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由于馬來西亞華人中福建人數(shù)量占優(yōu),閩南方言(當?shù)胤Q福建話)成為華人社會的強勢方言之一,并與馬來語相互影響。吉蘭丹土生華人的福建話已經(jīng)克里奧爾語化,與主流福建話差異很大,甚至不能通話;峇峇馬來語和巴剎馬來語是在語法上受到福建話影響的混合語;當今馬來語中的漢語借詞,絕大部分來自福建話。馬來西亞華語包含很多閩南方言詞語,形成區(qū)別于其他地區(qū)的華語地域變體。檳城是馬來西亞福建文化的名片,而至今活力十足的檳城福建話則是檳城福建文化的象征,是檳城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閩南方言在馬來西亞既有工具性、資源性,也有遺產(chǎn)性。研究閩南方言與馬來語的接觸,不僅具有語言學上的意義,也可以為華人移民史研究提供佐證;重視對馬來西亞閩南方言及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于促進馬來西亞與閩南文化圈、華人文化圈及其經(jīng)濟圈的連接,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guān)鍵詞 閩南方言;馬來西亞;方言傳承
中圖分類號H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014(2025)02-0015-08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250202
一、引 言
閩南方言(當?shù)胤Q福建話)隨著福建移民南來,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漢語方言之一。由于人口、經(jīng)濟等優(yōu)勢,閩南方言是華人社會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而且,福建人a 不僅在馬來西亞是人口最多的華人方言群,在新加坡、菲律賓等國也是當?shù)厝A社重要的方言社群,福建話及其所承載的方言文化也受到華社的重視。新加坡的福建社群從2006 年開始舉辦“福建文化節(jié)”,曾玲(2019 :122)總結(jié)了方言社群文化節(jié)的特點:(1)文化節(jié)以社群方言為基本活動語言;(2)文化節(jié)的組織機構(gòu)通常以社群總機構(gòu)組織該社群的其他宗鄉(xiāng)社團;(3)文化節(jié)的基本內(nèi)容是展演包括方言在內(nèi)的方言文化。可見,以福建話為依托的閩南文化在東南亞有著深厚的基礎(chǔ),東南亞的福建人“運用傳承自祖籍地的閩南文化資源,整合與建構(gòu)了東南亞閩南社群結(jié)構(gòu)和文化形態(tài)的歷史進程”,完成了從“閩南人”到“福建人”的轉(zhuǎn)變,從而形成了“福建文化”(曾玲2019 :363)。在21 世紀的今天,當我們面對全球范圍的方言衰退時,有必要重新檢視方言的影響與價值,重新審視全球化背景下方言在海外的地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認識方言的歷史與現(xiàn)實價值,進而充分利用馬來西亞現(xiàn)有的方言資源,在國際交流和經(jīng)濟發(fā)展中受惠。
馬來西亞的國語是馬來語,人口最多的民族是馬來人,因此閩南方言一直與馬來語共存共處。馬來語b 也是周邊國家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的官方語言,當?shù)氐拈}南方言同樣與馬來語有深度的接觸。因此研究馬來西亞閩南方言與馬來語的語言接觸有助于了解閩南方言在“馬來世界”的影響,也可以為將來跨國的語言接觸比較打下基礎(chǔ)。本文將重點介紹閩南方言與馬來語接觸所產(chǎn)生的混合語言,即峇峇馬來語、巴剎馬來語與吉蘭丹福建話;此外,也梳理馬新兩地馬來語中的閩南方言借詞以及馬來西亞華語中的閩南方言借詞,并討論這些借詞對語言系統(tǒng)的影響。
