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建于元代的道教建筑永樂宮是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不僅歷史悠久,且遺存有大量的道教文物,尤以精美的壁畫為代表,這些壁畫體現(xiàn)出早期道教活動的豐富性,是十分寶貴的道教文化史料。其中純陽殿繪制了大量與呂洞賓有關的內(nèi)容,壁畫的內(nèi)容表現(xiàn)了全真教對呂洞賓信仰的推崇。壁畫通過對畫面細節(jié)的把控和人物情態(tài)的塑造,構建了呂洞賓的神仙身份,呈現(xiàn)出立體、神圣的全真教祖師形象。
呂洞賓,原名呂巖,號純陽子,山西芮城人,唐末至五代時期人士。他出生于官宦人家,自幼通讀經(jīng)史,聰慧過人,后因厭倦世俗而入山修行成為道士。他在修行時有所頓悟,融合儒釋道三家觀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呂洞賓追求長生,重視內(nèi)丹的修煉之法,強調(diào)道法與自然的共存性,世間所傳其作有《呂祖全書》《太乙金華宗旨》等書,這些書中的思想為后來的道教修行者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到了金元時期,由于道教全真一脈的發(fā)展與壯大,呂洞賓被全真教徒尊奉為“北五祖”之一。除此之外,呂洞賓更是在民間傳說中被列入八仙之一,頗受百姓歡迎,人們常以“呂祖”稱之。伴隨著呂洞賓信仰的興盛,他也不再是僅存于書本和傳說中的人物,百姓開始為他建造塑像,描繪畫像,將其供奉于道觀之中,關于他的形象也多元化了起來。在眾多對呂洞賓形象的藝術構建中,尤以永樂宮純陽殿壁畫中的呂洞賓形象為代表,壁畫以不同的故事背景作為承托,塑造出了典型的呂洞賓形象。
一、壁畫的基本狀況
伴隨著成吉思汗對道士丘處機的禮待,全真教在元朝達到了鼎盛時期,教派門徒眾多,影響力極大。在元朝的支持下,全真教開始大批修建宮觀,永樂宮便誕生于這次修觀熱潮中。其教徒不僅將呂洞賓記載在書中,也專門為其修建了宮觀,宮觀地點定在了呂洞賓的出生地山西芮城。宮觀的建設開始于元定宗貴由二年(1247年),直到至正十八年(1358年)才竣工,工期長達一百多年。全真教善用藝術來鞏固教派發(fā)展,丘處機曾對弟子言:“以立觀度人,將迎往來道中為務?!备鶕?jù)學者對于元代史料的考證,彼時燕京地區(qū)及附近新建的宮觀有百余所,甚至連漠北這樣的偏遠地區(qū)都建有道觀。正是在這樣的傳教觀念下,精美的道教藝術得以存世,使得藝術和宗教相互成就。
在永樂宮三清殿的壁畫中,道教神仙眾多,畫面排列有序,形制威嚴,以宗教儀式為主。相較而言,純陽殿的壁畫敘事性更強,情節(jié)豐富,人物多樣,主要是圍繞呂洞賓來宣揚全真教的信仰。純陽殿共有壁畫遺存212.62平方米,其中所占篇幅最大的是《純陽帝君顯化神游圖》,畫面位于殿堂內(nèi)的東壁、西壁與北壁,完整展現(xiàn)了呂洞賓從出生、拜師鐘離權學道,到得道后顯靈度化眾生的系列傳說故事。故事一共有52幅,每一幅都帶有榜題文字,榜題和畫面內(nèi)容大部分與元代苗善時所著的《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相似,故前代研究基本上認為壁畫是根據(jù)此文本創(chuàng)作的。在神龕后壁也有壁畫,所繪為《鐘離權度呂洞賓圖》,壁畫描繪了呂洞賓聽師父鐘離權論道的場景。
