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契約農業(yè)發(fā)展的關鍵在于農戶的履約問題。文章利用安徽省茶葉主產區(qū)的農戶調查數據,運用Probit模型和中介效應模型,實證分析交易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結果表明,交易距離對山區(qū)農戶的履約行為有顯著影響,其中,訂單距離越遠,農戶越傾向于違約;市場距離越遠,農戶越傾向于履約。交易距離對農戶簽約決策的邊際影響大于履約行為,存在從決策到行為的“悖離”。交易距離通過交易成本影響山區(qū)農戶的履約行為,但交易成本的來源不同對農戶履約行為的作用機制不同,其中,由合約距離形成的交易成本對農戶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均起部分中介作用;而由市場距離形成的交易成本只對農戶簽約決策起部分中介作用,對農戶履約行為起完全中介作用。從簽約到履約,農戶對交易距離形成的交易成本反應不一,時間成本的作用大于交通成本;農戶的履約行為存在區(qū)域異質性,在交通不便、地理位置越偏遠的山區(qū),合約距離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制約作用越強。因此,應以鄉(xiāng)村振興為契機,夯實包括山區(qū)特色產業(yè)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地點),發(fā)展農村電商,推動電商實體終端下沉和快遞網點向鄉(xiāng)村延伸,解決電商銷售“最后一公里”問題,消除交易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
關鍵詞:交易距離;交易成本;履約行為;山區(qū)農戶;中介效應
一、引言
現代農業(yè)生產方式在本質上是以“契約”為特征的[1]。在大國小農戶的現實背景下,契約農業(yè)以“合約”①的方式將產業(yè)鏈底端的小農戶聯結起來,建立聯農帶農機制,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有機銜接。但契約農業(yè)發(fā)展至今仍然面臨違約風險高、履約效率低等問題[2-4]。盡管已有研究對契約農業(yè)的履約問題進行了諸多探討[5-6],但實踐中契約農業(yè)的違約問題仍然普遍存在。在我國,農戶的廣泛性和分散性決定了發(fā)展契約農業(yè)的難點在于普通農戶,尤以山區(qū)農戶為甚。山區(qū)農戶不僅生產規(guī)模小、居住分散,在“小農戶”問題上更突出;而且山區(qū)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交通不便,距離市場遠。因而交易距離的遠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戶的生產決策及其行為選擇。對于訂單合約的農戶而言,交易距離包括農戶到農產品交易約定地點的距離(簡稱合約距離)和農戶到農產品交易市場的距離(簡稱市場距離)。但已有文獻對交易距離的研究多聚焦于市場距離[7-8],忽視了合約距離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不能揭示二者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差異。
根據農戶行為理論,農戶的生產決策及其行為選擇是理性經濟人做出的利益最大化選擇[9];但理性既可能誘發(fā)經濟主體間的合作,也可能誘發(fā)交易各方的不合作,二者的分界點在于交易成本的不同[10]。在交易成本不為零的現實世界里,交易成本是一切合作考量的前提[11]。在市場交易階段,交易成本更多地體現在農戶銷售農產品所花費的交通成本(直接成本)和時間成本(間接成本)。交易距離越遠,農戶所花費的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就越多;而交易距離越近,農戶的交易成本就越少。因而交易距離的遠近決定了交易成本的大小,而交易成本的大小決定了農戶的收益空間。
科斯[12]認為,在現實經濟運行中,最重要的約束變量不僅包括生產成本,還包括交易成本。然而,已有文獻對農戶交易成本的探討主要集中在生產成本、違約金[13-14]等方面,對市場交易階段由交易距離形成的交易成本研究較為匱乏。在僅有的涉及交易距離的研究中,已有文獻主要局限于農戶的現金付出如運輸成本、往返車費等直接成本[15-16],對勞動力的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等間接成本的研究尤為不足,而這恰恰是農業(yè)用工短缺背景下影響農戶履約決策的關鍵?;谏鲜龇治?,本文將合約距離和市場距離納入統(tǒng)一的分析框架,運用安徽茶葉主產區(qū)的農戶數據,分析二者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差異,并檢驗交易成本的中介作用,揭示交易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邏輯,以深化農戶行為理論的研究內容,為確定合理的合約交易地點和市場半徑提供決策參考。
