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閱讀,一個也不能少,弱勢群體更需關注。對視障群體提供服務是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職責所在,從圖書館館員的視角,通過文獻研究法和實地工作調查,總結目前公共圖書館視障群體服務現(xiàn)狀,以甘肅省圖書館為例(以下簡稱“甘圖”),分析公共圖書館視障群體服務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提出公共圖書館視障群體服務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策略,為之后公共圖書館視障群體服務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鑒,更為推動“十四五”時期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高質量發(fā)展貢獻智慧力量。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目前,世界上約有4000萬人失明,另外2.5億人患有某種形式的視力障礙。中國盲協(xié)的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約有1730萬視障人士。視障又叫視覺障礙或視力障礙,視障人群即視覺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并很難或無法恢復到正常視力的群體,包括“低視力”和“盲人”兩種。國外圖書館針對視障群體的服務起源于19世紀60年代,一方面興建盲人閱覽室,另一方面則主要依靠圖書館立法保障。我國重視視障群體的文化權益,不斷出臺政策保障視障群體的文化權益。1952年中國盲文統(tǒng)一,1994年設立中國盲文圖書館,2016年鼓勵公共圖書館設立盲人閱覽室,2017年,中宣部等五部門組織實施“盲人數(shù)字閱讀推廣工程”,2022年《馬拉喀什條約》對中國生效,國家版權局印發(fā)《以無障礙方式向閱讀障礙者提供作品暫行規(guī)定》。一系列法律政策的出臺為公共圖書館視障群體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撐。其中,2019年4月開始施行的首個面向視障群體服務的圖書館國家標準《圖書館視障人士服務規(guī)范》,更是直接促進了視障群體平等共享公共文化資源和成果。
公共圖書館作為保障公民文化權利和肩負社會文化教育重任的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為視障群體提供均等化的文化服務,開闊其閱讀視野,使其和健全人一樣共享公共文化服務,多讀書、善讀書、讀好書。一方面,這是提升國民素質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是公共圖書館的職責所在,也是提高公共圖書館形象、彰顯其服務水平和服務價值的關鍵所在,更是公共圖書館生存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探討如何創(chuàng)新發(fā)展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對充分發(fā)揮公共圖書館主陣地作用,保障視障群體基本文化權益,不斷豐富和滿足視障群體精神文化需求顯得極為重要。
視障群體服務現(xiàn)狀
目前,全國各地圖書館越來越關注特殊群體的文化需求,開始向包括視障人士在內的殘疾人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文化服務??傮w來看,新時期我國圖書館視障服務覆蓋范圍逐漸增大,視障群體的社會關注度不斷增加,閱讀環(huán)境顯著改善,視障服務內容日漸豐富。然而,在視障文化服務工作水平顯著提升的同時,顯現(xiàn)出一些問題,如資源供給不足、服務質量不高、服務體系不完善等。以甘圖為例,多年來,甘圖在保障視障群體閱讀權益、推進視障群體文化服務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細致而持續(xù)的工作。甘圖于2010年5月建立盲文及盲人有聲讀物閱覽室(以下簡稱“盲人閱覽室”),室內有盲文圖書、紙質期刊、音像資料、有聲讀物、讀屏軟件等(如表1所示),配備2名專職工作人員;并于同年制定《甘圖文化助殘志愿者招募和管理辦法》,成立甘圖文化志愿者隊伍,截至目前,隊員人數(shù)已升至600余人。