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fā)展, 智能財務在提升財務處理效率、 優(yōu)化決策支持和提高財務透明度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 技術進步也帶來了數據隱私保護、 算法偏見、 責任歸屬等系列倫理問題, 成為智能財務進一步發(fā)展中的主要挑戰(zhàn)。本文系統探討智能財務發(fā)展中的倫理困境, 包括隱私保護與數據利用、 算法公正性與效率、 算法透明度與商業(yè)機密、 責任歸屬、 智能化與就業(yè)保障等內容。研究旨在為構建智能財務倫理框架提供初步的嘗試, 并為智能財務系統設計、 政策制定和企業(yè)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智能財務;倫理困境;倫理框架;算法
【中圖分類號】 F275"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5)05-0011-6
一、 引言
近年來,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 推動智能財務在技術變革和應用場景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在技術變革方面, 流程自動化、 基于規(guī)則的知識系統以及機器學習模型的應用, 顯著提升了財務處理效率, 優(yōu)化了預測分析與決策支持過程, 提高了財務透明度和安全性。在應用場景方面, 智能核算實現了降本增效, 智能管控有效降低了欺詐風險, 智能決策支持了實時數據分析與戰(zhàn)略決策。智能財務的發(fā)展正在推動財務部門從核算型向戰(zhàn)略支持型轉變。
然而, 技術進步往往伴隨著潛在風險, 數據孤島、 算法偏見和技術鴻溝等成為智能財務進一步發(fā)展的主要挑戰(zhàn)。正如美國全球化研究專家理查德·鮑德溫(2021)在《失序: 機器人時代與全球大變革》一書中指出, 智能技術正以個體化、 更猛烈且不可控、 不可預測的特點席卷全球, 并持續(xù)引發(fā)深刻變革。在這一背景下, 智能財務領域面臨隱私保護與數據利用、 算法公正性與效率、 智能化與就業(yè)保障等多重倫理困境, 并成為智能財務發(fā)展中無法回避的核心議題。
研究智能財務中的倫理困境, 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能夠豐富技術發(fā)展與倫理規(guī)范相關研究成果, 為構建智能財務倫理框架奠定學術基礎, 推動倫理學、 計算機科學、 管理學等跨學科的理論融合, 相關研究還具有指導智能系統設計、 政策制定與企業(yè)實踐, 促進智能財務可持續(xù)發(fā)展, 維護公眾利益與社會穩(wěn)定等深遠的現實意義?;诖?, 本文采用文獻分析與應用場景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系統探討智能財務發(fā)展中的倫理問題, 以期為相關研究和實踐提供借鑒與參考。
二、 理論基礎及文獻回顧
1. 理論基礎。研究智能財務中的倫理問題, 其理論基礎涉及倫理學、 技術哲學、 信息倫理學、 管理學、 法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多個領域。這些基礎理論為本文的探索提供了多維度的視角和方法論支持。
倫理學主要強調行為的道德義務和規(guī)則, 關注行為的結果是否最大化整體利益, 以及強調行為者的道德品質和動機等。在智能財務的倫理分析中, 倫理學可被用于分析數據隱私保護和算法透明度等是否符合道德規(guī)范, 評估智能技術的應用是否為社會帶來最大福祉, 以及探討開發(fā)者和使用者是否具備負責任的技術應用態(tài)度等。
技術哲學主要討論技術是否具有內在價值傾向及技術發(fā)展與社會倫理的互動關系等。在智能財務的倫理分析中, 技術哲學可被用于分析算法是否存在偏見或歧視, 探討智能財務相關技術對社會信任、 公平和正義的影響, 如分析大模型技術如何改變財務透明度與信任機制等問題。
信息倫理學主要探討個人數據的權利歸屬與使用邊界, 研究算法決策的公正性和可解釋性等。在智能財務的倫理分析中, 信息倫理學可被用于分析用戶數據的收集、 存儲和使用是否符合倫理, 評估智能財務系統是否存在歧視性決策等, 如分析如何確保智能分析算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等問題。
管理學中的利益相關者理論主要強調企業(yè)決策應平衡各方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該理論可被用于分析智能財務系統的應用是否兼顧多方利益, 如分析智能財務系統是否損害了員工的就業(yè)權益等。企業(yè)社會責任(CSR)理論主要探討企業(yè)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是否應承擔社會責任, 該理論可被用于評估智能財務系統的開發(fā)和應用是否符合社會倫理等問題。
