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釋天》中提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庇纱丝梢姡瑥南纳讨艿摹皻q首”算起,春節(jié)在中國至少已經(jīng)走過了超3 000年。此后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不斷發(fā)展、變化,逐步形成了內(nèi)涵豐富、形式多元的傳統(tǒng)春節(jié)禮俗,例如貼春聯(lián)、放鞭炮、吃餃子、守歲、拜年、逛廟會、賞花燈等。而且,民間還因此形成了很多諺語,例如“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年廿六洗福祿,年廿七洗疚疾,年廿八洗邋遢”等。但同時,也形成了一些“禁忌”,例如大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以免把財運掃光……部分春節(jié)禮俗在傳承過程中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尤其近代以來,隨著科技發(fā)展、改革開放、文化交流,這種變化更為明顯,有些禮俗甚至一度消失。那么,古代的春節(jié)禮俗跟現(xiàn)在的春節(jié)有什么不一樣呢?這些禮俗背后又有什么深刻內(nèi)涵呢?
青衣迎春
“立春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著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這是南北朝時期歷史學家范曄所著《后漢書·禮儀志》中關(guān)于“青衣迎春”的記載,意思是立春這天,朝廷大小官員都要換上青色服飾,以此告示天下,鼓勵春耕。在古人看來,春季標志著萬物復蘇,天地一片青翠,因此屬性上對應(yīng)青色,故“司春之神”亦被稱作“青帝”。漢朝時期,皇帝為表示自己與上天的關(guān)聯(lián)性,也將著青色服飾作為春節(jié)禮儀。而春季對應(yīng)的方位是東方,所以儀式上,天子率百官前往東門郊外迎春。而在民間,為了順時應(yīng)景,人們紛紛褪下冬服,換上一襲青衣,一道外出郊游迎春。
化梅花妝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且自古就有。有詩為證:“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里人?!闭f明唐代的女子在正月初七這天會化上精致的“梅花妝”。據(jù)《太平御覽》記載,南朝宋武帝時,壽陽公主于正月初七仰臥在含章殿,檐下梅花恰巧落在額頭上,遂成為一種裝飾,甚是好看。宮中女子紛紛效之,稱此紅點額為“梅花妝”。之后這一妝容流傳到宮外,被民間女子紛紛仿效。但梅花并非常有,故愛美女子便通過剪刻花瓣狀的金箔或珠玉花鈿貼在額上,甚是俏麗,“梅花妝”就此流傳開來,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飛帖』拜年
明代文學家文征明在《拜年》一詩中寫道:“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情嫌簡不嫌虛?!痹娭械摹爸]”,意為“名帖,拜帖”,相當于現(xiàn)在的名片,在當時稱作“飛帖”。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而春節(jié)時間又很短,大家拜年的時間都比較集中,但有些人交友廣泛,所以常常會遇到主人不在的難處,于是登門之客便留下“飛帖”。為了便于“收帖”,各家門前便貼上一個寫有“接?!倍值募t紙袋,專為承放“飛帖”之用。一些大戶人家還會對收到的這些“飛帖”進行登記造冊,將前來拜訪之人的官職、輩分、地址等一一羅列,以便還禮。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些人由于交友廣泛,春節(jié)期間無法一一拜謁,便讓仆人拿著紅帖挨家逐戶登門拜年,這不僅節(jié)省了時間,也聯(lián)絡(luò)了感情。可以說,現(xiàn)代的賀年卡就是古代的“飛帖”。
走百病
“走百病”是指在春節(jié)飽食各種美味佳肴后,要登高望遠、漫步散心,既能幫助消化,有益身體,也可感受陽春清風,祛病免疫,故又稱“踏太平”。此俗的由來,傳說是當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筑城墻,但城墻作為士卒守備要地,不允許普通老百姓登臨,因此招致百姓們的議論。后來,為了籠絡(luò)人心,太祖皇帝允許正月十六讓百姓們登上城頭游玩一次,此后這一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碰燈
碰燈是伴隨元宵節(jié)賞花燈興起的一項習俗。在古時候,過了正月十一,人們就開始制作或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為慶祝元宵節(jié)做各種準備工作。在民間流傳的一首童謠里有生動寫照:“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闭率逶?jié)是大人與小孩、官方與民間普天同慶的節(jié)日,而正月十六日夜則是屬于孩子們的節(jié)日。孩子們提著燈籠跟別人的重重一碰,然后興致勃勃地看著燈籠著火,這就叫“碰燈”。因為燈籠講究新制、“新”賞,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所以要以“碰燈”的方式銷毀,既給孩子們帶去歡樂,也促使人們來年新作,讓這一習俗得以延續(xù)。
古人春節(jié)吃什么?
中國人向來講究吃,在春節(jié)這個全年最盛大、普天同慶的節(jié)日里,“吃好”成為大家都非常關(guān)心的一件重要的事。除了大家最熟悉的湯圓、餃子,除夕夜的年夜飯可以說是重頭戲,是一年中吃得最豐盛、最富足的一頓飯。那么,這些美味吃食中有哪些是現(xiàn)在難得一見的菜肴佳釀呢?
