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疆遺留有大量珍貴的麻織物,在民豐尼雅遺址、洛浦山普拉墓、若羌樓蘭遺址、尉犁營盤遺址、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等均有各類麻織物和制品出土,麻纖維的科學認知在此類出土麻織物的價值挖掘中必不可少。文章總結(jié)不同種屬麻纖維截面形貌和紅外光譜特征,同時借助碳穩(wěn)定同位素技術開展了新疆尉犁營盤墓地出土魏晉時期云紋麻靴的麻織物材質(zhì)來源鑒別和織物特征研究。檢測結(jié)果表明,麻靴纖維樣品的截面形貌中有帶有中腔的圓形或變形的橢圓形,也有未含中腔的多邊形,符合羅布麻纖維的截面特征,同時麻靴織物纖維的同位素豐度比δ13C值與新疆羅布麻基本一致,認為此麻靴的平紋麻織物由羅布麻織造而成,其經(jīng)密22根/cm、緯密18根/cm,且經(jīng)線粗細不勻,如以升計算,約為十二升。碳穩(wěn)定同位素可作為出土麻織物的鑒別手段,能準確找出不同種屬麻纖維的δ13C值,為新疆大量出土麻織物的科學認知提供參考,為理清新疆及中國的麻紡織考古與發(fā)展脈絡提供考古實證。
關鍵詞:文物;麻織物;同位素;羅布麻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4.028
麻纖維是由植物莖稈韌皮部分形成的韌皮纖維,具有優(yōu)良的透氣性和吸濕性。目前的考古證據(jù)顯示,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不同品種的麻纖維織造而成的麻織物應用于古人的社會生活和生產(chǎn)中,并在商周、戰(zhàn)國、漢代等時期迅速發(fā)展。具有代表性的出土麻織物有距今4700多年浙江錢山漾出土的苧麻織物、河南青臺遺址出土的大麻(仰韶文化)、河北藁城臺西遺址出土的大麻(商代)、福建白巖洞出土的大麻和苧麻(商代)、山西倗國墓地出土的苧麻和大麻織物(西周)、長沙五里牌楚墓出土苧麻織物(戰(zhàn)國)、山東齊故城出土大麻織物(戰(zhàn)國)、湖南馬王堆出土的苧麻和大麻(漢代)等,凸顯了我國麻紡織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藝①。新疆地區(qū)出土的麻類織物極為豐富,在民豐尼雅遺址、洛浦山普拉墓、若羌樓蘭遺址、尉犁營盤遺址、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均有麻織物出土,其中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部分唐代麻織物上保存有墨書題款,指明麻布來源于內(nèi)地②。這些珍貴的麻織品書寫了新疆紡織技藝的發(fā)展與傳播歷史,彰顯了我國在中西方紡織文化交流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和文化輸出影響,本文所述的云紋麻靴就是一件代表之作。
麻纖維的品種、織造工藝是紡織服用性能的重要參數(shù),科學分析和認知麻織物特征對掌握麻紡織在歷史時間和空間上的發(fā)展特點具有重要意義。就目前考古證據(jù)和研究資料而言,出土麻纖維的品種仍以大麻和苧麻為主③,羅布麻及其出土織物研究未見報道。羅布麻是新疆區(qū)域特有的麻纖維,因大量種植于羅布泊沿岸而得名④。尉犁縣營盤墓地是羅布泊地區(qū)最大、文化內(nèi)涵最為豐富的墓葬群之一,文章以新疆尉犁營盤墓地出土的一雙魏晉時期云紋麻靴為例,研究其麻織物特征,論述新疆當?shù)芈榧徔椞攸c,為我國麻紡織的歷史傳播脈絡提供考古證據(jù)。