除此之外,北面墻壁還繪制有《八仙過海圖》,南壁則是《道觀齋供圖》和《道觀醮樂圖》。這些壁畫均構圖嚴謹,繪制精巧,不僅講述了神仙故事,更展示了百姓的生活景象,具有世俗化特征。人物刻畫生動,整體敘事雜而不亂,色調(diào)以青綠為主,主次分明且能突出中心人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除了保存較為完整的壁畫內(nèi)容,在南壁東西段還留有題記,記錄有“禽昌朱好古門人/古新遠齋男寓居絳陽侍詔張遵禮/門人古新田德新/洞縣曹德敏……”以及“……至正十八年戊戌季秋上旬一日工畢謹志”之類的文字,這些題記不僅記錄了畫師的名字,還為壁畫的年代判斷保留了直接的依據(jù)。
二、神仙的形象
古代的一些史料文獻往往會給身份不同尋常的名士予特殊的出生象征,比如一些帝王將相,抑或絕代佳人,宗教中也是如此。人物出生時附加的獨特符號旨在賦予其“光環(huán)”,與眾不同的出生使得宗教故事主角的神性得以充分展現(xiàn)并感染受眾。文本在轉變?yōu)槔L畫作品時,存在藝術語言和藝術媒介的變化,同時也會摻雜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與情感,從而呈現(xiàn)給受眾完全不同于文字的感受。正如純陽殿東壁呂洞賓顯化圖的首幅圖《瑞應永樂》所繪(圖1),這幅壁畫展示的是呂洞賓誕生時的情景,可見畫面后院屋內(nèi)有一嬰孩正于盆中洗浴,身旁有兩位婢女正在服侍,嬰孩的周身霞光萬丈,連接著七彩祥云直達天際,祥云頂端一只白鶴呈下俯狀,欲投身屋內(nèi)。嬰孩的左側有一婦人坐于榻上,左右各有一婢女服侍。屋外另有兩名仆從,其中一位男仆抬頭觀天,看到了白鶴降臨的神奇景象。與此同時,前院有兩名仆從也在觀看奇景。而在宅院之外,一群過路人也被白鶴祥云所吸引,于是駐足觀看。
《瑞應永樂》作為呂洞賓畫傳的開篇內(nèi)容,其畫面必然具有吸引觀眾的能力。那么,畫師是如何通過這幅畫構建呂洞賓的獨特身份,并引導觀眾理解其故事的呢?首先是人物的視覺引導。左下角的路人和宅院內(nèi)的仆人均抬頭看向右上角,提醒著觀眾畫面中最重要的神跡是“白鶴”。其次是人物的情態(tài)對比。屋外仆人、路人均處于驚訝的狀態(tài),有著夸張的動作和神情,屋內(nèi)的嬰孩、婦人和仆人在對比之下顯得相對靜謐。在這樣的對比之下,觀眾可以清晰地了解故事發(fā)展的走向。呂洞賓出生與祥瑞發(fā)生在同一時刻,觀眾從此處可知屋內(nèi)的小孩是與眾不同的。最后是見證者的構建。畫面中仆人和路人的身份在榜題中均未提及,在《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里,也僅載有“眾見有一白鶴自天飛下,竟入房帳中不見。母氏正寢,亦夢驚覺,即時真人降生,異香滿室,經(jīng)日不散”。畫師沒有單一表現(xiàn)呂洞賓和白鶴二者之間的關系,而是將祥瑞見證者的人物具體化,形成多重的人物互動關系。這些人物一方面代表著故事原本里的“眾”,他們見證了呂洞賓出生時的獨特景象;另一方面,他們喜悅歡呼的動勢起到情緒引導的作用,能調(diào)動受眾的情緒。這些創(chuàng)作手法都是為了向受眾傳達呂洞賓的出生是“獨特”的,從而構建起他的身份——并非凡人。
三、尊師重道的形象
全真教道人馬鈺曾有言:“家風誰是祖?鐘呂自親傳。”對于全真教教徒來說,全真道的正統(tǒng)家風都是由鐘離權、呂洞賓兩位祖師所傳,二人在道教文獻中是情感深厚的師徒,也成為全真教師徒承襲的典范。繪制于純陽殿神龕背壁的《鐘離權度呂洞賓圖》便細致地描繪了鐘離權向呂洞賓傳道的場景(圖2)。在清幽的山徑流水間,鐘離權敞懷抬膝而坐,狀態(tài)輕松,偏頭向呂洞賓講述道法,而一旁的呂洞賓表情嚴肅,端坐著聆聽。二人的情態(tài)生動,形成了一動一靜的鮮明對比。由于全真教繼承了儒家傳統(tǒng)道德觀,畫面中呈現(xiàn)的師徒傳授場景顯得格外嚴肅。呂洞賓在鐘離權面前表現(xiàn)得謙遜而認真,他尊重自己的師父,也尊重大道的傳承。全真教重視師承關系,對于鐘離權和呂洞賓二人推崇備至,壁畫體現(xiàn)了全真教師承的正統(tǒng)性。畫師通過細節(jié)的把控和人物情態(tài)的塑造,構建出了呂洞賓“尊師重道”的形象,向觀眾傳達出全真教弟子對于“師”、對于“道”是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從而呈現(xiàn)出一定的說教性。
