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故事起源于唐宋時期,學(xué)界目前普遍認為唐末《博異志》中的文言小說《李黃》是白蛇傳故事的雛形。如果從《李黃》開始算起的話,白蛇傳故事的發(fā)展迄今已經(jīng)有一千余年了。在這千余年中,白蛇傳故事從最初的一個簡單蛇女故事,逐步演變?yōu)橐粋€豐富復(fù)雜的經(jīng)典民間故事。
縱觀千余年來的蛇女故事,我們可以將之分為三種類型,即唐宋時期的早期蛇女故事、宋元時期的白蛇傳型故事、明清時期的白蛇傳故事。早期蛇女故事中的核心人物角色只有兩個,即蛇女和男子,這類故事有《衡州司戶妻》《濟南王生》《姜五郎二女子》《凈居巖蛟》《王真妻》《老蛟》《李黃》《孫知縣妻》《楊戩二怪》等。
白蛇傳型故事相比于早期蛇女故事主要是多了一個“得道者”角色,“得道者”的出場意味著宗教力量正式介入到蛇女故事中,他的出場改變了蛇女故事中原有的兩個核心人物的命運,在根本上改變了蛇女故事的主題。白蛇傳型故事具備了后世白蛇傳故事中的三個核心人物角色,即蛇女、男子和得道者,這三者之間存在著相互克制的圓環(huán)式人物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但白蛇傳型故事中的蛇女都無名無姓,不被稱為“白娘子”,故還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白蛇傳故事。
在白蛇傳型故事中,如《夷堅志》中的《錢炎書生》《歷陽麗人》以及白話小說《西湖三塔記》,其中的“得道者”無一例外都是道士的形象。在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中,得道者才搖身一變,成了“佛法無邊”之象征的法海和尚。得道者從道士向和尚的演變,不僅只是宗教身份的轉(zhuǎn)變,還在主題傾向上完成了從“道教化”向“佛教化”的轉(zhuǎn)變。
如果仔細梳理《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中許宣與佛寺或佛教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幾乎可以得出結(jié)論:《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在性質(zhì)上偏于一部佛教通俗文學(xué)。之后黃圖珌的《雷峰塔》中增加了基于因果業(yè)報邏輯的“宿緣說”,更加深了白蛇傳故事的佛教文學(xué)性質(zhì)。這兩部佛教文學(xué)色彩相當濃厚的作品中,法海的形象較為正面,屬于“除妖衛(wèi)道”的得道高僧形象。
之所以有這樣的形象,其實主要得益于許宣的膽小怯懦和薄情寡義,因為正是在許宣的強烈懇求下,法海才答應(yīng)付缽助其收妖。在《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中正式收妖之人,正是許宣。在收妖合缽一事上,許宣無疑充當了一個負心寡義的“薄幸郎”。而相對來說,法海的形象則顯得較為正面,他的所作所為均是出于利他的動機,并無私心。
法海唯一值得指摘的地方,是對白青二妖的懲罰過重:所謂“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這基本上等于是判了死刑。而無論是在馮本還是黃本中,白娘子的形象都較為人性化,其雖屬妖類但并未害人,作為妻子也恪守為妻之道,對丈夫可謂有情有義,所以其形象惹人同情。而法海和許宣聯(lián)手對其的“永鎮(zhèn)”,無疑顯出了這兩位男子的冷酷絕情。
許宣固然難逃“薄幸郎”之名,法海在這一事件中也顯得冷酷無情??偟膩砜矗T本和黃本中的法海形象,總體上雖算得上一位頗為正面的人士,行為處事均恪守其除妖衛(wèi)道的職責(zé),本無可詬病,但將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的做法顯出了其不近人情的一面。
隨著白娘子形象的“仙化”和許宣形象的正面化,法海的形象開始變得復(fù)雜,其負面性格甚至是惹人憎惡的一面開始突出?!袄鎴@本”《雷峰塔》中首次出現(xiàn)的“水斗”一出,法海冷酷絕情的一面可謂達到巔峰。按照劇作家阿英先生的敘錄,白娘子苦苦哀求,法海置之不理;白娘子與護法神斗,斗后再求,法海還不理,如此一來二去,白娘子終被激怒,遂水漫金山。這一情節(jié)中白娘子索夫的行為是符合人情事理的,就如白娘子逼問法海的話—“你拆散人家夫妻,天理何在?”