法學中的數據保護與隱私部分主要研究數據收集、 處理和使用的法律邊界問題。在智能財務中, 法學相關理論可被用于分析數據隱私保護的合規(guī)性, 如分析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對財務數據跨境流動的影響。而法學中的算法責任與監(jiān)管部分則主要探討算法決策的法律責任歸屬和監(jiān)管框架, 通常被用于分析智能財務系統的責任界定問題, 如分析當算法決策導致財務損失時, 相關責任應由誰承擔的問題。
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倫理中的可解釋性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I,XAI)、 算法倫理(algorithmic ethics)主要探討算法設計中的公平性、 透明度、 可解釋性、 問責性等倫理原則, 可被用于指導智能財務算法的開發(fā)與應用, 如在算法設計中如何避免偏見和歧視問題等。
社會技術系統理論中的技術與社會互動理論、 倫理設計理論主要研究技術發(fā)展如何影響社會結構、 社會如何塑造技術應用以及如何在系統設計中嵌入倫理原則等問題, 在智能財務領域可以被用于分析智能財務系統對社會公平、 就業(yè)和信任的影響, 指導智能財務系統的開發(fā)等。
以上理論與經濟學理論、 會計學理論以及智能財務相關理論共同構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論基礎。
2. 文獻回顧。在過去的幾年中, 已有研究從不同角度對智能系統中的相關倫理問題進行了分析。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 可將這些研究成果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數據隱私與安全。智能系統高度依賴海量數據的收集與分析, 如何保障用戶的數據隱私和安全成為重要問題。數據泄露、 濫用等風險可能導致用戶利益受損, 甚至引發(fā)社會信任危機(馮登國等,2014;金源和李成智,2023)。
(2) 算法偏見與歧視。算法模型的訓練數據可能存在偏見, 導致智能系統在實際應用時產生歧視性結果(Mehrabi等,2021;馮子軒,2024)。例如, 基于歷史數據的算法可能對某些群體造成不公平的待遇(劉璐,2024)。
(3) 責任歸屬與透明度。由于智能系統的復雜性, 當系統出現錯誤或造成損失時, 責任難以界定(諸葛瑞杰,2024)。算法模型的“黑箱”特性也使得決策過程缺乏透明度, 難以解釋和追責(王海建,2023;董青嶺,2024)。
(4) 人類主體性與就業(yè)影響。由于智能系統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 其對就業(yè)的影響同時存在創(chuàng)造效應和替代效應(邱玥和何勤,2020)。過度依賴智能系統可能削弱人類的判斷力和決策能力, 影響人類的主體性(劉勤,2024)。
(5) 倫理問題的產生原因。學者們認為, 智能系統中的倫理問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技術層面, 算法模型不完善、 數據質量參差不齊等技術局限性是導致倫理問題的重要原因(大衛(wèi)·馬滕斯,2024)。在制度層面, 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行業(yè)規(guī)范滯后于技術發(fā)展, 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和約束機制(劉勤和劉情唱,2023)。在社會層面, 公眾對人工智能倫理的認知和理解不足, 缺乏必要的倫理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于江生,2022)。
(6) 解決倫理問題的路徑。學者們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 ①加強技術倫理研究, 將倫理原則嵌入算法設計和開發(fā)過程, 開發(fā)更加公平、 透明、 可解釋的智能系統(于江生,2022)。②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 明確數據所有權、 使用權以及算法責任歸屬等問題(徐凌驗,2024)。③加強行業(yè)自律, 建立健全行業(yè)自律機制, 制定人工智能倫理準則, 引導企業(yè)負責任地開發(fā)和應用智能技術(楊婕,2020;陳磊等,2021;代金平和李楊,2022)。④增強公眾倫理意識, 加強公眾教育, 提升公眾對智能財務倫理問題的認知和理解, 引導公眾理性看待和使用智能財務服務(劉勤,2024)。
