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研讀新課標、新教材,了解學生困惑,分析詞作三方面確定聯(lián)讀點:追尋詞人乃至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共同的對生活的期待和家國情懷,正確看待歷史的興衰更迭。課堂通過三個步驟落實聯(lián)讀點:想象詞人的城——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梳理詞作內(nèi)容,建立兩首詞的淺層聯(lián)系;體悟城中的詞人——深入情境,細讀文本,為理解兩首詞的深層次聯(lián)系奠定基礎;理解城中的我們——再入情境,討論探究,構建兩首詞的深層次聯(lián)系。
關鍵詞 聯(lián)讀點 情景任務 細讀文本 探究思辨
《望海潮》與《揚州慢》是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第4課的兩篇宋詞,屬于一課多篇的性質(zhì),即兩篇詞作加起來成為一“課”,所以將之稱為“《望海潮》《揚州慢》聯(lián)讀”。聯(lián)讀有別于單篇教學,需要確定好將兩首詞“打通”的那個“聯(lián)讀點”。它應是兩首詞成為一課且區(qū)別于單篇教學的基點,應體現(xiàn)兩首詞的深層次聯(lián)系,也應是本課教學任務中的重難點。
筆者分三步來確定本課聯(lián)讀點。
一是研讀新課標、新教材,明確教學任務。
新教材中的這個“課”,應是課程體系中的一個細胞,是完成教材單元研習任務的一部分,因此,本課的教學任務應從語文課程任務群目標中提煉,從所在單元的單元研習任務中提煉,與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相照應。據(jù)此,明確本課教學任務:把握詞作的意象特點,體會獨特的意境,感受詞人的哀樂悲歡;探尋詩意,體會詞作的精神內(nèi)涵,思考、體會其當代價值。
二是明確學生的困惑,錨定教學重點。
課前,請學生在完成本課學案后寫下“閱讀困惑與期待”,全班47人,有29位同學提及希望老師幫助理解詞作情感??梢姡斫馇楦惺菍W生學習的興趣點和難點,所以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對詞作情感有更深入的體悟和思考,應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是深入思考兩首詞作迥異情感背后的相通之處,鎖定聯(lián)讀點。
本課教學重點聚焦于“情感”,《望海潮》《揚州慢》中詞人柳永和姜夔為我們展現(xiàn)的是“欣”“悲”兩種迥異的情感,它們有何內(nèi)在聯(lián)系呢?有一句網(wǎng)絡語“人類悲歡真的并不相通”,人類悲歡真的并不相通嗎?
分析詞作,柳永營造了國泰民安的盛世氣象,其中不僅含有其對繁華杭州的歌頌,更有其對盛世的歌頌,是“盛世之欣”;姜夔表達了其對遭遇兵燹的揚州城的痛惜,更表達了他的亡國之痛,是“黍離之悲”。兩位詞人在詞作中所表達的情感都已超越個人小我,更多的是關切家國命運,感慨歷史興亡。我們還能看到,詞人姜夔表達的雖是“悲”,但其背后卻藏著詞人對美好生活、對國家富強的深切渴求,詞作是詞人家國情懷的外化表達。我們更應看到,“欣”與“悲”背后的盛衰更迭乃是歷史盛衰變遷的真相。當我們看到、體悟到這一切時,可以說,我們連通了詞人的情感世界,古今相映,人類的悲歡在此刻相通。
由此,確定本課的聯(lián)讀點:追尋詞人乃至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共同的對生活的期待和家國情懷,正確看待歷史的興衰更迭。據(jù)此,確定本課的三個環(huán)節(jié):想象詞人的城,體悟城中的詞人,理解城中的我們。想象兩座城貌,來進一步體悟詞人當下的情感,進而思考探究置身城中的我們每一個人的共通情感。
為了實現(xiàn)教學任務,落實教學重難點,筆者以情境任務貫穿課堂的三個環(huán)節(jié),輔以學生自主梳理內(nèi)容、老師提供學習資料及學生討論探究等學習方式,分以下三個步驟展開教學。
一、想象詞人的城——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梳理詞作內(nèi)容,建立兩首詞的淺層聯(lián)系
真實的情境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的情境,可以為學生營造情感體驗空間、思考空間,幫助學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解決情境中的問題,從而獲得認識和能力的提升。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
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和揚州古運河博物館夢幻聯(lián)動,共同辦展。其中一個展館為兩宋雙城“城市文化名片”,展示宋朝的杭州和揚州的城市面貌和文化。博物館現(xiàn)向社會征集宣傳展板,布置展廳。請你嘗試以《望海潮》介紹北宋杭州城貌,以《揚州慢》介紹南宋揚州城貌。
情境任務一:(1)確定展板件數(shù);(2)設計展板畫面;(3)準備背景音樂/聲音。
課堂展示交流學生的任務一作業(yè),引導學生明確兩首詞的主要內(nèi)容和手法。
問:為何《望海潮》用一塊展板,明明有很多意象在詞作中?
