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因黃河而生、倚黃河而建、由黃河而興。在與黃河斗智斗勇的歲月里,這座鳳凰城涌現(xiàn)出一大批治黃英雄。新中國成立前后,在這里,相繼發(fā)生“舍身堵漏”“以淤代石”“凌汛堵復”的故事,載入史冊。利津黃河人在與自然災害斗爭中展現(xiàn)出的堅韌不拔、勇于犧牲的抗洪抗凌精神,成為激勵治黃人奮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王莊,是利津縣城以北12.5千米一個緊挨黃河大堤的小村,因歷史上黃河在此決口頻繁而小有名氣。這里有一座黃河三角洲上著名的險工──王莊險工。王莊險工,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共有80段壩岸。該處原為大清河道的一陡彎,1855年,黃河于河南蘭考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道自利津入渤海,行水40多年后,黃河由“水行地中”漸成“懸釜之勢”,泥沙填滿大清河道,此處便以抱水迎洪、大溜頂沖而屢屢出險,被譽為“黃河下游第一險”。
據(jù)《利津縣志》記載:“1883年至1955年,境內(nèi)黃河實際行水55年,有24個年份在兩岸發(fā)生決溢39次,大小口門共82個?!薄独蚩h黃河志》決溢年表中表明,在王莊險工處決溢6次,在其上下不足20千米之內(nèi),決溢則有46次之多。其位置之險,可見一斑。
治河有言:“伏汛好搶,凌汛難防。”100年來,黃河下游凌決一直是人們無法抗拒的天災。在王莊險工數(shù)次潰決又復堵的經(jīng)歷中,也曾三度因凌汛而發(fā)生決口。其中,1951年發(fā)生在此處的凌決讓人刻骨銘心。
1951年1月7日,黃河河口段插冰封河,至1月14日封凍總長度550千米。河口利津段冰封厚度約30厘米,最大冰厚達40厘米。1月27日,黃河上游河開,花園口凌峰流量達770立方米每秒。冰水齊下,凌峰流量沿程逐漸增大,“武開河”態(tài)勢已成定局。1月29日,冰凌洪水開至利津,流量為1160立方米每秒,勢不可當。1月30日21時,冰凌洪水開至墾利前某號壩,大小冰塊上爬下塞,愈積愈多,迅速形成冰壩,兩岸堤防岌岌可危,凌汛形勢異常險惡。
2月2日黃昏,黃河上游冰塊伴隨著2米高的水頭排山倒海般傾瀉而來,防凌冰排被攔腰截斷,插破埽肚、擠爛壩身30余段,在埽面用撬杠撥冰的河工幾乎無立足之地。此時利津水文站水位已高達13.76米,比1949年伏秋大汛時的最高洪水位還高出0.8米。2月2日23時,王莊險工以下380米處背河土塘出現(xiàn)3個漏洞,其中最大的一個離大堤僅10多米,且發(fā)展迅猛。須臾,330余名搶險隊員和民工舍身搶堵。此時正值夤夜,狂風怒吼,星月無光,背河搶堵實難奏效,而漏洞出水愈發(fā)迅猛,臨河水面全被冰凌覆蓋,洞口難尋。這時,黃河工人張汝賓等人跳上冰層,用大鎬破冰找尋洞口。突然,一個大漩渦出現(xiàn)在眼前,就在張汝賓準備用麻袋搶堵時,臨、背河堤坡瞬間塌陷,張汝賓、劉朝陽、趙永恩隨堤陷落冰水,不幸犧牲。
2月3日1時45分,搶堵失利,大堤潰決。潰水出利津、撲沾化經(jīng)黃河北岸的徒駭河入海,洪水泛濫區(qū)寬14千米、長40千米,造成利津、沾化兩縣300平方千米耕地、122個村莊受淹,倒塌房屋8641間,受災人口8.5萬,死亡6人。
在大堤決口的同一天,時任山東黃河河務局局長江衍坤一行疾速趕往現(xiàn)場組織搶救。2月4日,時任黃委主任王化云帶領專家、工程師多人星夜兼程赴利津查勘冰情工情。即日,設立收容所6處、粥廠1處,山東省生產(chǎn)救災委員會、華東軍政委員會撥糧食250萬千克,調(diào)船只358艘,干部218人分赴災區(qū)施賑。短短幾天,非災區(qū)群眾捐食物2萬余千克。2月15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出臺王莊口門堵復工程決定,并組成堵口委員會。山東省政府撥款480萬元,調(diào)集技工、民工7000余人。
3月21日,王莊凌汛潰口堵復工程正式開工。4月1日,東、西兩壩開始進占,人流如梭,晝夜不停。4月7日凌晨,7000余名民工集結(jié)工地,時任山東省政府副主席郭子化乘舟督戰(zhàn)。4月7日5時20分,合龍大工開始;9時,整個戧面出水,口門閉氣,堵工告成。7000余名民工士氣大振,在此后1個多月的時間里,一鼓作氣完成復堤土方4萬余立方米及險工埽壩加固、拋石護根等項目。至5月20日,堵復工程全部告竣,王莊堵口僅用了61天。
