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祝?!芬恢笔歉咧姓Z文教材中的經(jīng)典篇目,被編入高中語文教材后,不論教學改革如何進行,都保留了這一作品供學生們進行文學鑒賞。以改革開放為時間節(jié)點,從多角度、多視角對《祝?!返闹黝}進行梳理和評析,希望對于今后的教學有借鑒價值。
關(guān)鍵詞 《祝福》 主題角度 祥林嫂 多元化
《祝?!肥囚斞赶壬?924年發(fā)表的一篇短篇小說,以其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和精湛的藝術(shù)手法,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該小說以中國農(nóng)村為背景,通過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對女性和弱者的壓迫和摧殘。但是這篇小說到底表達了一個什么樣的主題,學術(shù)界存在著很多爭論,多年來沒有統(tǒng)一的結(jié)論。之所以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狀,主要是因為這篇小說比一般的小說具有更大的思想含量,呈現(xiàn)出不同歷史時期甚至同一歷史時期多主題或者復(fù)合主題的特點。近期筆者對《祝?!分黝}的多元化和復(fù)合型的特點進行了簡單的梳理,這樣不僅有助于我們多角度、多層次理解作品,更有助于加深對作品豐富意蘊的把控,有助于我們提升對小說的鑒賞力。
一、改革開放之前對《祝?!分黝}的觀點梳理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或者之前,一些學者對《祝?!分黝}的研究主要呈現(xiàn)出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祝?!返闹黝}在于揭露“四權(quán)”(政權(quán)、族權(quán)、神權(quán)、夫權(quán))對舊中國婦女的深重迫害。自建國至八十年代中期,語文教材與教學資料均緊扣這一核心主題,該主題成為語文教師教學的金科玉律。其影響力深遠,不僅塑造了學子們的文學觀念,更在無形中強化了時代的精神烙印。之所以這一主題為主流,主要依據(jù)是毛主席在《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的一段話:“政權(quán)、族權(quán)、神權(quán)、夫權(quán)代表了全部宗法制度和思想,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nóng)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祥林嫂受“四權(quán)”壓迫,婆婆、堂伯顯族權(quán),柳媽、四嬸及神廟彰神權(quán),亡夫隱夫權(quán),魯四老爺顯政權(quán),地主為基礎(chǔ)。魯四老爺為殺害祥林嫂首惡,封建制度之罪魁?!八臋?quán)”在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中留下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所以這一觀點是一語中的、高屋建瓴的,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和時代烙印。
第二種觀點是《祝福》的主題在于“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其原因在于:魯迅先生當時的戰(zhàn)斗實踐是“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而封建禮教就是舊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反封建反禮教,一直是魯迅先生反封建的主要內(nèi)容?!蹲8!凡⒉粌H僅是一部控訴封建罪惡的作品,它更是一部充滿希望的吶喊的作品。在作品的深處,我們聽到了作者那堅定而有力的聲音,他在呼吁著人們要勇敢地打碎這個精神枷鎖,去改變那個不合理、不人道的舊社會。這種呼吁,不僅僅是對于祥林嫂個人的同情與哀悼,更是對于整個時代、整個社會的深切關(guān)懷與期待。這一觀點是基于魯迅作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身份提出的,從這部作品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魯迅這個偉大的現(xiàn)代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身影。由此可見,這一觀點也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以上兩種觀點都是基于專門從事魯迅作品研究的專家提出來的,也得到了一些追隨者的響應(yīng),所以這兩種觀點到今天為止也是占有不可替代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了學術(shù)界對《祝?!返拇硇钥捶?。
那么在教學中我們應(yīng)該怎樣引導學生去探究分析《祝?!返倪@兩種主題呢?