研究閩南方言與馬來語的語言接觸不僅具有語言學意義,也是中華文明與馬來文明(伊斯蘭文明)相互借鑒的明證。郭熙(2024 :5)指出,“華語文明具有和合性和非排他性,歷史上一次又一次地隨著華人播遷到世界各地,與當?shù)匚拿骱湍罏猷彛蝗A人在傳承自己語言文化的同時,不斷促進與其他文明的互鑒”。從語言文明的角度來審視馬來西亞的閩南方言,它除了具備工具性(溝通工具與認同工具)、資源性、遺產(chǎn)性之外,也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它本身也是一種文明。本文后半部分以檳城為例,闡釋閩南方言的文明屬性;然后結(jié)合語言的工具性、資源性、遺產(chǎn)性的角度分析閩南方言在跨國跨境交流與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指出福建話的價值。
二、馬來西亞漢語方言傳承的相關(guān)研究
馬來西亞漢語方言傳承方面的研究往往圍繞語言維護與語言轉(zhuǎn)用、方言與華語的競爭、多代同堂華人家庭的語言使用情況、祖語傳承等展開(Ting amp; Sussex 2002 ;Wang amp; Chong 2011 ;王曉梅2006 ;Kow 2003 ;郭熙2017)。也有研究以特定的漢語方言群為對象,考察影響該方言傳承的因素,如客家人(王曉梅,鄒嘉彥2006)、潮州人(王曉梅2016)、福州人(Ting amp; Sussex 2002)等。福建話方面的研究則集中在音系描寫、言語社區(qū)構(gòu)成等(楊迎楹2018,2019)。我們在調(diào)查吉隆坡華裔中學生的方言使用時,曾對福建人、廣東人、客家人、潮州人、福州人以及海南人進行比較(Wang amp; Chong2011),發(fā)現(xiàn)215 位福建人中只有16.3% 以福建話為第一語言。郭熙(2003)早在2003 年就已經(jīng)指出,檳城越來越多的小孩已經(jīng)不會說福建話了。這顯示福建話傳承情況不容樂觀。近年來,學界開始從祖語傳承的角度看待海外華語,郭熙(2017)指出祖語既可以指方言,又可以指民族共同語;而在解釋層面,方言傳承可以從其工具價值、資源價值、遺產(chǎn)價值、文明價值進行解釋(郭熙2024)。以上研究零星描寫了馬來西亞各地福建話的傳承情況,然而缺乏歷時的脈絡(luò);此外,福建話在馬來西亞的發(fā)展情況也只是散見于各類研究中,缺乏統(tǒng)一的梳理。本文致力于以時間為脈絡(luò),梳理福建話在馬來西亞的傳承與發(fā)展情況,并以郭熙(2024)的分析框架解釋福建話的在地傳播。
三、閩南方言的傳承與發(fā)展
19 世紀大量閩粵籍華人移居東南亞。由于福建人數(shù)量占優(yōu),福建話自然而然地成為華人社會的通用語。而且,隨著華人與馬來人長期深入接觸,福建話和馬來語相互影響,語言接觸逐漸形成巴剎馬來語(bahasa pasar)。其實,更早期的華人移民(主要是馬六甲的福建人)甚至與馬來人通婚,形成峇峇娘惹社群(土生華人社群),并且創(chuàng)造了混合語言峇峇馬來語(Baba Malay);而馬來半島北部吉蘭丹州的福建人則與馬來人、泰人等通婚,形成吉蘭丹福建話。即使是當今的馬來語仍然可以找到很多福建話借詞。這些語言事實說明,福建話在馬來西亞(甚至是東南亞)影響很大,研究福建話與馬來語的接觸不僅具有語言學上的意義,也可以為華人移民史研究提供佐證。以下我們著重從吉蘭丹福建話、峇峇馬來語和巴剎馬來語、馬來語中的福建話借詞以及馬來西亞華語中的閩南方言詞匯這4 個方面,分析福建話在馬來西亞的傳承與發(fā)展。無論是混合語言的產(chǎn)生,還是閩南方言借詞,都體現(xiàn)了語言作為溝通工具的特性,而與族群與身份認同相連的吉蘭丹福建話和峇峇馬來語更是認同工具。如果從語言的資源性和遺產(chǎn)性角度來看,它們是馬來西亞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反映了歷史上華人社會與馬來人社會的族群融合,是文化“活化石”。
(一)吉蘭丹福建話