目前分析麻織物特征的主要方法為顯微形貌觀察和紅外光譜結(jié)構分析,不同麻纖維的縱向形貌相近,主要特征是橫節(jié)豎紋,纖維截面形貌有所差異⑤。面對古代出土文物,由于埋藏環(huán)境的影響,老化降解增加了常規(guī)鑒別方法的困難,降低了準確性。文章在上述兩種方法的基礎上,首次采用碳穩(wěn)定同位素分析云紋麻靴的麻纖維。與14C不同,13C和12C在自然界中是穩(wěn)定的碳同位素,因含具有穩(wěn)定結(jié)合性質(zhì)的質(zhì)子和中子而不會衰變,而且13C和12C與植物的成分和光合碳代謝密切相關。對于植物來說,這意味著隨著植物的生長,即使最終用于編織或食用,13C/12C的比例仍保持不變。因此可以通過13C/12C的比值確定古代遺跡中植物的種類甚至來源⑥。目前穩(wěn)定同位素已被應用于古代絲織品的鑒別與產(chǎn)地溯源,包括鍶同位素、碳氮穩(wěn)定同位素⑦,由于鍶同位素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結(jié)合團隊前期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同老化條件對絲織品文物的碳穩(wěn)定同位素變化影響有限⑧,文章通過碳穩(wěn)定同位素在云紋麻靴上的實踐應用,可為此類考古證據(jù)的科技分析提供參考。
1 文物特征
云紋麻靴于1989年出土于新疆尉犁營盤墓地,屬于魏晉時期珍貴遺存。靴子高38.5 cm,鞋底長24.5 cm,上半身最寬處寬8.5 cm,采用高腰設計(圖1),靴面使用麻布縫制,采用顏料在靴面上繪制黑、黃、藍色彩的云紋圖案(圖2),靴腰處有2根系帶,寬4.5 cm、長71 cm,材質(zhì)與靴面一致,通過交叉固定靴底與靴腰。靴底采用整塊牛皮與靴面縫合。靴內(nèi)整體使用1.86 mm厚的羊毛氈作為襯里。
2 測試方法
截面形貌:采用哈氏切片法制作切片,在生物顯微鏡(Zeiss Scope A1,德國蔡司公司)下進行截面觀察,采集400倍圖像。
紅外光譜:采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Continuμm,美國熱電Nicolet公司)測試麻纖維紅外光譜,光譜范圍650~4000 cm-1,測試掃描次數(shù)為64次,分辨率為8 cm-1。
碳穩(wěn)定同位素:采用同位素比質(zhì)譜儀(MAT-253,美國Thermo Fisher公司)和同位素-元素分析儀(FH2000 Thermo Fisher公司)測試麻纖維的13C/12C比值,儀器誤差為0.05‰。具體檢測過程為:將樣品封裝在錫杯中,在氦氣吹掃流量200 mL/min的條件下,利用燃燒爐中960 ℃高溫環(huán)境,將樣品中的碳元素轉(zhuǎn)化為純凈的CO2,在50 ℃恒溫條件下,經(jīng)由氣相色譜柱、Conflo IV型稀釋儀、同位素比質(zhì)譜儀進行13C和12C檢測,選用國際標準參考V-PDB對樣品的測試結(jié)果進行校正,通過以下計算公式得到δ13C。
3 結(jié)果討論
3.1 截面形貌
不同品種麻纖維的縱向形貌的橫節(jié)豎紋較為相近,不易區(qū)分鑒別,但可以根據(jù)截面形貌進行初步判斷(圖3)。如亞麻為圓形或扁圓形,有中腔;劍麻為不規(guī)則多邊形,中腔較大;大麻為不規(guī)則圓形或多角形,中腔少;黃麻為帶有圓形中腔的多角形,并以細胞間質(zhì)相黏結(jié);苧麻為腰圓形,有中腔,腔壁有輻射狀裂紋;羅布麻為帶有中腔的圓形或橢圓形,并混有未含中腔的多邊形。麻靴纖維樣品的截面形貌中有帶中腔的圓形或變形的橢圓形,同時也有未含中腔的多邊形,這與羅布麻的特征相近,但由于埋藏環(huán)境影響,云紋麻靴的麻纖維已發(fā)生老化,纖維中腔塌陷,并伴有破損。
3.2 紅外光譜
