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yōu)化收入分配格局是我國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本文采用2011 ~ 2022 年滬深A 股上市公司數據, 實證考察投資者關注對我國上市公司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研究發(fā)現, 投資者關注對上市公司勞動收入份額具有顯著的提升效應, 主要影響機制為治理效應、 迎合效應與信息效應三種渠道。異質性分析發(fā)現, 投資者關注對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在勞動密集度高、 位于壟斷程度高行業(yè)以及處于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高省份的上市公司中更為顯著。本文的研究成果可為深刻理解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 投資者關注對于完善社會財富分配、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而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啟示。
【關鍵詞】投資者關注;勞動收入份額;信息效應;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 F244.2;F275.5"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5)05-0034-6
一、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笆奈濉币?guī)劃中也提出, 保障低收入勞動者合理分享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果對于高質量發(fā)展、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戰(zhàn)略意義?!丁笆奈濉本蜆I(yè)促進規(guī)劃》中指出, “合理增加勞動報酬,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為完善社會財富分配、 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 已成為增進民生福祉、 促進社會公平的潛在驅動力, 是加快構建優(yōu)化收入分配最終格局的內在要求和關鍵因素。
收入分配更多地體現為區(qū)域間、 城鄉(xiāng)間與人力資源間的財富分配, 其微觀基礎表現為企業(yè)內勞動力所占收入份額比重。在數字經濟發(fā)展不斷深化的背景下, 人口紅利逐步消失(楊源源等,2024), 勞動報酬的分配不僅關乎人力資本配置優(yōu)化, 更關乎勞動者的就業(yè)方向。因此, 在繼續(xù)做大“蛋糕”的同時, 用心分好“蛋糕”, 鼓勵企業(yè)提高勞動者報酬比重, 提升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 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而影響勞動者就業(yè)的重要途徑?;诖?, 提高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并完善要素收入分配, 最終優(yōu)化收入分配格局, 已經成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
圍繞勞動收入份額, 已有研究主要基于偏向型技術進步、 制度和市場結構以及企業(yè)經營等角度探討其影響因素。而對于企業(yè)內部資本要素與勞動力要素間的收入分配, 資本市場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楊膨宇等,2024)。隨著數字經濟日益發(fā)展, 投資者“發(fā)聲”成本更低, 且具有傳染性與持續(xù)性, 由于我國個體投資者的規(guī)模占比最大, 且具有獨特的“二八結構”, 即個體投資者占比達80%, 我國個體投資者關注在數字經濟時代無疑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度與較廣的輻射范圍。然而, 現有學者尚未基于資本市場中投資者關注視角考察勞動收入份額, 也尚未形成相對明確的結論, 無法全面闡述勞動收入份額的成因。因此, 厘清資本市場中投資者關注能否對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產生影響, 以及二者之間存在何種影響機制, 不僅有助于充分評估資本市場與勞動力市場之間的鏈接, 研究結論也可以為優(yōu)化要素收入分配以及進一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經驗證據。
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以 2011 ~ 2022 年我國滬深A 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 實證考察投資者關注能否引致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的提升效應, 并探究其背后的深層次邏輯。研究發(fā)現, 投資者關注對上市公司勞動收入份額具有顯著的提升效應。這一結論經過更換衡量指標、 傾向得分匹配法等一系列穩(wěn)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機制檢驗表明, 投資者關注通過治理效應、 迎合效應與信息效應三方面渠道對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產生影響。異質性分析發(fā)現, 投資者關注對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在勞動密集度高、 位于壟斷程度高行業(yè)以及處于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高省份的上市公司中更為顯著。
