20]584。如公元2世紀希臘以弗所的骨骼分析顯示,角斗士戰(zhàn)斗未必是致命[21],而在羅馬時期的英國約克(埃博拉庫姆)發(fā)現(xiàn)的墓碑銘文和浮雕表明,戰(zhàn)死的角斗士可享受體面甚至榮譽性的葬禮[22]。
1.5 "關(guān)于體育與性別規(guī)范的研究
現(xiàn)有研究普遍認為,古希臘社會的體育活動主要由男性主導。公開進行的裸體競技,常伴隨暴力,是希臘男性展示力量與陽剛之氣的象征。因此,體育場成為彰顯男子氣概的空間。相對而言,希臘女性的社會角色被限制于母職和家庭責任,體育參與受到極大限制。不同于其他希臘城邦,斯巴達女性享有相對較高的體育參與自由,可參加多種激烈的運動和節(jié)慶活動,如賽跑、摔跤、擲鐵餅和標槍,因此在運動技能方面發(fā)展較好[23]。然而,現(xiàn)代女性主義學者認為,這種參與強化了父權(quán)制的社會規(guī)范,將女性物化為男性欲望的對象。因此,斯巴達女性的體育參與或許更具壓迫性,進一步將她們客體化于男性主導的社會中[24]。直到羅馬時期,女性體育才逐漸被接納,并向競技化發(fā)展。有學者認為,羅馬時期的女性體育在本質(zhì)上延續(xù)了希臘傳統(tǒng),如未婚少女在宗教節(jié)慶中的競走比賽[25]。
隨著現(xiàn)代女性主義研究的興起,學者們探索了更多女性體育參與的歷史事件,以論證她們在古希臘社會中具有一定的體育參與權(quán)和社會影響力。這些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有價值的歷史事實,如已婚婦女雖被禁止觀看奧運會,卻可通過贊助賽事、提供馬匹或戰(zhàn)車等方式間接參與,未婚少女則允許觀賽甚至參與某些活動。在與體育相關(guān)的宗教節(jié)慶中,未婚少女的參與方式和職責依城邦文化和社會規(guī)范而異[26]。這些研究為西方古代體育史提供了新視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性別關(guān)系和社會結(jié)構(gòu)。然而,部分觀點仍存在爭議,例如奧林匹亞赫拉節(jié)中處女競賽的參與者及其意義。此外,在布勞隆的成年禮上,希臘少女會參與舞蹈和跑步,但此類活動在婚后即終止。長期以來,西尼斯卡被視為奧運會首位女性冠軍和早期女權(quán)象征,然而近年研究指出她的勝利更多是為其兄長的政治利益服務。這一觀點不僅挑戰(zhàn)傳統(tǒng)解釋,也揭示出古代體育史中女權(quán)理想的局限性[27]。
1.6 "關(guān)于體育、權(quán)力和社會控制的研究
社會史研究表明,體育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生活與意識形態(tài)建構(gòu)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首先,體育用于宣揚統(tǒng)治權(quán)威。在奧運會等泛希臘節(jié)慶中,社會精英和統(tǒng)治階層借助體育競技展示他們的“美德”,從而鞏固其社會地位與政治權(quán)力[28]。在古羅馬,通過模仿歷史盛大戰(zhàn)爭的海戰(zhàn)和水上游行表演,統(tǒng)治者彰顯其權(quán)力與財富,強化帝國的軍事傳統(tǒng)與英雄主義觀念[11]277。羅馬競技場中的殘酷表演,尤其是角斗士和動物狩獵,傳達了羅馬的價值觀與法律秩序[11]160-162。
其次,體育用于實現(xiàn)社會控制。在斯巴達,體育作為社會整合與控制的機制,向女性灌輸順從與美的觀念,同時向男性傳遞服從群體、堅持士兵角色及競爭的價值觀,從而維持社會秩序[29]。這種通過體育進行社會控制的策略不僅服務于統(tǒng)治階層,也為被統(tǒng)治階層所用。例如,在公元189年的羅馬“克里安德之亂”中,民眾利用競技場表達集體意愿,抗議糧食短缺并請愿皇帝采取措施[11]609,展現(xiàn)體育場作為社會控制工具的雙向性。
最后,體育用于強化國家認同。腓力二世在征服希臘期間,通過奧林匹克馬術(shù)項目的勝利宣揚其政治權(quán)威,并通過贊助奧林匹亞等地的體育場地建設提升馬其頓的希臘認同[30]。在羅馬共和國,統(tǒng)治者延續(xù)近東的“皇家狩獵”傳統(tǒng),通過職業(yè)獵手在競技場獵殺異域動物,展示對外部威脅的控制[31]。羅馬帝國時期,統(tǒng)治者在行省中組織大型公共娛樂活動,尤其是角斗士和戰(zhàn)車比賽,強化羅馬身份認同,鞏固地方政治結(jié)構(gòu)和權(quán)力關(guān)系[9]342。盡管這些賽事不具希臘體育的宗教意義,但展示羅馬對希臘化體育形式的吸收與改造,借此展現(xiàn)自身為希臘文化繼承者的帝國身份[32]。
1.7 "關(guān)于體育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研究
