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廣西京族文化為研究對象,以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的民族文化旅游發(fā)展為研究目標,研究服務設計視角下的廣西京族文化旅游并進行設計實踐。將京族海洋文化作鄉(xiāng)村文化的研究重點,對京族三島地區(qū)的民族文化旅游情況進行調研,運用服務設計的理論與方法,構建出符合廣西京族當地情況并以民族文化旅游發(fā)展為主的服務系統(tǒng)設計,提升用戶民族文化旅游的體驗感,促進京族三島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而帶動京族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
關鍵詞:服務設計;民族文化旅游;服務觸點;服務要素;鄉(xiāng)村振興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資助“廣西京族文化旅游服務設計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研究”(2023KY1882)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發(fā)展鄉(xiāng)村產業(yè)”“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拓展鄉(xiāng)村多種功能”。在推動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要不斷的借力地方文化的力量,對具有歷史感、時代感、內涵深刻且有價值的優(yōu)秀地方文化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及文化載體進行多種形式的傳播與推廣。民族文化旅游可以作為對鄉(xiāng)村文化體驗的一種重要形式,發(fā)展民族文化旅游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民族的團結,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將民族文化元素、民族文化體驗與旅游中的服務功能相結合,在提升民族文化旅游體驗感的同時,也可以打造特色民族文化產業(yè)促進當地經濟發(fā)展。由此,本文在服務設計視角下,應用服務設計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對廣西京族民族文化旅游體驗進行設計研究,對廣西京族民族文化的傳播具有一定的研究與實踐價值。
一、民族文化旅游
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讓人們開始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提升,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在旅游業(yè)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通過突出文化特色,利用其自身特殊的民族文化內涵吸引用戶參與,給用戶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感,在近些年的旅游市場上民族文化旅游占據重要的市場地位。旅游為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提供了平臺,為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提供了載體,這為文化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潛力[1]。
民族文化旅游的積極發(fā)展不僅能夠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促進民族團結,并且可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優(yōu)勢,也加快了當地從文化、經濟、環(huán)境、基礎建設等多方面的全面發(fā)展。一方面具有文化傳播價值,通過推動民族文化旅游,可以推動地域民族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具有商業(yè)和經濟價值,在推廣民族文化旅游的產業(yè)化,多平臺協(xié)同合作進行資源的開發(fā)以及產品的設計,增加當地就業(yè)機會,推動區(qū)域合作,促進貿易的往來。
二、服務設計介入民族文化旅游
服務設計介入民族文化旅游是將民族文化、社會、設計與服務進行軟件與硬件的整合,可以系統(tǒng)性的對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進行再設計。服務設計作為一種新興的設計形態(tài)或跨學科研究思想,一方面關注系統(tǒng)中的人、物、環(huán)境、行為、社會之間的互聯(lián)關系與系統(tǒng)流程整合,另一方面越來越重視文化體驗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2]。將服務設計介入民族文化旅游,是以服務設計的理論與方法,進行更加系統(tǒng)、完整的服務系統(tǒng)設計與服務流程設計,最終達到提高文化旅游中的服務質量,提升用戶體驗感的目的。