與已有研究相比, 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區(qū)別于已有文獻基于資本市場表現、 策略性信息披露以及企業(yè)行為規(guī)范性等角度考察投資者關注的經濟后果, 本文從數字經濟時代收入分配的視角拓展了資本市場中機構投資者的微觀經濟后果相關研究, 將資本市場與勞動力市場相互鏈接, 不僅是對資本市場中投資者關注領域文獻的有益補充, 也為深刻理解數字化背景下勞動力收入分配提供了來自中國情境的經驗證據。在研究內容方面, 本文從治理效應、 迎合效應與信息效應三種渠道探索資本市場中投資者關注如何提升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谖写砝碚?、 有效監(jiān)督假說與市場壓力理論, 本文深入探究投資者關注對代理成本的抑制效應、 對市場壓力的迎合效應與對勞動力議價能力的提升效應, 剖析了資本市場中投資者關注與勞動力收入分配之間的理論聯(lián)系, 研究結論為理解投資者關注如何影響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提供了一定參考價值, 有助于深刻理解資本市場與勞動力市場間的關系, 為我國持續(xù)推進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化、 保障資本市場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提供參考價值。
二、 文獻回顧、 理論分析與假設提出
(一) 文獻回顧
關于勞動收入份額影響因素的研究, 可劃分為資本要素與勞動要素之間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的產業(yè)效應、 生產要素流動方向的結構效應以及工資增長率與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的權衡結果三種。具體地, 已有文獻從偏向型技術進步、 制度和市場結構以及企業(yè)經營等多個視角進行探討。
基于偏向型技術進步視角, 其如何影響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并未形成一致的研究結論。一方面, 鄭江淮和荊晶(2021)指出, 2011 年前中國工業(yè)行業(yè)技術進步相對提高了資本的技術效率以及邊際產出, 而2011 年以后技術進步由資本偏向轉變?yōu)閯趧悠颍?致使中國勞動收入份額產生U 型演變。另一方面, 柏培文和王亞文(2023)認為, 我國細分行業(yè)的技術進步偏向于資本和高技能勞動, 且技術進步增加了資本與高技能勞動收入份額, 而減少了中低技能勞動收入份額。Acemoglu和Restrepo(2022)指出, 技術進步方向由要素稟賦結構內生決定, 是價格效應與規(guī)模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基于制度和市場結構視角, 不同學者從資本制度、 勞動力制度與市場效率角度研究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因素。杜鵬程等(2021)發(fā)現, 稅收征管能夠改變資本相對成本, 顯著提升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此外, 施新政等(2019)指出, 資本市場配置效率是抑制我國上市公司勞動收入份額的重要因素?;谄髽I(yè)經營視角, 羅明津和鐵瑛(2021)的研究表明, 企業(yè)金融化能夠實現工資水平的盈利溢出效應與對勞動生產率的技術抑制效應, 繼而提升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其他學者(陸雪琴和田磊,2020;馬慧等,2023;薛龍和艾世杰,2024;王希元等,2023)基于勞動力議價能力、 信息不對稱與企業(yè)規(guī)模分化等角度研究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因素。
然而, 目前鮮有文獻確切地將資本市場內部投資者關注與我國上市公司勞動收入份額聯(lián)系起來, 因此研究存在進一步深化的必要。本文基于治理效應、 迎合效應與信息效應視角探索資本市場中投資者關注我中國上市公司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效應, 有助于深化對勞動收入份額驅動因素的微觀解釋, 為理解資本市場與勞動力市場間的相互滲透與鏈接提供新的證據。
(二) 理論分析與假設提出