法??哿粼S宣的做法,在人道倫常的意義上確實不合情理。因為雖然人妖殊途,但既已結(jié)成夫妻,且恩愛有加,何必棒打鴛鴦,非要拆散不可呢?法海的冷酷無情雖在“永鎮(zhèn)雷峰塔”情節(jié)中已經(jīng)顯現(xiàn),但在“水斗”情節(jié)中顯現(xiàn)得最為淋漓盡致。
在1809年的彈詞《繡像義妖傳》中,作者給法海的冷酷無情找了一個理由—法海曾在峨眉山修行,其內(nèi)丹舍利被白蛇偷吃,致使其數(shù)百年道果付諸東流。這樣一段仇怨的添加,為“水斗”情節(jié)中法海的冷酷無情找到了一個合理借口,原來他是為了報復(fù)當年的偷丹之恨。
法?!鞍舸蝤x鴦”的真相,原來有著個人的私怨在里面。這樣一個基于因果業(yè)報邏輯的情節(jié)設(shè)計,也較妥當?shù)亟忉屃藶楹畏ê?zhí)意要拆散這對夫妻—當白娘子產(chǎn)下兒子,法海等滿月后收妖,但苦于許白二人夫妻情深,許仙很可能不會應(yīng)允,于是法海便使計去攪擾許仙,離間二人的感情。如此執(zhí)著于“棒打鴛鴦”,如此干犯倫常、壞人姻緣的法海,其不近人情的一面由此可見一斑。
但在《雷峰塔奇?zhèn)鳌返氖昭退?zhèn)情節(jié)中,法海似乎又回到了得道高僧的面向。彼時的他雖然仍顯冷酷,但卻是在盡忠職守,白蛇妖因為水漫金山犯下天條,理當收塔治罪。但缽收白蛇之后,在許仙跪求之下,法海許諾他雷峰塔前夫妻可再見一面,刻薄無情的法海此時有了些人情味了。
而對白娘子的懲罰,之前的“永鎮(zhèn)雷峰塔”也改成了“暫鎮(zhèn)雷峰塔”,法海承諾只要白氏修心養(yǎng)性,待兒子成名祭塔之日,便可出塔飛升。許士麟得中狀元后,于塔前祭母,法海果然兌現(xiàn)諾言,以佛旨之名釋放了白娘子,并度其白日飛升,助白娘子修成了正果。此時的法海,刻薄無情的形象已然褪去,一位忠實執(zhí)行佛旨的有道高僧形象回歸了。
在民國時期刊行的《白蛇全傳》以及1992年的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法海的形象可謂完全繼承了《雷峰塔奇?zhèn)鳌分械娜宋镌O(shè)計,并無多少變化:在冷酷無情之余,也有濃濃的人情味,有道高僧的一面體現(xiàn)得較為鮮明。
總之,在縱貫上千年的白蛇傳型故事和明清的白蛇傳故事中,“得道者”的形象最開始都是道士,主要的職能是除妖衛(wèi)道,性情上偏于理性冷酷。到了明清時期的一系列白蛇傳故事,尤其是清代中期的《雷峰塔奇?zhèn)鳌分?,法海和尚的形象開始變得豐滿,在以“除妖衛(wèi)道”為業(yè)的冷酷面孔之余,有道高僧的形象也開始回歸和突顯。
法海和尚的這些性格特質(zhì),幾乎全部被后世的白蛇傳故事繼承。法海的“善惡兼?zhèn)洹钡膹?fù)雜性格特點,到了清代中期可以說已經(jīng)定型了,后世的諸多改編版白蛇傳故事,在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再難有大的突破。相比較而言,其他核心人物角色,如白娘子,就一直被不同時代的文化精神持續(xù)性地改造,甚至連原先一個無足輕重的“配角”,青蛇精(或青魚精)幻化的小青,也后來居上,成為諸多當代版白蛇傳故事中的重要角色,甚至是主角。
法海和尚之性格形象的定型化或刻板化,或許跟他本身的身份脫不了干系,畢竟和尚本身在大眾眼里都有著極其相似的形象氣度和行為做派。法海和尚從身份上講,更像是一個“文化符號”,他在故事中主要是充當佛教或佛法的“形象代言人”,象征著佛教的教義或價值觀,因此很難有太多的個性化性情。這或許是這個角色在性情塑造上一直難有大的突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