2011年3月,甘圖啟動“陽光工程”助殘服務項目,先后開設無障礙電腦應用、智能手機操作、推拿按摩、急救知識等培訓班,不僅提升了視障者的專業(yè)化素養(yǎng)水平,還完善了公共圖書館服務和培訓活動制度。近年來,甘圖堅持以“陽光工程”助殘服務項目為依托,購置專車、帶領殘疾人志愿服務隊伍,每年為1700多人次盲人提供免費接送(如下圖所示)、免費午餐服務,并通過“引進來、帶出去、深體驗、共分享”的服務模式,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開展送書上門、讀書分享、燈謎競猜、心理咨詢講座、春季游園、“光影有聲”無障礙電影公益放映(如表2所示)、古詩詞邀請賽等活動,不僅完善了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播職能,更滿足了視障群體深層次的情感需求,彰顯了圖書館的人文關懷,產(chǎn)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成為我省文化助殘的一張靚麗名片。但與此同時,無障礙環(huán)境缺失、文獻資源不足、專業(yè)服務人才欠缺和宣傳效果不佳等成為制約甘圖視障服務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問題。
視障群體服務現(xiàn)狀原因分析
無障礙環(huán)境缺失
雖然公共圖書館提供了基本的無障礙設施設備,但設施不夠完善,維護也不及時。以甘圖為例,館內樓層指引尚無盲文版,平面圖尚缺點字說明,無障礙標識也不明顯,視障群體的無障礙行動主要依靠圖書館工作人員,衛(wèi)生間的細節(jié)不夠人性化,未配備安全預警指示設備,盲人閱覽室書架未提供盲文指示標牌,書架過高,未劃分不同功能區(qū),如靜、噪?yún)^(qū)分離,閱讀、活動區(qū)分離。
文獻資源不足
我國存在盲文出版社甚少、盲文書生產(chǎn)成本過高、資金政策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視障相關文獻資源的匱乏。
專業(yè)人員欠缺
面向視障群體提供文化服務,工作人員需具備一定的盲文閱讀能力,對其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從圖情專業(yè)知識和服務理念到人際交往和口頭表達能力,甚至身體素質和耐力缺一不可,而大多數(shù)館員和志愿者一般僅具備常規(guī)讀者服務能力,缺乏面向視障群體服務的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
視障群體服務創(chuàng)新發(fā)展策略
優(yōu)化無障礙空間環(huán)境
深入推進無障礙基礎設施和輔助設施的落地,營造舒適的閱讀活動空間。洗手間安裝語音提示系統(tǒng)、自動感應門,加寬書架間距,降低圖書擺放高度。配備無障礙電梯,館內無障礙標識擺放醒目,樓梯及臺階處扶手起止點同樣設置盲文提示,入口處無障礙坡道前設置盲道指引盲人前往盲人閱覽室。引進無障礙設備和技術,如智能伸縮杖、助盲帽、超聲波電子導盲杖、盲文刻印機、CCTV屏幕助視器、春芽無障礙地圖、盲文編譯軟件、公共圖書館視障信息系統(tǒng)。配備休閑娛樂輔具,如專為盲人使用的樂高盲文積木顆粒、黑白棋、象棋、撲克牌等健康娛樂器具。
豐富視障服務資源
增加對視障服務的資源投入,采購更多的有聲讀物及盲文書籍。以《馬拉喀什條約》作為公共圖書館制作有聲讀物、開展“講電影”活動、提供個性化和定制化精準服務的依據(jù),向政府申請成為“被授權實體”,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為視障者制作無障礙格式的版權作品。例如,甘圖可依托文溯閣《四庫全書》數(shù)字化與影印出版工程和西北地方文獻主題館建設項目,制作音視頻資源,構建包含古籍善本等在內的甘圖無障礙服務特色資源庫;也可將最新的文藝匯演、電影等改編為無障礙版本,讓其同步享受最新的文化資源,幫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與親朋好友交流的話題,以文化參與促進視障群體更好融入社會。加強國家通用盲文輔助知識培訓、視障人士出行技能培訓,保障視障群體更加便利地使用圖書館資源,也可培訓、指導圖書館館員,提高館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服務能力,同時引進具備相關背景和技能的專業(yè)人才。例如,甘圖的“光影有聲”無障礙電影播放活動,配備口述影像講述員,具體借鑒甘肅衛(wèi)視《好人在身邊》欄目組講解電影活動的講解員,為視障服務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創(chuàng)新視障服務方式