(7) 未來研究方向。學者們建議關注以下研究方向: 探索更加有效的算法公平性和可解釋性技術, 研究智能系統倫理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 探討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的國際合作機制等(宋迎春和馬夢偉,2023)。
以上觀點盡管并非都是針對智能財務系統的研究成果, 但鑒于倫理問題的普適性, 其對智能財務中的倫理問題研究依然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
三、 智能財務的倫理困境剖析
在智能財務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倫理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 出于價值觀、 利益和情感的沖突以及信息不足、 社會壓力、 倫理原則的復雜性等原因, 決策者往往難以平衡各方需求并做出明確的判斷, 從而導致倫理困境。 下面從隱私保護與數據利用、 算法公正性與效率、 算法透明度與商業(yè)機密、 責任歸屬以及智能化與就業(yè)保障等維度進行詳細分析。
1. 隱私保護與數據利用。盡管在財務系統中, 使用的數據顆粒度相對較大, 涉及的隱私數據沒有業(yè)務系統多, 但由于智能財務系統對數據的高度依賴性, 系統在進行財務管理和輔助決策時需要收集、 存儲和使用大量數據, 其中部分數據不可避免會涉及個人或組織的隱私。鑒于數據泄露、 黑客攻擊等安全風險的存在, 若數據治理不當則可能導致這些敏感信息被泄露或濫用。
在數據的使用方面, 一直都存在著如何在數據利用和隱私保護之間找到平衡的兩難困境。一方面, 有效的數據應用可以挖掘數據價值、 消除信息壁壘、 實現數據共享、 促進業(yè)財融合, 實現智能財務系統的開放、 透明和創(chuàng)新, 但過度的開放可能會引起隱私數據外泄, 數據被非法利用, 乃至數據價值喪失的問題。另一方面, 加強隱私保護可以防止個人隱私、 商業(yè)機密、 敏感信息的泄露, 但過度的隱私保護又可能造成新的信息孤島出現, 使數據資源的供給難以滿足管理上深度應用的需求。
破解智能財務中的數據隱私保護和安全問題, 需要從技術、 制度、 管理和倫理等多個層面綜合施策。技術層面, 可采用數據加密、 隱私計算(如聯邦學習)、 區(qū)塊鏈和零信任架構等技術, 確保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制度層面, 可完善數據保護法律法規(guī), 建立行業(yè)標準, 加強數據跨境流動監(jiān)管; 管理層面, 可實施數據分級分類管理和遵循權限最小化原則, 定期進行安全審計, 加強員工培訓; 倫理層面, 在進行系統設計時可追加“倫理設計”原則, 增強用戶對自身數據的控制權, 建立信任機制。此外, 國際合作與協同治理也至關重要, 通過全球數據治理合作和多邊協同機制, 解決跨境數據的安全問題。綜合運用這些策略, 可以有效應對智能財務中的數據隱私和安全挑戰(zhàn), 推動其可持續(xù)發(fā)展。
2. 算法公正性與效率。算法公正性指的是算法在處理數據和做出決策時, 應公平對待所有關聯方, 避免任何形式的偏見或歧視。這包括但不限于性別、 年齡、 種族、 組織等因素。確保算法公正性需要對智能算法的設計、 訓練數據的選擇以及模型評估標準等進行仔細考量, 以確保它們不會無意中強化社會中已存在的不平等現象。
算法效率通常是指算法能夠快速、 準確地完成任務的能力, 比如在資金支付中的高頻交易能力, 或是在財務風險評估中的高效處理能力等。高效的算法可以幫助企業(yè)降低成本、 提高競爭力, 并為客戶提供更優(yōu)質的服務。
在智能財務中, 如何在追求算法公正性和追求算法效率之間達到某種平衡是一個復雜且重要的議題。為了確保算法公正性, 智能系統必須仔細選擇訓練數據集, 并進行偏差檢測和校正。這可能會增加開發(fā)時間和成本, 影響算法的整體效率。而高效的算法往往追求快速處理大量信息并做出決策的能力, 但在追求速度的過程中, 可能會忽視或簡化某些復雜的因素, 從而導致對某些群體或管理對象的不公平對待。
此外, 為實現更公正的算法通常意味著需要更加復雜的模型, 以捕捉更多的變量和交互作用, 但其計算成本更高, 運行時間也會更長。而高效的算法傾向于使用較少的計算資源, 以降低成本和縮短響應時間, 但過于簡化的模型可能導致忽略重要的社會經濟差異, 進而影響算法的公正性。