麻類纖維的物質(zhì)組成主要有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zhì)素、果膠、脂蠟質(zhì)等物質(zhì)。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由于麻的品種不同,其各種物質(zhì)的含量也有所不同。從麻靴織物纖維與羅布麻的紅外光譜圖比較可知(圖4),麻靴織物纖維與羅布麻纖維的紅外光譜在以下特征吸收峰位置均一致,包括3313 cm-1處的O-H伸縮振動吸收,2901 cm-1處的-CH、-CH2的伸縮振動;2850 cm-1處的亞甲基-CH2對稱伸縮;1428 cm-1的苯環(huán)骨架振動結(jié)合C-H在面內(nèi)彎曲振動;1371 cm-1的脂肪族特征化合物中的-CH的彎曲變形振動;1318 cm-1的木質(zhì)素O-H彎曲振動;1281 cm-1的C-O的伸縮振動;1235 cm-1的C-C、C-O、C=O伸縮振動重疊;1109 cm-11和1056 cm-1的纖維素中葡萄糖環(huán)的C-O醚鍵伸縮振動;898 cm-1的β-(1,4)-糖苷鍵振動。
將不同麻纖維的紅外光譜進行二階求導,發(fā)現(xiàn)不同麻纖維的紅外光譜二階求導后的吸收峰位置相對接近(圖5),很難通過吸收峰位置區(qū)分麻纖維品種,所以根據(jù)其組分含量的不同,選取可以反映分子結(jié)構穩(wěn)定性的C-H、C-H2、C-O、C-C鍵的2900 cm-1、2850 cm-1、1281 cm-1、1235 cm-1吸收峰值進行2900 cm-1/2850 cm-1和1281 cm-1/1235 cm-1的峰高比值計算,獲得驗證麻靴織物纖維紅外光譜的指紋指向,如表1所示,麻靴織物纖維的2個峰高比值均與羅布麻最為相近,判斷其纖維應該為羅布麻纖維。
3.3 δ13C值
根據(jù)前文所述麻纖維橫截面形貌和紅外光譜,不同麻纖維確略微有差異但不明顯,同時考慮麻靴文物老化、纖維中腔塌陷等問題,故采用了碳穩(wěn)定同位素技術進行進一步驗證麻靴織物的纖維材質(zhì)。其基本原理是將待測樣品轉(zhuǎn)化成二氧化碳氣體,在離子源中將氣體分子離子化,離子化氣體進入質(zhì)量分析器,根據(jù)電磁學原理,帶電分子由于質(zhì)荷比的不同得到分離,檢測器接收不同質(zhì)荷比的離子束,信號加以放大和記錄⑨。根據(jù)穩(wěn)定碳同位素檢測結(jié)果表明(表2),織物纖維的同位素豐度比δ13C值(-24.50‰±0.4‰)與新疆羅布麻的δ13C值(-24.30‰±0.3‰)基本一致,與其他品種有顯著差異,差值均超過3‰,包括亞麻(-28.40‰±0.1‰)、苧麻(-27.00‰±0.03‰)、大麻(-28.5‰±0.1‰)、黃麻(-27.6‰±0.3‰)、劍麻(-12.70‰±0.2‰)。因此,麻靴織物纖維是新疆的羅布麻纖維。
新疆羅布麻的主要特征:莖直立,多分枝;葉對生,葉片橢圓狀披針形或卵圓狀披針形;花冠鐘狀,粉紅色;蓇熒果雙生,下垂,長角狀;種子有毛⑩(圖6),其分子結(jié)構緊密、結(jié)晶度高,纖維中腔保證了面料的吸濕透氣性,質(zhì)地堅韌,纖維斷裂強力較好,具有一定抗菌性,是一種優(yōu)質(zhì)的麻類纖維。采用羅布麻制作而成的云紋麻靴應不是特例,因為羅布麻曾在新疆羅布平原大量出現(xiàn),并用于生產(chǎn)生活中,如距今3800多年的孔雀河古墓就出土了使用羅布麻的莖、稈編織的日用器物k。
3.4 組織結(jié)構
漢代麻紡織技藝發(fā)展迅速,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經(jīng)密為43.6根/cm、緯密為37.1根/cm的苧麻細麻布,湖北曾侯乙墓經(jīng)密為34根/cm、緯密為24根/cm的大麻細麻布l。這雙靴的靴面與系帶均采用經(jīng)密22根/cm、緯密18根/cm的平紋麻布制作而成,且經(jīng)線有粗細不均的現(xiàn)象(圖7)。與上述細麻布相比,云紋麻靴采用的麻纖維仍屬于粗麻布,如以升計算,約為十二升,還未達到《禮記·雜記上》所述“朝服十五升”的精細程度。
4 結(jié)論
