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清朝年間發(fā)生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故事,是中華民族禮讓文化的生動體現(xiàn)。本文將追溯該故事的起源,深入挖掘其文化內(nèi)涵,并探討該故事在對外傳播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zhàn),并提出相應(yīng)的應(yīng)對策略。
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源自清代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之間的一次宅地糾紛。張英為了避免沖突,寫信勸誡家人禮讓,最終雙方各退三尺,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話。今天,我們應(yīng)該向世界人民講好這個故事,傳播中華傳統(tǒng)禮讓文化。本文將從六尺巷故事的歷史背景、文化內(nèi)涵和對外傳播過程中面臨的挑戰(zhàn)及應(yīng)對策略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六尺巷故事的歷史背景
六尺巷的故事發(fā)生在清朝康熙年間,張英的桐城祖宅旁有一條過道,原本是張府特為方便過往行人留出來,鄰居吳家重修宅院時以為是無主地基,想要侵占,兩家相執(zhí)不下對簿公堂。事關(guān)祖宅,張家寫家書告知在朝做官的張英,希望受理此事的錢縣令能秉公斷案。張英得知此事后,在家書中附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要求家人主動將自家院墻后撤三尺。鄰居吳家感動于張英的大度,自覺慚愧,也退讓三尺,從而在兩家院墻中間留下了六尺寬的一條小巷,世人遂以“六尺巷”為名。這個故事不僅體現(xiàn)了張英家族的修養(yǎng),也展現(xiàn)了禮讓這一中華傳統(tǒng)美德。
六尺巷的故事在桐城一帶廣為流傳。張英的做法不僅展示了他的個人風(fēng)范,更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的道德風(fēng)尚。這一故事成為桐城人民教育子孫后代的經(jīng)典范例。隨著時間推移,六尺巷的故事逐漸傳遍全國,成為了中華文化中的一段佳話。故事的核心——禮讓精神,被廣泛認可和贊揚。六尺巷的故事不僅在文學(xué)作品中頻繁出現(xiàn),還在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中被引用,成為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宣傳的重要素材。
二、六尺巷故事的文化內(nèi)涵
禮讓精神是六尺巷故事的核心內(nèi)涵,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論語》中的“禮之用,和為貴”,《禮記》的“禮者,敬人也”,到“讓墻詩”中張英的“讓他三尺又何妨”,禮讓精神在中華傳統(tǒng)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禮讓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如家庭關(guān)系中要長幼有序,社會交往中要謙虛有禮等。在處理沖突和矛盾時,禮讓更是重要的解決手段。禮讓不僅是一種個人美德,更是一種社會行為準則,對構(gòu)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在六尺巷的故事中,張英的處理方式不僅避免了矛盾升級,還增強了鄰里之間的友誼和信任。在現(xiàn)代社會中,和諧共處依然是重要的價值觀。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如何實現(xiàn)和諧共處成為了重要課題。禮讓可以減少矛盾沖突,促進世界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三、對外傳播面臨的挑戰(zhàn)及其應(yīng)對策略
六尺巷故事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在世界各國日益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故事中蘊含的禮讓精神,為我們維護世界秩序、協(xié)同解決全球發(fā)展及人類福祉問題奠定了良好基礎(chǔ),同時也為國際合作創(chuàng)造了積極氛圍。在六尺巷故事在世界傳播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zhàn),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應(yīng)對。
(一)文化差異問題
六尺巷故事在傳播過程中,要克服文化差異,讓國際受眾理解和認同。開展深入的文化交流活動,能夠增進國際受眾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與認知,有助于增強彼此互信,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
此外,在傳播六尺巷故事的過程中,注重文化敏感性非常重要。要尊重不同文化的習(xí)慣和價值觀,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誤解和爭議的表達方式。在向西方受眾講述六尺巷故事時,我們可以使用他們熟悉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進行解釋,增強他們對故事的理解和認同。例如,英國人的紳士文化就包含謙讓的內(nèi)涵。英國人常說一句話:“Courtesy ought to be our way of life, a second nature, a habit and a culture”( “禮貌是我們的生活方式,第二天性,一種習(xí)慣和文化?!保┰谟奶┨鼓峥颂柍翛]事件中,面對生與死的考驗,許多男性毅然將有限的救生資源讓給婦女和兒童,這正是禮讓精神在西方文化中的深刻體現(xiàn)。在講述中國文化故事時,我們可以借鑒他國文化中的類似故事或事件,通過這種共通性引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促進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認同與接納,從而取得更理想的傳播效果。
(二)誤解與澄清
在傳播六尺巷故事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誤解。例如,有些海外受眾可能會誤解禮讓精神為軟弱、退縮。為了幫助受眾正確理解禮讓精神,可以通過詳細的解釋和澄清來消除誤解。
首先,可以從張英的身份和地位入手進行說明。當時,張英已官至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即民間所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張家的祖宅在桐城被百姓尊稱為“相府”,且張英的兩個兒子張廷瓚和張廷玉也已在京為官,家世顯赫。當張家與吳家發(fā)生糾紛時,受理此案的錢縣令特意讓張家修書告知遠在京城的張英,實際上是想把這燙手的山芋丟給張英,以免自己得罪人,畢竟吳家也是當?shù)馗粦簟氖聦崄砜?,張英完全可以憑借地契據(jù)理力爭,以自己的權(quán)勢捍衛(wèi)張家正當?shù)臋?quán)益,施壓縣令秉公斷案,還張家一個公道。然而,張英并未選擇以權(quán)勢壓人,而是以禮讓的方式化解了糾紛。這種行為并非出于軟弱或退縮,而是體現(xiàn)了他的大格局與大智慧。
另一方面,可以從禮讓文化背后的邏輯進行解釋。禮讓是不著眼于一時的蠅頭小利,而是立足于長遠發(fā)展。中國文化認為,正是張英的品格,成就了張英、張廷玉“父子宰相”的傳奇。張英與張廷玉是清朝唯一的“父子宰相”,張英之子張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學(xué)士、軍機大臣,乾隆時期加封太保,歷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官半個世紀而屹立不倒,更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中華文化認為,良好的德行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最終會帶來善報。這種長遠的眼光與智慧,正是禮讓精神的深刻內(nèi)涵。通過這樣的解釋,受眾能夠更好地理解禮讓文化的深層意義,從而更全面地認識六尺巷故事的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所巨,白夢. 張英、張廷玉的政治人生——父子宰相[M]. 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8.
[2] 紀連海. 歷史上的父子宰相——張英 張廷玉[M]. 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
[3] 桐城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桐城六尺巷[M]. 合肥:黃山書社,2017.
[4] 王帥. 國際傳播視角下講好中國故事的四維進路[J]. 中國出版,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