吉蘭丹最早的華人移民可以回溯到13 世紀,他們主要來自中國福建,與當?shù)伛R來人、泰人通婚,形成土生華人社群(Peranakan Chinese),目前大約有2 萬人,占吉蘭丹總?cè)丝诘?%(Pue,Ong amp; Loo2019)。吉蘭丹土生華人所說的福建話已經(jīng)克里奧爾語化,含有大量泰語和馬來語的借詞(Kershaw1981),與主流福建話差異很大,甚至不能通話(Teo 2003)。Pue,Ong amp; Loo(2019)對7 位21 ~ 34歲吉蘭丹土生華人的訪談發(fā)現(xiàn),馬來語對當?shù)馗=ㄔ捰绊懞艽蟆3苏Z調(diào)受到馬來語影響之外,吉蘭丹福建話的語序也深受馬來語影響。例如“外人”是lang gua(馬來語是orang luar),類似的例子還有chu kapong(甘榜屋)、sedak ciak(好吃)等(Pue,Ong amp; Loo 2019 :44)。吉蘭丹福建話與吉蘭丹馬來語都是土生華人身份認同的標志,他們也經(jīng)常在兩種語言之間轉(zhuǎn)換,以強調(diào)吉蘭丹土生華人的身份。吉蘭丹福建話與峇峇馬來語一樣是語言接觸的結(jié)果,既有語言學研究價值,也是記錄早期福建人與馬來人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二)峇峇馬來語和巴剎馬來語
根據(jù)Shellabear(1913)的研究,峇峇馬來語作為馬來語的一種變體,早在15 世紀就已經(jīng)在新加坡、馬六甲和檳城的峇峇社群中使用。從語言學角度看,峇峇馬來語是一種混合語,即克里奧爾語(Pakir 1986),其詞匯主要來自馬來語,而語法則受到福建話等語言的影響(Tan 1980 ;Pakir 1986 ;Thurgood 1998 ;Aye 2006 ;Lee 2014)。例如,Shellabear(1913 :58)指出,峇峇馬來語中的所有格標記punya 是受到福建話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陳志明(Tan 1980)也指出,峇峇馬來語的人稱代詞系統(tǒng)受到福建話的影響,例如第一人稱代詞“我”是gua,第二人稱代詞“你”是lu,都是借自福建話。Baoamp; Aye(2010)則分析了新加坡峇峇馬來語的主題句,指出福建話對這些結(jié)構(gòu)的影響。雖然隨著峇峇社群的式微,峇峇馬來語逐漸衰退,甚至瀕危,但是它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對語言接觸研究的價值不容忽視。
與峇峇馬來語相近的還有巴剎馬來語。巴剎馬來語也是一種混合語,由于沒有母語說話人,所以是一種皮欽語。它的底層語言為馬來語、漢語(方言)和泰米爾語。其中詞匯主要來自馬來語,而語法多受漢語(方言)和泰米爾語影響(Asmah 2004)。就其使用而言,巴剎馬來語多用于市場(pasar音譯為“巴剎”),而且主要用于族際交際,即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之間的互動。巴剎馬來語仍然是活語言,是研究漢語(方言)與馬來語接觸的“活化石”。例如,所有格標志punya 在巴剎馬來語中表示3 種語法關(guān)系:(1)領(lǐng)屬關(guān)系;(2)修飾關(guān)系;(3)名物化功能。punya 由一個普通動詞“擁有”逐漸虛化為巴剎馬來語中的虛詞,這種現(xiàn)象顯然是語言接觸的結(jié)果。在漢語與馬來語的早期接觸中,兩者語法之間的差異與沖突在巴剎馬來語中獲得了解決。就punya 的例子來說,它主要受到漢語語法的影響,將漢語中表示所有格的“的/ 嘅/[e]”類推到巴剎馬來語中,并且一并將“的”的其他語法功能帶入。punya 的這些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馬來語口語中,這說明由punya 構(gòu)成的結(jié)構(gòu)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王曉梅2012)。