首先,《祝?!纷鳛轸斞腹P下的一篇深刻描繪舊社會婦女悲劇命運的小說,通過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慘經(jīng)歷,不僅勾勒出一幅令人心酸的生活畫卷,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的殘酷與無情。這部作品以其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主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經(jīng)典之作。祥林嫂作為一名貧苦農(nóng)家婦女,在丈夫死后被婆婆賣到了地主家干苦工,受盡了地主的壓迫。后來又被婆婆要回來,賣給賀老六,祥林嫂曾憧憬安穩(wěn),但夫亡兒失,她又跌回命運深淵。沿街乞討,終在祝福聲中凄涼離世。此悲劇,根源在封建禮教之毒,吞噬人心,泯滅希望。她的故事,是對舊時代無情的控訴,引人深思禮教之害,呼喚人性之覺醒。例如眾人對祥林嫂改嫁的評論和看法,以及讓她自己感覺到自身的罪惡,導致她后半生身心沒有得到解脫。
其次,深入探究主題需聚焦于人物塑造。小說之骨,在于人物;情節(jié)與內(nèi)容,皆由此生。鮮明的人物形象,不僅是故事的載體,更是主題的深刻映射。透過人物的言行舉止,我們方能洞悉作品之魂。我們在教學《祝?!返臅r候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人物形象來分析小說主題?!蹲8!分?,祥林嫂的勤勞堅韌反襯出封建禮教之惡,其婆婆與魯四老爺象征舊制權(quán)威,柳媽無知傳謠加劇其悲劇。祥林嫂之死,是時代之痛,揭露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殘酷扼殺,引人深思社會之殤,呼喚人性解放與光明未來。魯迅對其他人物的刻畫也十分典型,他們都是封建禮教的幫兇,直接或間接地對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也間接揭露了該小說的主題。
二、改革開放之后對《祝福》主題的多元化研究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改革開放在文學領(lǐng)域的進一步推開,文學研究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一些專家學者把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祝福》的研究中,這就導致了對《祝福》這篇經(jīng)典小說主題的研究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
高遠東從我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角度審視了《祝?!返闹黝},他認為:魯迅以祥林嫂的遭遇作為小說的結(jié)構(gòu)中心,向讀者展示了以儒道釋三教構(gòu)成的魯鎮(zhèn)社會把她逐漸吞噬的思想圖景,并且通過祥林嫂“被吃”宣判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死刑。史志謹在《〈祝福〉解讀》中,以社會為鏡,映照出魯鎮(zhèn)的封閉、封建枷鎖深重、迷信陰霾籠罩。鎮(zhèn)民冷漠如冰,對苦難視而不見,此等環(huán)境,鑄就了祥林嫂命運的悲劇。社會之病,人心之寒,共同編織了其悲慘人生。史志謹解讀《祝?!?,若僅將其視為一般小說,誠然無誤。然而《祝?!藩毑轿膲涮厥庑圆蝗莺鲆?。它以細膩的筆觸,深掘社會底層,揭示了封建禮教下的女性悲劇,引人深思。祥林嫂的遭遇,如果簡單地以“我”的事情為線索,是簡單的,也是不合理的。錢理群教授認為:小說中寫了“祥林嫂的故事”和“我的故事”,這種從敘事角度去解讀,很有新意。在這篇小說中,當村民們盡情“鑒賞”祥林嫂的苦難時,我們又明顯感覺到,“我”也在“看”:用悲痛和憐憫的眼光觀照祥林嫂被“鑒賞”的不幸,更冷眼嘲諷著“看客”的殘酷和麻木。在錢教授深刻剖析的視野下,“祥林嫂的故事”不僅是一段悲劇人生的記錄,更是一面映照出封建社會冷酷無情的鏡子。他尤為強調(diào)的是,故事中潛藏的“看”與“被看”的二元對立結(jié)構(gòu),這不僅僅是敘述技巧的運用,更是對人性深處無意識的偏見與冷漠的深刻揭露。萬建中則從民俗角度對《祝?!愤M行了解讀,他認為:作品中的每個人都在自覺地按照封建陋習做事情,這就必然昭示了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內(nèi)在必然性。楊若蕙對“我”的復(fù)雜心理和精神面貌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認為《祝?!肥亲髡甙ㄗ约涸趦?nèi)的現(xiàn)代啟蒙知識分子悲劇命運存在狀態(tài)和生命之旅的充分展示。通過對“我”的塑造,提出了在現(xiàn)實社會情境中發(fā)生重大變化時知識分子的精神歸屬問題。改革開放后的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或?qū)用鎸Α蹲8!愤M行了解讀,促使隱含在文本深處的多層意蘊被挖掘出來,加深了人們對這篇作品的認知。
