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題式閱讀教學的核心在于“主題”的選擇,關鍵是精心挑選文本,實施情境化教學、融合數字技術、合理運用學習支架、注重“教—學—評”一體化等策略能有效保障預期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主題式閱讀" 主題選擇" 文本挑選" 教學設計
主題式閱讀教學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旨在通過圍繞某一主題,整合多種文本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從而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和人文素養(yǎng)。下面我將就初中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策略分享一些個人的初步見解。
一、主題選擇
主題式閱讀教學的核心在于“主題”的選擇。一個好的主題猶如一盞明燈,不僅照亮學生的閱讀之旅,更能點燃他們探索未知的激情。主題確定首先要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興趣愛好緊密相關的主題,如“成長的故事”“自然與環(huán)?!钡?,引起學生的共鳴。其次,可選擇與社會熱點緊密相連的話題,諸如“科技如何重塑生活”“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等,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同時還要注重文化傳承,選取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主題,如“古詩詞鑒賞”“中華傳統(tǒng)美德”等,弘揚民族文化。比如九上第四單元、八上第三單元《唐詩五首》、七上第二單元可分別確定主題為“走進小說世界,傾聽少年心聲”“山水間的文采風華”“人間最美是親情”。這些都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主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文本挑選
圍繞選定的主題,精心挑選閱讀文本是關鍵。文本的選擇既可以是同一單元的課文整合,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與主題相關的其他單元的內容,甚至還可以跨年級或從課外進行選擇。例如,可將八上第二單元四篇課文《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列夫·托爾斯泰》《美麗的顏色》確定一個主題——“‘時光罅隙’人物博物館”,我們也可將《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與七上的《秋天的懷念》相結合,共同構成“照亮生命的人”這一主題,還可選擇《回憶我的母親》《秋天的懷念》《背影》確定主題為“親情大告白”。但是不管如何選擇,要確保所選文本在主題、風格、人物、情節(jié)等方面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便于學生比較分析和綜合理解。要根據文本難度和學生閱讀能力,合理安排閱讀材料的難易順序,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挑戰(zhàn)中成長。
三、教學設計
在確定主題、精心選擇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是實現預期目標的保障。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需緊密圍繞主題和文本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確保各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連,形成循序漸進、逐步提升的教學流程。教學活動中,需警惕過分追求形式新穎而忽略語文課本質特征的現象。以下是筆者嘗試后總結的幾點策略。
(一)實施情境化教學,滿足學生需求
新課標指出:學習情境的設置要符合核心素養(yǎng)整體提升和螺旋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語文學習情境源于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服務于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比如筆者整合了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三篇課文,即《三峽》《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以“心動神移繪美景,校園大使我爭先”作為教學主題,設計“聲情并茂誦美文”“咬文嚼字懂文意”“尋蹤訪跡賞美景”“感同身受悟美情”“妙筆生花繪美景”等環(huán)節(jié)。這樣的設計改變了傳統(tǒng)單篇講授的教學模式,實現以“大任務”為驅動,一貫到底的主題式教學,滿足學生的需求,各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連,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鏈條。教學重心已從傳統(tǒng)的知識講解轉變?yōu)閷W生綜合能力的重點培養(yǎng)。通過整合課內外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不僅顯著提升了教學效率,還讓學生在更為廣闊的知識領域中學習成長,從而有效促進了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融合數字技術,實現課堂高效
數字化技術對學生閱讀和表達交流帶來的影響非常深刻,把握數字化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趨勢,充分發(fā)揮數字化技術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價值和功用勢在必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科學融入多樣化的數字化技術手段,以促進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例如,通過播放視頻創(chuàng)設意境,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開展趣味活動,提升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利用倒計時工具,給學生適度的緊迫感,增強他們的學習專注度,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通過拍照上傳學生作品,展示他們的成果,以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和學習動力??傊?,數字技術的巧妙融合,不僅契合學生特性與需求,更讓教學呈現出多元化與生動性,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參與度與積極性,從而構建高效課堂,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三)合理運用學習支架,促進自主學習
學習支架是基于目標和學情,為達成學習目標而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賦予學生學習梯度和輔助的一種課堂學習活動載體。我們常用的支架形式有范例式、表格式、填空式等。填空式設計讓內容更為精簡;表格式能將文本中的人物、事件、狀態(tài)等多元要素,通過精準圈畫關鍵詞匯與短語,實現歸納、對比與梳理,使其條理清晰,一目了然;運用范例式來品析句子,如“我最喜歡的句子是________,它運用了________(修辭手法),________寫出了________”,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體現了由“扶”到“放”的學習過程??傊?,合理運用學習支架,不僅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更能細致入微地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在知識與能力同步提升的道路上,搭建起一座堅實的橋梁,引領課堂教學步入“以學定教”的新紀元。
(四)注重“教—學—評”一體化,優(yōu)化教學評價
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主渠道。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習積極性。許多教師已積極嘗試運用“教—學—評”一體化模式,通過評價先行的方式,引導學生從結果回溯過程,站在學習終點回望起點,從而主動審視并反思自身的學習歷程與成效。量化評價表的設計應緊密圍繞教學目標與重難點,確保直觀且科學,同時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運用。在自評、組評、師評過程中,均應嚴格遵循既定標準,以確保評價的客觀性與公正性,從而有效避免評價流于形式。
主題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的本質是點燃火焰,而非灌滿瓶子。讓我們持續(xù)學習,勇于探索,靈活運用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潛能,融入人文關懷,與學生并肩成長,共創(chuàng)美好閱讀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