本文的邊際貢獻在于:第一,農戶的行為決策一直是學界比較關注的議題?;谵r戶行為理論,將農戶的履約行為分為交易前的簽約決策“是否簽約”和交易后的履約行為“履約效果”,以揭示農戶從簽約到履約的行為邏輯。第二,本文從交易距離的視角,考察合約距離與市場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決策及其行為的影響差異,彌補已有研究忽視合約距離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研究不足。第三,交易成本是一切市場主體合作和決策的核心。本文將由距離產生的交易成本劃分為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檢驗二者對農戶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的作用差異,不僅使研究內容更為深入,也進一步豐富了交易成本理論與農戶行為理論的研究內容。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根據現代契約理論,農業(yè)契約屬于典型的不完全合約,這暗含著契約雙方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存在內在的履約障礙[17]。由于當事人的有限理性、交易環(huán)境不確定、信息不對稱等原因,農業(yè)合約的不完全性產生締約方的機會主義行為進而造成資源配置的帕累托無效[18-19]。在制度環(huán)境(產權制度、激勵機制)和資產專用性既定的情況下,交易費用成為農戶履約決策的核心要素,而交易費用是由交易環(huán)境和交易特征決定的[20]。就交易環(huán)境而言,早在20世紀初,韋伯和勒施等就對交易環(huán)境對市場活動的影響展開了研究,認為交易環(huán)境中地理位置及其引致的運輸成本上升影響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也是影響市場主體利潤的主要因素[21]。新經濟地理學學者將運輸成本、規(guī)模報酬遞增等因素引入壟斷競爭模型,以解釋經濟活動的空間聚集[22]。由地理距離形成的交易距離不僅推高了產品的運輸成本,也增加交易雙方為達成協(xié)議而耗費的交通費用[23]。交通成本是空間市場整合中最重要的交易成本,是由市場距離和交通條件所決定[24]。市場距離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決策,距離市場越遠,交通成本(汽油費用、人工成本等)越高,合作意愿就越強烈[25]。農戶所在地距離農產品交易市場越遠,交通條件越差,農戶越傾向于尋求家門口的合作以節(jié)約交易成本[26]。因此,在市場交易階段,農戶面臨合約距離和市場距離的選擇,其核心是比較二者形成的成本差距,進而實現個人收益最大化目標。相對而言,市場距離較遠,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變更性,但農戶面臨的交易對象具有一次性、隨機性;而合約距離則比較近,具有臨時性和可變更性,但農戶的交易對象具有重復性、確定性。通常距離市場越遠,交易成本越高,農戶交易農產品所獲得的超額收益越低,就越傾向于簽約和履約。因此,農戶的履約率與其到農產品銷售市場的距離呈反比,農戶距離銷售市場越遠,越傾向于簽約,履約效率也越高[27]。
在市場距離既定的情況下,合約距離的遠近也影響農戶的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作為合約主體的另一方(例如企業(yè)或合作社),在農業(yè)用工短缺和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的背景下,為了節(jié)約農戶分散化帶來的交通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在設置合約交易地點時會考慮人口集中度、交通便捷度等因素,通常選擇幾個主要的行政村或居民點作為合約交易地點,而非在每個村都設交易地點或上門收購,尤其是在偏遠的山區(qū),這種情況會更為突出,這會造成不同的農戶面臨的交易距離不同。農戶距離合約交易地點越遠,越不愿意簽約[28];當交易地點較遠時,農戶違約程度將加劇[29]。因此,合約距離越遠,交易成本越高,農戶履約所獲得的預期收益越低,就越傾向于違約[30]。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H1:交易距離影響山區(qū)農戶的行為決策,市場距離越遠,農戶越愿意簽約、履約效果越好;
假設H2:合約距離影響山區(qū)農戶的履約行為,合約距離越遠,農戶越不愿意簽約、履約效果越差。
交易距離通過交易成本影響山區(qū)農戶的履約決策及其行為。在農產品交易階段,盡管農戶已經簽約,但農戶仍會在合約距離和市場距離間作權衡,其決策的核心是合約距離與市場距離所形成的交易成本差距。當農戶的交易成本超過其履約的合作收益或市場溢價的預期收益超過其違約的全部成本,農戶傾向于違約;反之,農戶趨于履約。就交易成本而言,不同類型的交易成本對農戶履約行為的作用機制不同。一般來說,農戶對農產品交易所支付的直接費用更為敏感,因而交通成本對農戶行為決策的影響大于時間成本;但在農業(yè)用工不足的背景下,尤其是在“搶收搶種搶售”季節(jié),勞動力的機會成本很高,相對于由距離產生的交通成本來說,勞動力的時間成本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更為突出。因此,在市場交易階段,農戶履約決策的行為邏輯見圖1。
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設H3:交易距離通過交易成本影響山區(qū)農戶的履約行為,一般而言,交通成本的作用大于時間成本,但在農忙季節(jié)則相反。
三、數據來源、變量選取與模型設定