在觀看《純陽帝君顯化神游圖》的系列壁畫時,人們能深刻感受到鐘呂二人的關系。如《黃梁夢覺》繪制了呂洞賓在夢中得到鐘離權點化的場景,呂洞賓躺在床榻之上,鐘離權則俯身坐在一旁看著熟睡的呂洞賓。畫面上段是呂洞賓夢境的呈現(xiàn),在夢境里呂洞賓從金榜題名到?jīng)]落,而屋內(nèi)的人正在煮著黃粱飯,畫面對應著“黃粱猶未熟,一夢到華胥”的寓意。在《歷試五魔》(圖3)里,呂洞賓經(jīng)歷了親人亡故、夜遇盜賊、女色誘惑、河中遇險和夜宿遇鬼的考驗?!都冴柕劬窕钔ㄓ洝份d:“忽聞空中叱喝,神鬼即散不見。有一人撫掌笑曰:‘吾云房也,吾嘗嘆仙才難得,人之塵心難滅,吾之求人向道,甚于人欲求我也。故五試汝,子皆不動心,然可以教……’”文本中的鐘離權在考驗完成后出現(xiàn),壁畫則直觀地繪制出鐘離權站于云端之上,觀察著呂洞賓對于各類事件的反應,決定是否要傳授道學。通過考驗的呂洞賓成為一個合格的弟子,完成了師父的囑托。在之后的故事里,他不斷度化他人,從而支撐起純陽殿壁畫傳遞的核心觀念——傳道于世人。
四、點化眾人的師者形象
呂洞賓是一位頗受百姓歡迎的神仙。根據(jù)洪邁《夷堅志》中的記載,北宋末期就有百姓將呂祖的掛畫或塑像供養(yǎng)于家中。民間有許多呂洞賓顯靈的故事,《九江府志》《華陰縣志》等一些地方府縣志中均有呂祖顯化的記載。宋太宗年間的《太平廣記》一書,也載有呂翁度化盧生的故事。關于呂洞賓傳道度人的形象,壁畫里均有體現(xiàn)。在《再度郭仙》(圖4)中,郭上灶正在招待呂洞賓喝茶,左邊有路人掩鼻躲避。根據(jù)文本記載,呂洞賓此刻假裝成乞丐、渾身流膿,但是壁畫里沒有描繪出呂洞賓的不堪,而是通過路人的行為來表現(xiàn)呂洞賓的狀態(tài)。郭上灶并沒有嫌棄呂洞賓,反而熱心地接待他,所以他通過了呂洞賓的第一次考驗。之后呂洞賓向郭上灶頭部揮劍而去,對其進行第二次考驗。《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詳細闡述了郭上灶后續(xù)離鄉(xiāng)云游以及再遇呂祖得點化的細節(jié),榜題和壁畫的故事則較為省略。畫師在呈現(xiàn)呂洞賓的形象時,主要選取了呂洞賓對郭上灶的考驗一節(jié),一方面是因為具有戲劇性,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呈現(xiàn)呂洞賓考驗學生的師者形象。
呂洞賓深入民心的原因與他的思想觀念有關。對于修行人而言,尋覓真師是困難的,就連鐘離權也僅僅度化了呂洞賓一人。但呂洞賓在成仙前卻有言:“弟子之志,則異于先生,必須度盡天下眾生,方上升未晚。”所以經(jīng)常顯化于民間度人的呂洞賓,擁有“眾生之師”的身份。在其他壁畫故事里,畫師也極力構建呂洞賓的師者身份。在《度何仙姑》(圖5)中,呂洞賓端坐山間,一手抬起,指點著何仙姑;在《丹度莫頔》與《度陳進士》中,也繪制了呂洞賓向弟子指點迷津的老師形象,甚至有的故事并沒有度化情節(jié),壁畫也會繪制呂洞賓的說教形象,來凸顯呂洞賓的師者形象。在《救劉氏病》(圖6)中,呂洞賓的說教形象更加生動,他身體前傾,手臂上抬,五指張開,處于一種興奮的說話狀態(tài)。畫師通過繪制呂洞賓點化眾人的傳道形象,使得人們更加認同呂洞賓的師者身份,也宣傳了全真教的教義。
五、瀟灑創(chuàng)作的文人形象
