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6月16日,不少人選擇到詹姆斯·喬伊斯文化中心早餐。有一道特殊的美食“動物內臟”很受歡迎,在中國人看來其實就是香腸。餐畢,人們紛紛穿起愛德華七世時代的服裝,然后沿著《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利奧波德·布魯姆的路線,在都柏林市區(qū)巡游。慶祝的活動很多,最典型、最簡單、參與人數(shù)最多的就是朗讀《尤利西斯》小說。在作品人物去過的海邊塔樓、藥店、圣三一大學……朗讀聲浪此起彼伏,那一次竟然創(chuàng)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是愛爾蘭為一位作家和他的作品而設立的僅次于國慶的節(jié)日。
愛爾蘭不僅僅擁有詹姆斯·喬伊斯。
愛爾蘭迄今為止,已有四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23年,威廉·巴特勒·葉芝,獲獎理由為“由于他那永遠充滿著靈感的詩,它們透過高度藝術形式,展現(xiàn)了整個民族的精神”;1925年,喬治·伯納·蕭,獲獎理由為“由于他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及人情味的作品——它們那種激動性的諷刺,常蘊含著一種高度的詩意美”;1969年,塞繆爾·貝克特,獲獎理由為“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xiàn)代人從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奮”;1995年,謝默斯·希尼,獲獎理由為“由于其作品洋溢著抒情之美,包含著深邃的倫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現(xiàn)實歷史的奇跡”。如果算上愛爾蘭裔的作家的話,那么還要加上美籍作家尤金·奧尼爾。他在1936年獲獎,代表作為《榆樹下的欲望》。
中國讀者最熟悉的愛爾蘭“諾獎”作家可能有兩位。
2015年的“春晚”,莫文蔚演唱了一首《當你老了》的歌曲,打動了無數(shù)中國人的心。那首歌的歌詞就是愛爾蘭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作家葉芝的詩。很多人認為他的詩是獻給愛爾蘭一位豐姿綽約的女子茅·德岡(Maud Gonne)。1889年1月3日,24歲的葉芝見到前來探望父母的她時,立刻陷入情網(wǎng),直至15年不能自拔。在遭到幾次拒絕后,愛母及女,就向其養(yǎng)女伊瑟爾德求婚,還是沒有成功。葉芝直到52歲才與另一女子成婚。葉芝為愛傷透了心,也因此成就了他的詩歌。他的情詩描寫了初戀的狂熱、中期的自責和后期的體諒理解。愛情詩是葉芝抒情詩里數(shù)量最大、質量最高的部分。
另一位愛爾蘭“諾獎”作家便是蕭伯納了。他可以列入無產(chǎn)階級革命作家的行列,其自稱“馬克思打開了我的眼睛”,實際上列寧說他是“一個墮入費邊社的好人”。1932年2月,他應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總會宋慶齡的邀請,訪問中國。在上海僅僅停留了8小時,拜訪了宋慶齡寓所,會見了蔡元培、魯迅、楊杏佛、林語堂等名士,并對中外記者發(fā)表了談話。過后,瞿秋白把有關文稿編成了《蕭伯納在上?!芬粫R粋€多月的時間里,魯迅寫了4篇關于蕭伯納的文章。人們說蕭伯納在中國留下了“比泰戈爾還厲害”的熱鬧。
不是所有愛爾蘭優(yōu)秀作家都能獲得諾貝爾獎。因為獎項有許多具體條件,至少作家被認可時需要在世。