此外,在1947年和1949年伏秋大汛相繼發(fā)生的治黃人“舍身堵漏”“以淤代石”的故事也被載入史冊,成為激勵后人奮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1947年7月,陰雨連綿,洪水滔天,伏秋大汛接踵而至。面對洪水,利津縣委、縣政府精心排兵布陣:上首大馬家險工,由利津治河辦事處副主任王硯農(nóng)、張汝淮率黃河專業(yè)隊伍駐守;中間綦嘴險工,由利津縣委書記向旭坐鎮(zhèn)并兼顧兩頭;下首王莊險工,由利津縣縣長、利津治河辦事處主任王雪亭任指揮,工程隊隊長于佐堂率隊駐守。
9月3日,王莊險工X號埽全部入水,拋磚護根一晝夜始見露面。繼而多處埽壩相繼墩蟄入水。9月5日,風雨大作,燈火難明,摸黑修工;9月7日晚,又有10余段埽壩出險,縣長帶領2000余名人員晝夜搶護。期間,又遇11架敵機來襲,低空輪番掃射5小時之久,料垛紛紛起火,民工王子明中彈犧牲。義憤之余,搶險隊員在王雪亭、于佐堂帶動下將生死置之度外,奮戰(zhàn)7個晝夜,搶修埽壩20余段,直到存料燒光用盡、繩斷埽走。當?shù)添攦H余半尺,其單薄的身軀已被洪峰吞噬殆盡時,王雪亭寫信給指揮部請求退守套堤,迫不得已作最后的抗爭。幾個晝夜過去,暴漲的河水漫入套堤。
套堤為汛前搶修而成,堤身薄弱,滲漏不斷。9月20日,一股濁流從套堤背河涌出,王雪亭、于佐堂與60多名搶險隊員手拉手組成人墻在臨河探摸洞口。洞口找到了,于佐堂指揮隊員們拋網(wǎng)包堵塞。但湍急的水流接二連三將拋入的網(wǎng)包、麻袋等料物吸走,情況萬分危急。眼看著洞口擴大,水流加急,于佐堂心如火焚。突然,他發(fā)現(xiàn)在距離套堤不遠處的一側(cè)還有成捆的秫秸,他想叫人抱來,可嗓子干啞,光張嘴喊不出聲。情急之中,他沖到堤上扛起一捆秫秸跳入水中插入洞口,舍身堵漏,眾人仿效,巨險立克。
王莊套堤搶險歷時17天,堵塞漏洞16個,至洪水退卻,套堤屹立。人們沒有忘記套堤修筑建議者——周保祺,時任黃委委員、山東黃河治理技術(shù)總負責人。他在詳細查看了王莊險工所處的位置及工程狀況后,建議修筑套堤,以防不測。3個月后,王莊險工背后這1700米長的套堤,成就了“人民治黃以來伏秋大汛不決口”的事實。
1949年9月,黃河秋汛已持續(xù)了1個多月。9月24日,735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直沖王莊險工而來。有7段埽壩接連墩蟄入水,埽前水深由4米刷至14米。石料已經(jīng)用盡,險情卻仍在繼續(xù)。在這萬分危急的關(guān)頭,于佐堂急中生智,提議用紅淤泥代替石料,裝袋拋石護根護埽。在一天一夜的時間里,3400多立方米的紅淤泥被裝進了1萬多條麻袋里,拋入出險埽下,險情得以排除。于佐堂“以淤代石”的做法很快得以推廣,先后在右岸壩搶險、小街子搶險等處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在漫長的治黃歲月中,勤勞智慧的黃河人一直致力于如何提升險工壩體質(zhì)量、增強工程抗洪強度。自1899年以來,王莊險工壩身從最初的秸埽、磚埽、干插亂石,到后來的丁扣石壩和漿砌席花壩,直到1979年,一種名為“席花縫”的砌石技術(shù)從王莊險工走向全河。該技術(shù)由利津修防段工人蓋英俊等人在以往扣石壩壘砌方法的基礎上摸索改進而成,席花縫扣砌的優(yōu)勢在于石料“咬茬”,避免了直縫、對縫、咬牙縫,不僅結(jié)構(gòu)嚴密、穩(wěn)定性強,更是整齊美觀、頗具氣勢。時隔近40年后,2016年王莊險工壩垛進行改建時,仍首選席花縫壘砌法,建成后的整個壩面如同條石編織的巨大蘆席,與奔騰呼嘯的黃河交相輝映。
如今,王莊險工成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利津黃河水利風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歲月流轉(zhuǎn)中越發(fā)美麗堅實。利津黃河河務局依托王莊險工,以展示利津治黃史為主題,建設了利津黃河凌汛文化園,重點展示王莊決口堵復、抗洪抗凌文化。2019年,其入選為山東黃河第一批文化建設示范點。
身處王莊險工主壩頭,眼前的逶迤壩岸錯落交疊,其險要之狀盡收眼底。仿古小亭與鏤空長廊毗鄰相依,銘記歷史的王莊險工紀事碑與潺潺東流的河水交相輝映,腳下浩浩湯湯的河水如一匹脫韁的野馬,朝著海的方向奔流不息。這座紀事碑,鐫刻著百年險工的滄桑歲月,浸滿了老一輩治黃人殫精竭慮、矢志不渝的汗水心血,更見證了人民治黃的風雨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