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好鮮”!
這是我們吃東西時常用的形容詞,不管男女老少,也不管富貴貧賤,都會說。老吃客們(用粗話說,就是“饞嘴”)吃到一樣好菜,會自然地嘖嘖嘴,眼角露出笑意,贊嘆一句兩句:“鮮得很!”或“鮮極了!”于是乎請客的主人覺得盡到了待客之道,做菜的主婦(菜館的廚師不在話下)覺得手藝高明,皆大歡喜。
可是,究竟怎樣才算“鮮”呢?這不像酸、甜、苦、辣、咸那樣,可以明確形容出來的,似乎五味之外,還有個第六味。然而根據(jù)常識,卻不能這樣說。
醋是酸的,可是鎮(zhèn)江醋最有名(特別是老恒順醬園制的),因為大家都夸它最鮮。荔枝是甜的,可是大家贊賞它鮮,并不以甜名;夸其他佳果,也時常用“鮮”字當頭。鲞是鹽腌制的,很咸,可是大家贊美的是鮮不是咸,而且還會說,白鲞鮮于黃鲞。辣味最強狠,好像與鮮有矛盾,可是喜歡吃辣的湖南、四川人,卻能從不同的辣味菜肴里面,辨別出不同的鮮味來。而且像豆瓣辣醬、芝麻辣醬之類,全國各地都有,并公認它可以起鮮的。只有苦味,除湖南人愛吃苦瓜外,一般人沒有說它鮮的,但如果嘗一下,入口雖苦,咽下不久,就能回甘,同樣會感到鮮。四川有苦筍(唐代就很出名,大書法家懷素有《苦筍帖》),比苦瓜苦得輕些,味道卻鮮。還有更平常的菱角菜,即榨菜的原料,味道微苦,不必費事烹調(diào),只要切片水煮,就能叫你嘗出別具一格的鮮味。
總之可以說“鮮”不能單獨成為第六味,它是包含在五味之中,和五味都有聯(lián)系,但又超出了五味,使我們的舌頭會產(chǎn)生一種特殊感覺的。生理學上說,舌頭、上顎和咽喉都有特種細胞叫“味蕾”,它的頂端開著小孔,叫“味孔”。當溶解的食物進入味孔時,味蕾就受刺激而產(chǎn)生味覺。那么,鮮味或者可以說,是刺激味蕾最強的吧。
我們中國人應當從中國文字學、音韻學里,去找“鮮”的來源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鮮”是一種魚名,出在“貉國”,是個形聲字“從魚葬省聲”??上覀儸F(xiàn)在已找不出這種魚和貉國的確切所在地,難以說清楚問題。
清代王筠《說文釋例》卻比較講得好,說“鮮似會意字也,魚羊為鮮,合南北所嗜而兼?zhèn)渲印?。這給我們以很大啟發(fā),就是說南方人以魚為美味,北方人以羊為美昧,合在一起,便叫做“鮮”,它不是單純的,而是復合的昧道。過去北京廣和居有一樣名菜,叫“潘魚”,據(jù)說是晚清潘祖蔭發(fā)明的,用羊湯汆魚片,就是根據(jù)“魚羊為鮮”的原理。我認識的一位吃客,也根據(jù)同樣原理,用活鯽魚燒好奶湯,放人火鍋,再從東來順買來切好的羊肉薄片涮著吃,便比一般的涮羊肉更加鮮美。大家不妨嘗試一下。
“鮮”和“羴”,從字音字義說,卻是關系密切?!傲仭笔恰半弊值墓抛?,《說文》解作“羊臭也”,就是羊膻氣,今音讀shan,但古音和“鮮”同讀xian?!棒~羊為鮮”,實際上是魚腥和羊膻的結(jié)合。“鮮”字還有兩個重要的古義:梁顧野王《玉篇》說“鮮生也”;《古文尚書·孔安國傳》說“鳥獸新殺日鮮”。按照音韻訓詁學原理,凡是發(fā)聲相同的字,意義必有關聯(lián)。新鮮同屬希母(x),腥、膻照古音讀,也同屬希母,實際上同一語根。
我這樣引經(jīng)據(jù)典地講,未免有點酸氣,但是可以歸納出產(chǎn)生鮮味的主要原因:原料必須新鮮,烹調(diào)考究配合。魚肉蔬菜,各有本昧,越新鮮保存的本味越多。同時,也只有從本味里面,才能夠嘗出“鮮”的程度。所以,吃蔬菜最好是剛從園圃里采摘的,吃魚肉最好是剛剛活殺的。
我們在“五七干?!保约洪_荒種菜,每天旋摘旋吃,不管青菜、蘿卜,都比從城市菜場買的鮮美得多。過去有的大廟,以素菜著名,因為廟里有菜園,為了討好施主,就摘取最新鮮的蔬菜來供奉他,有時竟摘到才出土的幼芽,正月下旬,就可以吃到大如米粒的莧菜葉,叫做“米莧”,當然是暴殄天物,卻異常好吃。這也可以證明俗話常說的“鮮嫩”的正確性,鮮和嫩是不可分的。
從“鮮嫩”說,鄉(xiāng)下人的“口?!睂嵲诒瘸抢锖茫貏e比大城市里好,因為沒有經(jīng)過長途運輸?shù)氖卟斯痉謱咏?jīng)營。