為破解這一困境, 提高算法的透明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一。通過公開算法的工作原理和決策過程, 如公開財務專家系統中的基本處理規(guī)則, 可以增加公眾的信任, 同時也便于發(fā)現潛在的不公平之處。此外, 在智能財務系統開發(fā)團隊中提倡多樣性和包容性, 有助于識別并糾正可能存在的偏見, 不同的視角可以幫助創(chuàng)建更加公平的算法。還可通過建立自檢機制, 定期檢查算法的表現, 特別是其對不同群體的影響, 及時調整以減少任何不公正的結果。必要時還可通過設立企業(yè)倫理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和監(jiān)督算法的應用, 確保它們既高效又公正。
3. 算法透明度與商業(yè)機密。如何在保證算法透明度和保護商業(yè)機密之間達到平衡也是智能財務發(fā)展中可能遇到的常見倫理困境之一, 雖然其與前兩種困境有一定的關聯性, 但該困境也有其獨特之處。算法透明度指的是算法的工作原理、 決策過程以及使用的數據集能夠被外界理解和審查的程度。商業(yè)機密是指企業(yè)為了維持競爭優(yōu)勢而保護的不公開信息, 如核心技術、 客戶名單、 市場策略以及智能算法等。對于算法而言, 通常涉及獨特的算法設計、 專有數據集以及優(yōu)化的技術。
在追求算法透明度的同時, 企業(yè)必須謹慎決定哪些信息可以公開而不會損害其核心競爭力。過度披露算法可能導致商業(yè)機密泄露, 影響企業(yè)的市場地位。智能財務系統的用戶通常會希望了解系統中算法的運作機制以確保其公正性和安全性, 而智能系統的管理者則希望保護其獨特的算法秘訣和數據資源。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顯然是一個挑戰(zhàn)。
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對算法透明度有不同的法律規(guī)定。例如, GDPR要求企業(yè)在處理個人數據時需提供一定的透明度。為在保證算法透明度的同時保護商業(yè)機密, 企業(yè)可能會通過合同和保密協議或采用技術手段來限制員工、 合作伙伴及第三方對敏感信息的訪問和使用, 但這同時也可能會犧牲算法的透明度。
破解這對矛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如技術創(chuàng)新、 法律框架的完善以及企業(yè)和監(jiān)管機構的合作等。具體方法包括: 設計分級透明度機制, 即根據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群體提供不同程度的透明度, 如向普通系統用戶提供基本的原理說明, 而向監(jiān)管機構或獨立審計師提供更為詳細的技術文檔; 有限度地開源算法, 即選擇將部分非關鍵算法或數據集公開, 以此建立與服務對象間的信任, 同時保留核心商業(yè)機密。政府監(jiān)管機構和行業(yè)協會也可以通過制定明確的指導原則和標準, 幫助企業(yè)更好地平衡對透明度和商業(yè)機密的需求。
4. 責任歸屬: 用戶、 開發(fā)者還是其他主體。智能財務系統在決策錯誤或造成損失時的責任歸屬問題, 如財務機器人或智能大模型系統在使用中出現重大失誤時, 判斷最終的責任人是一個復雜的倫理和法律難題。由于智能財務系統涉及多個主體, 以及技術自身的“黑箱”特性, 責任界定變得尤為困難。
通常智能財務系統會涉及系統最終用戶、 系統維護者、 系統開發(fā)者和數據提供者等多個主體。其中: 最終用戶指使用智能財務系統進行管理和決策的個人或企業(yè); 系統維護者指負責系統日常運行、 更新和維護的技術團隊或第三方服務商; 系統開發(fā)者指設計、 開發(fā)和測試智能財務系統的技術公司或團隊; 數據提供者指為智能財務系統提供業(yè)財訓練數據的部門或機構。這些主體共同形成了智能財務系統的供需鏈。
當前, 有關智能財務系統在決策錯誤或造成損失時的責任歸屬問題存在不同的觀點(見表1)。由表1可以看到, 將失誤責任歸屬到任何一個主體, 都存在著不同的觀點。
那么針對某一特定的案例, 應該如何合理地判定責任歸屬呢?依據有關法律、 倫理原則以及技術特性, 結合智能財務系統的實際應用場景, 本文歸納出以下四個判定原則(見表2): ①過錯責任原則認為責任應由導致錯誤的主體承擔。例如: 如果錯誤源于智能算法的設計缺陷, 則系統開發(fā)者應承擔責任; 如果錯誤源于最終用戶操作不當, 則用戶應承擔責任。②嚴格責任原則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如涉及大額資金處理的高風險領域), 即使系統開發(fā)者或維護者沒有過錯, 也可能需要承擔嚴格責任, 以確保受害者能獲得相應的賠償。③比例責任原則認為應根據各主體的過錯程度來分配責任, 例如, 系統開發(fā)者、 維護者和用戶可按一定的比例分擔責任。④可預見性原則認為如果錯誤是可預見的(如由已知的算法局限性導致), 相關主體(如系統開發(fā)者)應采取措施避免錯誤發(fā)生, 否則需承擔相應責任。