(一)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課題組在2023年6月至7月對安徽茶葉主產區(qū)農戶的實地調查數據。茶葉主要生長在山區(qū),作為山區(qū)農業(yè)、特色農業(yè),相對而言,基礎設施落后、交通條件差、距離市場遠,但山區(qū)卻是綠色農產品生產最有保障的地區(qū),通常越是深山區(qū)、茶葉品質越好。安徽是全國傳統(tǒng)十大名茶之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和六安瓜片的主產地,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區(qū)和皖西大別山區(qū)。因而選擇安徽茶葉主產區(qū)農戶為研究對象,分析交易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決策及其行為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調查涵蓋安徽四大茶區(qū)16個縣市區(qū)80多個鄉(xiāng)鎮(zhèn),課題組在每個縣市區(qū)選擇2~3個鄉(xiāng)鎮(zhèn),每個鄉(xiāng)鎮(zhèn)選擇2~3個村進行隨機抽樣,共獲得975份農戶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后,最終獲得有效問卷946份,問卷有效率為97.03%;其中,與企業(yè)或合作社簽合約的農戶有583戶,占總樣本的59.8%②。與其他企業(yè)相比,涉茶企業(yè)的規(guī)模普遍偏小,主要以合作社和中小企業(yè)為主。由于農戶的廣泛性和分散性,企業(yè)的監(jiān)督成本、訴訟成本很高,因而與企業(yè)相比,小農戶更傾向于違約[31]。因此,本文主要聚焦農戶的履約行為,這樣更容易抓住問題的重點。
(二)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山區(qū)農戶的履約行為?,F有文獻多聚焦于農戶的履約效率,不能刻畫農戶從簽約到履約的行為邏輯。因此,本文將農戶的履約行為劃分為交易前的簽約決策“是否簽約”和交易后的履約行為“履約效果”,二者均用虛擬變量表示,其中“是否簽約”用1表示簽約,0表示未簽約;“履約效果”分別用1、2、3表示履約效果不好、履約效果一般和履約效果很好(見表1)。
2.解釋變量。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為山區(qū)農戶賣茶葉的距離即交易距離,分為合約距離和市場距離③,其中,合約距離是指農戶到指定茶葉交易地點的距離;市場距離是指農戶到縣城茶葉交易市場的距離??紤]到山區(qū)農戶居住分散,交易距離用連續(xù)數據離散程度較大,甚至會出現極端值,故根據調研實際和數據特點對合約距離和市場距離分別進行賦值(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盡管市場距離的賦值區(qū)間比合約距離要大,但市場距離的均值仍然比合約距離大,說明市場距離比合約距離要遠得多,這符合農村的現實情況。
3.中介變量。本文的中介變量用由交易距離產生的交易成本表示,分為合約交易成本和市場交易成本。由于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雖然交易成本及其構成難于精確觀測,但運輸成本通常是最重要的交易成本[32];同時,考慮到在農忙季節(jié),由農業(yè)用工短缺所致的勞動力稀缺,造成勞動力的時間成本很高。因此,本文的交易成本用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來表示,其中,交通成本用農戶賣茶葉往返所花費的交通費表示,時間成本用農戶賣茶葉往返所花費的時間表示。
4.控制變量。根據我國農村的實際,農戶的行為決策既是戶主個人決策的結果,也是整個家庭決策的結果,因而本文的控制變量包括戶主的個體特征、家庭特征。其中,個體特征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和健康狀況,文化程度是影響農戶履約決策的重要因素,但現有文獻并未得到一致的結論。研究認為,受教育程度越高,農戶的自主性越強,違約率越高[33];也有研究認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會抑制農戶的違約行為[34]。家庭特征包括農戶外出務工人數、務工頻率和從事茶葉生產人數占比,三者反映了農戶家庭勞動力在農業(yè)與非農產業(yè)的配置情況。茶葉尤其是名優(yōu)茶,對人工的依賴程度高,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yè),非農用工對農業(yè)用工的擠占效應使得茶葉用工短缺問題十分突出,造成勞動力的機會成本很高,因而非農用工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不容忽視。此外,本文還控制了茶園面積、茶園位置、交通條件三個方面的區(qū)位特征。這是因為,農戶生產規(guī)模越大,越傾向于履約;規(guī)模越小,農戶與龍頭企業(yè)則越偏離關系穩(wěn)定的區(qū)間[35];農戶距離市場越遠,運輸成本越高,合作意愿越高[36]。
(三)模型設定
1.基準回歸模型。本文首先考察交易距離對山區(qū)農戶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的影響。由于被解釋變量“簽約決策”為二分類變量,樣本數據滿足正態(tài)性要求,故采用二元Probit模型;被解釋變量“履約行為”為有序多分類變量,故采用Order-probit模型。具體模型形式如下:
