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文教學中的解字釋義比較枯燥乏味,如果運用古文字材料開展教學,情況則有改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古文字材料導入新課、講解重點難點、培養(yǎng)審美能力及開展作業(yè)設計,這樣既可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又可以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古文字材料;初中古詩文;作業(yè)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初中古詩文教學,理解字、詞的意義是解讀古詩文的基礎,煉字賞詞是鑒賞古詩文的一個重要方法。由于時代變化,古詩文中的很多字詞產(chǎn)生了古今異義,本義與引申義很難對應,字音也古今有異,造成理解和鑒賞上的困難。學生覺得古詩文晦澀難懂,畏難情緒比較濃重,學習古詩文興趣不高。同時由于很多教師在教學古詩文時,以簡單灌輸、死記硬背為主要教學方法,忽視了漢字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造成古詩文學習言文分離,學生在學習時既沒有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技巧,也沒能達到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古詩文學習的收效甚微?;诖?,筆者嘗試著在古詩文教學中引入古文字材料作為教學資源,通過抓住古詩文中關鍵字的演變歷史,從甲骨文、金文、戰(zhàn)國古文、小篆、早期隸書等古文字中探求漢字形義的變化,將古詩文形象化、直觀化,展示出其文化韻味,以解決以上問題,促進古詩文教學收到良好效果。
一、以字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古文字以象形、會意為主,具有圖案美,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的關鍵字句及內(nèi)容。在古詩文教學導入時,如能適時以古文字導入,往往能“驚艷”學生,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又如,學習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八上第24課《詩詞五首》中的《春望》一詩,從“恨別鳥驚
教師依據(jù)《說文·馬部》解釋:“驚,馬駭也。從馬,敬聲?!币虼恕绑@”字的本義是馬因受到突然而來的刺激,導致精神緊張,行動失常;后引申至人的這種狀態(tài),比如我們常說“心驚肉跳”。公元757年3月,唐代大詩人杜甫困居長安,寫下了《春望》一詩,里面提到“恨別鳥驚心”,他是受到了什么刺激有感而發(fā)呢?由此導入這首詩的學習,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意蘊。
以古文字作為開篇導入,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以古詩文課文篇名中或能概括全文內(nèi)容,或能提綱挈領,或能體現(xiàn)詩文特點的關鍵字導入新課,如《曹劌論戰(zhàn)》的“戰(zhàn)”字,《杞人憂天》的“憂”字,《次北固山》的“次”字,等等。二是抓住詩文文本中能夠作為全文線索,或能體現(xiàn)詩文主旨,或反映作者情感的字作為切入口導入新課,如《春望》中的“驚”字,《禮記二則》“雖有佳肴”中“教”字和“學”字,等等。這兩種方法能使學生眼前一亮,讓他們覺得這樣的導入生動有趣,使他們能更快地進入古詩文情境中。
二、以字解意,突破重點難點
根據(jù)筆者的嘗試,巧用古文字材料可以解決古詩文教學中的以下重點難點:
(一)本義與現(xiàn)今之意有異之字
漢字在流傳的過程中,有些字的含義發(fā)生變化,本義與現(xiàn)今之意有差別,甚至迥異。這些字來源古老,商周時期即已出現(xiàn),利用古文字進行解釋,既生動又有趣,且易于理解記憶。
以“集”字為例。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九上第10課《岳陽樓記》“沙鷗翔集”中的“集”,課文注釋:“集,停息?!钡珜W生經(jīng)常理解成“集中、聚集”?!凹钡姆斌w是雧,《說文·雥部》:“雧,群鳥在木上也。從雥,從木。集,雧或省?!笨梢?,“集”是雧的異體字形,是雧的省略體。教學中,可先請學生觀摩“集”字從商到西漢的演變示意圖(見圖2)[4]:
(二)一詞多義現(xiàn)象
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講解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學生記憶困難。如果運用古文字字形來講解,將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教學中先出示字的古文字字形,解釋其本義,然后再結合具體語境,說明其引申義。
以“書”字為例:
“書”字繁體作“書”,在西周中期即已出現(xi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寫法不一,至秦才定形(見圖3)[4]220:
(三)理解詩文主旨
有些古文中的某個字,非常貼切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可以重點探究,幫助學生理解詩文主旨。比如,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八上第9課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中的“閑”,就將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躍然于紙上。因“閑”在古時多借為清閒的“閒”,故本課筆者以“閒”來開展教學,設計了四個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二:道“閑”——研讀關鍵語句,體悟“閑人”的閑情。
環(huán)節(jié)三:悟“閑”——借助助讀文字資料及視頻資料深度感悟“閑”。
環(huán)節(jié)四:得“閑”——總結悟情之法和引出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懷。
通過“閑”字,筆者以期達成如下教學目標:緊扣關鍵語句,初步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借助知人論世策略,深度領悟“閑人”的復雜情感,感受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對山水世界的審美情趣。
三、以字審美,提高鑒賞能力