(三)馬來語中的福建話借詞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成分,在多語社會中,詞匯的借用直接反映文化的交融。馬來語中大量的福建話借詞就反映了早期福建話對馬來語的影響。根據(jù)馬書迪和楊亞祿的統(tǒng)計(Mashudi kader amp;Yeong 1989,轉(zhuǎn)引自周凱琴2010),馬來語中有341 個漢語借詞,涵蓋飲食、稱謂、宗教、服飾等10個領(lǐng)域,其中95% 來自福建話。這些借詞仍然活躍的大概有90 個,大多數(shù)是名詞。唐根基(2016)統(tǒng)計了印尼語中的閩南方言借詞共1397 個,可見福建話對印尼語的影響很大。洪麗芬(2009)分析了漢語和馬來語的雙向詞匯借用之后,認為借詞主要集中在福建話和馬來語??走h志(1995,轉(zhuǎn)引自周凱琴2010 :32)收集了馬來語中1046 個漢語借詞,其中952 個來自福建話,占91%??梢姡=ㄔ捠菨h語詞匯輸入馬來語的主要來源。在語言接觸中從馬來語輸入到漢語的詞匯卻是不對等的。根據(jù)周凱琴(2010)的統(tǒng)計,馬來語中的漢語借詞有515 個,而漢語中的馬來語借詞只有109 個。這種不平衡性主要體現(xiàn)在食品(例如bihun 米粉、kuaci 瓜子)和社會稱謂語的不對等(例如amoi 阿妹、apek阿伯),反映的是交際的不同需求以及中馬文化的獨特性。
新加坡的情況也大體類似。周長楫、周清海(2000 :174)統(tǒng)計了新加坡馬來語中借自閩南方言的詞語,大約有200 個。這些借詞體現(xiàn)出5 個特點:(1)數(shù)量多,分布范圍廣,包含“地名節(jié)令、親屬稱謂、人品職業(yè)、食物器物、住宅建筑、疾病、性質(zhì)狀態(tài)、行為動作”等種類;(2)馬來語同時使用閩南方言借詞和本族語詞匯;(3)馬來語基本采用音譯的方式借入閩南方言詞匯,并根據(jù)馬來語的音系特征改造閩南方言借詞的讀音;(4)有的閩南方言借詞進入馬來語之后發(fā)生了詞義變化,如詞義范圍擴大、縮小或轉(zhuǎn)移等;(5)借入馬來語的閩南方言詞匯可以作為構(gòu)詞語素構(gòu)成新的詞語,例如tehsusu,即為“奶茶”。
(四)馬來西亞華語中的閩南方言詞匯
馬來西亞華語深受閩、粵等方言的影響,詞匯層面尤為顯著。湯志祥(2019)梳理馬來西亞華語的詞匯系統(tǒng),將來自閩粵等方言的借詞視為中層語言借詞,并且列舉了若干源自閩南方言的詞語,如“茶烏、厝、大伯公”等。這些馬來西亞華語的特有詞語,是區(qū)別于普通話、新加坡華語、臺灣“國語”等的全球華語的地域變體,反映了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特征。近年來,我們在編纂《全球華語大詞典》(馬來西亞卷)的過程中,也著重對源自閩南方言的詞語進行了考察。據(jù)統(tǒng)計,馬來西亞華語中大約有70 個詞源自閩南方言,另有20 個詞的語源定為閩粵客3 種方言共有。
如果從語義分布分析,這些借入馬來西亞華語的閩南方言詞匯主要有以下幾類:(1)飲食類(共17 個),如“薄餅、菜頭、茶烏、鼎邊糊、?呸、紅龜、肉骨茶”等;(2)民間信仰類(共9 個),如“拜天公、大伯公、薦盒、糖塔、天公誕”等;(3)指稱類(共8 個),如“暗牌、查某、雞婆、番客、頭家、頭家嫂、頭手、外家”;(4)俗語類(共3 個),如“亂亂來、沒法度、黑白講”;(5)生活類(共10 個),如“車頭、腳車、腳拘間、奎籠、馬打厝、暖爐、碗盞、五腳基、亞答厝”等;(6)動作性狀類(共9 個),如“奧步、公司、夠力、美、怕輸、嗆聲、顯”等;(7)其他類(共14 個),如“番山、古早、好康、好意頭、黑青、紅毛冊、哇噻”等。可以看出,這些詞語都帶有濃厚的閩南文化氣息,例如“厝”在閩南方言中指房子,進入馬來西亞華語后,構(gòu)成“馬打厝”“亞答厝”。前者指警察局,由馬來語音譯借詞“馬打”和閩南方言借詞“厝”合璧而成;“亞答厝”指用亞答樹葉搭蓋屋頂?shù)暮喡课荩彩怯神R來語加閩南方言構(gòu)成的詞語。泰國等地華語還有“厝主”(房屋的主人、房東)、“厝主奶”(房屋的女主人、女房東)這樣的詞語(李宇明2016)。