[Behaviour1=β0+β1Ac+β2Xi+ε1]" " " " " "(1)
[Behaviour2=γ0+γ1Am+γ2Xi+ε2] (2)
式中,[Behaviour1]為山區(qū)農戶簽約決策,用是否簽約表示;[Behaviour2]為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用履約效果表示;[A]為交易距離(市場距離為[Am]、合約距離為[Ac]),[Xi]為農戶個人特征、家庭特征、區(qū)位特征等一組控制變量組成的變量矩陣,[β0]、[γ0]為截距項,[β1]、[γ1]為待估參數,[β2]、[γ2]為控制變量系數,[ε1]、[ε2]為隨機擾動項。
2.中介效應模型。本文借鑒BARON和KENNY[37]的研究方法,構建中介效應模型,驗證由交易距離形成的交易成本對農戶履約決策及其行為影響的中介效應,具體模型如下:
[Behaviour=Cons+?1Dist+λ1Control+ε3]" (3)
[Cost=Cons+?2Dist+λ2Control+ε4] " " " " (4)
[Behaviour=Cons+?3Dist+?4Cost+λ3Control+ε5] (5)
上式中,[Behaviour]為山區(qū)農戶的履約行為,[Dist]為交易距離,[Cost]為交易成本,[Control]為個人特征、家庭特征、區(qū)位特征等控制變量,[Cons]為常數項。[?1]、[?2]、[?3]為交易距離的待估參數,[?4]為交易成本的待估參數,[λ1]、[λ2]、[λ3]為控制變量的待估參數,[ε3]、[ε4]、[ε5]為隨機擾動項。式(3)至式(5)是驗證交易成本在交易距離與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之間中介效應的三階段模型,其中,第一階段是運用(3)式檢驗交易距離對農戶履約行為影響的總效應,第二階段是運用(4)式檢驗交易距離對中介變量交易成本的影響,第三階段是運用(5)式同時檢驗交易距離和交易成本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若[?1]、[?2]、[?3]、[?4]均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存在部分中介效應;若[?1]不顯著,[?2]、[?3]、[?4]均顯著,則說明存在完全中介效應。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結果分析
表2給出了合約距離與市場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決策和履約行為影響的回歸結果,從R2值和似然比來看,模型擬合效果符合統(tǒng)計要求。其中,第Ⅰ列和第Ⅲ列為合約距離對農戶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的直接影響,第Ⅱ列和第Ⅳ列為加入控制變量后合約距離的影響結果??梢钥闯?,合約距離對山區(qū)農戶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說明合約交易地點越遠,農戶越不傾向于做出簽約決策,農戶的履約效果越不理想,H2得到驗證。這一結論對確定合理的合約交易地點具有參考意義。比較兩組的回歸結果(模型Ⅰ-Ⅳ)發(fā)現,簽約決策對應的回歸系數的絕對量均大于履約行為對應的回歸系數。說明農戶從簽約到履約,存在從決策到行為的“悖離”,這與陶源等[38]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回歸結果顯示,市場距離對山區(qū)農戶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第Ⅴ列和第Ⅶ列為市場距離對農戶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的直接影響,第Ⅵ列和第Ⅷ列為加入控制變量后市場距離的影響結果??梢钥闯觯袌鼍嚯x越遠,農戶越傾向于簽約,履約效果也越好,假設H1得到驗證。這一結論為確定合理的市場半徑提供了決策依據。比較兩組回歸結果(模型Ⅴ-Ⅷ)同樣發(fā)現,簽約決策回歸系數的絕對量均大于履約行為對應的回歸系數,再次印證了農戶從簽約到履約,存在從決策到行為的“悖離”。這是因為,作為理性經濟人,在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其最優(yōu)決策一定是多種因素綜合考量的結果。農戶在作簽約決策時,只是意念上的行為;而到了合約執(zhí)行時,則直接關系到其收益多寡。當合約執(zhí)行收益不能超出其預期時,就會出現決策與行為的“悖離”。除了經濟利益外,外部的環(huán)境因素是農戶決策發(fā)生改變的重要原因[39],同群效應也是農戶從意愿到行為發(fā)生改變的誘因[40]。
進一步比較合約距離與市場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大小發(fā)現,合約距離對農戶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的影響程度均大于市場距離。對農戶來說,市場距離是既定的,合約距離則有可能隨著合作對象因農產品數量的多寡、質量的優(yōu)劣、人員的配置等因素而發(fā)生變化,進而對農戶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的影響較大。
(二)穩(wěn)健性檢驗