在經典的委托代理理論框架下, 上市公司內部管理者(代理人)與投資者(委托人)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對稱, 投資者處于信息劣勢一方, 且我國個體投資者占比較大, 產生的羊群效應現象較普遍, 往往會在極大程度上產生市場失靈問題。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與數字經濟時代下信息交互方式的嬗變, 信息發(fā)布方式與交流方式產生根本性變革, 個體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逐漸呈現出多樣性、 及時性、 靈活性與開放性, 且數字互動平臺兼具社交媒體屬性, 其鏈式傳播特性使信息更加多元化。在完美市場中, 資本要素與勞動力要素的邊際產出效率決定要素間收入分配, 根據二者邊際產出之比與邊際價格之比相等的條件, 以確定最優(yōu)要素組合。而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 信息不對稱致使企業(yè)存在一定程度的融資約束, 使得企業(yè)內部的資本要素具有有限性, 由此, 資本要素除其自身的原有邊際收益外, 額外具備一定的抵押價值, 因而打破了原有的資本要素與勞動力要素邊際產出之比與邊際價格之比相等的條件, 繼而提高了企業(yè)采用資本要素的比例, 勞動收入份額相對降低。
投資者關注在一定程度上能為企業(yè)帶來股權融資, 在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減緩融資約束, 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資本的邊際收益率, 提升勞動收入份額。特別地, 在數字經濟時代下, 數字互動平臺在較大程度上能夠促進投資者與上市公司內部人之間的互動, 同時亦能促進異質性個體投資者間的交流與信息共享, 強化投資者的影響力, 通過信息的鏈式傳播發(fā)揮媒體、 分析師以及監(jiān)管機構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監(jiān)督效能, 不僅能夠直接抑制公司內部代理成本, 削弱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機會主義動機, 亦能促成外部投資者的群體智慧凝結, 其信息集聚效應無疑能夠助推上市公司內部治理水平的提升, 勞動者的訴求更易被發(fā)現與滿足, 進一步提升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本文將該影響機制稱為治理效應。
基于個體投資者的有限理性, 其對上市公司的短期業(yè)績表現較為敏感, 考慮到我國個體投資者規(guī)模占比最大, 極易產生羊群效應, 且在企業(yè)聲譽方面尤其凸顯。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 企業(yè)聲譽具有一定程度的暈輪效應, 而企業(yè)聲譽受損則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 致使企業(yè)陷入聲譽受損與發(fā)展受限的雙重困境。由此, 上市公司往往會出于迎合聲譽壓力而提高勞動收入份額。進一步地, 數字經濟時代的信息開放性與廣泛性致使監(jiān)管機構與企業(yè)間信息壁壘被打破, 形成的監(jiān)管壓力促使上市公司管理者嚴格遵守法規(guī), 提高勞動力收入份額以提升其社會形象, 迎合市場監(jiān)管壓力。本文將該影響機制稱為迎合效應。
根據市場供求理論, 投資者關注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 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不完全市場的信息壁壘, 勞動力的供給方與需求方間信息更為透明, 工會作為勞資談判的代表, 其議價能力的增強可能驅使公司管理層與員工進行更積極的工資談判, 導致工資水平的提升。這種提升可進一步影響員工的勞動收入份額, 即工資在公司總收入中所占比例提高。在這一過程中, 工會的議價能力不僅影響著公司內部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系, 也反映了勞動力議價能力的提升?;谏鲜鲞壿?, 投資者對工會議價能力的關注進一步促使公司內部勞動力議價能力的增強, 進而推動工資水平的提高, 最終體現為上市公司內部勞動收入份額的提高。本文將該影響機制稱為信息效應。
由此, 本文提出H: 投資者關注通過發(fā)揮治理效應、 迎合效應與信息效應提升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
三、 研究設計
(一)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1 ~ 2022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 并對樣本進行以下篩選和處理: 按照中國證監(jiān)會《上市公司行業(yè)分類指引》(2012年修訂)剔除金融業(yè)上市公司; 剔除ST、 ?ST類上市公司; 剔除資不抵債的上市公司; 剔除存在主要變量缺失的上市公司樣本。本文在回歸中對所有連續(xù)變量進行了上下1%的縮尾處理以避免極端值的影響。最終共獲得3525家上市公司的39559個觀測值。在數據來源上, 本文所選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均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 投資者數據來源于百度搜索指數??紤]到百度指數自2011年1月起才開始提供“移動端+PC端”的整體搜索指數, 因此將樣本研究區(qū)間定為2011 ~ 2022年。
(二) 模型設定與變量定義
1. 模型設定。為考察投資者關注對上市公司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效應, 本文構建如下回歸模型進行識別:
LSi,t=α+βInvestori,t+∑Controlsi,t+∑Industry+
∑Year+∑Province+εi,t