閩南方言詞匯進入馬來西亞華語后,對后者的構(gòu)詞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周長楫、周清海(2000 :165 ~ 168)在分析閩南方言對新加坡華語的影響時概括了4 種情況:(1)閩南方言詞語完全或部分替代華語詞語成為常用詞,如“面盆、三層肉”屬于完全替代,“寒衣、打風”屬于部分替代(閩南方言原詞為“寒衫、拍風”);(2)以單音節(jié)詞取代華語的雙音節(jié)詞,包括華語詞尾省略或?qū)嵙x語素省略兩種情況,前者如以“鴨”取代“鴨子”,后者如以“力”取代“力氣”;(3)改變?nèi)A語詞的語素順序,如以“飯盒”取代“盒飯”;(4)改變?nèi)A語詞的語義范圍,如“肥”既可以用于動物,也可以用于人。這4 種情況在馬來西亞華語中也存在。此外,閩南方言對馬來西亞華語構(gòu)詞的影響還包括一些源自閩南方言的準詞綴的產(chǎn)生,可視為第5 種情況。例如,“紅毛”指“西方人、洋人”,“因西方人紅發(fā)碧眼,故名”;進入馬來西亞華語后,構(gòu)詞能力強大,產(chǎn)出了一批與西洋、洋人有關(guān)的詞語,如“紅毛兵、紅毛冊、紅毛鬼、紅毛灰、紅毛樓、紅毛年、紅毛人、紅毛文化、紅毛語文、紅毛字”等。另一個能產(chǎn)性較強的構(gòu)詞語素是“番”,指“外國的、外族的”,馬來西亞華語中以“番”為構(gòu)詞語素的詞語有“番邊、番客、番山、番茄、番薯、過番、過番客、半唐番、番婆、番石榴”。
四、馬來西亞的福建文化遺產(chǎn)——檳城福建話
馬來西亞福建人大概占華人總?cè)丝诘?7.66%(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2001),是最大的華人方言群,聚居區(qū)遍布全馬各地,其中比較集中的福建人聚居區(qū)有檳城、馬六甲、巴生、古晉、峇株巴轄、適耕莊等(Tan 1980 ;Wang 2012)。而檳城可謂馬來西亞福建文化的一張名片,華人人口占市區(qū)總?cè)丝诘?6.76%(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2001),可謂全馬之冠。另外,2007 年檳城連同馬六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足以說明它的歷史文化地位。從地理位置來看,檳城與吉打、霹靂等州相鄰,因檳城福建話的影響而形成“北馬福建話社區(qū)”(楊迎楹2019);檳城西鄰蘇門答臘島,與印尼棉蘭(也有大量福建人居?。┑瘸鞘新?lián)系緊密,兩地華人來往密切,也形成經(jīng)濟鏈帶。
檳城福建話可以說是檳城福建文化的象征(郭熙2003)。它與吉蘭丹福建話一樣,深受馬來語的影響;又因其海峽殖民地的歷史而融入很多英語詞匯(吳文芯2014 ;楊迎楹2018)。例如,在檳城福建話使用率較高的馬來語借詞有manik(珠子)、tapis(過濾)、gatal(癢)、geli(惡心)等(楊迎楹2018 :57)。檳城福建話雖然源于中國福建的漳州、泉州等地,但是受到其他語言的影響,產(chǎn)生了很多不同于漳泉閩南方言的特點,例如一字多讀現(xiàn)象(楊迎楹2018)。它已經(jīng)成為檳城人身份認同的標志,也具有語言學研究的價值,是檳城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相對于其他方言,檳城福建話的語言活力指數(shù)較高,表現(xiàn)為使用領(lǐng)域較廣、代際傳承較好、年輕人福建話語言能力較強。我們調(diào)查過檳城獨中生的語言使用情況(王曉梅2006),a41.6% 的調(diào)查對象(共811 人)自報學會的第一語言是福建話;在巴剎(82.1%)、餐廳(74.2%)、診所(56.6%)、百貨公司(50.2%)使用福建話的比例都超過50%,這個比例遠遠超過其他州;福建話在家庭的使用比例非常高,60% 的調(diào)查對象與祖父母說福建話,56.5% 跟父母說福建話,46.2% 與兄姐說福建話。楊迎楹(2018)對北馬地區(qū)(玻璃市、吉打、檳島、威省、太平)的福建人做過類似的調(diào)查(共459 人),結(jié)果發(fā)現(xiàn)64.5% 的福建人的母語是福建話;其中檳島和威省的調(diào)查對象自報福建話能力很強的比例都很高,分別為94.2% 和88.3% ;他們使用福建話的主要場域是巴剎、路邊攤和小販中心;調(diào)查對象認為自己所說的福建話是“北馬福建話”或者“檳城福建話”,而且超過八成的人覺得這種福建話很親切,這種特別的腔調(diào)應該保持(楊迎楹2019)。