本文采用更換變量的方式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首先更換解釋變量。前文的市場距離為農戶到縣城茶葉交易市場的距離,由于本文的數據來源于山區(qū)甚至深山區(qū),農戶距離縣城茶葉交易市場相對較遠。作為家庭經營的小規(guī)模農戶,通常更愿意就近就地交易農產品。對于山區(qū)的農戶而言,鄉(xiāng)鎮(zhèn)一般都有小型農貿市場,農戶到鄉(xiāng)鎮(zhèn)的距離通常要比到縣城近,因而農戶更愿意到就近的鄉(xiāng)鎮(zhèn)交易農產品。因此,本文用農戶到鄉(xiāng)鎮(zhèn)的距離作為解釋變量代替市場距離進行回歸。其次,更換被解釋變量??紤]到Probit模型只能顯示回歸系數的顯著性程度、影響方向等有限信息。因此,本文用山區(qū)農戶合約交易量占茶葉總產量的比例來表示履約程度,度量農戶的履約行為,并用OLS法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
表3回歸結果顯示,更換解釋變量后,鄉(xiāng)鎮(zhèn)距離對山區(qū)農戶的簽約決策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并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說明鄉(xiāng)鎮(zhèn)距離越遠,山區(qū)農戶越傾向于簽約,履約程度也越高。更換被解釋變量后,鄉(xiāng)鎮(zhèn)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這一結論與前文的基準回歸結果基本一致,說明本文的回歸結果具有穩(wěn)健性。
(三)交易成本的中介效應分析
表4報告了交易成本在合約距離與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之間的作用機制估計結果。從交通成本來看,合約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所花費的交通成本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距離越遠,農戶訂單交易所花費的交通成本越高,這與KOHLE和SMOLKA[21]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將合約距離和交通成本同時引入模型后發(fā)現,二者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說明交通成本對山區(qū)農戶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起部分中介作用。從時間成本來看,合約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所花費的時間成本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距離越遠,山區(qū)農戶訂單交易所花費的時間越多,這與錢冬等[41]研究結果相吻合。將合約距離和時間成本同時引入模型后發(fā)現,二者通過了5%以上的顯著性檢驗,說明時間成本對山區(qū)農戶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起部分中介作用。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的檢驗結果一致表明,交易成本對山區(qū)農戶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的作用機制相同。比較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的中介作用大小發(fā)現,時間成本對山區(qū)農戶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的中介效應遠大于交通成本,H3得到驗證。說明在農業(yè)用工普遍不足的背景下,“搶收搶種搶售”季節(jié)勞動力的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很高。
表5報告了交易成本在市場距離與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之間的作用機制估計結果。結果顯示,市場距離對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市場距離越遠,農戶所花費的交易成本越高。將市場距離和交易成本同時引入模型后發(fā)現,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對山區(qū)農戶簽約決策的影響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對履約行為起完全中介作用。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的分析結果表明,農戶從簽約到履約,交易成本對山區(qū)農戶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的作用機制不同。農戶在做出簽約決策時,市場距離一部分直接影響農戶的簽約決策;另一部分通過交易成本產生間接影響;而在履約時,市場距離的影響不顯著,完全通過交易成本影響農戶的履約行為。比較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的中介效應大小同樣發(fā)現,時間成本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的中介作用遠大于交通成本,假設H3得到驗證。說明山區(qū)農戶在履約時考慮的不僅僅是去市場交易所花的交通成本,更考慮農忙季節(jié)的時間效應所帶來的收益。