新課程標準總目標指出,要“感受語言文字的美”[5]。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笨梢?,漢字是兼圖畫、會意與聲音于一體的,因而具有形體美和意境美。古詩文之美很多時候體現(xiàn)在用字上。古詩文教學中通過審美古文字,就能領悟古詩文的美,從而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以“見”為例。八上24課《詩詞五首》中陶淵明《飲酒》(其五)“悠然見南山”中“見”字的賞析,可先請學生觀看“見”字和“望”字的演變軌跡(見圖4[6]、圖5[4]677),引導學生注意兩字在語意上的差別,以及與全句、全詩意境的契合,說說自己對課后練習——蘇軾評述“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的理解。
聯(lián)系上下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及全詩的意境,可見蘇軾認為陶淵明在東籬采菊,無意間一抬頭,南山映入眼簾,一個“見”字寫出了一種無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坝迫弧本褪菬o心,丟掉了物欲,斷絕了塵想,既表現(xiàn)了陶淵明的輕松自若、超然飄逸,又與全詩營造的閑遠散淡的氛圍是契合的。“見”還表明了詩人的心境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他與“日夕佳的山氣”“相與還的飛鳥”達成了冥會妙合的勝境。而改為“悠然望南山”,有目的的有意為之的看,破壞了詩歌自然而然,渾然天成的意境。
再以“從”字為例,八下12課《〈詩經(jīng)〉兩首》中的《蒹葭》,對其詩句“溯洄從之”“溯游從之”的“從”字進行賞析。
先出示“從”字演變軌跡(見圖6)[7],接著提出問題:《蒹葭》一詩文字簡單,但情韻悠長。請觀察“從”字演變軌跡,聯(lián)系《蒹葭》詩句,描繪一下“從”讓你想象到的畫面和感受到的情感。
學生觀察可知,“從”即兩人相隨。教師隨即補充《說文·從部》解釋:“從,相聽也。從二人。”相聽即相從,所以“從”本義為一人跟從一人?!皬摹弊衷谠娭蟹磸统霈F(xiàn)了六次,寫主人公一會兒“溯洄從之”,一會兒又“溯游從之”,反復的追尋伊人,為伊人上下求索的執(zhí)著行動,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追求心中的“伊人”的熱烈,他對“伊人”的癡心迷戀。同時“溯洄從之”“溯游從之”的緊緊相“從”的迫切、如醉如癡的情思,恰與全詩瑟瑟秋風、蒹葭搖曳、茫茫秋水、霧靄迷離的景致渾然一體,仿佛這煙波浩渺都是此時主人公癡醉的情思,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除了從古文字的形義來鑒賞古詩文外,還可以通過古文字的讀音來鑒賞古詩文。如柳宗元的《江雪》,詩歌中的“絕”“滅”“雪”在古音中都是入聲字,讀起來短、促、急、收、藏,如果能夠引導學生朗讀古入聲字的特色,就能很好地感受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四、以字作業(yè),傳承傳統(tǒng)文化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嘗試利用古文字材料設計作業(yè),將字詞釋義理解與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通過營造新情境,避免枯燥記憶,讓學生感受漢字和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同時快樂學習。
作業(yè)一:根據(jù)“行”字的字形和意義演變過程,推測“行”字的本義,并為下面詞語中的“行”字選擇正確的義項。
1.本義:
2.引申義:①道路;②行列;③行走;④行軍
A.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B.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C.行收兵,比至陳()
D.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ǎ?/p>
答案:1.十字路。2.A②,B①,C④,D③
作業(yè)二:探源釋義?!芭d”的繁體作“興”,下面是它不同時期的寫法:
“興”是個會意字,本義表示四只手抬起架子。下面哪句中的“興”字解釋符合它的本義?
A.若無興德之言
B.是故謀閉而不興
答案:B。
在古文字材料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根據(jù)學情量力而行,也要把握時間適可而止,還要注意材料的真實性,若有考古出土的文字材料,則應盡可能運用。比如,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第2題,原題如下:
試題2.依據(jù)“昧”字意義的演變圖,為“愚昧”的“昧”選擇正確的解釋。
用古文字材料來輔助古詩文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但也必須注意,在講解和欣賞古文字時,必須是字為篇服務,不能系統(tǒng)地專門地講解古文字,更不能將古詩文學習變成古文字學教學。教師一定要在“巧”用上下功夫,方能有“妙”學之功效。還需要強調(diào)的是用古文字材料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古文字功底。唯有研讀相關專業(yè)書籍,如裘錫圭《文字學概要》、黃德寬《古文字學》等,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方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參 考 文 獻]
[1]容庚.金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825.
[2]商承祚.十二家吉金圖錄,劉慶柱等編著.金文文獻集成第20冊[M].北京:線裝書局出版社,2005:261.
[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九卷本:第八卷[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4873.
[4]季旭昇.說文新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307.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
[6]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九卷本:第七卷[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3904.
[7]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九卷本:第一卷[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