屠蘇酒
古人們守歲時喜喝屠蘇酒。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都要將配好的屠蘇中藥浸入井里,在元旦時再放入酒內(nèi),可全家共飲。古籍《遵生八箋》中記載了屠蘇酒的配方:“大黃十六銖,白術(shù)十五銖,桔梗十五銖,蜀椒十五銖,去目桂心十八銖,去皮烏頭六銖,去皮臍茇葜十二銖?!睆乃幮茢?,喝屠蘇酒有祛毒、定神、防止疫病等強身健體之功效。其實,屠蘇酒是由椒柏酒演變而來。椒柏酒是添加花椒、柏枝制成,此后經(jīng)過發(fā)展,人們又加入其他配料由此衍生出屠蘇酒。南北朝時期宗懔所著的《荊楚歲時記》對“椒柏酒”有明確記載,楚地“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芳香,故采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后與酒。”由此可以看出,屠蘇酒的喝法也跟現(xiàn)在完全不一樣,是從少到老,原因是年紀小者長大了一歲,值得慶賀,故先飲;而老者則是年老了一歲,則后飲。也有另一種說法,因為老人年長,延后喝表“延壽”之意。宋代文學家蘇轍的《除日》一詩中提到“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便是印證了這一說法。如今,這種酒在我國已幾乎絕跡,但在日本沖繩縣和韓國等地區(qū),人們至今還沿襲著飲用椒柏酒和屠蘇酒的傳統(tǒng)。
五辛盤
古代在元旦或立春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五辛盤就是將各種蔬菜、果餅、糖果等匯集在一個大盤子里,又稱“春盤”。而早在晉代,五辛盤多指韭菜、蔥、水芹、蘿卜等5種帶有辛味的時令蔬菜?!侗静菥V目》中提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鼻宄跖藰s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對此亦有記載:“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币馑际?,經(jīng)一個冬季蟄伏后,春季來臨氣溫回升、草木蓬勃生長,古人由此相信春季的氣息是向外發(fā)散的,因此食用有辛味的食物正合時宜。由于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意味著春和日暖,萬物生長。因此,親朋好友間會在這天共同享用,或互相贈送春盤,含有生機蓬勃、迎春納福之意,故也稱“饋春盤”。
七菜粥
在古代有“初七日食用七菜粥”的習俗。七菜粥是指用水芹、薺菜、鼠曲草、繁縷、寶蓋草、蔓菁、蘿卜7種蔬菜烹制的羹或粥。因為這7種蔬菜都屬于早春時節(jié)常見的蔬菜,因此又被稱作“春之七草”。據(jù)說喝了七菜粥,一是可除百病,二是祈望來年大豐收。為什么要選在正月初七食七菜粥呢?按照東方朔在《占書》一書里的說法,女媧造物“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因此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被稱作“人日”。在這一日,朝廷會組織隆重的祭祀儀式——如今還能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杜甫草堂一睹古代舉行人日大典的盛況。此習俗早在唐朝時就傳入日本,并在江戶時代(公元1603—1868年)得以普及,如今日本許多家庭仍會在初春之季熬煮七菜粥。
膠牙餳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這首“過年謠”里的糖瓜粘,在古代又稱“膠牙餳(xíng)”,因其黏性大,能粘牙,故而得名。其起源可追溯到南梁時期,《荊楚歲時記》中就有“進屠蘇酒、膠牙餳”的記載。到唐代,膠牙餳已經(jīng)成為春節(jié)期間的重要食品,白居易在《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一詩中提到“春盤先勸膠牙餳”。然而,南宋以后,它逐漸從餐桌轉(zhuǎn)到供桌,成為供奉灶神的供品。對此民間至今還流傳著一個傳說:相傳灶王爺是貶到人間的神仙,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要返回天庭向玉帝稟報各家善惡,所以人們在這天祭灶,既是對神明的供奉,也是想以此“賄賂”灶神,一是粘住他的嘴,不讓他說話,二是即便能說也要讓其甜言蜜語。膠牙餳是由糯米、小麥等原料發(fā)酵糖化制成,根據(jù)加工程度可分為兩類:質(zhì)地較軟的叫“飴”,在此基礎(chǔ)上繼續(xù)熬煮,再經(jīng)甩打、擰拉,就變成較為干硬的“餳”。此物還跟中藥有關(guān),明代“藥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糖之清者曰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餳,強硬如錫也;如餳而濁者曰汱……飴餳,用麥或谷芽同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餳,故醫(yī)方亦收用之?!辈粌H如此,由于其黏性強,還常被古人作為健齒益壽之藥,如今北方流行俗語“牙口好,身體倍兒棒”就是這個道理。至今此物仍在民間流傳,糖瓜粘制作技藝還于2019年入選雄安新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