在對民族文化旅游進行服務設計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社會、經濟、區(qū)域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以及政府的宏觀調控、民族地區(qū)的資源、民眾配合度和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線路的統(tǒng)籌與規(guī)劃。系統(tǒng)的對民族文化旅游進行服務設計研究,應該把握好民族文化保護與民族文化旅游開發(fā)之間的關系。除了提高服務質量、提升用戶體驗感外,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及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京族民族文化旅游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業(yè)成為了京族兩大新型支柱產業(yè)之一。根據防城港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春節(jié)期間防城港市京島風景名勝區(qū)接待游客10.16萬人次,自駕游客同比增長迅速[3]。在進行實地調研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抵達京族三島的游客,主要來自周邊城市,感受此處海邊景色以及美食。居住在廣西的居民有一部分人對京族有一定了解,還有一部分東興周邊城市的游客在京島旅游中才知曉京族的存在,但他們對京族哈節(jié)并沒有太多了解[4]。
通過對京族民族文化旅游現狀的分析,筆者發(fā)現由于京族民族文化旅游未進行過系統(tǒng)的策劃與開發(fā),旅游業(yè)未能很好發(fā)展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文化性不強,用戶在旅行中文化感受不強烈。這原因來自于京族文化傳承現狀,年輕人外出務工,年老者的技藝與文化無人傳承,京族文化現存在斷層的情況。其二,具有時間性,民俗活動與節(jié)慶活動是民族文化的最直接體現,但大型活動開展的時候并非節(jié)假日期間,用戶會錯過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時間,這一特性也直接導致了用戶在旅游中文化性感受不強這一問題。其三,缺少不可替代性,京族靠海而生,其500多年歷史文化中的海洋性本是可以作為京族特色民族文化體驗的重點,京族民族文化的形成過程中,離不開海洋文化。但是在實際旅行中,僅可感受海濱景色與海鮮美食,無法感受更深層次的海洋文化,包括旅游紀念品京族也與其他海濱地區(qū)并無差異。其四,沒有系統(tǒng)的民族文化旅游服務系統(tǒng),且對京族民族文化的宣傳推廣不到位。
四、服務設計視角下的京族文化旅游系統(tǒng)設計
(一)京族文化旅游服務定位
京族屬于海洋民族,自古遷居至東興市澫尾、巫頭、山心三島以來,沿海而居、靠海而生以捕魚為業(yè),成為京族的主要的生活與經濟來源,在飲食習慣、穿著服飾、民俗文化上也與海洋息息相關,形成了京族特有的海洋文化以及獨特的漁業(yè)風情,約五百年的發(fā)展歷史都與海洋息息相關。同時由于京族屬于跨境民族,京族與越南的主體民族—京族有著共同的語言和相同的傳統(tǒng)文化,長久以來一直保持文化交流及貿易往來。因此以海洋文化為主要京族民族文化旅游服務設計的主要落腳點,能夠更深層次地、更全面地展現京族的文化內涵。
對于京族民族文化旅游服務設計以海洋文化立足,從三個層次體驗京族民族文化,第一層次是個人的感官記憶,將京族民族文化進行元素提取,尋找與現代審美一致的表現形式和載體與之融合,用戶初到京族以參觀的形式,通過五感了解京族、感知京族,實現對京族的初步認知。第二層次是民俗風情體驗——以民俗與節(jié)慶活動為中心,民俗風情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山水有形、文物有跡,而民俗和風情則主要體現在民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情趣上[5]。由此這一層次,將用戶置身于京族的節(jié)慶活動中,參與京族食物的制作與品嘗,感受民俗與節(jié)慶的儀式與活動,生活氛圍感強的旅游服務更能夠讓用戶快速融入進當地文化中。第三層次是海洋生產生活體驗——以生產活動為中心,京族文化中的海洋性是區(qū)別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具有京族民族文化的鮮明性。海洋漁具的制作,海產品的養(yǎng)殖,海產品的捕撈,海產品的加工等具有較強參與性、體驗性的活動更能體現京族民族文化的歷史性與傳承性,以及展示出京族民族文化的特色性與代表性。
從文化生活到生產經濟,通過參觀游覽、互動體驗、休閑活動等形式,逐層次加深對京族文化的體驗與理解,加強了用戶與京族的有效互動,感受到文化深層內涵,同時促進文化傳播。
(二)京族民族文化旅游服務要素分析
