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公歷3月20日或21日,是一個重要的天文學和氣候學上的節(jié)氣——春分。春分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全球晝夜平分,標志著春天正式開始。
發(fā)現(xiàn)春分、秋分同是晝夜平均的日子后,我們的祖先便賦予它“公平”的含義。為順應天時,古人會在這個日夜平分之日,拿出家里的度量衡,進行校對使之更加精準,這一行為逐漸演變成一種習俗。
后來,人們在唐代文人作品里,看到有“農歷二月初二,唐朝皇帝要賞賜大臣一把制作精美的尺子”的記載,于是,“仲春二月賞賜臣下尺子”的說法,就被廣為傳頌了。例如,唐玄宗時的宰相張九齡有《謝賜尺詩狀》道:“高力士宣敕,賜臣等御制詩并寶尺……伏見宸衷。竊謝良工,徒秉刀尺,終期死力,取配鈞衡……”唐德宗李適下詔,將二月初一設為“中和節(jié)”,節(jié)日中一個重要的儀式,就是由皇帝給公卿大臣們賜尺。唐憲宗時期的詩人白居易也曾得到一支紅牙銀鏤尺的賞賜,并寫下了一篇《中和節(jié)謝賜尺狀》:“下明忖度之心,上表裁成之德。”表達了被賜尺的大臣們對朝廷的感恩之情。
無論是春分時節(jié),還是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二月二”或是“中和節(jié)”,古人順應天時,選擇在二月份校正度量衡器具,認為這樣可使度量衡器公平、準確。中和節(jié)皇帝給臣下賞賜尺子,更是寄寓了很多含義——希望臣子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權衡利弊,統(tǒng)籌協(xié)調好各種關系,辦事公平公正,廉潔奉公。
中國古代“規(guī)、衡、矩、權、繩”這些與度量衡有密切關系的器具,擁有非常神圣的一面;其神圣性與天地之旋轉、日月之運行、四時之變遷密切相關。
《大戴禮記·四代》曰:“夫規(guī)矩準繩鈞衡,此昔者先王之所以為天下也。”可見,古人很早就將度量衡作為“禮、義、仁、愛、忠”五種美好品德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