詹姆斯·喬伊斯沒有等到。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四部小說,幾十首詩,一部劇作?!皫缀趺恳徊?,其問世和被認可都是相當不容易的?!彼拇碜鳌队壤魉埂罚?920年還被美國法院判決為“禁書”。文學界也曾經(jīng)貶多于褒,連一些著名作家都對這部作品充滿反感和敵意。也許是因為作者的世界觀和性格:“我不侍奉”。他給妻子的信中說“我的內心拒絕接受整個現(xiàn)行的社會秩序和基督教——家庭、公認的美德、階級與宗教主義”;也許是因為他的顛覆性的寫作手法:“我在作品中設置了大量謎團和迷魂陣,其數(shù)量之巨,要弄清我的真意,足夠教授們用數(shù)百年去爭論。這是保證作品不朽的唯一途徑。”《尤利西斯》最新中文版翻譯家劉象愚先生,用一句話說明其復雜性,“譯‘不可譯’之天書”。隨著時代發(fā)展,人們對這部作品的評價越來越高。“《尤利西斯》可謂前無古人后啟來者的集大成者,也許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許多批評家與喬學家認為,它終結了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到現(xiàn)實主義的一切傳統(tǒng)的小說,開啟了從現(xiàn)代主義到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新小說,并且當仁不讓地站到20世紀英美乃至西方文化的頂端?!?982年1月31日,《紐約時報》紀念喬伊斯100周年誕辰的專欄文章說:“現(xiàn)代文學如果沒有他,將如同現(xiàn)代物理學沒有愛因斯坦一樣不可思議。”
奧斯卡·王爾德更沒有等到。都柏林韋斯特蘭街21號對面公園,有座王爾德的塑像,西裝革履、風流倜儻。不過他不是立著,也不是坐著,而是半躺在一塊巨石上,眼光正對著街對面的故居。塑像似乎想告訴人們王爾德跌宕起伏的人生。他自幼聰慧,沒有特別努力,就一而再獲得獎學金,進入圣三一和牛津大學學習,以專業(yè)第一的成績畢業(yè)。24歲時詩作榮膺大獎,28歲在北美做了140場演講,備受好評,創(chuàng)作的幾部大戲同時在英國多處上演。他寫的童話被英國《典雅》雜志與安徒生相提并論。他的語言“金句”頻出,以至于現(xiàn)代評論家說,假如王爾德還在,那就沒有所謂網(wǎng)紅和大咖們什么事。然而1895年,他因“傷風敗俗”被投入監(jiān)獄,身心遭受巨大創(chuàng)傷。鉛華褪盡,苦情嘗遍,臨終前一文不名,連房租都由朋友代付。理查德·伊曼這樣評價他的一生:“他屬于我們這個時代,多于屬于維多利亞那個時代?,F(xiàn)在,他遠離了那些丑聞,歲月肯定了他最優(yōu)秀的著述。他安靜地來到我們面前,杰出而高大,講述著寓言和哲理,歡笑而又哭泣,如此娓娓不絕,如此風俗不俗,如此確鑿不移?!?/p>
等待獲獎的愛爾蘭作家不乏其人。都柏林的愛爾蘭文學館里,除了喬伊斯和葉芝等大師專題展外,還推介許多“新生代”文學之星?!秵巫x》雜志專辟一期給中國讀者介紹愛爾蘭新作家,選文章的主編覺得,“我就像個只拿了一只口袋的大盜,站在堆積成巨山的寶物前面,瞠目結舌,不知該把哪個往袋子里放?!睈蹱柼m的文學就像環(huán)繞島國的大西洋的不盡浪花,你不知道哪一朵是最美的;又如這“翡翠島國”葳蕤草木,充滿著無限的生命力。
愛爾蘭文學當?shù)闷稹皞ゴ蟆币辉~。相較于7萬平方公里面積,500萬人口,其文學密度,優(yōu)秀作品占比,其他國家難以與之比肩。所以,他們稱之為小說的國度、詩歌的國度,甚至稱之為“歐洲的大腦”。中國旅歐作家顏歌告訴我們:“如果我無法從文學里進入愛爾蘭,那么現(xiàn)實的愛爾蘭對我來說就是虛無縹緲,遠若幻境的。”
為何愛爾蘭文學如此發(fā)達?答案似乎像隨處可見的三葉草那么簡單,又復雜得像島國上空不可捉摸、變幻莫測的云朵。
是悠久的文明?愛爾蘭人類活動的遺跡可以上溯到8000年至1萬年前。島上遍布許多不可思議的古遺跡。據(jù)說愛爾蘭還是擁有民間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歐甘字母表”說明了他們語言的古老?!笆ト弧贝髮W圖書館存放的愛爾蘭人的《凱爾經(jīng)》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書籍之一,它是用拉丁文寫在牛皮紙上,美妙之處在于有大量復雜和精美的插圖。最早抵達愛爾蘭的是蓋爾人,實際上就是凱爾特人;然后,羅馬人來了;然后,“維京人”也就是丹麥人來了;然后,諾曼人來了。不用說,離島國最近的英國人,早就來了。但是,愛爾蘭人始終保持文化的主體性。432年,圣帕特里克極力在當?shù)赝菩谢浇?,他的努力竟讓奉行異教的蓋爾人國王皈依新教。盡管如此,寫了“凱爾特神話”的米蘭達·阿爾德豪斯格林仍然認為,“愛爾蘭的神話與歐洲不同,其中充滿了異教色彩。