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化時代,電影行業(yè)正經歷深刻變革。從早期數字特效到如今逼真的虛擬角色和震撼的視覺場景,數字視效已成為電影制作的關鍵要素。電影角色造型作為視覺表達核心,深受數字視效影響。數字視效突破傳統(tǒng)造型限制,為創(chuàng)作者提供無限創(chuàng)意空間,讓奇幻、科幻角色鮮活呈現。它能精準塑造角色外貌、神態(tài)和動作,增強真實感與可信度,引發(fā)觀眾情感共鳴。本文以數字視效賦能角色造型研究為議題,從價值和意義、現狀與問題、對策與發(fā)展等角度入手,從創(chuàng)作角度剖析數字視效賦能角色造型的方式,從理論角度豐富完善電影美學與數字藝術理論,從產業(yè)角度為電影產業(yè)發(fā)展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數字視效 角色塑造 人工智能 電影產業(yè)
電影作為工業(yè)文明的產物,依托于信息技術,并以計算機的迅猛發(fā)展為有力支撐。在這一進程中,數字技術的興起為電影創(chuàng)作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特別是在電影角色造型方面,數字技術的創(chuàng)新性應用,極大地拓展了電影的視覺表現力,同時豐富了電影的敘事語言體系。
一、數字技術驅動電影角色造型階段性演進
伴隨科技的高速發(fā)展,數字技術在電影領域的應用范圍不斷拓展,深度不斷加深,對電影角色造型的創(chuàng)作方式與最終呈現效果產生了極為深刻的變革。從早期相對簡單的電腦圖像繪制,逐步演進至當下高度逼真的虛擬角色創(chuàng)建,數字技術在賦能電影角色造型過程中,經歷了多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發(fā)展階段。每一次重大的技術突破,都如同強勁的助推器,有力地推動著電影藝術向更高的層次邁進。有關研究顯示,數字技術賦能電影角色造型的發(fā)展歷程,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首次出現電腦圖像繪制技術和三維影像效果;電腦制作的角色開始和演員一樣登場,但技術尚不成熟,動態(tài)和表情的逼真度有限。比如,1973年,在美國電影《西部世界》中,電腦制作的機器人角色開始和演員一同登場,盡管當時技術尚顯稚嫩,動態(tài)和表情的逼真度十分有限,但這無疑是一次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嘗試,開啟了電影角色數字化的大門。這一階段,在國內雖然相關技術應用較少,但也為后來的發(fā)展埋下了種子。
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紀初的發(fā)展階段。這一階段,三維建模技術逐漸成熟,能夠創(chuàng)建出較為精細的角色模型;材質渲染技術得到提升,可以模擬出多種復雜的材質效果,如皮膚、衣物等;動態(tài)捕捉技術開始應用,能夠捕捉演員的動作并將其應用到虛擬角色上,提高了角色的動作逼真度。1995年,皮克斯制作的全球首部全電腦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憑借精湛的三維建模技術,塑造出了胡迪、巴斯光年等一眾生動鮮活的角色形象。同時,材質渲染技術也取得了顯著提升,可以模擬出皮膚、衣物等多種復雜的材質效果。而在1992年的《終結者2:審判日》中,液態(tài)金屬機器人T-1000的流暢動作,正是通過動態(tài)捕捉技術與電腦特效的完美結合實現的,極大地提高了角色的逼真度。在國內,2001年的《蜀山傳》在角色造型和特效制作上積極運用三維建模和材質渲染技術,彼時讓仙俠世界的奇幻色彩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階段是從21世紀初延續(xù)至今的高級階段。此階段角色設計更加精細和真實,包括角色的形象輪廓、體態(tài)造型和動作表現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得虛擬角色的行為更加自然、真實,能夠傳達出豐富的情感和個性,特效制作效率大幅提高,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高質量的特效制作。