系統(tǒng)的服務流程需要通過對服務要素的設計,實現用戶對京族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提升用戶對京族民族文化旅游過程中的滿足感。服務要素包括隱性服務要素、顯性服務要素、物品要素和環(huán)境要素[6]。
對京族民族文化旅游進行相對應的服務要素設計,首先是隱性服務要素設計,需要為用戶確立旅行過程中的服務氛圍,用戶通過京族民族文化旅游最終可以獲得怎樣的感受。其次是根據隱性服務要素的總體服務氛圍,確立顯性服務要素,包括了前臺與后臺需要給用戶提供哪些服務,怎樣通過服務提升用戶體驗。最后是結合隱性和顯性服務要素的的內容,確立提供服務的環(huán)境和服務所需要的物品,也就是物品要素設計與環(huán)境要素設計。
隱性服務要素設計,讓用戶通過民族文化旅游的過程,既要能夠感知京族民族文化的文化底蘊與內涵,又要營造出海洋文化中海納百川的包容感,與樸實熱情的服務氛圍。顯性服務要素設計,結合上述京族民族文化旅游服務定位的三個層次,為用戶提供個人感官記憶服務,民俗風情體驗服務,海洋生產生活體驗服務。通過這三個層次,給用戶帶來感官上的刺激與服務,加深對京族文化旅游的滿足感。物品要素設計,包括供用戶使用的有形產品、提供服務人員的服飾及服務用品、供用戶購買的旅游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及產品包裝等等,需要考慮用戶在整個服務過程中的服務觸點,提取具有京族民族文化代表性的元素,將其應用于提供服務所需物品的產品造型及圖案中,通過不斷的對用戶進行京族民族文化元素的感官刺激,提升用戶感知與認知。環(huán)境要素設計,可以加強對于感官的刺激,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五個方面營造京族民族文化的氛圍。具有京族民族文化元素的建筑與室內裝飾風格、視覺識別系統(tǒng)、導視系統(tǒng)等,具有京族民族文化特色的獨弦琴演奏與唱哈演繹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環(huán)境要素設計融入進系統(tǒng)的服務設計中。
(三)服務觸點設計
在服務設計中,通過服務觸點體現服務細節(jié),傳遞服務價值打動用戶。服務觸點可以融入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三個階段中,從物理觸點、數字觸點、人際觸點三方面進行設計,服務提供者將隱性服務要素通過其他三個要素以及服務接觸點傳遞給用戶。用戶通過文化旅游感受到文化內涵與文化情感,引發(fā)對于京族文化的共鳴。
物理觸點主要從五感出發(fā),可以通過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入手,結合物品要素設計與環(huán)境要素設計優(yōu)化服務觸點。用戶接收信息的感官首先來源于視覺,其次是聽覺。由此在物理觸點的設計中首先可以從視覺上加深用戶對京族民族文化符號的認知,將統(tǒng)一的視覺符號應用于物品要素設計與環(huán)境要素設計中,如用戶使用物品、服務提供者穿著、導視系統(tǒng)、室內外裝飾等。其次,可以從聽覺上入手加深認知,唱哈與獨弦琴作為京族特色,在特定場所如公共空間、酒店民宿、博物館、景區(qū),以及特定場合節(jié)慶儀式及活動中。味覺、觸覺、嗅覺可獲取的信息比例較少,可以在特定的場所或活動內進行,如味覺與嗅覺的觸點主要集中在美食的部分,民俗與節(jié)慶活動中的美食宴會、當地特色食物、美食旅游產品。觸覺的觸點主要集中在體驗環(huán)節(jié),感受食物的制作、漁具制作等。
數字觸點設計主要在用戶通過手機操作界面查詢、操作與旅游相關的內容,以及在旅游區(qū)域內所展示的電子屏幕信息。人際觸點需要考慮用戶在旅游過程中,所接觸到的服務提供者、當地京族居民以及其他游客,用戶通過服務提供者的言行舉止與特色服飾,感受優(yōu)質的服務以及服務提供者本身體現出的京族民族文化對人的影響。當地京族居民是用戶在民族文化旅游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用戶在參與各項民俗活動與體驗項目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當地居民接觸,通過當地居民可以了解很多民族風俗與歷史文化,感受到民族文化旅游的質樸性與鄉(xiāng)土性。
(四)京族民族文化旅游服務系統(tǒng)設計
針對京族文化旅游服務系統(tǒng)的設計,分為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三個階段。依據用戶的動態(tài)對用戶的線上活動、用戶的線下活動進行分析,明確用戶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關系,最終對前臺工作、后臺工作、內部活動與最終設計內容進行服務規(guī)劃。京族文化旅游服務藍圖如圖1所示。
旅游前期階段,主要是了解與規(guī)劃行程、進入目的地,用戶活動主要集中在線上活動,以了解與計劃為主。依托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客戶服務迎接及接待用戶、推送旅游信息、制作傳播物料,全媒體投放各類旅游資料等活動。