為有效解決責任歸屬問題, 需要在智能財務系統開發(fā)、 銷售、 維護和使用中特別引入各種協議和說明文檔, 用于事先明確各主體的責任邊界, 如開發(fā)者應提供系統的使用說明和風險提示書、 用戶應嚴格遵守系統使用規(guī)范。需要提高算法的透明度, 開發(fā)可解釋的AI模型, 加強對操作日志的管理, 使決策過程透明化, 以便于追溯錯誤發(fā)生的原因??蔀橹悄茇攧障到y引入第三方信息系統審計或鑒證服務, 甚至引入保險機制, 以分散潛在的經濟損失風險??芍贫▽iT的法律法規(guī)、 行業(yè)倫理準則及技術標準, 明確智能財務系統的責任歸屬規(guī)則, 引導企業(yè)負責任地開發(fā)和使用智能財務系統。
5. 智能化與就業(yè)保障。在智能財務發(fā)展中選擇智能化還是保障就業(yè), 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倫理困境, 這一困境的核心在于如何在技術進步與人類福祉之間找到平衡。隨著智能技術的快速發(fā)展, 智能財務系統可以高效處理重復性任務, 顯著降低業(yè)務處理時間和成本, 還可以減少人為錯誤, 提高財務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智能化技術還釋放了人力資源, 使財務人員能夠專注于戰(zhàn)略分析和決策支持等高附加值工作。但不得不承認的是, 智能財務的發(fā)展對傳統財務崗位已產生了較大的沖擊, 如果處理不當, 則可能引發(fā)大規(guī)模失業(yè), 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
突破該倫理困境的核心是在利用智能化追求效率最大化與通過就業(yè)保障實現社會公平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此外, 對短期和長期利益的權衡也是關鍵所在, 因為智能化會在短期內導致失業(yè), 但從長期來看, 智能化可能會創(chuàng)造更多新的就業(yè)機會。
為破解這對矛盾, 需從利益相關者視角進行分析。①財務部門通常傾向于采用智能技術以降低成本、 提高競爭力, 但同時主管部門應該通過出臺各種政策和法規(guī)來制約其承擔社會責任, 以避免大規(guī)模的裁員。②員工大多擔心財務機器人和智能系統的上線會導致自身的失業(yè), 企業(yè)和社會的責任是引導這些員工不斷從技術培訓和崗位變化中獲得收益。③政府和主管部門在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及期待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 需采用漸進式變革的方式, 通過政策引導來減少智能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目前, 針對這一倫理困境, 可以采取的解決途徑有: ①鼓勵采用人機協同共生的工作模式, 將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相結合, 讓人工智能處理重復性的任務, 而人類專注于復雜決策和需要創(chuàng)新的工作。②為受智能財務系統影響的員工提供新知識和新技能培訓, 幫助其轉型到數據分析、 戰(zhàn)略規(guī)劃、 流程再造、 系統設計、 決策支持等高附加值崗位。③通過稅收、 社保等杠桿, 將自動化和智能化帶來的技術紅利部分返還到企業(yè), 用于支持失業(yè)群體及資助失業(yè)人員的再培訓和再就業(yè)。④在系統設計階段嵌入倫理原則, 開發(fā)以人為本的智能財務系統, 優(yōu)先考慮就業(yè)保障和社會影響, 確保智能系統的應用符合社會的價值觀。⑤制定政策引導企業(yè)負責任地應用智能技術, 限制大規(guī)模裁員, 鼓勵創(chuàng)造新的就業(yè)崗位等。
除以上五類典型的倫理困境之外, 還存在著預防技術濫用與言論自由、 全球統一標準與對多元文化的尊重、 長期技術發(fā)展與短期風險管理、 倫理制約與技術快速發(fā)展等需要平衡的困境, 而有效突破這些困境往往都涉及一些復雜的倫理考量。
四、 倫理框架與政策建議
構建智能財務的倫理框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需要系統化的方法論支持, 以確保倫理框架的全面性、 可操作性和可持續(xù)性。按照系統工程的思想, 構建倫理框架通常需要以下步驟: ①明確目標和范圍。②組織利益相關方參與。③制定倫理原則與準則。④風險評估與緩解。⑤倫理框架的實施與嵌入等。鑒于篇幅限制, 本文僅就倫理框架和政策建議的內容做初步探討。