在西方體育史研究的文化史轉(zhuǎn)向中,學者們逐漸超越傳統(tǒng)文本資料,關(guān)注古代體育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其中,空間研究成為焦點,學者們探索了古希臘和羅馬體育場所的多重社會功能及其延續(xù)性。例如,古希臘的集市既是商業(yè)和政治中心,也是宗教與體育活動的公共空間,尤為適合小型比賽與市民活動;神廟和圣地的體育活動則與宗教儀式密切相關(guān),進一步增強這些空間的神圣性[20]302。至希臘化時期,城邦治理理念從國際擴張轉(zhuǎn)向穩(wěn)定,因此,公共體育場既承載泛希臘賽事的軍事性與國際性,也逐步轉(zhuǎn)型為培養(yǎng)青年體格與德性的精英教育場所[20]293。歷史悠久的希臘式健身房在羅馬人手中發(fā)展為“浴-健身房”形式,其功能從軍事訓練擴展到教育、公共娛樂與男性社交互動,促進了公民身份意識的形成[33]。羅馬圓形劇場則從早期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演變?yōu)槭Y(jié)構(gòu),功能逐漸從“劇場”發(fā)展為“斗獸場”,成為帝國時期政治生活的核心[34]。
同時,西方學者圍繞物質(zhì)和視覺文化遺產(chǎn)的研究,為理解古代體育的社會價值、宗教功能和象征意義提供更多線索。例如,塔爾奎尼亞墓葬中的彩繪壁畫顯示,伊特魯里亞體育未被古希臘競技同化,反而成為希臘與羅馬體育文化融合的橋梁[35]。在西西里島出土的古希臘硬幣上,四馬戰(zhàn)車常被作為主要圖像,象征勝利和神圣權(quán)力,特別是雅典娜或狄墨特爾擔任駕馭者,表明神祇在社會和政治中的主導地位。這些圖像不僅反映貴族對政治權(quán)力的訴求,也表達了希臘民族的宗教情感[36]。流行于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7世紀的詛咒板,以鉛片刻下咒語埋于競技場或墓穴附近,意在詛咒對手失敗。盡管法律和社會反對此類行為,詛咒板仍在競技場廣泛使用,甚至被視為調(diào)控競技表現(xiàn)的手段[37]。古希臘裸體男性象征道德與身體卓越,出現(xiàn)在公共藝術(shù)及私人藝術(shù)中,如陶器、馬賽克和浮雕。相較之下,羅馬私人藝術(shù)的體育主題通常帶有政治色彩,凸顯富人作為贊助者的影響力與貢獻[11]439-454。通過分析龐貝城的角斗士圖像,學者揭示其與古代宗教和巫術(shù)信仰的關(guān)聯(lián),認為圖像具有“護門功能”,借助角斗的生死瞬間激發(fā)保護力量,守護建筑與居民[38]。此外,通過研究羅馬角斗士的銘文和涂鴉,學者揭示出個人生活、價值觀及競技組織形式[11]330-341。在對體育勝利紀念物,如米隆的《擲鐵餅者》和西尼卡的《戰(zhàn)車手群像》的研究中,后現(xiàn)代主義學者突破傳統(tǒng)藝術(shù)史,將這些作品視為社會互動和政治表達的媒介[11]455-471,進一步揭示了其復雜社會意義。
1.8 "關(guān)于體育與文學、哲學和美學的研究
在古希臘文學中,體育競技與英雄崇拜緊密相連。早期古典學者指出,《伊利亞特》中帕特洛克羅斯的葬禮競技和《奧德賽》中奧德修斯在法厄克人宮殿的競技表演,是英雄崇拜的具象化表現(xiàn)。然而,這些研究過分集中于精英運動員的死亡紀念和神話化,近期研究則更側(cè)重于運動員如何刻意模仿英雄行為與象征,將體育成就與神話關(guān)聯(lián),以贏得社會認可與神諭支持[39]。除荷馬史詩,學者還特別關(guān)注凱旋詩,如品達的作品。這些詩歌由精英階層在泛希臘或地方競技勝利后創(chuàng)作,既贊美勝者的技藝,也通過英雄事跡隱喻強化精英的政治聲望與社會地位[40]。在古羅馬方面,學者多以李維、塔西佗和盧坎的作品分析體育,探索其中軍事、政治和帝國統(tǒng)治的影響。
西方古典哲學家普遍認為體育競技是培養(yǎng)美德、實現(xiàn)身心和諧的重要方式,并在其哲學體系中深入探討其價值。柏拉圖的多篇對話,如《理想國》,將心靈訓練比作體能訓練,強調(diào)嚴格紀律和實踐對靈魂平衡的作用;在《斐多篇》中,以體操訓練比喻靈魂凈化的過程,強調(diào)理性控制下的身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41]。愛奧尼亞學派哲學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則在公元前7至6世紀的作品中展現(xiàn)了哲學、科學、宗教和體育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反映體育在公共宗教生活中的重要地位[42]。