檳城福建話的活力還表現(xiàn)在其他方言群自愿習得福建話。我們在檳城浮羅山背的調(diào)查顯示,當?shù)氐目图胰嘶径紩=ㄔ?,他們認為福建話通行于檳城,是謀生的手段之一,有很強的工具性(Wang2017)。楊迎楹(2018)在北馬5 個地區(qū)的調(diào)查也得到類似的結(jié)果,19% 的廣東人、19.1% 的潮州人、13.1% 的客家人轉(zhuǎn)用福建話為母語。這些實證研究都說明福建話是檳城乃至北馬地區(qū)的強勢漢語方言。
五、馬來西亞閩南方言價值分析
語言作為一種社會資源,是有價值的,能夠為語言使用者帶來一定利益。Ruiz(1984)基于語言資源觀將語言價值簡單地分為內(nèi)在語言價值和外在語言價值,前者指的是與語言相關(guān)的文化傳承、社區(qū)關(guān)系、代際交際、身份建構(gòu)等,而后者則指與語言相關(guān)的國家安全、外交、軍事行動、商業(yè)運行、媒體、公共關(guān)系等。外在價值多指語言的實際應用價值,具體表現(xiàn)為外交發(fā)展、商業(yè)運行、民族和諧等方面;而內(nèi)在價值則指語言的文化價值、情感價值等,具體表現(xiàn)為身份認同、文化傳承、宗教應用等方面(王曉梅2021)。語言價值的相關(guān)論述與郭熙(2024)對華語的工具性、資源性和遺產(chǎn)性的闡述基本一致。本節(jié)將郭熙的分析框架套用到馬來西亞閩南方言的分析,指出閩南方言(福建話)的工具性、資源性和遺產(chǎn)性以及與其內(nèi)在和外在價值的對應關(guān)系。
(一)福建話的工具性
首先,福建話是福建人身份認同的重要標志,是重要的認同工具。雖然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馬來西亞華人的方言群認同逐漸走向淡化(麥留芳1985),但是,福建人作為馬來西亞華人最大的方言群,其民系認同仍然是很強的,而方言依然是認同的基礎(chǔ)。我們曾經(jīng)在柔佛州調(diào)查了福建人、客家人和潮州人的方言維護與轉(zhuǎn)用情況,若依語言轉(zhuǎn)用的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的話,其次序為福建人、潮州人和客家人(王曉梅,鄒嘉彥2006)。這說明柔佛州福建人的語言忠誠度是很高的。我們也曾經(jīng)對馬來西亞各州獨中生a 的語言使用和語言態(tài)度做過大規(guī)模的調(diào)查(王曉梅2006),發(fā)現(xiàn)雪蘭莪州和檳城州的獨中生對于各自方言群的認同度相當高,50% 左右的人認為一定要會說自己的籍貫方言。而巴生和檳城的強勢方言均為福建話,而且維護程度相對于其他地區(qū)是比較好的。我們也曾經(jīng)在印尼的棉蘭和泗水做過福建話語言活力的調(diào)查(王曉梅,祝家豐2017),當調(diào)查對象被問到“對于會說福建話,你是否感到自豪?”這個問題時,有64.9% 的福建人給出了正面的回答。這說明當?shù)氐母=ㄈ耸腔菊J同福建話與福建人身份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的。
(二)福建話的遺產(chǎn)性