設計師在熟練掌握技術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藝術性的創(chuàng)造,通過夸張造型、強化色彩等手段,塑造出具有鮮明個性和魅力的虛擬角色。以2009年的《阿凡達》為例,影片中的納美人角色不僅形象獨特,其動作和表情都較為自然生動。而國內,較注重藝術性的創(chuàng)造,通過夸張造型、強化色彩等手段,塑造出具有鮮明個性和魅力的虛擬角色,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獨特的造型和鮮明的色彩讓觀眾過目不忘。
二、數字視效賦能電影角色造型的價值和意義
在電影藝術的長河中,角色造型一直是講述故事、塑造角色性格的重要手段,為電影角色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與表現空間。數字技術誕生之前,電影特效主要依賴物理模型、定格動畫等傳統(tǒng)實用技術。然而,數字技術的融入,徹底改變了電影特效的創(chuàng)作格局。從《星球大戰(zhàn)》《少年福爾摩斯》,到《深淵》《侏羅紀公園》,再到《阿凡達》等一系列影片,見證了數字視效賦能電影角色造型從萌芽走向成熟的重要歷程。在這一過程中,數字技術對角色造型的塑造均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其中,數字合成技術通過虛實結合,創(chuàng)造出奇幻絢麗的視覺效果,滿足觀眾對超現實畫面的追求;數字生成技術則突破真人表演的局限,塑造出超乎想象的角色形象與動作場面,為電影增添獨特魅力。
1.塑造精彩內容與增強觀影體驗的關鍵力量。計算機生成圖像(CGI)技術作為數字視效領域的核心技術之一,能夠通過計算機軟件創(chuàng)建出高度逼真的虛擬角色、場景和物體。在電影《阿凡達》中,潘多拉星球上的納美人、奇異生物等,大多是通過CGI技術制作而成。動作捕捉技術同樣是常用的數字視效技術,它能夠精準記錄演員動作并應用于虛擬角色,讓虛擬角色的動作自然流暢,如《猩球崛起》系列,演員穿戴設備將動作和表情傳遞給虛擬角色,讓猩猩們栩栩如生,使角色更加立體真實。面部表情捕捉技術專注于捕捉演員面部細微的表情變化并傳遞給虛擬角色,電影《阿麗塔:戰(zhàn)斗天使》中,制作團隊在演員面部貼微小標記點,用多個高速攝像機從不同角度拍攝,經計算機算法轉化為阿麗塔面部模型的相應表情變化,讓阿麗塔展現豐富情感,增強觀眾情感共鳴。
在融虛構和現實于一體的夢幻方面,電影體現了一種完全無法比擬的表現方式。從技術應用層面來看,數字視效的發(fā)展給電影技術帶來了革命性變革,成為電影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它解放了創(chuàng)作者的想象力,讓角色設計不再受限于現實條件,能夠創(chuàng)造出各種奇幻、獨特的角色形象,豐富了電影的藝術內涵和審美價值。如在《愛麗絲夢游仙境》中,數字視效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超現實風格的角色造型,愛麗絲在仙境中的身體比例極度夸張變化,時而矮小如拇指,時而高聳入云,增強了影片的視覺沖擊力。在觀眾體驗方面,逼真、精美的角色造型和震撼的視覺效果,使觀眾更容易沉浸于電影故事中,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增強了電影的娛樂性和觀賞性,滿足了當代觀眾對高品質視聽體驗的追求。
2.數字角色造型成為電影產業(yè)新文化符號。就文化傳播與產業(yè)發(fā)展而言,成功的數字角色造型已成為文化符號和商業(yè)熱點,以“復仇者聯盟”系列為例,其憑借出色的數字視效角色造型與精彩劇情,成為電影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系列之一。不僅如此,數字視效賦能的角色造型還帶動了周邊產品的開發(fā)與銷售,為電影產業(y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拓展了電影產業(yè)的盈利鏈條,促進了電影文化在全球的交流與傳播,成為電影產業(yè)發(fā)展的新引擎。