在體育文化史研究中,古希臘男性身體作為“文化文本”被賦予了象征性和交際性的美學價值。古奧運會的勝利者不僅是競技英雄,其力量與美也常被詩人歌頌,通過雕塑與繪畫等造型藝術(shù)得以永存,成為國家的象征[43]。古希臘人崇尚運動員的身體美,既欣賞其和諧線條和優(yōu)美動作,也認為肌肉與身體協(xié)調(diào)性反映了靈魂的高尚,是對本能的駕馭和理性目標的追求。受理性引導的運動員不僅在競技場上表現(xiàn)出色,也通過其身體象征社會道德準則,因此廣受尊崇與效仿[44]。此外,古希臘的裸體競技被視為民主、精英男性身份與希臘民族特征的象征。裸體不僅直接展示力量,更確認希臘公民的身份與社會價值,展現(xiàn)了男性公民的地位與責任。然而,部分學者批評這種身體美并非天然,而是通過嚴格飲食和高強度訓練所致的肌肉畸形。這種批評揭示了古希臘運動員的身體美學與理想公民模型之間的復雜性,反映出文化史學者對古代身體的多重解讀[45]。
2 "西方古代體育史研究的演進趨勢
2.1 "理論基礎的演進:從古典主義到社會史和文化史轉(zhuǎn)向
英語學界關(guān)于西方古代體育史研究的理論基礎總體上順應國際學界歷史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從傳統(tǒng)的古典研究逐步轉(zhuǎn)向社會史和文化史。早期的古典主義學派深受精英史觀的影響,將體育視為貴族階層彰顯力量與美德的活動,重在強調(diào)精英階層和英雄主義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性[46]。20世紀70年代,受到社會史范式的影響,西方體育史學界的研究重點逐漸轉(zhuǎn)向古代體育的整體樣態(tài)。從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體系的角度看,研究的關(guān)注點由道德和教育拓展至階級、性別、權(quán)力、身份認同與社會控制等領(lǐng)域,為理解古代社會中的體育提供了更為整體性、多樣性和復雜性的視角。隨著文化史范式的引入,體育被視為承載社會文化價值的重要符號系統(tǒng)。學者通過分析古希臘與古羅馬體育中的符號和象征意義,進一步揭示體育如何成為宗教信仰、身份認同和社會價值的文化表征。
2.2 "研究方法的革新:從傳統(tǒng)史料到多元史料融合
隨著社會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范式轉(zhuǎn)向,古代體育史研究逐漸突破傳統(tǒng)史料和研究方法的局限。同時,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跨學科方法的引入,使研究范疇得到了顯著拓展。如今,在傳統(tǒng)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廣泛利用體育遺址、壁畫、硬幣、詛咒板、陶器、馬賽克、浮雕、銘文、涂鴉等非文本資料。通過多元史料與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學者們從多個維度對體育現(xiàn)象進行更為深入的闡釋,并在社會文化層面構(gòu)建更加豐富的研究情境,從而顯著提升了西方古代體育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2.3 "研究視角的拓展:歷史整體性、流動性和多樣性
首先,西方古代體育史研究逐步超越了以希臘為中心的傳統(tǒng)視角,不僅關(guān)注希臘地方性特征,還將時間與空間維度擴展至多種古代文明及其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之中,如關(guān)于米諾安和邁錫尼體育的研究[11]47-58。其次,這一整體視角揭示了西方古代體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發(fā)展歷程,展示了體育在不同文化區(qū)域間的適應與演變過程。同時,體育活動中的個人與集體身份的表達,也隨著歷史和社會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從而使體育作為身份認同的象征意義不斷被重新定義。此外,學者們的“去神秘化”研究揭示出古代體育與現(xiàn)代體育在結(jié)構(gòu)和功能上的諸多相似之處,涵蓋大眾參與、職業(yè)化、商業(yè)化與專業(yè)化等多個層面和社會要素。
2.4 "敘事方式的轉(zhuǎn)向:從“單一權(quán)威”到多重話語
早期的西方古代體育史研究將精英階層的體育活動作為歷史敘事的核心。在后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下,學者們開始反思這一單一的敘事框架。首先,敘事對象不再局限于政治精英,開始關(guān)注社會底層、奴隸、罪犯、女性、兒童等群體和體育參與方式,從而賦予古代體育史更加包容和多元的視角。其次,后現(xiàn)代主義強調(diào)史料的相對性和敘事的多樣性,主張從多重話語體系解析歷史事件。研究者的角色也逐步從傳統(tǒng)的“記錄者”轉(zhuǎn)型為“解釋者”和“批判者”,不僅追溯事件和人物的歷史脈絡,還深入探討敘事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結(jié)構(gòu)。隨著反思性和能動性增強,他們逐漸成為多重視角的構(gòu)建者。
