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哀舍命全交》是“三言二拍”中的故事。西漢初年,左伯桃與羊角哀偶遇后結為兄弟。在共赴楚國的路上,兩人遭遇極端天氣,左伯桃為成全羊角哀,脫衣并糧,凍死在樹洞中。羊角哀到達楚國后受到重用后,哭求楚元王厚葬左伯桃。然而,左伯桃托夢訴苦,其墳與荊軻墓相近,受荊軻鬼魂欺凌。羊角哀憤而毀荊軻神像,又拔劍自刎,助左伯桃戰(zhàn)荊軻之魂。最終,荊軻墓裂廟焚,而兩人之墓前香火不斷,故事被世人所傳頌。故事令人動容,左伯桃與羊角哀的情誼也被后世稱為“羊左之交”。然而,在閱讀過程中,除了主人公的友情,荊軻這一反派人物讓筆者印象深刻,同時讓筆者有了疑問:荊軻為什么在故事中被刻畫為反派?相對于主人公羊角哀和左伯桃,“荊軻刺秦”中“荊軻”的悲劇英雄形象更為大眾所熟知,所以當荊軻作為反派出場的時候筆者大為吃驚,遂有一探究竟的想法。
一、謎起
故事一開頭便寫明了時代背景,“春秋時,楚元王崇儒重道,招納賢士”。當讀到羊角哀助左伯桃戰(zhàn)荊軻這一情節(jié)時,疑問就出現了。楚元王是西漢時期的人,荊軻是戰(zhàn)國時期的人,羊角哀和左伯桃是春秋時期的人,按理來說,他們不會有任何交集,即使有,也應該是“荊軻舍命相交”,可故事里恰恰相反。此外,筆者所了解的荊軻形象,基本上是一個悲劇性的英雄,是一個反抗暴秦、敢于犧牲的勇士。而且,這個反派人物一定非荊軻不可嗎,換成其他人好像也不會對結局造成影響,甚至可能讓故事邏輯更通順。所以在閱讀過程中,筆者產生了疑惑:為什么馮夢龍要冒著讓故事有邏輯錯誤的風險把荊軻刻畫為反派?其中一定有緣由,下文將逐一闡述。
二、解謎
(一)“反派”荊軻出現的原因
“反派”荊軻的出現是偶然也是必然,是“時勢造反派”。首先,“羊左之交”最早見于《烈士傳》中,其中描述和《羊角哀舍命全交》有很多不同,最重要的一處是其中的“反叛”為荊將軍,而非荊軻。事實上,《烈士傳》中里的荊將軍很有可能是和羊角哀和左伯桃同時代的一位荊姓將軍,并非刺秦的荊軻。查閱資料發(fā)現,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首次將荊軻稱為荊將軍,這一重要轉變被后世學者接納并廣泛傳播。然而,這一做法引發(fā)了時間線上的混亂,于是有人嘗試將羊角哀和左伯桃的身份調整為西漢楚元王時期的人物,意圖理清時間脈絡,卻適得其反,導致春秋、戰(zhàn)國、西漢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典故在同一故事中并存。這是成為該故事在漫長流傳的歷程中所累積的一個謬誤。
此外,荊將軍變成了荊軻,荊軻又被塑造為一個十惡不赦的反派,這種轉變既是偶然,也是“時勢造反派”。筆者認為原因之一在于儒學的發(fā)展和文人的心理。荊軻是個富有爭議的人物,批判荊軻的現象在歷史上一直存在,例如唐代的柳宗元質疑荊軻“造端何其銳,臨事竟趑趄”,宋代的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至于明清,儒學盛行,荊軻卻是典型的俠客形象,“罪軻”說再次抬頭,這些能說明荊軻的形象在歷史上并非總是正面的。原因之二是馮夢龍一類的士人欣賞同類,贊揚羊角哀和左伯桃,把“羊左之交”打造為士人理想友情的代表,貶低異類荊軻,甚至把刺秦的失敗完全歸結于荊軻。這是作者本人的社會心理影響了創(chuàng)作。原因之三是亂世中的人們渴望被拯救,盛世中則不再需要荊軻這樣的人,這也是時代潮流所致。在種種原因的作用下,荊軻逐漸由悲劇英雄變成了“羊左之交”故事中的惡霸反派。那么《羊角哀舍命全交》把荊軻塑造為反派僅僅是因為馮夢龍聽信了訛傳嗎?筆者覺得不然,在故事中,“反派”荊軻起著獨特的作用,如果失去了這個重要人物,該故事打動人心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二)“反派”荊軻存在的意義
上文提到的是荊軻被塑造為反派的外部原因,其“內部原因”即荊軻在整個故事中的作用更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首先,“反派”荊軻存在的意義是襯托主角。假設故事結束于羊角哀厚葬左伯桃,失去羊角哀和左伯桃戰(zhàn)荊軻這一情節(jié),讀者或許會被兩人的忠義打動,但也止步于此了,“舍命之交”也難以成為流傳至今的“八拜之交”之一,所以荊軻的反襯效果對主角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羊角哀一罵荊軻時說:“汝乃燕邦一匹夫,受燕太子奉養(yǎng),名姬重寶,盡汝受用。不思良策以副重托,人秦行事,喪身誤國。吾兄左伯桃,當代名儒,仁義廉潔之士,汝安敢逼之?!边@段話直接把匹夫荊軻和名儒左伯桃作對比,以荊軻的莽撞幼稚襯托了左伯桃的仁義廉潔。除了反襯,文中還有一處正襯,即開頭就寫到的管仲之交,“所以古今說知心結交,必曰管鮑”,以管鮑之間的知遇之恩襯托羊角哀和左伯桃之間的惺惺相惜。正是文中的對比才突出了“羊左之交”的偉大和可貴。
