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定角定高”模型教學中建議設置探究專題,進行模型講解,解法指導,并結合實例開展應用探究.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模型,生成分步解題策略,在解題應用中注意反思總結,提升解題能力.
【關鍵詞】定角定高;幾何模型;面積最值
1引言
幾何模型在初中數(shù)學中十分常見,把握模型特征、總結規(guī)律結論應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學中建議針對具體模型設置探究專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究,讓學生掌握模型知識的同時提升幾何探究能力.環(huán)節(jié)設計建議按照“模型講解→解法指導→解題應用”來進行構建,下面以“定角定高”模型為例開展教學探究.
2模型講解
“定角定高”模型是初中幾何中較為特殊的模型,融合了三角形與圓的相關知識,常以其為背景用于研究最值問題.教學探究建議引導學生開展模型剖析,總結解題策略.
2.1模型呈現(xiàn)
“定角定高”模型:如圖1所示,在直線BC外有一點A,點A到直線BC的距離為定值(定高),∠BAC為定角,則AD有最小值,即△ABC的面積有最小值.另外,“定角夾定高”模型也叫做探照燈模型,可用于面積最值問題的求解.
2.2模型剖析
“定角定高”模型以三角形為背景來構建,生成了關于三角形面積的最值結論.教學中建議深度剖析模型結論,引導學生明晰證明方法.
對于求解△ABC的面積最小值,可先連接OA,OB,OC,再過點O作OH⊥BC,設垂足為點H,如圖2所示.
分析可知,OA+OH≥AD,當且僅當A,O,H三點共線時等號成立,由于∠BAC為定角,為圓O的圓周角,則所對的圓心角∠BOC也是定值.因此OA+OH和圓O的半徑存在固定關系,證明思路如下:
因為四邊形OEDH為矩形,
則OH=ED.
在Rt△AOE中,AO>AE,
則AO+OH=AO+ED>AE+ED=AD.
2.3解法構建
解題中可以利用“定角定高”模型探求三角形的面積最值,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掌握如下解題步驟,分三步構建:
第一步,作出定角定高三角形的外接圓,設外接圓的半徑為r,用r表示圓心到底邊的距離及其底邊長;
第二步,根據“半徑+弦心距≥定高”,求r的取值范圍;
第三步,用r表示定角定高三角形的面積,結合r的取值范圍求解三角形面積的最小值.
3解題應用
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上述總結的模型方法來進行解題應用,強化鞏固,提升學生的解題思維.問題設置建議分難度梯度,從一般的例題入手,逐步拓展變式,提升解題的靈活性.
3.1小試牛刀,初步探索
例1如圖3所示,在△ABC中,∠BAC=60°,AD⊥BC于點D,且AD=4,則△ABC面積的最小值為.
思路引導引導學生把握問題特征,構建幾何模型,結合上述總結的思路來進行解題構建.
作△ABC的外接圓⊙O,連接OA,OB,OC,過點O作OE⊥BC于點E,如圖4所示.
進行角度推導可得∠OBC=∠OCB=30°,
設⊙O的半徑為r,
則OE=12OB=12r,
BE=32OB=32r,
進而可得BC=3r.
因為OA+OE≥AD,
則r+12r≥4,可解得r≥83,
所以BC≥833,
則S△ABC=12BC·AD≥1633,
即△ABC面積的最小值為1633.
解后思考利用“定角定高”模型求解問題,可以參考其構建思路來分析推導,先作輔助線完善模型,再推導圓半徑的取值范圍,構建面積與半徑的關系,完成最值求解.
3.2變式拓展,深入探索
例2如圖5所示,在矩形ABCD中,AB=2,BC=12,點E,F(xiàn)均在AD上,且∠ABE+∠FCD=90°,則四邊形BCFE面積的最大值為.
思路引導本題目中求四邊形的面積,解析過程構建與三角形的關系,再結合模型來探索思路.
將△DCF向左平移,使DC與AB重合,點F的對應點為點G,可推知∠GBE=90°,作△BGE的外接⊙O,連接OB,如圖5所示,則OB≥AB.
當點O與點A重合時,OB可取得最小值2,則GE的最小值為4,則S△GBE=12GE·AB≥4.
因為四邊形BCFE的面積=矩形ABCD的面積-△ABE的面積-△CDF的面積=矩形ABCD的面積-△GBE的面積,所以當△GBE的面積最小時,四邊形BCFE的面積有最大值,可推得四邊形BCFE面積的最大值為20.
解后思考對于與“定角定高”模型相關的拓展探究題,教學中引導學生挖掘問題本質,提取模型特征,再構建問題與模型的關聯(lián),后續(xù)則可以指導學生獨立思考解題.
4結語
總之,關于“定角定高”模型的教學探究,可參考上述的思路,深度剖析模型,引導思路證明,生成解題策略,再結合實例應用強化.探究過程中注意思維引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應用探究后適度反思,幫助學生總結解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