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音樂創(chuàng)作時期與風格
德彪西生于1862年,死于1918年,是繼浪漫主義時期之后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作品朦朧細膩、縹緲輕柔,使人常與印象主義的繪畫聯(lián)系起來,被譽為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早期(1880年—1894年)德彪西深受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影響,特別是瓦格納的歌劇音樂。這一時期的作品,音樂風格還未呈現(xiàn)出明顯的特征。他通過大膽地創(chuàng)新和摸索,其音樂特點的雛形也逐步建立起來。代表作品有《貝加莫組曲》《牧神午后前奏曲》等。
中期(1894年—1905年)是德彪西音樂風格逐漸成熟的時期。德彪西在這一時期進一步擺脫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代表作品有《版畫集》《大?!返?。
晚期(1910年—1915年)德彪西在原有的創(chuàng)作方法上,大膽地吸收了當時各種主流樂派的音樂特點,使自己的音樂作品緊隨當時世界音樂的發(fā)展潮流。代表作品有《前奏曲》《意象集》等。
德彪西音樂的象征主義
德彪西音樂的風格常被歸納為印象主義,而在西方,也有不少音樂家和評論家認為德彪西是象征主義音樂家的代表。德彪西音樂風格的流派具有一定的爭議。
音樂色彩與象征主義文學的特點。德彪西作為20世紀法國著名的音樂作曲家,他的音樂深受當時法國主流藝術的影響。他所處的時代是象征主義文學興盛的時代,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大量產(chǎn)出,詩人們通過作品來表達自己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滿和對理想世界的渴望,以引發(fā)人們的思考。這些文學作品主要是通過象征、隱喻等方式,使詩歌具有朦朧感和神秘色彩。德彪西從中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試圖通過音樂來展現(xiàn)與詩歌文學相似的意境。用音樂的色彩營造出一種與之前音樂不一樣的效果——縹緲、模糊不定,這種特點與象征主義文學的特點有異曲同工之處。德彪西在為馬拉美演奏其根據(jù)馬拉美的詩作《牧神午后》創(chuàng)作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后,馬拉美回信說:“你對《牧神午后》的音樂創(chuàng)作,表明了音樂與我的詩詞沒有任何的不和諧;甚至更深刻地表達了那微妙、憂郁、豐滿的情感與光芒?!焙糜褑讨巍ず唺W布里也在與他的書信中寫道:“聽完之后他沉默了許久,然后說:‘我一點都沒有預料到會像這樣,是音樂把詩歌里的感受表達了出來,音樂營造了一種比視覺色彩更加溫暖的氛圍?!?/p>
德彪西大膽創(chuàng)新鋼琴演奏技法,用音樂來烘托氛圍,注重音樂色彩的描繪,將文學語言轉化成音樂語言,以音樂來展現(xiàn)象征主義文學藝術的特點,讓人們不再只是視覺藝術上的感受,而是結合了聽覺。
對象征主義文學的理解。德彪西對法國文學藝術中的文學作品非常感興趣。他有時會根據(jù)象征主義的文學作品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與象征主義文學詩人魏爾倫的交流,加深了他對象征主義文學的理解。他有不少音樂作品是從文學中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的,這些作品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同名文學的音樂作品,如馬拉美的《牧神的午后》、魏爾倫的《月光》;二是根據(jù)詩篇內容而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品,他經(jīng)常在他所閱讀的詩歌中探尋具有獨特意味的詩句,進而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如根據(jù)波德萊爾的詩歌《黃昏的和諧》創(chuàng)作了前奏曲《飄蕩在晚風中的聲音和香味》,這首前奏曲的標題更是直接選自該詩篇中的“聲音和馨香在暮靄中回蕩著”這句話。
德彪西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從文學中獲得美學體驗和創(chuàng)作思路。他將音樂和文學緊密聯(lián)系起來。