其次,福建話是文化傳承的工具。如前所述,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福建人已經(jīng)將原鄉(xiāng)的閩南文化發(fā)展為多元的福建文化,實現(xiàn)了在地化的建構(gòu)(曾玲2019)。近年來,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內(nèi)部開始意識到漢語方言的歷史文化價值,會館和民間組織開始號召華社保護方言、傳承文化。張吉安發(fā)起了“鄉(xiāng)音考古”計劃b,采集馬來西亞的方言語音,制作“有聲數(shù)據(jù)庫”,以記錄鄉(xiāng)音的方式延續(xù)馬來西亞的鄉(xiāng)土文化。以方言為載體的文化形式主要有方言戲曲,例如粵曲、客家山歌等;福建人的戲曲有福建歌謠、南音、歌仔戲、提線木偶等。鑒于閩南文化在海內(nèi)外的發(fā)展,曾玲(2019)提出“文化閩南”的理念,主張從文化而非地域的角度研究閩南文化,這樣就可以將世界各地的閩南文化整合在一起。
(三)福建話的資源性
首先是福建話的商業(yè)價值。語言資源的商業(yè)價值不言而喻,指的是與語言和語言使用相關(guān)聯(lián)的經(jīng)濟價值。隨著近年來語言經(jīng)濟和語言服務研究的興起,語言的經(jīng)濟價值已經(jīng)備受肯定,語言產(chǎn)業(yè)紛紛創(chuàng)立,基于語言能力的經(jīng)濟獎勵也屢見不鮮(李現(xiàn)樂2010)。福建話的經(jīng)濟價值顯而易見,它曾經(jīng)是東南亞華人社會的通用語言,目前仍然能夠連接中國的福建南部、臺灣等地區(qū)和菲律賓、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可謂“閩南文化圈”的紐帶、“閩南經(jīng)濟圈”的橋梁。
其次是福建話的外交價值。語言資源的外在價值也體現(xiàn)在宏觀的國家安全、外交、軍事戰(zhàn)略中。近年來,語言學界為支持“一帶一路”倡議而提出“語言通、民心通”的口號,正是認清了語言在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作用。馬來西亞處于“一帶一路”的重要位置,與周邊國家的確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語言通”。而福建話是區(qū)域通行語言之一,與馬來西亞華語相比,它更有“鄉(xiāng)情”。我們在馬來西亞進行的多項語言調(diào)查中都發(fā)現(xiàn),馬來西亞華人對方言都懷著特殊的情感,覺得方言親切、友好,是與原鄉(xiāng)情感連接的紐帶,也是溝通海外華人的工具,在東南亞華人社會中尤其重要。
由以上的分析可見,福建話的工具性和遺產(chǎn)性對應語言價值分析的內(nèi)在價值,而福建話的資源性對應語言價值分析的外在價值。
六、結(jié) 語
以上我們梳理了馬來西亞閩南方言的傳承與發(fā)展情況,并從工具性、資源性、遺產(chǎn)性、文明性角度分析了閩南方言在馬來西亞的影響與價值。結(jié)合近年來學界的華語觀從工具觀到資源觀、遺產(chǎn)觀、文明觀的演變(郭熙2024),我們認為對閩南方言的認識情況也大致如此。早期的閩南方言作為溝通工具以及認同工具在華人社會中使用,目前我們認識到海外閩南方言也具備很強的資源性和遺產(chǎn)性,作為經(jīng)濟資源、政治資源、文化資源存在于海外華人社會。此外,馬來西亞的閩南方言傳承相對理想,檳城等地作為福建文化的代表城市,在福建話的維護上相當成功。與閩南方言傳承相伴的是閩南文化(福建文化)的傳承,例如以閩南方言為載體的歌仔戲、童謠等。而這些都屬于廣義的文明范疇(郭熙2024)。海外閩南方言與海外華語一樣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文化韌性”(郭熙,雷朔2022),重視包括福建話在內(nèi)的方言資源及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于促進馬來西亞與閩南文化圈、華人文化圈及其經(jīng)濟圈的連接,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周邊國家如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的福建話也具備工具性、資源性、遺產(chǎn)性與文明性,將來可作為一條福建話鏈帶一并分析。
參考文獻
郭 熙 2003 《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會的語言生活》,《中國社會語言學》第1 期。