3 "對我國關(guān)于古代體育史研究的借鑒
3.1 "加強西方古代體育史研究的史料體系建設
長期以來,我國學者研究多局限于早期基礎資料的整理與翻譯,關(guān)注點主要集中于古希臘奧運會、古羅馬競技等重大歷史事件,未能充分展現(xiàn)西方古代體育史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此外,對西方古代體育史的研究未能及時追蹤和吸收國際最新學術(shù)成果。例如,關(guān)于首屆奧運會的舉辦時間等信息在國內(nèi)體育史教材中仍未更新。近年來,隨著學術(shù)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網(wǎng)絡和數(shù)字技術(shù)的發(fā)展,獲取和處理外文資料的難度大輻降低。在此背景下,我國學者應著力構(gòu)建西方古代體育史的文獻體系與史料學基礎,通過翻譯、研究和分析原始史料以及國際學界的相關(guān)成果,逐步建立系統(tǒng)化的知識框架。這一系統(tǒng)化建設不僅有助于提升我國學界對西方古代體育史的整體認知,還將促使學者以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視角,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我國的世界古代體育史研究領(lǐng)域。
3.2 "推動古代體育史研究的理論體系構(gòu)建與跨學科整合
近年來,我國學者已出版一批前沿性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探討古希臘體育思想、古希臘城邦的車馬競技、古希臘奧林匹克競技會中的女性參與、古希臘競技與神話的關(guān)系,及對《奧林匹亞賽會制》的重新審視等。然而,就史學理論的引入和應用方面而言,學界總體上對社會史和文化史等理論范式的探討尚不充分,特別是在文化史領(lǐng)域。多數(shù)古代體育史研究仍停留在描述性層面,缺乏對體育活動背后深層次社會文化邏輯的批判性分析。在史學史的研究方面,我國學界尚未對國內(nèi)外古代體育史的發(fā)展歷程和學科演變進行系統(tǒng)梳理,完整的學術(shù)體系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體育史研究在國際學界中的辨識度和影響力。相比之下,西方學界在古代體育史研究中已形成較為成熟的多重敘事和批判性解構(gòu)方法,并綜合運用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等跨學科的視角,為我國學者提供可資借鑒的方法論。在吸收西方理論的過程中,我國學者應避免簡單照搬,而應逐步構(gòu)建符合中國實際的古代體育史史學理論和學科體系,以提升中國古代體育史研究的學術(shù)價值和國際影響力。
3.3 "建立我國古代體育史研究的本土化框架,積極參與全球?qū)W術(shù)對話
近年來,盡管國際學術(shù)界倡導以全球史視角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的世界體育史敘事,但不可否認,西方學界依然主導該領(lǐng)域的話語權(quán)。目前,國際學界中的中國古代體育研究依然十分有限,除了關(guān)于武術(shù)、太極和氣功等方面的少量專著外,中國學者發(fā)表在國際期刊上的相關(guān)研究性論文屈指可數(shù)。因此,我國體育史學者應致力于構(gòu)建本土化的中國古代體育史框架,以彰顯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的獨特價值。這一過程不僅在于“本土化”建設,還應深入探討中國體育文化與其他體育文明的相似性與差異性,推動中西方體育文明的交流互鑒。在實踐中,我國學者應積極參與國際學術(shù)對話,主動傳播并分享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的獨特內(nèi)涵。這樣的雙向交流將有助于提升我國學界在國際上的話語權(quán),并逐步將中國古代體育史研究納入全球體育史的學術(shù)框架中,豐富全球視野中的體育史研究。
參考文獻:
[1] WEST G. Odes of Pindar: With several other pieces in prose and verse[M]. London:R. Dodsley,1749.
[2] CATER A. ‘At home at Oxbridge’:British views of ancient Greek sport 1749-1974[J]. Sport in History,2021,41(2):280-307.