針對出土麻纖維的種屬鑒別,可借助不同種屬的麻纖維截面形貌、紅外光譜和碳穩(wěn)定同位素技術進行比對區(qū)分,文章?lián)岁U明了羅布麻為新疆營盤墓地出土云紋麻靴的麻織物材質(zhì)來源。新疆出土麻織物實物豐富,大多是絲綢之路開通后的珍貴遺留,反映了中西方、內(nèi)地與新疆的紡織文化交流與傳播。碳穩(wěn)定同位素作為植物示蹤的重要手段,可應用于此類出土麻織物的鑒別,以逐漸梳理新疆及中國的麻紡織考古與發(fā)展脈絡。
注釋
①張松林,高漢玉.滎陽青臺遺址出土絲麻織品觀察與研究[J].中原文物,1999(3):10-16;高漢玉,王任曹,陳云昌.臺西村商代遺址出土的紡織品[J].文物,1979(6):44-48;周旸.丹漆紗和素麻:臨淄齊故城出土紡織品的一些認識[J].絲綢,2015,52(8):12-15;夏添,王鴻博,崔榮榮.楚墓出土麻、絹織物工藝特征[J].服裝學報,2020,5(4):334-344.
②尚衍斌.關于新疆古代衣著質(zhì)料的初步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1):57-64;王炳華.新疆農(nóng)業(yè)考古概述[J].農(nóng)業(yè)考古,1983(1):102-117,2.
③宋建忠,南普恒.西周倗國墓地出土紡織品的科學分析[J].文物,2012(3):79-86.
④肖正春,張衛(wèi)明.我國古代對羅布麻的稱謂及研究考[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6,35(3):55-57.
⑤張光霞,郭榮幸.使用不同顯微鏡對常見麻纖維定性鑒別的研究[J].中國纖檢,2018(6):88-91.
⑥CARNAP BORNLEIM C V,NOSCH M L,GRUPE G,et al.Stable strontium isotopic ratios from archaeological organic remains from the Thorsberg peat bog[J].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 Rcm,2010,21(9):1541-1545;KNALLERR,STROEBELE F.The heritage of Tang Dynasty textiles from the Famen Temple,Shaanxi,China:Technological and stable isotope studies[J].Studies in Conservation,2014(59):62-65.
⑦FREIK M,BERGHEIR F.Removal of natural organic dyes from wool-implications for ancient textile provenance studies[J].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0,37(9):2136-2145.
⑧韓麗華,彭志勤,周旸,等.老化蠶絲纖維形貌結(jié)構和輕穩(wěn)定同位素比值變化的觀測分析[J].蠶業(yè)科學,2018,44(3):413-418.
⑨SZAK P,MILLAIRE J F,WHITE C D,et al.Stable isotope sourcing of wool from textiles at pacatnamu[J].Archaeometry,2018,60(3):612-627.
⑩張衛(wèi)明,肖正春,張廣倫,等.新疆羅布麻生態(tài)類型及其纖維品質(zhì)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6(4):33-37.
k劉輝.孔雀河畔話古今[J].新疆地方志,2012(1):56-58.
l侯詠梅.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麻紡織品[J].中國麻業(yè)科學,198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