(四)異質性分析
由于不同的區(qū)位條件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不同。因此,本文分別從交通條件和茶園位置兩個方面進行異質性分析??紤]到山區(qū)農戶的市場距離是既定的,因而合約距離的遠近直接關系到山區(qū)農戶的行為決策。根據前文分析,合約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大于市場距離。因此,這里只討論合約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影響的異質性。表6的估計結果顯示,在交通不便的條件下,合約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在交通條件由差變好時,合約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由顯著變成不顯著,說明在交通條件較差的地方,交易距離仍然是山區(qū)農戶履約決策時需要考量的因素;而在交通條件好的地方,距離不是問題。茶園位置的估計結果顯示,在茶園位置較偏的山區(qū),合約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而隨著茶園位置由山區(qū)向丘陵地帶變化時,合約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影響系數的絕對量在變小,顯著性程度也在降低。異質性檢驗結果表明,盡管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完善,但對于山區(qū)農業(yè)、特色農業(yè)來說,交易距離的制約作用仍然存在。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將合約距離與市場距離納入統(tǒng)一的分析框架,利用安徽省茶葉主產區(qū)的農戶調查數據,實證分析交易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決策及其行為的影響,并檢驗了交易成本的作用機制。結果表明:(1)交易距離對山區(qū)農戶的履約行為有顯著影響,其中,合約距離的影響為負,而市場距離的影響為正,且合約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程度大于市場距離。(2)交易距離通過交易成本影響農戶的履約行為,但交易成本的來源不同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的作用機制也不同,其中,由合約距離形成的交易成本對山區(qū)農戶簽約決策和履約行為均起部分中介作用;而由市場距離形成的交易成本只對山區(qū)農戶簽約決策起部分中介作用,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起完全中介作用。(3)合約距離和市場距離對山區(qū)農戶簽約決策的邊際影響均大于履約行為,存在從決策到行為的“悖離”;從簽約到履約,山區(qū)農戶對交易成本反應不一,時間成本(間接成本)的作用大于交通成本(直接成本)。(4)山區(qū)農戶的履約行為存在地區(qū)異質性,在交通不便、地理位置越偏遠的地方,合約距離對山區(qū)農戶的履約行為的制約作用越強。
契約農業(yè)是帶動小農戶參與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要發(fā)展契約農業(yè),首先,要夯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借助鄉(xiāng)村振興的“東風”,夯實包括山區(qū)特色農業(yè)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基礎設施建設“最后一公里”問題,促進特色農業(yè)振興。其次,合理布局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地點),在交通條件不便的偏遠山區(qū),可在產業(yè)集聚的鄉(xiāng)鎮(zhèn)建立特色農產品中轉站或交易中心,以降低山區(qū)農戶農產品交易往返的交通成本和時間成本,讓他們在農忙季節(jié)把主要精力放在農產品的采收上,避免因人力不足造成的經濟損失。再次,鼓勵在訂單合約關系中居主導地位的企業(yè)或合作社,合理布局訂單交易地點,盡量讓農戶就近就地交易,有條件的可實行直接上門收購,減少農戶因交易距離而產生的機會主義行為。最后,發(fā)展農村電商,通過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擴展市場邊界,減少農產品市場交易過程的信息不對稱,以降低交易成本[42];推動電商下沉和快遞網點向鄉(xiāng)村延伸,解決電商銷售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消除交易距離對山區(qū)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促進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侯守禮,王威,顧海英.不完備契約及其演進:政府、信任和制度——以奶業(yè)契約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 2004(06):46-54.