其中, 被解釋變量 LSi,t表示公司 i 在 t 年的勞動收入份額, 解釋變量 Investori,t為公司 i 第 t 年的投資者關注程度。同時, 為控制可能影響上市公司勞動收入份額的企業(yè)與地區(qū)層面異質性特征, 本文納入公司i 在t 年時的一組控制變量向量集合Controlsi,t, 包括公司規(guī)模(Size)、 公司年齡(Age)、 總資產報酬率(ROA)、 產權性質(SOE)、 資產負債率(Leverage)、 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TopTen)、 固定資產比例(Tangible)、 經營性凈現金流(Cash)、 地區(qū)GDP 增長率(Gdp_Growth)和地區(qū)人均GDP(Person_Gdp)??紤]到不同年份宏觀經濟狀況之間的差異及地區(qū)層面隨時間變動的因素干擾, 本文進一步控制了年份固定效應、 行業(yè)固定效應與省份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 各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2. 指標構建與變量選取。
(1) 勞動收入份額(LS)測度。本文遵循相關文獻的做法, 以勞動者報酬與企業(yè)增加值的比例衡量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其中, 采用與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度量勞動者報酬, 并采用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 利潤總額、 固定資產折舊與流轉稅稅額之和度量企業(yè)增加值。
(2) 投資者關注(Investor)測度。借鑒劉穎等(2020)、 Chen等(2024)的研究 , 本文在基準回歸中采用樣本上市公司的百度搜索指數衡量其投資者關注程度。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2019年中國網民搜索引擎使用情況研究報告》, 百度是我國投資者最常用的搜索引擎, 且在我國的投資者結構中, 個體投資者規(guī)模占比最大, 在股市中具有主導作用。因此, 本文采用百度搜索指數作為投資者關注的代理變量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即采用上市公司股票代碼、 公司簡稱和全稱等關鍵字搜索值之和的對數度量投資者關注。
四、 實證結果分析
(一) 描述性統(tǒng)計
表2 報告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上市公司勞動收入份額(LS)的中位數明顯小于均值, 表明其分布存在右偏的特征。投資者關注(Investor)的均值為11.6819, 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13.3081和9.8032, 表明投資者關注程度在樣本中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動, 為本文進行因果識別提供了良好的數據基礎。其余控制變量分布與既有文獻一致。
(二) 基準回歸結果
為檢驗投資者關注(Investor)對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LS)的影響, 本文基于模型(1)采用逐步回歸的方式進行回歸分析, 表3 報告了基準回歸結果。其中, 列(1)為僅控制年份固定效應、 行業(yè)固定效應與省份固定效應的回歸結果, 核心解釋變量 Investor 的系數在 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 表明投資者關注顯著提升了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列(2)與列(3)在列(1)的基礎上, 依次加入了企業(yè)層面和地區(qū)層面的控制變量。列(3)中, 變量Investor 的回歸系數為0.0337, 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 驗證了投資者關注對勞動收入份額的提升效應, 即資本市場的投資者關注對勞動力市場具有溢出效應, 初步驗證了研究假設。
(三) 穩(wěn)健性檢驗
1. 更換核心解釋變量衡量指標。考慮到投資者關注的衡量方式可能對本文的估計結果產生影響, 為確保研究結論的穩(wěn)健性, 本文通過替換核心解釋變量的方式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參考現有研究做法, 本文使用東方財富股吧中上市公司收到的投資者發(fā)帖數重新測度企業(yè)的投資者關注(InvPost)。本文手工搜集并整理樣本期間內東方財富股吧中上市公司收到的投資者發(fā)帖數, 并將其加1 取自然對數后重新衡量投資者關注指標。回歸結果如表4 列(1)所示, 結果表明當重新度量投資者關注時, 其回歸系數為0.0310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 支持了上述結論的穩(wěn)健性。
2. 傾向得分匹配法。本文以式(1)中所有控制變量作為協(xié)變量, 以Investor分年度分行業(yè)的中位數為標準, 將投資者關注高于中位數的上市公司設置為處理組, 將低于中位數的上市公司設置為控制組, 并逐年進行1∶1 近鄰匹配, 匹配后處理組與控制組之間各方面特征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對匹配后的樣本重新進行回歸, 結果如表4 列(2)所示, Investor的估計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 進一步驗證了回歸結果的穩(wěn)健性。