與大多數(shù)不染塵世、尊貴威嚴的神仙形象不同,呂洞賓更近乎有血有肉的凡人形象。顯化圖中的呂洞賓多為面帶胡須的清秀文人形象,他頭戴華陽巾,身穿文人服飾,游走四方,也會在興致高昂的時候題詩作賦。在《題詩天慶》(圖7)中,呂洞賓到了天慶觀,用瓜皮在墻壁上題下一首詩。畫面中的呂洞賓姿態(tài)瀟灑,一手抬起對著墻壁書寫,一手隨意下垂,偏頭看向后方,頗有風流倜儻的文人風范。這種文士題詩的形象還出現(xiàn)在《度張和尚》(圖8)里,呂洞賓同樣是提筆作詩,這次他揮寫得更加認真。在《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原本中,兩個故事主要以呂洞賓所作的詩句來醒悟讀者,在故事轉換成壁畫后,畫師著重描繪了呂洞賓題詩這一情節(jié),呈現(xiàn)出呂洞賓的文人氣質(zhì)。
呂洞賓在《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中顯化的方式是多樣的,他有時會扮成流浪漢,有時會扮成老翁或者公子哥,以此來試探老百姓對他的態(tài)度。但是在純陽殿壁畫里,呂洞賓的穿著打扮統(tǒng)一嚴謹,畫師通過豐富的人物情態(tài)來表現(xiàn)呂洞賓的文人氣質(zhì)。
實際上,史料里的呂洞賓正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全唐詩》中載有其多首詩作,除了寫詩作賦,他在繪畫上也頗有造詣。所以在一些壁畫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畫中畫”。在《游戲羅浮》(圖9)里,呂洞賓拜訪了一座道觀,但是這一次他沒有寫詩,而是在墻壁上作畫。墻壁的山水畫中有山石樹木,靠近下方是橢圓形的池塘,還有一人在其中行走,這應該是表現(xiàn)呂洞賓作完畫遁入其中的景象。這里沒有繪制呂洞賓作畫時的情態(tài),而是直接展示呂洞賓的畫作。再看畫面上方,呂洞賓已經(jīng)在云端觀望著小道童,壁畫里的呂洞賓像一個隱藏于幕后的藝術家,等著有人來看自己的作品。
在另外一些故事里,呂洞賓作畫的宗教意味更強一些。在《救劉氏病》(圖10)中,呂洞賓在救治好劉氏后,同樣在宅院墻壁上留下了自己的繪畫作品。這一次的作品不是山水畫,而是一幅自己的肖像。畫面中,劉氏正對著呂洞賓留下的圣像禮拜。在這里,畫像成為呂洞賓布道的媒介,從而達到傳道的效果。
六、結語
大量的民間傳說和文本記錄為純陽殿塑造呂洞賓的形象提供了參考,也豐富了道教壁畫的表現(xiàn)形式。在全真教弟子的宣揚和朱好古及其門徒的呈現(xiàn)下,純陽殿壁畫中的呂洞賓既是身世不凡的仙人,又是舞文弄墨的文人;既是引導他人的名師,又是尊師重道的弟子。畫師通過精妙的繪畫手法,將傳說中的呂洞賓形象立體化,構建出他的多重身份。壁畫塑造出了更加真實與生活化的全真教祖師形象,增加了神仙的世俗性,拉近了全真教與百姓之間的距離,達到了傳教效果。畫師憑借對藝術與宗教的獨特理解,塑造了純陽殿壁畫中呂洞賓的經(jīng)典藝術形象。這不僅豐富了呂洞賓形象的文化內(nèi)涵,也進一步加深了大眾對全真教祖師的認識。
注釋
① 本文配圖均源自蕭軍編著的《永樂宮壁畫》一書,該書由文物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
參考文獻
[1] 任繼愈. 道教史[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2] 曾嘉寶. 永樂宮純陽殿壁畫題記釋義兼及朱好古資料的補充[J]. 美術研究,1989(3).
[3] 道藏:第5冊[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4] 蕭軍. 永樂宮壁畫[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