明確:長方形如卷軸的展板,類似清明上河圖般的全景,展示的是北宋杭州城的繁華。手法是鋪陳渲染。
問:為何《揚州慢》用兩塊展板?
明確:展示的是唐朝杜牧筆下的揚州和南宋的揚州。手法是今昔對比、用典和反襯。意象多取自杜牧詩句,構筑了中唐揚州和南宋揚州的強烈對比,以昔日之盛反襯今日之衰。
問:畫面內(nèi)容如何?
明確:《望海潮》中描繪了繁華杭州的市井生活、商業(yè)街區(qū)及美麗的名勝古跡?!稉P州慢》以繁華、風流的揚州城反襯如今蕭條、冷寂的空城。
問:能否在姜夔的《揚州慢》中找到《望海潮》的影子?
明確:姜夔腦海中的揚州,應該也如北宋杭州般繁華、熱鬧;也有“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瘦西湖“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課堂置于博物館展板展示的情境中,借助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情境,拉近學生和詞作的距離。幫助學生將詞作內(nèi)容變成頭腦里具體的城市面貌,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自主梳理內(nèi)容,并在感性上意識到詞人姜夔腦海里曾經(jīng)的揚州城就如柳永筆下的杭州城般繁華,建立起兩首詞作的淺層次聯(lián)系。
二、體悟城中的詞人——深入情境,細讀文本,為理解兩首詞的深層次聯(lián)系奠定基礎
情境任務二:作為展館設計參與者,請準備一段解說詞,從《望海潮》中的背景聲音“羌笛聲”、《揚州慢》中的畫面內(nèi)容“喬木”與畫面色彩“紅色”中任選其一進行解說(字數(shù)200字以內(nèi))。
解說展板,讓參觀者的注意力不止于具象畫面,而是更集中到畫面中擁有獨特情韻的細節(jié)處,以此更好地理解畫面背后的意蘊情感,使對展板的認知從平面走向立體和深刻。在課堂活動中,解說“羌笛”“喬木”“紅藥”這三個意象,實則引導學生深入詞作的細節(jié),體悟意象的內(nèi)涵和情感意蘊。在解說前,老師提供學習支架——資料卡片,幫助學生深入體悟意象和意蘊。
(1)格格不入的羌笛聲:羌笛曲多幽怨、哀愁,詞中的羌笛聲是否會破壞詞作所營造的百姓和樂的氛圍?
PPT提供資料卡片:柳永筆下的羌管聲還有“那堪聽、遠村羌管,引離人斷腸”“何人月下臨風處,起一聲羌笛”;王之渙筆下的羌笛聲是“羌笛何須怨楊柳”。
明確:羌笛曲多幽怨、哀愁,此詞中的羌笛卻能“弄晴”,以樂音撥弄、撩撥溫暖宜人的晴天。不哀反樂,實則更見其樂情,以此讓我們體會到詞人面對盛世的歡欣澎湃之情。
(2)突兀的喬木:喬木,高大的樹木。“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城池被毀,所以厭惡戰(zhàn)爭,高大的樹木為何也厭惡戰(zhàn)爭呢?