和上面學科研究方法對應(yīng)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西方文化思潮、批判流派研究方法的引進,學者們從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女權(quán)主義等西方文化視角,對《祝?!愤M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和探討,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楊矗認為,《祝?!肥且徊俊按嬖谥髁x的象征之作”,所表現(xiàn)的是“人生意義困境”和“人的存在論的荒謬本質(zhì)”,實質(zhì)上是人的哲學,所要解決的是根本性問題。傅麗霞等學者認為,《祝福》彌漫著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的生命悲劇意識。這種觀點在于追問:人存于世,意義何在?此問直擊心靈,拷問活著的價值。我們在浩瀚宇宙中漂泊,追求著,疑惑著。生命雖短暫,卻渴望永恒的意義。關(guān)懷人類生存狀態(tài),正是對生命最深沉的致敬,追問中,或能尋得那份屬于自己的答案。楊若蕙指出,《祝?!氛宫F(xiàn)了啟蒙的深入、困境和反思,近年來逐漸被大家所接受。在李梟銀的記憶學視角下,《祝?!愤@部文學瑰寶被賦予了新的解讀維度。他首先采用文本細讀的方法,深入挖掘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剖析其精神記憶的形成與演變。祥林嫂的每一次回憶,都是對過往苦難的重復(fù)咀嚼,這些記憶如同枷鎖,束縛著她的心靈,讓她在絕望中徘徊。進而,李梟銀將目光投向了祥林嫂記憶現(xiàn)象背后的社會記憶。他指出,《祝?!凡粌H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它通過祥林嫂的悲劇,揭示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摧殘,以及社會記憶對個體命運的深遠影響。這種分析,既體現(xiàn)了對作品文本的尊重,也彰顯了文學作品的社會功能。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李梟銀揭示了祥林嫂內(nèi)心深處的矛盾與掙扎。她的“本我”渴望反抗、求生,但“超我”卻將她引向一個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這種病態(tài)的循環(huán)怪圈,正是祥林嫂悲劇的根源所在。她的行為看似可笑,實則透露出深刻的無奈與悲哀,是文化推動下個體命運的縮影。
三、《祝福》多主題解讀的意義
從上面對《祝?!分黝}的多角度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它作為一部文學名篇,其主題在時代變遷中歷經(jīng)了深刻的演變。起初,它如同一面鏡子,無情地揭露了舊中國“四權(quán)”的壓迫與封建社會對底層婦女的殘酷摧殘。這兩種基本觀點猶如利劍,刺破了舊時代的虛偽與殘酷。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人們的視野逐漸開闊,對《祝?!返慕庾x也呈現(xiàn)出多角度、全新的趨勢。這部作品的思想意義和價值,如同深埋地下的寶藏,等待著讀者去發(fā)掘。它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是潛藏在字里行間,通過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描繪,向讀者傳達著超越文字本身的深刻內(nèi)涵。這種內(nèi)涵既能夠被細心的讀者所感知,又能夠被研究者不斷挖掘,每一次解讀都能發(fā)現(xiàn)新的意蘊。
《祝?!凡粌H是一部文學經(jīng)典,更是一部思想深邃的作品。它超越了文學的范疇,成為社會、歷史、文化的多重鏡像。讀者在品味這部作品時,不僅能夠感受到文學的魅力,更能夠引發(fā)對人生、社會、歷史的深度思考。這種思考,不僅讓讀者在精神上得到了升華,更讓這部作品具有了超越時代的價值。當然,對于《祝?!分黝}的梳理和評析,或許無法完全契合作者最初的創(chuàng)作意圖。但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對于《祝?!返睦斫舛际仟氁粺o二的。只要我們能夠自圓其說,用自己的視角去解讀這部作品,那么它就是一部屬于我們自己的《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