綜上所述,數字視效技術以其強大的功能,從捕捉細微表情到打造夸張風格,多維度賦能電影角色造型。可見,數字技術在電影角色造型領域的廣泛應用,已成為電影藝術發(fā)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其價值和意義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電影藝術的發(fā)展而愈發(fā)凸顯。
三、數字視效賦能電影角色存在的問題
盡管數字視效技術在近年來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其在賦能電影角色的過程中仍存在提升空間。
1.角色細節(jié)與技術兼容尚存瑕疵。在一些特寫鏡頭中,角色的皮膚紋理、毛發(fā)動態(tài)等細節(jié)難以達到與真實人物完全一致的效果。以電影中對人類角色的呈現為例,當鏡頭聚焦于角色的面部特寫時,在一些極端特寫鏡頭下,數字角色的皮膚可能缺乏真實皮膚所具有的細微毛孔、油脂分泌以及皺紋的自然變化等細節(jié),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角色的真實感和可信度,從而削弱了電影的藝術感染力。
電影制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同的數字視效技術工具在兼容性方面可能存在問題,這可能導致模型在不同軟件之間轉換時出現數據丟失、模型變形等問題。這不僅會影響制作效率,還可能導致最終的角色造型效果與預期存在較大差距。
2.真實化弊端與技術、藝術溝通難題并存。“超真實”是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在其著作《仿像與擬真》中提出的,“虛擬的世界變得越來越真實,并且比真實的世界更加真實”。但在一些奇幻電影中,過度追求真實感的數字角色還原,有時易導致角色失去應有的藝術風格和個性。以部分奇幻電影為例,影片在角色造型設計上,過于注重對角色外貌、身體結構等方面的真實模擬,會造成仙人角色的造型與現實中的人物形象過于接近,而缺乏奇幻風格影視作品所應有的夸張和想象力。這樣的角色造型,無法讓觀眾感受到奇幻世界的魅力,也難以與影片的整體風格相融合。
同時,技術人員與藝術家之間的溝通障礙,也是影響創(chuàng)意與技術融合的重要因素。在電影角色造型的制作過程中,往往技術人員更注重數字視效技術的實現和應用,關注技術細節(jié)和制作流程的可行性;而藝術家則更側重于角色的創(chuàng)意設計和藝術表達,注重角色的個性、情感和藝術風格的呈現,這種差異會導致雙方在溝通時可能出現理解性偏差。
3.高投入與長周期帶來雙重挑戰(zhàn)。高質量的數字角色造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從硬件設備(如高端的動作捕捉設備、圖形工作站等)到軟件授權費用,再到專業(yè)技術人員的薪酬,都構成了巨大的成本。而且,數字特效制作的復雜性和精細度越高,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就越多;制作周期方面,數字角色造型涉及多個環(huán)節(jié),包括前期的設計規(guī)劃、動作和表情捕捉、建模、渲染、后期合成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對于電影制作來說,過長的制作周期可能會增加資金的回籠時間,增加市場風險。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并非無法可解。一是技術層面,可加大對數字視效技術的研發(fā)投入,尤其是在細節(jié)模擬方面,如開發(fā)更先進的皮膚和毛發(fā)模擬算法,提高細節(jié)真實性。同時,建立行業(yè)標準,規(guī)范數字視效技術工具的接口和數據格式,提高技術兼容性,加強軟件測試,提高穩(wěn)定性。二是藝術創(chuàng)作層面,在電影制作的前期,組織技術人員和藝術家進行深入的溝通,明確電影的藝術風格和技術實現目標,制訂詳細的制作計劃。建立跨部門的協作機制,定期召開會議,及時解決創(chuàng)意與技術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三是制作成本與周期層面,可嘗試優(yōu)化硬件設備的配置,采用云計算等技術,降低硬件成本,可與軟件供應商協商,爭取更合理的授權費用;制定科學的制作流程,合理安排各環(huán)節(jié)的時間,采用并行工作模式,提高制作效率,縮短制作周期。