[3] KYLE D. Directions in ancient sport history[J]. Journal of Sport History,1983,10(1):7-34.
[4] LLEWELLYN M P,GLEAVES J. The rise and fall of Olympic amateurism[M].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16:23.
[5] KIDD B. The myth of the ancient games[J]. Sport in Society,2013,16(4):416-424.
[6] CHRISTESEN P. Whence 776? The origin of the date for the first Olympiad[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2009,26(2):161-182.
[7] KYLE D G. The first hundred Olympiads: A process of decline or democratization?[J]. Nikephoros,1997,10(1):53-75.
[8] GOLDEN M. Greek sport and social status[M].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8.
[9] KYLE D G. Sport and spectacle in the ancient world[M]. Chichester:John Wiley amp; Sons,2015.
[10] CROWTHER N B. Athletika: Studies on the Olympic Games and Greek athletics[M]. Hildesheim:Weidmann,2004:171-179.
[11] FUTRELL A,SCANLON T F. The Oxford handbook"of sport and spectacle in the ancient world[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1.
[12] KYLE D. Athletics in ancient athens[M]. Leiden:Brill,1987:32-55.
[13] CHRISTESEN P. Athletics in Sparta in the classical period[J]. Classical Antiquity,2012,31(2):193-255.
[14] MANN C,SCHARFF S. Horse races and chariot races in ancient Greece: Struggling for eternal glor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2020,37(3-4):163-182.
[15] VAMPLEW W. Bread and circuses, olive oil and money: Commercialised sport in ancient Greece and Rom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2022,39(6):589-608.
[16] CEBRIáN R B. The athlete in the ancient Greek world[M]. 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2020:34-119.
[17] ERDKAMP P,HOLLERAN C.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diet and nutrition in the Roman world[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8:150-162.
[18] PLEKET H W. Games, prizes, athletes and ideology:Some aspects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in the Greco-Roman world[J]. Stadion,1975,1(1):49-89.
[19] GOLDEN M. Sport and society in ancient Gree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141-157.
