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是人類開啟回憶最溫情的鑰匙。五味雜陳往往是人們對歲月梳理的切身體驗,味蕾暗藏著塵封的密碼,故土的眷戀與他鄉(xiāng)的漂泊交融在味覺的一次又一次的刺激之中,難舍難棄。
過年回到家鄉(xiāng),打動人的總是那沁人心脾的記憶中的菜肴香,假期這幾天,每天品嘗的都是最令人心安的那股飲食滋味,這些“來自家的味道”有什么獨特之處?帶來了什么樣的健康訊息?讓我們就從酸、苦、甘、辛、咸這五味入手,去一一揭曉答案吧!
甘味篇 延續(xù)童年的甜蜜記憶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中國人歷來喜愛甜食,以至于會用甜甜的味道來形容幸福的生活,美好的戀情。事實上甜味確實能讓人感覺身心愉悅舒暢,由衷贊嘆食物之美。
現(xiàn)在回想起來,關(guān)于小時候的記憶,各種香甜美味的食物占了很大的部分。那些誘人的糖畫、糖葫蘆、糖油果子伴隨了我們多少個上學放學之路,某個小伙伴從家里帶來的花生酥或者大白兔奶糖也能讓我們眼饞好久。至今,想起那種甜到心里的滋味都忍不住要咂咂嘴。
至于飯桌上的可口佳肴,記憶最深刻的是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少不了的甜燒白。滿滿—碗糯米和夾沙五花肉的絕佳組合,上面灑滿了晶瑩的白糖,拈起一整片放進嘴里細細咀嚼,滿口都是軟糯香甜的味道,幸福感油然而生……還有元宵節(jié)的黑芝麻湯圓、端午節(jié)的紅糖粽子、外婆做的糖醋排骨……都給童年刻下了甜蜜的烙印。
甜即甘,中醫(yī)理論中,甘味屬脾土。古人早就對甘淡之味有過描述,如《藥性賦》:“甘能緩能補,具有緩中止痛,調(diào)和藥性、補養(yǎng)氣血等功能”;又如《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疏》:“甘之一味,可升可降,可浮可沉,可內(nèi)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再如《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刺法論》:“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太酸,無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笨偟膩碇v,滋養(yǎng)補虛,調(diào)和中焦,調(diào)和藥性及止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
甘味藥還有解毒的功效,可用于藥食中毒,如金銀花、大豆、甘草等。某些甘味藥尚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用于水腫脹滿,如茯苓、豬苓、薏苡仁等。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在《與群臣詔》中提到:“新城孟太守道,蜀豬豚雞鶩,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著飴蜜,以助味也?!庇纱丝梢娛袢讼蔡鹗秤蓙硪丫谩L扑螘r期,蜀地蔗糖生產(chǎn)技術(shù)日益成熟,甜食更為盛行,直到今天,川菜的幾大味型中甜味仍然占據(jù)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如今的成都小吃,不含辣椒的甜食比比皆是:甜水面、賴湯圓、三大炮、三合泥……以甜味為主的川菜更是不計其數(shù):宮保雞丁、魚香肉絲、甜燒白、糖醋脆皮魚……即便是味道濃厚的干燒菜肴、彰顯咸鮮原味的爆炒燒燴菜品,也會放一點白糖或紅糖提鮮增香上色,只是入口時嘗不出甜味。在中國八大菜系中,蘇菜同樣以口味偏甜著稱,其味甜而平和精致、注重本味,川菜則甜而厚重豐富,甜中往往兼雜其它味型,組合成為甜香、荔枝、糖醋、魚香等復合味型。正因為有著極其豐富多樣的調(diào)味方法,川菜才能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譽。
糯米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很高的谷類食品,中醫(yī)認為糯米性味甘溫,入脾腎肺經(jīng),功能益氣健脾、生津止汗。雪梨、金桔和百合潤肺止咳、生津化痰;蓮子及芡實均可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養(yǎng)心安神;冬瓜利尿、消腫排膿;蜜棗補中益氣、養(yǎng)心安神。諸藥共用熬制成粥,具有健脾益胃、潤肺止咳、養(yǎng)心安神之效。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道歷史悠久,具有四川特色的甜食:八寶釀梨。
準備:雪梨4個、蓮子15克、糯米80克、蜜棗15克、百合15克、蜜冬瓜條10克、葵瓜子仁15克、蜜金桔餅10克、芡實15 克、冰糖150克。
將雪梨從蒂部切下1.5厘米一塊作“蓋子”,掏去梨核和部分梨瓤,削去梨皮,放入稀釋的明礬水內(nèi)漂洗5分鐘撈出,用清水沖凈。將糯米、百合、芡實、葵瓜子仁、蓮子分別洗凈,上籠蒸熟。冬瓜條、金桔餅、蜜棗均切碎。冰糖50克捶碎。
以上幾種原料拌成八寶糖餡,放入梨腹中,蓋上梨蓋置蒸碗中,上籠用旺火蒸約1小時。去掉梨蓋,泌去湯汁,將梨翻扣在盤中。冰糖熬成糖汁,澆在雪梨上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