四、數字視效賦能電影角色造型的未來發(fā)展
在當今電影行業(yè)的發(fā)展進程中,新技術迭代于電影角色造型領域所展現出的應用潛力不容小覷,且與數字視效的發(fā)展呈現相輔相成的緊密態(tài)勢。
1.技術革新驅動角色造型設計高效與多元。人工智能技術潛力巨大,在角色設計上,人工智能將憑借對海量電影角色數據的深度學習與精準分析,為設計師們開啟靈感源泉。依據電影題材、風格以及導演的特定要求,它能夠迅速生成涵蓋外貌特征、服飾風格等關鍵元素的角色形象的初步方案。在此過程中,數字視效團隊將更充分利用這些方案,結合先進的特效制作技術,提前模擬角色在不同場景下的視覺效果,為后續(xù)視效制作筑牢根基。在表情生成領域,人工智能借助深度學習演員面部表情,得以精確模擬復雜表情的細微變化,僅需輸入情感指令,并在此基礎上,數字視效技術進一步對虛擬角色的表情實施更細膩的特效處理,便能顯著增強表情的真實感與感染力。
2.深入融合拓展角色造型表現力。在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的時代背景下,電影角色造型設計領域正借助技術的變化逐步呈現出跨文化與多元風格融合的趨勢。將不同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角色造型之中,不僅能夠賦予角色獨特的藝術魅力,還能極大豐富其文化內涵。隨著數字視效技術的持續(xù)精進,在電影角色的呈現過程中,不同文化間多元風格與元素的融合勢必會更加深入,這種融合不僅會不斷拓展電影角色造型的表現形式,還將有力地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
與此同時,虛擬現實技術(VR)與數字視效的深度融合,也將為電影角色造型帶來全新的體驗維度。在電影拍攝階段,運用VR技術可以構建高度逼真的虛擬拍攝場景,使演員能夠身臨其境般地沉浸于真實的電影環(huán)境之中。這一技術優(yōu)勢使得數字視效團隊能夠更為精準地捕捉演員的動作與表情,獲取與虛擬環(huán)境融合度更高的素材,從而為電影角色造型的創(chuàng)作提供更為豐富且高質量的資源。
3.數字視效重新定義新時代電影角色。數字視效賦能電影角色造型,對電影產業(yè)產生深遠影響。在電影敘事方面,數字視效將不斷滿足不同觀眾群體對電影的多樣化需求。對于鐘情科幻、奇幻題材的觀眾,數字視效打造的震撼視覺效果與奇幻角色造型,將更充分滿足觀眾的探索欲望;對于追求藝術感和審美體驗的觀眾,數字視效在角色造型和場景設計上的藝術創(chuàng)新,將給予觀眾更為獨特的視覺享受。通過色彩、材質、光影等特效的設計技術革新,使角色造型更具藝術美感。
從電影市場拓展來看,數字視效賦能角色造型將給電影產業(yè)帶來深遠影響。在競爭激烈的當下,數字視效以空前態(tài)勢在角色造型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關鍵作用,不斷吸引更多的觀眾群體,有力拓展市場邊界?;仡櫷簦T多小眾或復雜題材電影雖在故事與主題創(chuàng)作上獨具匠心,但受傳統(tǒng)角色呈現技術限制,角色造型難以達到理想效果,造成此類電影受眾狹窄,傳播范圍有限,市場認可不足。而隨著數字視效技術的迅猛迭代,這一局面將發(fā)生明顯變化。
可以說,數字視效的發(fā)展正在進一步拓展電影市場的邊界,為電影產業(yè)的發(fā)展注入全新活力。隨著技術的持續(xù)進步,數字視效在電影角色造型創(chuàng)新和市場拓展方面有望迎來更多驚喜突破與變革。
(作者系青海師范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1][德]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2]Jean Baudrillard.Simulacra and Simulation[M].tr.Sheila Faria Glaser.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