[2]馬九杰,徐雪高.市場結構與契約農業(yè)的履約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8(03):35-41.
[3]劉鳳芹.不完全合約與履約障礙——以契約農業(yè)為例[J].經濟研究,2003(04):22-30.
[4]萬俊毅.準縱向一體化、關系治理與合約履行——以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的溫氏模式為例[J].管理世界,2008(12):93-102.
[5]BARRETT C B,BACHKE M E,BELLEMARE M E,et al.Smallholder participation in contract farming:Comparative evidence from five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2012,40(4):715-730.
[6]HOU J,YING R Y,HU B.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ability of contract farming: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J].Agricultural Research,2019,9(3):197-210.
[7]吳彬,徐旭初.合作社的狀態(tài)特性對治理結構類型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3省80縣266家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調查[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3(01):107-119.
[8]劉建徽,張應良.契約農業(yè)模式中主體縱向協(xié)作選擇行為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7(11):104-114.
[9]SCHULTZ T W.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
[10]鄧宏圖,馬太超,徐寶亮.理性的合作與理性的不合作——山西省榆社縣兩個合作社不同命運的政治經濟學[J].中國農村觀察,2017(04):2-16.
[11]REHBER E.Contract farming in practice:An overview[J].Research Reports,2018.
[12]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契約經濟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13]鄧宏圖,米獻煒.約束條件下合約選擇和合約延續(xù)性條件分析——內蒙古塞飛亞集團有限公司和農戶持續(xù)簽約的經濟解釋[J].管理世界,2002(12):120-151.
[14]CHAO G,CHEN M,DING X.Empirical research on farmer’s breaching behavior in order contract[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6,8(12):43-47.
[15]劉潔,祁春節(jié).“公司+農戶”契約選擇的影響因素研究:一個交易成本分析框架[J].經濟經緯,2009(04):106-109.
[16]侯建昀,劉軍弟.交易成本對農戶市場化行為影響研究[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4(08):25-36.
[17]聶輝華.最優(yōu)農業(yè)契約與中國農業(yè)產業(yè)化模式[J].經濟學(季刊),2012,12(01):313-330.
[18]GROSSMAN G,HART O.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691-719.
[19]陳志俊.不完全契約理論前沿述評[J].經濟學動態(tài),2000(12):47-52.
[20]朱琪,王柳清,王滿四.不完全契約的行為邏輯和動態(tài)闡釋[J].經濟學動態(tài),2018(01):135-145.
[21]杜立,屈伸,錢雪松,等.地理距離、契約設計與企業(yè)內部資本市場借貸風險防控——來自中國企業(yè)集團內部借貸交易的證據[J].金融研究,2020(08):130-148.
[22]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03):483-499.
[23]ALMAZAN A.A model of competition in banking:Bank capital vs expertise[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22,11(01):87-121.
[24]丁存振.價格支持政策改革背景下中國玉米市場空間關聯[J].地理學報,2021,76(10):2585-2604.
[25]KOHLE W,SMOLKA K.Sourcing premia with incomplete contract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2011,11(01):1635-1682.
[26]HAJI J.The enforcement of traditional vegetable marketing contracts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parts of ethiopia[J].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2010,19(05):768-792.
[27]SARTWELLE J,DANIEL O,WILLIAM T,et al.The effect of personal and farm characteristics upon grain marketing practice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2000,32(01):118-136.
[28]ZYLBERSZTAJN D,LIGIA B N.Tomatoes and courts:Strategy of the agro-industry facing weak contract enforcement[C].Working Paper,Jel Classification,2003,D23,L23.