郭 熙 2017 《論祖語與祖語傳承》,《語言戰(zhàn)略研究》第3 期。
郭 熙 2024 《21 世紀以來的華語研究及理論演進》,《昆明學院學報》第1 期。
郭 熙,雷 朔 2022 《論海外華語的文化遺產(chǎn)價值和研究領(lǐng)域拓展》,《語言文字應用》第2 期。
洪麗芬 2009 《華語與馬來語的詞匯交流——馬來西亞文化融合的表現(xiàn)》,《東南亞研究》第1 期。
李現(xiàn)樂 2010 《語言資源與語言經(jīng)濟研究》,《經(jīng)濟問題》第9 期。
李宇明 2016 《全球華語大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麥留芳 1985 《方言群認同:早期新馬華人的分類法》,臺北:“中央”研究院。
湯志祥 2019 《試論馬來西亞華語詞匯系統(tǒng)及華語教學》,《全球華語》(Global Chinese)第2 期。
唐根基 2016 《印尼語中的漢語借詞研究》,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王曉梅 2006 《馬來西亞華語與方言的競爭》,載譚慧敏《漢語文走向世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創(chuàng)作室。
王曉梅 2012 《從〈正客音譯義木來由話〉與〈馬拉語粵音譯義〉看巴剎馬來語punya 的用法》,《學文》第1期。
王曉梅 2016 《雪隆潮人聚落的家庭語言規(guī)劃及潮州話語言活力研究》,《南洋學報》第70 卷。
王曉梅 2021 《多語背景下的馬來西亞語言規(guī)劃歷程與思考——語言價值的視角》,《語言戰(zhàn)略研究》第2 期。
王曉梅,祝家豐 2017 《印尼福建話的語言活力:以棉蘭和泗水為例》,《全球華語》第1 期。
王曉梅,鄒嘉彥 2006 《馬來西亞柔佛州客家人的語言轉(zhuǎn)用》,《中國社會語言學》第2 期。
吳文芯 2014 《馬來西亞“檳城福建話”特征詞研究》,《泉州師范學院學報》第1 期。
楊迎楹 2018 《多元接觸下的馬來西亞北部閩南語及其發(fā)展》,臺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楊迎楹 2019 《北馬福建話言語社區(qū)》,《中國語言戰(zhàn)略》第1 期。
曾 玲 2019 《新加坡宗鄉(xiāng)文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周長楫,周清海 2000 《新加坡閩南話概況》,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周凱琴 2010 《馬來西亞漢語和馬來語借詞相互滲透之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Asmah, H. O. 2004. The Encyclopedia of Malaysia: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Singapore: Editions Didier Millet.
Aye, K. K. 2006. Bazaar Malay: History, Grammar and Contact. Unpublished PhD Thesi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Bao, Z. M. amp; K. K. Aye. 2010. Bazaar Malay topics. Journal of 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s 25(1), 155?171.
……
(因版面不足,以下參考文獻從略,可在中國知網(wǎng)上閱讀、下載完整版)
責任編輯:魏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