1. 倫理框架。 圖1是依據以上討論的結果, 嘗試構建的智能財務倫理框架, 包括倫理目標、 倫理原則、 倫理要素、 構建路徑和倫理運用五個層次。
2. 政策建議。在數據隱私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方面, 近年來, 政府已出臺了《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 明確了數據隱私保護的基本框架。針對智能財務的倫理建設, 有關數據隱私保護方面的政策建議有: ①會計主管部門在新出臺的法規(guī)中, 可考慮進一步制定針對財務系統的數據隱私保護細則, 明確數據收集、 存儲、 使用和共享的具體要求。②在數據治理中, 強調“最小必要原則”, 要求智能財務系統僅收集和處理必要的數據。③加強數據跨境流動管理, 針對財務數據的敏感性, 制定更嚴格的數據出境安全評估機制。④推動隱私增強技術的應用, 鼓勵采用隱私計算等多種技術, 在保護數據隱私的同時實現數據的價值挖掘。⑤制定隱私保護的行業(yè)標準, 推動其在智能財務領域的廣泛應用。
在算法透明度和可解釋性方面, 我國在算法治理上已有初步探索, 例如出臺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guī)定》。針對智能財務的倫理建設, 在算法透明度和可解釋性方面的政策建議有: ①鼓勵行業(yè)組織制定智能財務算法透明度和可解釋性標準, 明確算法設計、 開發(fā)和部署的透明度要求, 并要求智能財務系統通過可視化工具或自然語言等形式提供可解釋的決策結果。②建立算法備案和審查機制, 要求將智能財務系統的核心算法向監(jiān)管部門備案, 并定期接受審查。③引入第三方機構對算法系統進行獨立審計, 確保其公平性和無偏見。④在技術上, 將公平性檢查功能嵌入算法模塊, 使用多樣化的數據集進行訓練, 使用可解釋性工具解釋算法決策過程, 使用決策樹、 規(guī)則列表等可解釋性較強的模型替代部分黑箱模型等。⑤推動算法開源和共享, 鼓勵企業(yè)開源非核心算法, 促進行業(yè)技術交流和透明度提升。⑥建立算法共享平臺, 推動行業(yè)最佳實踐的傳播。
在責任歸屬與追責機制方面, 政府已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和《數據安全法》等法規(guī), 明確了數據處理者的責任, 但在智能財務領域, 責任歸屬的具體規(guī)則尚不清晰。為此建議: ①在新出臺的法律法規(guī)中, 明確智能財務系統開發(fā)者、 運營者和使用者的責任邊界。②針對算法決策引發(fā)的糾紛, 建立責任歸屬的判定規(guī)則和追責機制。③引入保險和賠償機制, 鼓勵企業(yè)為智能財務系統購買責任保險, 以應對潛在的算法決策風險。④在技術上, 引入日志記錄與審計功能, 保證所有關鍵操作和決策過程可記錄; 利用智能合約與自動化追責技術, 實現責任歸屬的智能化判定和追蹤, 并確保追責過程的透明和公正。
此外, 本文建議: ①加強跨部門協作, 建立由會計監(jiān)管部門、 科技部門和法律部門組成的聯合工作組, 統籌推進智能財務倫理框架的制定和實施。②推動行業(yè)組織(如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等)制定智能財務倫理準則。③推進試點示范項目, 選擇部分企業(yè)開展智能財務倫理框架試點, 探索最佳實踐, 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 形成可推廣的行業(yè)標準。④加強公眾教育及提高其參與度, 開展數據隱私保護和算法透明度的公眾教育活動, 提升用戶的倫理意識。
五、 結論與展望
本文系統探討了智能財務發(fā)展中的倫理困境, 分析了數據隱私保護、 算法公正性和透明度、 責任歸屬以及智能化對就業(yè)的影響等核心問題。通過文獻回顧和應用場景分析, 本文提出了構建智能財務倫理框架的多維度建議, 包括技術、 制度、 管理和倫理層面的綜合措施。研究結果表明, 智能財務的倫理問題不僅涉及智能技術, 還與社會、 法律和公眾意識等密切相關。通過加強技術倫理研究、 完善法律法規(guī)、 推動行業(yè)自律和提升公眾倫理意識, 可以有效應對智能財務中的倫理挑戰(zhàn), 推動其可持續(xù)發(fā)展。
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 研究主要依賴于現有文獻和應用場景分析, 缺乏基于大數據的實證研究。其次, 應用場景分析主要集中在企業(yè)財務領域, 可能無法完全反映其他行業(yè)的智能財務倫理問題。此外, 智能財務技術發(fā)展迅速, 本文的研究可能無法涵蓋最新的技術進展和倫理挑戰(zhàn)。
