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玫瑰”:黃山杜鵑
“人間五月天,黃山看杜鵑。”黃山杜鵑花進入盛花期后,山崖上、巖壁下、松林間、游道旁,到處是黃山杜鵑搖曳的身姿。細看花瓣,紅像火、粉如霞、白似雪,在嫩葉的襯托下顯得越發(fā)嬌艷欲滴,輕風過處,花影綽綽,如裙擺飄飄,美艷撩人。
黃山杜鵑又名安徽杜鵑、皖杜鵑,安徽省省花,為我國特有的珍貴稀有樹種之一。黃山杜鵑,花序總狀傘形,具花6~10朵,花冠鐘形;花從花蕾開放到凋謝,花色由艷紅漸漸向粉紅、淡紅、白色過渡。該樹種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廣西等地。黃山杜鵑素有“高山玫瑰”之稱,多生長在黃山風景區(qū)海拔1500米以上的巖坡灌叢之中,在玉屏樓、北海、西海、散花塢、始信峰等地均有較大面積分布,是黃山松的主要伴生樹種。
當“黃山杜鵑”綿延百里怒放山巔,繪出“千峰疊起嶂,烏金地下埋,杜鵑花似海,滿山留異香”的美麗畫卷時,每一位觀賞者嘆為觀止,“一醉一陶然”。黃山是杜鵑的至愛,杜鵑是黃山的魄魂。它因黃山而生,而艷,而名揚;黃山因它而秀,而靈,而奔放。
獲評安徽省“省花”
“黃山杜鵑”是大名鼎鼎的植物獵人、博物學家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最早在黃山發(fā)現并命名的。早在1985年安徽省評選省花、省鳥活動中,以5356票遙遙領先其他花種;1986年,安徽省人大常委會正式將其定為安徽省省花。1987年,在首屆中國杜鵑花展覽會上被評為“最佳原種獎”;它也是黃山市市花。
象征意義
作為安徽省的省花,黃山杜鵑不僅代表了安徽省的自然風光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更象征著安徽省人民堅忍不拔、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杜鵑花:中國本土的花卉
杜鵑花原產于中國,別名紅鵑、映山紅、紅躑躅、山石榴等。有關杜鵑花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神農本草經》,書中將“羊躑躅”列為有毒植物。公元492年,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寫道:“羊躑躅,羊食其葉,躑躅而死,故名”。
在很長一段時間,羊躑躅都是杜鵑花的代名詞,直到唐代以后,隨著漫山遍野的杜鵑花進入人們的庭院,這種植物才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美名,諸如映山紅、山石榴、西施花、山丹丹等。
杜鵑花的人工栽培,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唐代,出現了觀賞的杜鵑花,此時杜鵑花就已移栽入庭院栽培,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對杜鵑花情有獨鐘,不但寫下了許多贊美杜鵑花的詩句,而且還親自移植栽培。
大詩人李白也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p>
雖然杜鵑花在中國有很悠久的歷史,但很長一段時間它都處于深居山野無人識的狀態(tài)。18世紀下半葉,來自英國的“植物獵人”深入中國內地,廣泛采集中國的野生杜鵑并引種到歐洲,引發(fā)了國外探險家們對中國杜鵑花及豐富的園林植物的狂熱追逐。1753年,瑞典植物學家林奈通過建立杜鵑花屬,完成了它的分類,明確了杜鵑花在現代植物學界的位置。
中國杜鵑走向世界
據有關學者研究表明,世界野生杜鵑花約有960種,我國有524種,云南就有306種。
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曾經四次進入中國,長達12年采集植物標本和種子,被西方人譽為“打開中國西部花園的人”。他在最著名的專著《 China:Mother of Gardens》(《中國——園林之母》)一書中說,“在整個北半球的溫帶地區(qū)的任何地方,沒有哪個園林不栽培數種源于中國的植物。”
當時的歐洲,上至園林設計師,下至愛種花的老百姓,所有人都絞盡腦汁地收集、培育杜鵑花品種,新的品種不斷地在花展和交流會上涌現,各個基金會和杜鵑花協(xié)會也以自己坐擁的大規(guī)模杜鵑花莊園為榮?!盁o鵑不成園”,這是歐洲人的共識。至今,在西方園林界依然流傳著“沒有中國的杜鵑花,就沒有西方的園林”的說法。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開始致力于本土杜鵑植物的收集、研究和保育,相信中國的杜鵑花會繼續(xù)影響未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