公共圖書館應定期收集視障服務的意見建議,不斷調整服務方案,滿足視障群體的實際需求。例如,甘圖開展的“我與館長面對面”讀者座談會,切實聽取讀者建議,為讀者帶來了更多的福祉。今后,甘圖將繼續(xù)依托流動圖書車,助盲服務活動提供面對面朗讀服務,以方言有聲打造本土閱讀服務品牌,推出郵寄借書、接送到館、送書上門等服務,組織開展各類培訓、器樂演奏、詩詞比賽等活動,滿足視障群體的基本閱讀需求。在全國助殘日、國際盲人節(jié)、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日等特殊時間節(jié)點舉辦游園參觀、才藝展示、節(jié)慶觀影等特色活動,滿足視障群體更深層次的文化需求。制作口述影像紀錄片,記錄視障群體服務的發(fā)展歷程,從視障者的角度講述視障服務所帶來的生活改變,如拍攝品讀人活動中的“00后”盲人男孩葉泓霆。一方面,這些人物事跡能帶來心理層面上正能量的影響,讓視障群體打開自己的心扉,在信息獲取和輸出上能夠更接近健全人;另一方面,也為之后的相關研究留存查詢資料。搭建服務橋梁,中國盲文圖書館聯(lián)合騰訊共同發(fā)布騰訊視頻“無障礙劇場”,該劇場內的影視資源由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提供認證后,視障人員就可免費獲??;vivo“聲聲有息公益計劃”捐贈搭載無障礙功能的手機,將助力視障群體享受生活,實現(xiàn)自身理想。而讓這些推動社會無障礙發(fā)展與殘健共融的每一個公益項目、社會行動都能夠到達視障群體身邊,就需要公共圖書館助力實現(xiàn)。
完善視障服務管理
建立完善的服務管理體系,包括資源供給、技術支持、可視化平臺共享、社交參與等方面。例如,甘圖可依托“陽光工程”助殘服務項目十數(shù)年積累的視障群體讀者檔案數(shù)據(jù)和甘圖文化志愿服務基地數(shù)據(jù),搭建可視化視障服務平臺,以完善視障服務管理。參照現(xiàn)有的“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lián)盟平臺”功能,實現(xiàn)視障群體的智能化服務,如需要接送到館服務、視障群體填寫地址點擊需求按鈕、志愿者領取任務、服務完成后點擊完成、平臺自動記錄服務時長等。當然,平臺需制定關于視障用戶的服務指南和管理辦法,更好地指導平臺服務。平臺根據(jù)不同用戶展示不同功能,志愿者可查看自己的服務時長;視障者可享受各類資源服務,如“光明之家”盲人數(shù)字圖書館和“心聲·音頻館”專題網(wǎng)站的數(shù)字資源,也可相互交流,實現(xiàn)無障礙社交;機構用戶可共享資源,管理者可實現(xiàn)動態(tài)管理。在此基礎上,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語言模型實現(xiàn)語音輸入控制,解決指令延遲問題,使平臺操作更加貼合視障群體。
視障群體是一類特殊群體,他們在獲取信息、知識和文化等方面面臨著諸多困難。面對數(shù)智時代的挑戰(zhàn)與機遇,公共圖書館應積極創(chuàng)新視障服務模式,滿足視障群體的特殊需求。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更需要法律法規(guī)的保障和政策引導。除上文提到的舉措外,我們還可以積極探索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提升視障服務質量。例如,利用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技術對視障群體的閱讀需求進行分析預測,為他們提供更加精準化和個性化的服務;利用VR(虛擬現(xiàn)實)、AR(增強現(xiàn)實)等技術,為視障群體提供更加生動、形象的閱讀體驗。而本文缺少對國外先進無障礙技術的考察和對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術在視障服務領域中的應用研究。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和建議,能夠促進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視障群體帶來更多的福祉,并為之后的研究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