旅游中期階段為整個服務系統(tǒng)設計中,最重要的階段?;訁⑴c有利于促進游客與文化接觸,提升游客旅游體驗,而學習、娛樂、審美等獨特的旅游體驗也是促使游客形成深刻記憶的重要途徑[7]。由此,在針對京族的文化旅游服務設計中,除了要注重旅游服務的民族性、地方性、保護性,也要考慮到質樸性與趣味性,通過不同的體驗活動讓用戶對京族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旅游中用戶主要以線上活動為主,將旅游中這一階段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個人感官記憶,主要是初次抵達京族三島,建立對京族文化的基本認知。第二層次與第三層次主要為參與文化體驗活動,第二層次為民俗文化體驗,第三層次為海洋生產生活體驗。民俗文化體驗主要是通過體驗活動體現京族文化的民族性、地方性、保護性與質樸性,主要活動為節(jié)慶、民俗活動儀式觀看與活動參與,觀看文藝演出,參與京族美食的制作并品嘗。通過第二層次的民族文化體驗,對京族的民俗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海洋生產生活體驗則以特色性與趣味性為主,主要活動以漁業(yè)體驗為主,京族特色的捕漁體驗與特色漁具制作、觀看體驗,海產品的加工體驗、美食制作與品嘗,以及京族常在海邊舉行的娛樂活動。通過第三層次的海洋生產生活體驗,用戶結合前期對民族文化體驗,也可感受京族深層文化內涵的由來以及海洋文化對京族發(fā)展的深遠影響。通過這三個層次的文化體驗活動,用戶逐步加深對京族文化的認知與理解,達到文化旅游的目的。在旅行結束前用戶會購買旅游紀念品,旅游紀念品則是有形的服務,可以通過這一有形服務對京族文化進一步傳播。
對應旅游中重要的三個層次,對用戶提供對應服務。第一,整理京族文化信息,規(guī)劃游覽路線,制作宣傳物料,對應完成周邊環(huán)境的展示與導視設計。第二,策劃用戶體驗項目,組織儀式觀看及活動體驗,并進行場地的布置與管理。第三,開發(fā)與制作京族美食,確保食材供應與制作,并定制餐具統(tǒng)一視覺符號。第四,策劃與編排文藝演出節(jié)目,組織活動。第五,進行相關線上線下物料設計、制作與展示,并及時進行更新。主要的設計內容涵蓋了物品要素設計與環(huán)境要素設計的重點,產品設計(用戶使用物品,器具、餐具、器具、禮品、紀念品)、平面設計(VI視覺設計,海報、門票、明信片),服裝設計(工作人員服飾設計),環(huán)境設計(戶外體驗活動區(qū)域設計、室內設計),服務設計以及體驗設計。
最后為離開階段,用戶主要為線上活動,通過社交平臺進行分析與互動。服務提供者為用戶提供的服務主要是在后臺進行用戶信息反饋的收集與整理,對整個服務過程進行優(yōu)化與迭代。
五、結語
從服務設計的角度出發(fā),以京族特有的海洋文化特色為基礎,通過對服務要素、服務觸點的分析,將服務設計介入民族文化旅游對京族民族文化旅游服務進行系統(tǒng)的設計。一方面,讓用戶通過三個層次體驗京族民族文化,在京族民族文化旅游中獲得優(yōu)質的服務與良好的體驗,同時幫助用戶逐步加深對京族民族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通過民族文化旅游的方式,將京族三島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不僅有利于增強京族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同時實現對京族民族文化旅游的整合、開發(fā)與保護,最終實現經濟、社會、文化效益的統(tǒng)一,實現服務設計介入民族文化旅游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海燕,王忠云.旅游產業(yè)與文化產業(yè)融合發(fā)展研究[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10(4):322-326.
[2]張晴,婁明,劉洋,鄭勉勉.服務設計視角下鄉(xiāng)村旅游創(chuàng)新研究[J].包裝工程,2022(2):192-199.
[3]伍陽.京族哈節(jié)的服務設計與推廣[D].桂林: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22.
[4]伍陽.廣西京族節(jié)慶旅游發(fā)展策略[J].當代旅游,2022(16):74-76.
[5]吳必虎,余青.中國民族文化旅游開發(fā)研究綜述[J].民族研究,2000(4):85-94,110.
[6]曹國忠,林聰慧,陳美,韓麗偉,秦發(fā)偉,高鶴鳴,劉剛.情感層次理論輔助地域文化體驗服務要素設計流程[J].包裝工程,2021(10):108-114,123.
[7]殷紫燕,黃安民.文化創(chuàng)意旅游街區(qū)游客參與對重游意愿的作用機制研究——基于旅游體驗及記憶的中介模型[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19(8):1087-1092.
作者簡介:伍陽,碩士,北海藝術設計學院產品系教師。研究方向:產品與服務設計、用戶體驗設計。
通訊作者:曾帆,碩士,北海藝術設計學院產品系講師。研究方向:產品設計、UI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