未來研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①新技術帶來的倫理挑戰(zhàn)。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 大模型等新技術的應用, 智能財務將面臨新的倫理問題, 如算法理解難度更大、 數據濫用難以察覺等。②全球治理的深化。財務數據的跨境流動和算法透明度問題需要國際合作與治理。未來研究可以探討如何建立全球統一的智能財務倫理標準問題。③倫理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未來研究可以開發(fā)智能財務倫理風險評估工具, 建立預警機制, 幫助財務部門和監(jiān)管機構及時發(fā)現和應對潛在的倫理風險。④人機協同與就業(yè)轉型。隨著智能財務系統的普及, 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如何通過人機協同、 技能培訓和政策引導, 減少智能化對就業(yè)的負面影響, 促進社會公平與穩(wěn)定。
通過不斷研究和實踐, 智能財務的倫理框架將不斷完善, 并持續(xù)推動技術進步與社會責任的平衡發(fā)展, 為智能財務的健康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陳磊,王柏村,黃思翰等.人工智能倫理準則與治理體系:發(fā)展現狀和戰(zhàn)略建議[ J].科技管理研究,2021(6):193 ~ 200.
大衛(wèi)·馬滕斯著.張玉亮,單娜娜譯.數據科學倫理:概念、技術和警世故事[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
代金平,李楊.構建負責任的人工智能社會治理體系[ J].山東社會科學,2022(8):147 ~ 153.
董青嶺.人工智能時代的算法黑箱與信任重建[ 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16):76 ~ 82.
馮登國,張敏,李昊.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J].計算機學報,2014(1):246 ~ 258.
馮子軒.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的倫理立場與治理之道:以ChatGPT為例[ 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4(1):61 ~ 71.
金源,李成智.智能財務背景下的財務信息安全研究[ J].財會通訊,2023(7):136 ~ 144.
理查德·鮑德溫著.朱海燕譯.失序:機器人時代與全球大變革[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1.
劉璐.大數據時代的算法歧視及其法律規(guī)制[ J].楚天法治,2024(8):28 ~ 30.
劉勤,劉情唱.論數智化環(huán)境下會計法規(guī)的優(yōu)化與完善[ J].財會月刊,2023(22):49 ~ 55.
劉勤.智能財務中的人機關系:替代還是共生[ J].財會月刊,2024(17):38 ~ 42.
邱玥,何勤.人工智能對就業(yè)影響的研究進展與中國情景下的理論分析框架[ 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20(2):90 ~ 103.
宋迎春,馬夢偉.AI+技術在智能財務應用中的潛在倫理風險分析與對策[ J].財務與會計,2023(24):58 ~ 62.
王海建.算法治理的倫理風險及其紓解[ 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1):152 ~ 160.
徐凌驗.大模型安全風險及治理路徑研究[ J].信息安全研究,2024(10):975 ~ 980.
楊婕.推動完善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治理體系[ 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20(1):93 ~ 101.
于江生.人工智能倫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
諸葛瑞杰.智能駕駛參與下的侵權責任歸屬研究[ J].經濟研究導刊,2024(13):149 ~ 152.
Mehrabi N., Morstatter F., Saxena N., et al.. A survey on bias and fairness in machine learning[ J]. ACM Computing Surveys(CSUR),2021(6):1 ~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