其次,“反派”荊軻存在的意義之二是豐富情節(jié)?!把蜃笾弧钡墓适乱恢庇卸鄠€版本,每個版本都略有不同,但與最初的《烈士傳》原文對比,荊軻的反派人設逐漸明確,羊角哀和左伯桃戰(zhàn)荊軻的情節(jié)也變成了故事的高潮。原文中羊角哀只相助了左伯桃一次便“下而從之”,而《羊角哀舍命全交》中羊角哀三助左伯桃,三次相助三次被荊軻阻止,最后羊角哀毅然自殺保護兄長消滅荊軻。荊軻幾次欺凌左伯桃的行為讓羊角哀的相助變得困難,戲劇沖突也讓故事曲折回環(huán)、內容豐富、引人入勝,并且與原文一戰(zhàn)即死相比,故事中的羊角哀三助左伯桃都失敗,所以決定赴死從兄,讓最后的“相殉”變得自然而不突兀。荊軻被塑造為反派,在一定程度上使故事更流暢生動,內容更豐富動人,情節(jié)展開更加自然。
最后,“反派”荊軻存在的意義之三是突出主旨?!把蜃笾弧钡墓适码m然沒有載入正史,但我們也能在各種文獻和引注中看到它,例如《獨異志》《文選》等。與以往簡單的記載相比,《羊角哀舍命全交》把它拓展為一篇志怪小說,這也得益于明清志怪小說興盛的影響,羊角哀和左伯桃戰(zhàn)荊軻這樣帶有神秘色彩的情節(jié)很能吸引讀者。馮夢龍把荊軻刻畫為反派不只是為了激起讀者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突出主旨,表現他寫作的目的——勸誡。當時社會政治黑暗、風氣惡劣,在明代商品經濟的沖擊下,人們不再避諱對物質和財富的追求,重利輕義的現象愈演愈烈,這與儒家的傳統(tǒng)文化背道而馳,作為傳統(tǒng)儒士的作者自然看不慣這樣的風氣,“君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開頭的詩很清楚地表達了馮夢龍想要借古諷今來勸誡人們珍惜友情、重義輕利的意圖。因此,為了彰顯“羊左之交”的珍貴,不僅需要正面頌揚他們的情誼,還需要設定一個反派角色來加以襯托。于是,創(chuàng)作者將荊軻融入故事,將其塑造成一個恃強凌弱的厲鬼反派,最終被這對異姓兄弟打敗,以此來進一步凸顯羊角哀和左伯桃之間超越生死的情誼,如此才能打動讀者,起到勸誡之用,教化世人。
三、謎終
荊軻被設定為反派有著上述原因,筆者能理解馮夢龍如此創(chuàng)作的緣由,但在本文最后仍然想嘗試為荊軻“正名”。
閱讀起始我們確實會被故事中傳達的真情打動,但是冷靜下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也會發(fā)現其中的不合理之處。在結尾羊角哀為兄而死,將友情凌駕在忠君之上,這在忠孝禮義信的古代是不符合常理的,其實細想荊軻與羊角哀、左伯桃都未完成忠君報國的使命,荊軻刺秦失敗,羊角哀為兄而殉,從結果上看他們皆負了國家,但是到了故事中羊角哀和左伯桃被抬高,荊軻被一再貶低。并且歷史上高漸離和荊軻之間的友情也不遜于“羊左之交”,荊軻死后高漸離為其報仇而刺殺秦王,失敗后被處死,二人又何嘗不算“相殉”呢?因此從其他的角度來看荊軻并非馮夢龍描述的那樣不堪,只是在特定的故事中被設定成了反派。
筆者還閱讀了馮夢龍的其他作品如《范巨卿雞黍生死交》《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和《羊角哀舍命全交》相比,這三篇的共性就是過度夸大了友情。馮夢龍曾在《醒世通言》中說過創(chuàng)作文本要“事真而理不贗,即事贗而理真”,即通過夸張、虛構等手法來傳達正確的觀點理念。馮夢龍想借助文學的力量來勸誡民眾,因此在創(chuàng)作中必然少不了一些夸張描寫來使故事更加動人,但是當我們暫時跳出歷史背景,重新審視“羊左之交”,就會發(fā)現在馮夢龍的筆下任何事物都不如友情重要,包括范式、張邵、鐘子期都要為朋友間的情誼而犧牲,拋棄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君主,這種行為很可能讓一些讀者無法理解,也會使故事的真實性降低。而如何讓真實和虛構在故事中達到一個恰好的平衡點,這也是我們在創(chuàng)作中需要學習和思考的。
四、結語
“為什么荊軻是反派”其實對于整個文本來說只是一個小問題,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都被“羊左之交”的情誼所感動,至于反派是誰,是“荊將軍”還是“李將軍”則無關緊要。但是好的故事是沒有廢筆的,尤其關鍵人物的出場必然有其原因,即使這個人物是一個反派,所以筆者認為探究這個問題是值得的。在深入研究問題的過程中,筆者了解到豐富的知識,例如不同時代對同一個故事的不同演繹,不同作者對同一個故事的不同敘述,在解開謎題的同時也擴展了眼界。總之,這是一次很有意義的解謎之旅。
[作者簡介]劉雨桐,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qū)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