從象征主義文學中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德彪西音樂會被不少人歸為象征主義,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從文學中尋找創(chuàng)作手法。德彪西通過閱讀象征主義文學作品,從歌詞中尋找內涵、節(jié)奏、韻律等創(chuàng)作元素。比如前奏曲《飄蕩在晚風中的聲音和香味》這部作品采用四三拍的節(jié)奏,是典型圓舞曲風格的節(jié)奏特點。德彪西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正是波德萊爾《黃昏的和諧》詩中“憂郁的圓舞曲倦人的昏?!边@句話。
音樂與文學作為姊妹藝術,它們之間的藝術性是相通的。德彪西在其音樂上呈現(xiàn)出的虛幻的特點,正是將象征主義文學所描繪的意境通過聽覺的方式來展現(xiàn)的。樂評家阿諾德·惠特爾說:“德彪西感覺自己與馬拉美的聯(lián)系比與莫奈更緊密?!钡卤胛魉坪醺嗟貜鸟R拉美這位象征主義文學作家中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正是一首首象征主義的詩歌造就了德彪西音樂的特點和藝術欣賞性。
德彪西音樂的印象主義
德彪西作品鮮明的特點和作品中極具個人特色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其成為20世紀最杰出的音樂作曲家。他注重音樂所呈現(xiàn)出的聽覺感受和人們對音樂產(chǎn)生的瞬間印象。而其音樂風格的獨特性也與那個時代所流行的另一個流派——印象主義息息相關。
說到印象主義,我們會聯(lián)想到莫奈、梵高等人的繪畫作品。他們的作品注重“光”和“色彩”的變化,很多音樂家認為這與德彪西音樂所呈現(xiàn)出的“色彩”效果是一致的。德彪西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對“色彩”進行呈現(xiàn)的。
注重和聲的色彩。德彪西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受到許多前輩的影響,如瓦格納等。他不再采用傳統(tǒng)的和聲進行法則,使得音樂不再似古典時期的作品那樣中規(guī)中矩,而是更具有鮮明的音樂特點。德彪西喜歡在他的作品中營造一種氛圍,這種氛圍通過改變和聲的進行來完成。特別是在樂曲的結尾處,他會采取除主和弦之外的和弦作為終止和弦,如《焰火》的最后一小節(jié)以主和弦來結尾,打破原有的傳統(tǒng)曲式,使音樂呈現(xiàn)出一種焰火逝去、夜空中慢慢寂靜的情景,而非刻意強調焰火表演結束。
譜例1 《焰火》,結尾
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增減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和十一和弦等復雜和弦被廣泛使用。這些和弦在音響上所產(chǎn)生的效果不同于以往的三和弦,其“色彩”更加豐富和更具層次。如在《月光》中的第25~26小節(jié)中,德彪西運用了減小七和弦、九和弦,以及十一和弦進行連續(xù)的和弦連接,意在表現(xiàn)冉冉升起的月亮所散發(fā)出的光芒,同時與緊接著表現(xiàn)月亮高掛在潺潺湖水上的景象的段落進行銜接。
譜例2 《月光》,第25~26小節(jié)
這些復雜和弦如同畫師們手上的油畫顏料一般,德彪西經(jīng)過巧妙調色和繪畫,使其恰當?shù)乇煌吭诹诉@一幅幅具有獨特藝術欣賞性的珍品上,成為佳作。
從浪漫主義時期開始,半音化和聲的使用已經(jīng)很普遍了。德彪西對此也甚是喜歡。單單在他的24首前奏曲中,就有15首采用了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比如在《踏雪足跡》中,德彪西就是采用了半音化的和聲進行,使音樂產(chǎn)生了一種游移、模糊不定的狀態(tài),具有悲傷而冰涼的效果,營造出一種漫天白雪皚皚的場景。
譜例3 《踏雪足跡》,二度音程
在《游吟詩人》中,小二度音程的廣泛使用則使音調極具布魯斯風格。音樂充滿詼諧幽默,生動地呈現(xiàn)了美國音樂小丑邊演奏不同樂器邊做著滑稽動作的場景。
引入中古調式、五聲調式。德彪西算是少年成名的一位作曲家。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的期間,叛逆的性格使他對于傳統(tǒng)的西方調式并不感興趣,而是著迷于中古調式和東方的五聲調式。如《歐石楠》的主題就是采用東方的五聲調式進行創(chuàng)作的,其旋律采用的是bE宮調式,使這部作品給人以一種強烈的東方神韻的神秘色彩。
譜例4 《歐石楠》,第1~5小節(jié),主旋律