雖然愛爾蘭的神話,經(jīng)基督教僧侶之手編輯轉寫,其中給神靈的呈現(xiàn)方式一定帶上很多來自基督教的影響,但仍然保持了愛爾蘭神話的顯著特點”。正是這種深厚的文化積淀,為愛爾蘭作家創(chuàng)造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是深層的苦難?愛爾蘭有著天然宿命般的地理?!稅蹱柼m史》的作者羅伯特·基說:“無論如何移動動圖的視角,歐洲大陸東北海岸外的這兩個大島中較小的一個,看上去很難逃出較大的一個環(huán)抱。對于愛爾蘭而言,它無法擺脫背景中不可分離的母性形象——‘不列顛老婦人’,一位因專注于自身利益而妨礙到愛爾蘭尋求自己的身份的老婦人。”套用墨西哥人的說法,他們離上帝太遠,離英國太近。翻譯《愛爾蘭史》的潘興明先生寫道:“17世紀中期,克倫威爾征服、平定愛爾蘭。英國實行嚴厲的刑法制度,剝奪愛爾蘭人擁有的土地,在政治、經(jīng)濟上施行全面的歧視性壓迫政策,導致愛爾蘭民眾的普遍不滿和抗爭。尤其是從19世紀英國正式合并愛爾蘭之后,愛爾蘭爭取民族獨立運動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激烈程度達到空前?!鼻珊系氖菒蹱柼m民族解放斗爭的時間節(jié)點竟然和中國革命十分合拍:1921年,愛爾蘭與英國簽訂《英愛條約》,次年建立起愛爾蘭自由邦;但它斬斷與英國聯(lián)邦的最后紐帶,而建立真正意義的愛爾蘭共和國則是1949年。讓愛爾蘭人對英聯(lián)邦懷有深仇大恨記憶的是1845年至1849年的“大饑荒”。這場因毀滅性的真菌疾病致使馬鈴薯絕收的災害,造成以此為主食的愛爾蘭人死亡上百萬人,外出逃荒、移民150萬人。當時英聯(lián)邦分管賑災的大臣屈威廉認為,愛爾蘭人必須“聽天由命”,諷刺和無恥的是災后政府竟給他封爵表彰。當時的都柏林《公民報》大聲發(fā)問:“在19世紀中葉,在離地球上最富足、最偉大和最強大的宮廷和首都只有不到12小時路(航)程的地方,難道就沒有世上的公正和人性嗎?”好在愛爾蘭人沒有被災難壓倒,移居海外的僑民僅美國僑民現(xiàn)在就超過了2000萬。當年正趕上美國開發(fā)西部,愛爾蘭人吃苦耐勞、堅韌頑強,不僅在經(jīng)濟上有所斬獲,在政治上也奮發(fā)有為。據(jù)說,美國歷史上的總統(tǒng)中,愛爾蘭裔占到了一半,克林頓、奧巴馬就是其中的代表。留在國內的愛爾蘭人也奮發(fā)圖強,創(chuàng)造了“凱爾特之虎”的經(jīng)濟奇跡。曾經(jīng)淪為“歐洲乞丐”的愛爾蘭富裕到歐盟第二、世界第三,人均凈資產(chǎn)超過美國。知曉了這些,你就不難理解愛爾蘭人在文學上的勵志所為了。
是濃厚的氛圍?愛爾蘭處于北緯70度,晝短夜長,天黑得晚,晚上10點鐘還可以看到滿天霞光。人們下班后并不急于回家,第一件事便是到酒吧與朋友們聊天,喝上一杯,僅都柏林便有上千家酒吧。談天說地是愛爾蘭人的嗜好,常常是東一伙西一堆圍坐桌旁,沒有任何茶點,或啤酒或咖啡,輪流做東,從下午邊喝邊聊直到月上柳梢頭,才作鳥獸散。愛爾蘭的生活一般都是很個人的,但文學藝術活動又喜歡聚集,每到夏天,所有公共場所,特別是在大草地上動輒幾萬人的演唱會。什么“思雅”“西域男孩”“Qz樂團”和“小紅莓”,幾乎家喻戶曉。被譽為“世界第一踢踏舞”的“大河之舞”,已巡演了32個國家,行程累計56.3萬英里,可以從地球到月球打個往返。他們崇尚流行和高雅,同時也看重本國傳統(tǒng)文化。很平常的一天,國家音樂廳在中午舉行“豎琴演奏會”。三把大小不一、色彩各異的豎琴,加上鋼琴,演員只有一位,且是年齡已近70歲的老太太,自奏、自唱了一個小時,將愛爾蘭的“天使之琴”的神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盡顯其寧靜、和平、博愛頌歌的象征。當然成就文學還離不開酒,愛爾蘭出好酒,酒文化十分濃厚。所謂吉尼斯紀錄就是吉尼斯(健力士)酒廠因促銷而創(chuàng)立的。愛爾蘭作家也善飲,喬伊斯就是一位“酒精功能性”患者,而貝克特常常飲酒到凌晨。
也許原因還有很多,但以上這些已經(jīng)能讓我們走進愛爾蘭的文學。世界著名地理雜志《孤獨星球》是這樣介紹愛爾蘭的:“都柏林人用音樂、藝術和文學來創(chuàng)造美好時光,而他們將這些美好時光視為理所當然。一旦想起,便會無比自豪?!?/p>
責任編輯 李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