PPT提供資料卡片:南朝宋文學家顏延之《還至梁城作詩》“故國多喬木,空城凝寒云”;南朝江淹《別賦》“視喬木兮故里,決北梁兮永辭”;金代元好問《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五首》“喬木他年懷故國,野煙何處望行人”。
明確:這些詩句多表達對朝代更迭的興亡之嘆?!皢棠尽焙汀肮蕠背3B?lián)系在一起,讓歷經(jīng)戰(zhàn)亂、流離失所的百姓望“喬木”而思“故國”。所以“喬木”也透露出了詞人的“黍離之悲”。
(3)刺眼的紅色:為什么是“紅藥”?為什么不說“芍藥”?為什么不是別的花草?
PPT提供資料卡片:紅藥,也稱芍藥。芍藥作為一種意象最早見于《詩經(jīng)》,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藥相贈表達結情之約或惜別之情。魏晉南北朝時,文人將芍藥喻作風情萬種的美人,后人用“芍藥籠煙”來形容美人的嬌媚。芍藥,種植始于隋唐,盛于北宋,繁復的花瓣,是富貴繁華的象征。
據(jù)此,我們可以解讀出多層意蘊:紅藥與冷月相伴,以艷麗的紅色反襯環(huán)境,更顯冷寂;揚州城繁華不再,獨留花紅,使人心驚、情悲;芍藥是男女愛戀的寄托,在國家衰亡之際,個人已顧不及男女之情;芍藥常被喻為風情萬種的美人,讓人聯(lián)想到揚州曾是盛唐的風情之城,芍藥曾經(jīng)又是繁華的象征,而今繁華不再,只剩空城,唯有悲從心生。凡此種種解讀皆指向以紅藥繁盛的意蘊寫盡國運的衰敗,以一朵紅花致以最深切的亡國之痛。
在解讀意象的過程中,讓學生感知這三個“格格不入”的意象背后的共同點:都是詞人精心擇取的意象,以求更準確地傳遞內(nèi)心情感。所以,讀到詞作的縫隙中,找出意象的“突?!敝?,思考擇取它的用意,可以使學生在思考中加深情感理解,加強情感體驗。
通過對意象背后意蘊的品讀,學生可以更好地體悟到詞人的情感,為理解兩首詞深層次的聯(lián)讀點打下基礎。
三、理解城中的我們——再入情境,討論探究,構建兩首詞的深層次聯(lián)系
情境任務三:有訪客在參觀后發(fā)出質(zhì)疑——展館用《揚州慢》作為揚州城的其中一張城市名片,似有不妥;展館中南宋的揚州和杭州呈現(xiàn)一盛一衰兩幅圖景,似應分為兩個展館。你如何看待這些質(zhì)疑?
明確:姜夔的《揚州慢》是僅存的一首全然寫揚州衰敗之景的詞作,從這個意義上說,詞作是對城市興衰的感性歷史實錄,無需回避傷痛。而且,一個城市的發(fā)展定會經(jīng)歷盛衰變遷,歷史總在盛衰之間更迭,這才是它的真相。
“一欣”“一悲”看似情感迥異,但試想,如果柳永來到一百七十余年后的南宋揚州城,是否同樣會產(chǎn)生黍離之悲?這時的柳永是否會以昔日之繁盛、風流的城貌反襯如今的冷寂空城?如果姜夔能看到揚州的再次繁華會不會描繪出如柳永筆下的繁華盛世?是否也會用鋪陳渲染的筆觸酣暢淋漓地表達面對盛世的欣喜?得到肯定答案的可能性極大。因為,兩位詞人在詞作中所表達的情感都已超越個人小我,更多的是關切家國命運,感慨歷史興亡。兩首詞的背后都有著詞人對生活的期待,對時代的回應,對城市和國家的熱愛。從這個維度看,詞人的情感是相通的。
用一盛一衰兩幅圖景不僅記錄了真實的畫面、史實,讓我們看到城市發(fā)展是歷史盛衰變遷的縮影;而且還記錄下了人們的對生活的情感、對家國的情懷。這樣的記錄終究鐫刻成文化符號,刻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血脈里,成為民族共同心理和文化的一部分。在理解的那一刻,人類的悲歡相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