[20] CHRISTESEN P,KYLE D G. A companion to sport and spectacle in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y[M]. Chichester:Wiley Blackwell,2013.
[21] WILMOTT T. Roman amphitheatres and spectacula: A 21st-century perspective[M]. Oxford:Archaeopress,2009:211-220.
[22]"THE PAST. Gladiators: A cemetery of secrets [EB/OL]."(2023-01-28)[2024-09-13]. https://thepast.com/"review/museum/gladiators-a-cemetery-of-secrets/
[23] COSTA D M,GUTHRIE S R. Women and sport: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M]. Leeds: Human Kinetics,1994:20-21.
[24] CHRISTESEN P. Athletics and social order in Sparta in the classical period[J]. Classical Antiquity,2012,31(2):193-255.
[25] MANTAS K. Women and athletics in the Roman East[J]. Nikephoros,1995,8(1):125-144.
[26] DILLON M. Did Parthenoi attend the Olympic Games? Girls and women competing, Spectating, and carrying out cult roles at Greek religious festivals[J]. Hermes,2000(1):457-480.
[27] KYLE D G. “The only woman in all Greece”: Kyniska, Agesilaus, Alcibiades and Olympia[J]. Journal of Sport History,2003,30(2):183-203.
[28] WYSKOK M,BRONIKOWSKA M. Sport and politics in archaic Greec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2018,35(14):1476-1489.
[29] CHRISTESEN P. Sport and democracy i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world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151-153.
[30] ADAMS W L. Other"people’s games: The Olympics, Macedonia and Greek athletics[J]. Journal of Sport History,2003,30(2):205-217.
[31] DUNKLE R. Gladiators: Violence and spectacle in ancient Rome[M]. Harlow:Pearson/Longman,2008:207-244.
[32] CARTER M J. Gladiators and Monomachoi: Greek attitudes to a Roman “cultural performanc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2009,26(2):298-322.
[33] SPIVEY N,Squire M. Panorama of the classical world[M]. London:Thames amp; Hudson,2004:27.
[34] WELCH K E. The Roman amphitheatre: From its origins to the colosseum[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86.
[35] TURFA J M I. The Etruscan world[M]. London:Taylor amp; Francis,2013:831-840.
[36] FINETTI F,Betran J O. Concept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 body in the coins of ancient Greece: Gods and Homeric heroes in the polis[J]. European Journal of Health amp; Science in Sports,2017,4(2):2-3,6-7.
[37] HOLLMANN A. A curse tablet from the circus at Antioch[J]. Zeitschrift für Papyrologie und Epigraphik,2003:67-82.
[38] SHEPPARD J. Guardians of the threshold: The image of the gladiator and its protective function in Pompeii[J]. Open Arts Journal,2021,10:109-123.
[39] LUNT D J. The heroic athlete in ancient Greece[J]. Journal of Sport History,2009,36(3):375-392.
[40] KURKE L. The traffic in praise: Pindar and the poetics of social economy[M]. Berkeley:California Classical Studies,2013:85-94.
[41] REID H,RALKOWSKI M,ZOLLER C P. Athletics, gymnastics, and"agon in Plato[M]. Sioux City:Parnassos Press,2020:15-30.
[42] MITSIS P,REID H L,EVANGELIOU C. The poetry in philosophy: Essays in honor of Christos C. Evangeliou[M]. Sioux City,IA,USA:Parnassos Press,2021:19-32.
[43] TADIé A,MANGAN J A,CHAUDHURI S. Sport, Literature, Society: Cultural historical studies[M]. London"and New York:Routledge,2016:11-22.
[44] DOBEL J P. What athletic achievement can teach about ethics[J]. Public Integrity,2015,17(4):319-330.
[45] PAPAKONSTANTINOU Z. The athletic body in classical Athens: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2012,29(12):1657-1668.
[46] POPE S W.,NAURIGHT J. Routledge companion to sports history[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2:125-131.
收稿日期:2024-10-0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西方體育史學理論體系及學術(shù)流派研究”(20BTY094)。
作者簡介:張慧杰(1985-),女,研究員,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歷史與文化。E-mail:huijiezhang199@163.com
通信作者:黃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