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百日咳病例數(shù)顯著上升。2024年第一季度,發(fā)病數(shù)較去年同期增長26.5倍,引發(fā)公共衛(wèi)生高度關注。自1978年起,我國將百日咳疫苗納入兒童免疫規(guī)劃,2007年推廣無細胞百日咳疫苗(DTaP),但其保護性抗體水平在3~5年后逐漸下降,12年后幾乎消失,無法提供終生免疫,是百日咳卷土重來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醫(yī)務人員知曉度提高、監(jiān)測敏感度提升、實驗室檢測技術(如PCR)應用,以及自然感染后免疫力時效性(一般持續(xù)4~20年)等因素,也導致病例增加。同時,百日咳鮑特菌菌株變異、疫苗接種覆蓋率不足以及無細胞百日咳疫苗黏膜免疫較弱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百日咳的再現(xiàn)。
一、百日咳概述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鮑特菌引起的高度傳染性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特征為陣發(fā)性、痙攣性咳嗽,伴有“雞鳴”樣吸氣聲,病程通常持續(xù)4~6周。新生兒及6月齡以下嬰兒患病后易并發(fā)肺炎、肺不張等嚴重并發(fā)癥,甚至危及生命。
二、傳播途徑
百日咳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潛伏期為5~21天,通常為7~14天。從潛伏期至發(fā)病后6周內均有傳染性,其中以潛伏期末到卡他期的2~3周內傳染性最強。
三、臨床表現(xiàn)
1.卡他期(1~2周)
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傳染性極強。
2.痙咳期(2~6周)
陣發(fā)性、痙攣性咳嗽,伴吸氣性吼聲,嚴重者可出現(xiàn)顱內出血。新生兒可能出現(xiàn)發(fā)紺、呼吸暫停等危重情況。
3.恢復期(2~3周)
咳嗽逐漸緩解,但部分患者癥狀可持續(xù)數(shù)周甚至數(shù)月。
四、確診方法
確診需結合臨床表現(xiàn)和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guī)
白細胞和淋巴細胞升高,多見于嬰幼兒。
2.細菌培養(yǎng)
分離出百日咳鮑特菌,是確診的“金標準”。
3.核酸檢測
快速、靈敏度高,適用于抗菌藥物治療患者。
4.血清學檢查
適用于末次接種疫苗間隔超過1年的病例。
當細菌培養(yǎng)、核酸檢測或IgG抗體檢測中任何一項陽性,結合典型癥狀,即可確診百日咳。
五、百日咳的治療
1.藥物選擇
根據(jù)百日咳指南,大環(huán)內酯類抗菌藥物是首選治療藥物,包括阿奇霉素、紅霉素、羅紅霉素和克拉霉素等。從藥物經(jīng)濟學和患者依從性角度出發(fā),阿奇霉素是優(yōu)先推薦的藥物。其半衰期長,每天僅需給藥一次,胃腸道不良反應少,療程短,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較高,家長和患兒也更易接受。
2.替代藥物
如果患者對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耐藥,或存在使用禁忌,或經(jīng)驗性治療無效,可選擇以下替代藥物:
(1)復方磺胺甲唑(SMZ-TMP)
適用于2月齡及以上兒童、青少年及成人。但是需注意:該藥物可能引起肝腎功能損害,因此在治療期間需監(jiān)測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并多飲水以防止結晶尿。同時,需監(jiān)測外周血細胞計數(shù)。對于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患者,因有誘發(fā)溶血的風險,應慎用。此外,以下人群應避免使用復方磺胺甲唑:
對磺胺甲唑或甲氧芐啶過敏者;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患者;
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
<2個月的嬰兒;
重度肝腎功能損害者。
(2)其他替代藥物
對于2月齡以下嬰兒,建議選用頭孢哌酮舒巴坦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進行治療。成人患者可選擇左氧氟沙星作為替代治療。
3.治療藥物
百日咳的治療藥物詳見表1。
六、護理建議
做好護理對患兒的恢復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家庭護理建議:
1.隔離措施
一旦發(fā)現(xiàn)百日咳患兒,應立即隔離,避免傳播。在集體單位發(fā)現(xiàn)患者時,需進行居室消毒和通風。在家中,最好讓患兒單獨居住一個房間,減少與家人的密切接觸。
2.一般護理
保持患兒居室空氣新鮮,注意室內溫度和濕度,避免各種誘發(fā)痙咳的刺激因素,同時防止患兒受涼感冒。保證患兒有充分的休息時間,環(huán)境應安靜,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引起陣發(fā)性痙咳。避免大聲訓斥患兒,也不要用手去挖痰。在患兒咳嗽發(fā)作時,父母不要過分緊張,以免引起患兒的緊張心理;應安慰患兒,盡量減少啼哭,可減少痙咳的發(fā)生。室內環(huán)境保持清新,避免煙霧、煤氣味、油煙味的刺激。
3.飲食護理
注意飲食調節(jié),保證每天攝入足夠的熱量、液體量和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給予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無刺激性的食物,忌食生冷、辛辣、油膩等食物。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在痙咳后進食為宜。喂食不能過急,食后少動以免引起嘔吐,及時清理口腔、耳道或頸部殘留的嘔吐物。
4.痙咳護理
在痙咳發(fā)作時,協(xié)助患兒側臥、坐起或抱起,輕拍背部,幫助排出痰液,及時擦拭口鼻分泌物。
七、預防措施
1.主動免疫
接種百日咳疫苗是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措施。嬰兒應在2月齡、4月齡、6月齡、18月齡和6周歲時分別免費接種1劑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聯(lián)合疫苗(DTaP)。此外,也可選擇自費接種無細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桿菌聯(lián)合疫苗(DTaP/Hib)或無細胞百白破滅活脊髓灰質炎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聯(lián)合疫苗(DTaP-IPV/Hib)作為替代。然而,由于百日咳疫苗的保護力隨時間延長而下降,我國正探索在現(xiàn)有免疫程序基礎上,為學齡兒童、青少年、成人和孕婦開展加強免疫工作,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有效控制百日咳鮑特菌的傳播。
2.暴露后預防
以下人群建議在暴露后進行預防:
家庭成員;
未全程接種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嬰幼兒;
醫(yī)療機構和新生兒照護機構中負責照護3月齡以下小嬰兒的醫(yī)護人員;
有明確接觸史的幼托機構工作人員;
聚集或暴發(fā)疫情場所的密切接觸者(密切接觸的定義為:與癥狀患者面對面暴露且未采取防護措施,范圍在1米以內;直接接觸患者的呼吸道、鼻腔、口腔分泌物;與感染者在密閉空間近距離暴露1小時及以上且未采取防護措施)。
根據(jù)暴露場景、時間和百日咳疫苗接種史,在暴露后21天內(盡可能在暴露后7天內)接受藥物預防或緊急接種疫苗預防(我國尚無6歲以上兒童和成人使用的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暴露后使用抗菌藥物預防的藥物選擇、劑量和療程與百日咳確診病例的治療方案相同。
3.日常防護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手段。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堅持室內勤通風,勤洗手;
打噴嚏時用紙巾或毛巾遮住口鼻,隨后洗手,盡量避免觸摸眼睛、鼻或口;
規(guī)律作息,均衡營養(yǎng),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自身免疫力;
與呼吸道癥狀者接觸時做好個人防護,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家庭和單位內的交叉感染。
八、結語
面對百日咳的再現(xiàn),我們仍需付出更多努力。提高公眾對百日咳的認識,加強疫苗接種的普及和宣傳,提升醫(yī)療機構的診療能力,這些都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為孩子們的健康護航,共同抵御百日咳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