五、 進一步分析
(一) 影響機制檢驗
本文選取治理效應、 迎合效應與信息效應三個渠道對投資者關注提升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機制進行驗證。參考江艇(2022)的研究, 三個渠道中介效應的回歸結果見表5。由列(1)、 列(2)可知, 投資者關注抑制了企業(yè)第一類與第二類代理成本。列(3)報告了聲譽壓力中介效應的回歸結果, 列(4)和列(5)報告了管理層面臨的監(jiān)管壓力的中介效應回歸結果。由列(3)可知, 投資者關注能夠顯著增強上市公司的聲譽壓力, 即投資者關注能夠強化上市公司面臨的聲譽壓力, 企業(yè)出于迎合動機, 會提升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列(4)和列(5)共同表明投資者關注通過信號傳遞促使監(jiān)管機構介入, 致使其發(fā)布問詢函的頻次與數量增加, 即投資者關注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面臨的監(jiān)管壓力。列(6)和列(7)的結果表明, 勞動力議價能力(LaborBar)與勞動力工資水平(Salary)的回歸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 進一步表明投資者關注能夠通過信息效應中介渠道提升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
(二) 異質性分析
1. 勞動密集度差異。勞動密集型公司因其勞動力規(guī)模相對較大, 往往會對社會責任與聲譽更加敏感, 承擔的社會壓力更大。投資者關注可能促使公司關注員工權益與福利水平以維護其社會聲譽, 這會提高勞動收入份額。在勞動密集型公司中, 員工的穩(wěn)定性直接影響其生產效率, 投資者關注產生的監(jiān)督效應可能會激勵公司改善其員工薪酬和福利待遇。借鑒王雅琦等(2023)的研究, 本文采用企業(yè)員工數占公司銷售收入的比重衡量勞動密集度, 將樣本劃分為勞動密集度高組和勞動密集度低組兩個組別, 分析投資者關注在不同勞動密集度組別樣本中的差異化影響, 回歸結果見表6列(1)和列(2)。結果表明, 在兩個組別中核心解釋變量Investor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 且勞動密集度高組中的系數大于勞動密集度低組, 組間差異性系數為8.06, 在1%的水平上顯著, 表明投資者關注對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的提升效應在勞動密集度高的企業(yè)中更為明顯。
2. 行業(yè)壟斷程度差異。在行業(yè)中處于壟斷地位的企業(yè)通常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和更強的議價能力。相較于競爭激烈的行業(yè), 壟斷行業(yè)更容易控制市場條件如定價和利潤率。企業(yè)所處行業(yè)壟斷程度越高, 其成本轉嫁能力亦越強, 企業(yè)更有可能通過定價策略將成本上漲并轉嫁給消費者。本文采用行業(yè)勒納指數定義企業(yè)所處行業(yè)壟斷程度, 按照行業(yè)勒納指數的樣本中位數, 將樣本劃分為行業(yè)壟斷程度高組和行業(yè)壟斷程度低組, 分別將這兩個子樣本做回歸, 結果見表6列(3)和列(4)。結果表明, 在行業(yè)壟斷程度高組中, 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 而在行業(yè)壟斷程度低組中系數并不顯著, 這表明當行業(yè)壟斷程度較高時, 企業(yè)具有更強的成本轉嫁能力, 其面臨的成本承擔壓力較小, 在投資者關注較強時提高勞動收入份額能夠提升其股價表現而免受成本壓力。
3. 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差異。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高的地區(qū)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勞動力供需失衡, 勞動力市場分割致使部分勞動者較難獲得公平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投資者關注對信息不對稱的緩解有助于減緩薪酬不平等, 因此, 處于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高地區(qū)的上市公司在獲得投資者關注時, 勞動收入份額的提升效應更強。參考劉榮增和何春(2021)的研究, 本文構建各省份勞動力市場分割指數, 并基于上市公司注冊地將勞動力市場分割指數與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匹配, 得到上市公司注冊地所在省份的勞動力市場分割指數。并按照樣本中位數劃分為注冊地所在省份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高組和注冊地所在省份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低組, 分別將這兩個子樣本做回歸, 結果見表6 列(5)和列(6)。結果表明, 對于處于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高地區(qū)的上市公司, 投資者關注對勞動收入份額的邊際促進作用更為明顯。