[29]蔡榮,韓洪云.農戶參與合作社的行為決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2(05):32-40.
[30]郭亮.契約交易成本、關系信任對農戶履約行為的影響——以山東省286戶果農調查數據為例[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8(04):56-61.
[31]姚文,祁春節(jié). 茶葉主產區(qū)訂單農業(yè)有效性及契約穩(wěn)定性研究——以西南地區(qū)茶葉生產為例[J].農業(yè)現代化研究,2017,28(01):89-95.
[32]BAULCH B.Transfer costs,spatial arbitrage,and testing for food market integr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79(02):69-76.
[33]中國人民銀行課題組.契約農業(yè)合同履約率影響因子的Logistic實證研究——基于陜西381個契約農戶的樣本[J].當代經濟科學,2014,36(03):118-123,128.
[34]李道和,陳江華.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農戶履約行為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農戶的調查[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5,14(02):117-125.
[35]REN J,LI F,YIN C,et al.Uncovering the deviation of farmers’ green manureplanting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J].Sustainability,2022,14(21):14315-14325.
[36]趙曉飛,李崇光.“農戶—龍頭企業(yè)”的農產品渠道關系穩(wěn)定性: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7(05):15-24.
[37]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06):1173-1182.
[38]陶源,周玉璽,胡繼連.風險感知、社會信任與農戶有機肥替代行為悖離研究[J].農業(yè)技術經濟,2022(05):49-64.
[39]郭清卉,李昊,李世平,等.基于行為與意愿悖離視角的農戶親環(huán)境行為研究——以有機肥施用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21,30(01):212-224.
[40]石志恒,張衡.同群效應對農戶地膜回收意愿與行為悖離現象的影響研究——基于生態(tài)理性的中介作用[J].農業(yè)技術經濟,2022(08):97-111.
[41]錢冬,魏雪靜,朱郭奇.基于CLT-VBN整合框架的農戶生態(tài)耕種行為研究[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24,29(08):251-268.
[42]陶艷萍,吳國寶.電商支持政策對農民收入增長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25(01):60-72.
責任編輯:管仲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ransaction Distance on Contract Performance Behavior of Farmers in Mountainous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act Agriculture
Zhang Ouxiang" Gao Ruis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act farming lies in the issue of farmers’ performance. Using survey data from tea-producing areas in Anhui Province, this paper uses the Probit model and mediating effect model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impact of transaction distance on the" farmers’ performance of contracts and its mediating mechanism.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ransaction distanc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armers, among which, the farther the order distance is, the more likely the farmers are to default; the farther the market distance is, the more likely the farmers are to comply. The marginal impact of transaction distance on farmers’ contracting decision is greater than that on their performance behavior, and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from decision to behavior. Transaction distance affects mountainous farmers’ performance through transaction costs, but the mediating mechanism of transaction costs on it is different depending on the source of transaction costs, among which, the transaction costs formed by contract distance partially mediate farmers’ contracting decision and performance; the transaction costs formed by market distance only partially mediate farmers’ contracting decision and fully mediate their performance. Farmers react differently to transaction distance-induced transaction costs from contracting to performing, with indirect costs playing a greater role than direct costs. Farmers’ performance of the contracts exhibits region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constraint on farmers' performance by contract distance is stronger in areas with poor transportation and geographically remote locations. Therefore, we should take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consolidat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cludi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mountain areas, rationally layout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ing market (location), develop rural e-commerce, promote the subsidence of e-commerce entity terminals and the extension of express outlets to the countryside, solve the problem of “l(fā)ast mile” of e-commerce sales, and eliminate the impact of transaction distance on the performance behavior of farmers in mountain areas.
Key words: transaction distance; transaction costs; performance act; farmers in mountainous areas; mediating effect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YJA79008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1BGL172)。
[作者簡介]張藕香(1968-),女,安徽涇縣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農業(yè)經濟與農戶行為;高睿思(2000-),女,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區(qū)域發(fā)展。
①契約農業(yè)俗稱訂單農業(yè)、合約農業(yè),契約有書面的和口頭的,茶葉生產實踐中多以口頭約定的為主。所以本文將“合約”和“契約”視為同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