我有一次乘坐帆船,經(jīng)過高郵湖,船家捉到幾條活魚,汆湯供應,卻使我永遠忘不掉這“湖水煮湖魚”的風味,過去北京飯莊做魚,有廚司捧上活魚,當面摜殺的規(guī)矩,而廣東的“三蛇大會”,廚司也是請顧客先驗明正身后再殺,用意一致,無非是表示活殺而已。不久以前,我國名廚到德國表演烹調(diào)藝術,特地要從養(yǎng)雞公司找來活雞,引起了記者驚異的報道,我們未免要笑他們太不考究鮮了。
科學和藝術是兩回事,根據(jù)科學,冷藏可以殺細菌,可以大量儲運,是件好事;但根據(jù)我們多少代積累下來的烹調(diào)藝術,雞、鴨、魚、肉一經(jīng)冰凍,就會減鮮,冷藏越久,越要味同嚼蠟的。目前我們大城市里,逐漸普遍供應凍肉、凍魚、凍家禽,結(jié)果造成家庭主婦、菜館廚司逐漸依靠味精來調(diào)味。
味精是可以起鮮的,而且據(jù)說對人體有好處。從各地印行的菜譜來看,老師傅對于運用味精,多用少用,先下后下,也積累下一套經(jīng)驗了。不過,味精沒有回味,單薄得很,而且純用味精,就會百菜一味,總不如保存本味的好,雞汁稱得起鮮味主帥,本味實在鮮,而且極少腥膻氣?;鹜?、蝦子也是鮮味大將。素食的鮮味有“三霸”,就是蘑菇(包括其他菰菌)、筍和黃豆芽。前二者,我國得天獨厚,品種繁多,而且菇類都可曬干,筍可鹽腌,長期保存,隨時泡開,仍舊很鮮。黃豆芽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雖不如綠豆芽細,但可以燒出鮮湯,作為素食的雞汁。我曾笑問和尚:“這樣鮮,是不是用蝦子口袋?”他帶我去看廚房,發(fā)現(xiàn)了一大鍋黃豆芽湯,里面還有筍根和香菇梗蒂,我才消除了和尚吃葷的疑問。
還有一件妙事,過去四川名菜館“姑姑筵”主人黃某做過清朝光祿寺的小官,自封“御廚”,常在山珍海味中間,插進一盆水煮黃豆芽,吃客個個叫好。這位“御廚”確實掌握了富貴人的心理,吃膩了甘沃肥濃,給他們嘗嘗從來不嘗的清新本味,必然會有特殊感受的,這是出奇制勝。
由此可知,鮮味的產(chǎn)生,不僅要求原料新鮮,烹調(diào)方法新鮮,而且也要求到一桌菜配合的新鮮,多有變化。變化是藝術規(guī)律,烹調(diào)不能例外。如果天天頓頓吃雞,舌頭味蕾受刺激多而麻木了,也會覺得雞味并不鮮的。
鮮味是綜合性的,烹調(diào)藝術的核心在于配合得宜。
全國名廚名菜,雖然有地區(qū)性的不同流派和風味,稱得起“百花齊放”,但總的說來,中國菜比西菜鮮美的原因,可歸納成四點:
葷素配合。記得幾十年前,林語堂就說過,西人不知道肉菜同燒,使肉里有菜味,菜里有肉味的,我不必再多說,大家只要把蘿卜燒肉和白燒肉旁邊放幾片生蘿卜同吃,比比哪種好吃就行了。汆鯽魚湯放蘿卜絲,老吃客時常先吃后者,因為它能夠全部吸收前者的鮮味。
作料配合得當。燒、煮、煎、炒一般是作料和原料同下鍋,使魚肉蔬菜吸透了作料,產(chǎn)生鮮味。只有涼拌和炸是外加作料的,但作料本身必須有配合,糖、醋、椒、鹽就是。作料也必須地道。醬油要真正從豆醬抽出來的,鹽水加醬色冒充的可不行。各地各有著名的醬油、醋和其他作料,鮮味各有不同,都是當?shù)乩蠋煾刀嗄暄芯恐圃斓某晒档米鹬亍?/p>
鮮陳配合,也就是干濕配合。江南普通農(nóng)民都會用咸肉煮筍和用霉干菜燒肉,叫“腌篤鮮”,其原理實際上和富貴人家吃火腿燉冬瓜、冬菇蒸雞一樣,是用咸貨、干貨與新鮮肉菜配合的。連用雞汁燒魚翅也是同一原理。
火候刀功運用合宜?;鸱治模ㄈ跣。┪洌土遥?,量材料施用。普通家庭主婦都知道燒煮魚肉,先武后文,即燒一滾,然后小火慢燉,才能夠酥爛后還保持原湯鮮味,純用武火,就容易燒干原湯(再加水就不好),甚至焦糊了,鮮味是出不來的。純用文火倒可以,如燒雞湯用砂鍋密封,放在炭(最好是炭基)火上燜一夜,包管又爛又鮮。武火用于炒、爆、煎、炸。清蒸也用烈火滾水,一氣呵成。
掌握火候,武火比文火難得多。一位高明的廚師會觀察火色,控制用油量的多少,確定主料和配料的下鍋先后,最后全憑手上功夫,不消幾勺翻轉(zhuǎn),就能制成佳肴,這是他多年實踐得來的真本領。刀功也是真本領,切片能薄如紙,切絲能細如發(fā),但都是橫切的,這就易于吸收作料,并保持鮮嫩,易于咀嚼。
正由于上述四點考究到家,我國各種菜肴才能做到濃而不膩,嫩而不生,始終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