中古調式會使人覺得音樂變得莊嚴肅穆。德彪西在中古調式的運用上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他總能抓住調式的特點,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展現(xiàn)出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如《沉沒的教堂》中的第47~54小節(jié)。這里低聲部的#G持續(xù)保持,而旋律部分采用的是#G愛奧尼亞調式來進行描繪,進而烘托出教堂的沉寂和莊嚴。
譜例5 《沉沒的教堂》,第47~54小節(jié)
范圍廣泛的移調。在德彪西調式的運用中,除打破西方以往傳統(tǒng)大小調式,開始使用中古調式、五聲調式之外,還在作品中范圍廣泛地移調,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不同的色彩。如《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這部作品以bG五聲調式為主要的調式,同時在樂曲的進行中采用bE大調和bC大調,豐富了音樂的色彩,勾勒出一個披著亞麻色頭發(fā)、婀娜多姿的少女形象。
無調性音樂的使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了很多新的創(chuàng)作技法。無調性音樂就是其中一種,這種創(chuàng)作技法在勛伯格等人的影響下達到了成熟和頂峰。德彪西作為和他們處于同一時代的音樂家,也受到了影響。如在《西風所見》《帆》等作品中,德彪西采用無調性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音樂出現(xiàn)了一種令人難以琢磨的色彩。
全音音階的應用。從李斯特開始,全音音階開始被使用在創(chuàng)作之中。而開始被廣泛地運用開來,則可以說是由德彪西造就的。全音階的彈奏總能產(chǎn)生一種神秘的效果,可以說是其一種典型的作曲手法。如《枯萎的落葉》中的第21~24小節(jié),主旋律聲部就是采用全音音階,意在呈現(xiàn)秋風蕭瑟中秋葉逐漸枯萎的情境。
譜例6 《枯萎的落葉》,第21~24小節(jié)
除了主旋律,德彪西也會將全音音階用來烘托氛圍。如在《焰火》中,隨處可見德彪西運用將全音音階以六十四分音符的快速跑動,意在呈現(xiàn)焰火齊放的場景。
表情記號的標識。德彪西可以說是一位偉大的音樂繪畫大師,他的作品如同一幅幅生動寫實的油畫。他作品中強弱明顯的對比,如同是油畫中那些光線明暗對比。德彪西可以說是一位特別注重細節(jié)的大師,ppp,pp等音樂表情在他的樂譜中被廣泛地使用。而每個樂句所要呈現(xiàn)出的色彩、所要表達出的情感,德彪西都進行了標注。德彪西為了呈現(xiàn)出音樂色彩的獨特和細微差別,可謂是煞費苦心。
油畫般的音樂標題。除了在“色彩”方面的呈現(xiàn),德彪西也對他的作品給予了油畫色彩般的標題。他作品的標題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一是對某一時間、地點或者事物的描述。如《焰火》《沉沒的教堂》。
二是人物描述。如《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游唱詩人》。
三是自然因素。如《歐石楠》《枯葉》。
四是異國風情。如西班牙風格的《中斷的小夜曲》,希臘風格的《德爾曼舞女》,意大利風格的《帕斯比葉舞曲》。
五是來自印象派的繪畫作品。如交響組曲《夜曲》第二首《節(jié)日》,就是受到莫奈的《蒙托爾熱街的節(jié)日》影響而創(chuàng)作的。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德彪西運用他所擅長的方式表達著他對客觀事物的感受,這與印象主義繪畫的觀點是一致的:不再追求內心情感世界的表達,而是一種客觀的描述。
不得不說,德彪西是一位杰出的色彩繪畫大師。在20世紀各種新型音樂興起的時代,德彪西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成為那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他用他對于音樂的獨到見解,創(chuàng)作出色彩鮮明且豐富的作品。其音樂中的象征主義與象征主義文學息息相關。德彪西通過音樂的形式來呈現(xiàn)他對于文學的理解。同時,他又大膽嘗試,著力于音樂色彩的描繪,使他的音樂又具備了印象主義繪畫一般的效果。各種復雜和弦、全音音階、半音化和聲等的使用,使他的音樂產(chǎn)生了具備印象主義藝術的獨特色彩。他的音樂,可以說是象征主義與印象主義的結合,是其大膽嘗試下的產(chǎn)物,是一個時代獨特的藝術存在。
(作者單位:華光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