六、 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2011 ~ 2022 年我國滬深A 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 基于治理效應、 迎合效應與信息效應視角, 實證考察投資者關注對上市公司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研究發(fā)現, 投資者關注能夠顯著提升上市公司勞動收入份額, 該結論在經過一系列穩(wěn)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機制檢驗表明, 企業(yè)治理水平、 迎合市場壓力形成的短期主義及信息不對稱緩解是投資者關注作用發(fā)揮的主要渠道。異質性分析結果表明, 投資者關注對上市公司勞動收入份額的提升效應在勞動密集度高、 位于壟斷程度高行業(yè)以及處于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高省份的上市公司中更加顯著。
本文結論具有重要的政策啟示。一是精準制定投資者保護法規(guī), 激勵和引導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本文發(fā)現投資者關注有助于顯著提升我國上市公司勞動收入份額。由此, 政府部門應加大對證券市場的監(jiān)管力度, 聚焦市場公平、 透明、 有序運行精準發(fā)力, 建立健全的投資者保護法規(guī), 持續(xù)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 推進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化, 搭建線上線下協(xié)同的投資者信息交流平臺, 有效降低投資風險, 關注員工權益和促進勞動收入份額的合理分配。二是穩(wěn)步推進減稅補貼政策, 充分發(fā)揮產業(yè)政策的穩(wěn)就業(yè)功能。異質性分析發(fā)現, 投資者關注對我國上市公司勞動收入份額的提升效應在勞動密集度高的上市公司中更為顯著, 為此, 應協(xié)調地區(qū)間勞動力教育差異, 針對不同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分類施策, 打破地區(qū)間人才流動壁壘,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引導企業(yè)向數智化轉型升級, 提升減稅補貼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切實減輕市場主體負擔, 保障勞動力市場健康、 有序發(fā)展。三是因企施策, 引導市場主體效能提升。本文機制分析證實, 投資者關注通過加強公司治理、 迎合市場壓力以及提高勞動力議價能力三種渠道對上市公司勞動收入份額具有提升作用。由此, 政府要處理好政府引導規(guī)范與市場競爭之間的關系, 繼續(xù)優(yōu)化實施市場準入政策, 加大市場不正當競爭監(jiān)管力度, 破除阻礙市場發(fā)展的桎梏, 注重優(yōu)化企業(yè)與勞工之間的合作關系, 積極開發(fā)新崗位, 為企業(yè)增強核心競爭優(yōu)勢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柏培文,王亞文.中國細分行業(yè)技能資本替代彈性與技術偏向性[ J].經濟研究,2023(3):135 ~ 153.
杜鵬程,王姝勛,徐舒.稅收征管、企業(yè)避稅與勞動收入份額——來自所得稅征管范圍改革的證據[ J].管理世界,2021(7):105 ~ 118+8.
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jié)效應[ J].中國工業(yè)經濟,2022(5):100 ~ 120.
劉榮增,何春.環(huán)境規(guī)制對城鎮(zhèn)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門檻效應研究[ J].中國軟科學,2021(8):41 ~ 52.
劉穎,張晴晴,董紀昌.有限關注視角下的股市流動性反轉效應研究[ J].管理評論,2020(1):13 ~ 28.
陸雪琴,田磊.企業(yè)規(guī)模分化與勞動收入份額[ J].世界經濟,2020(9):27 ~ 48.
羅明津,鐵瑛.企業(yè)金融化與勞動收入份額變動[ J].金融研究,2021(8):100 ~ 118.
馬慧,陳勝藍,劉曉玲等.金融強監(jiān)管與勞動收入份額——基于資管新規(guī)的經驗證據[ J].金融研究,2023(12):132 ~ 149.
王希元,傅帆,陳明明.數字化轉型對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 J].金融與經濟,2023(4):76 ~ 84.
王雅琦,胡晨,盧冰.最低工資、勞動密集度與企業(yè)退出[ 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3(8):72 ~ 84.
薛龍,艾世杰.數字經濟發(fā)展與企業(yè)勞動收入份額[ J].財會月刊,2024(11):47 ~ 53.
楊膨宇,賈靜,郭可佳.工業(yè)機器人應用、資源錯配矯正與經濟持續(xù)增長[ J].財經科學,2024(5):71 ~ 87.
楊源源,莫龍禎,賈鵬飛.中國人口與技術進步變化對利率演化的影響研究[ J].中國軟科學,2024(7):157 ~ 168.
鄭江淮,荊晶.技術差距與中國工業(yè)技術進步方向的變遷[ J].經濟研究,2021(7):24 ~ 40.
Acemoglu D., Restrepo P.. Tasks, automation, and the rise in US wage inequality[ J]. Econometrica,2022(5):1973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