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了解了憶子粄(bǎn)名稱的由來,我才理解了母親當初的良苦用心。相傳在明朝,大埔某地有一位婦女的兒子投奔鄭成功麾下,漂洋過海驅除侵略者,久未歸家。母親思念兒子,每逢中秋節(jié)之夜,都會做一種兒子非常喜歡的粄,擺在月光下,遙祝兒子平安、早日歸來。一晃就是30年。30年后的中秋之夜,母親又把粄擺在月下,正思念間,兒子突然回家,母子喜慶團圓。此粄因而得名憶子粄。
記得小時候,憶子粄是逢年過節(jié)才能吃上的奢侈美味,每年臘月二十八,母親一大早便起身將糯米粉揉搓成粄團、壓成粄皮。我會幫母親挑幾片新鮮蕉葉切洗干凈,姐姐負責剁碎餡料,再把餡料包進捏好的粄皮,白白胖胖的憶子粄就成型了。相比傳統(tǒng)用蕉葉裹住粄皮的做法,母親有更簡單的方法避免粄皮之間相互粘連,她把切好的蕉葉放進蒸籠里鋪平,再涂上食油,最后把憶子粄放進蒸籠里,父親在灶膛里添柴火,一家子忙得不亦樂乎。
灶火熊熊,映得我們小臉通紅,母親的臉也通紅,額角滲出細密的汗珠。姐姐和我早早端著碗,攥著筷,圍著灶臺,等著憶子粄出鍋。半小時后,母親揭開鍋蓋,將蒸籠取出,只見熱氣呼呼往上躥,底下露出白白胖胖的憶子粄。
“蒸好啦!蒸好啦!”母親開始張羅著全家一起品嘗。在厚厚的粄皮上咬一口,口感十分黏韌,兩三個下肚,便已飽腹。
那時,懵懂的我只對餡料情有獨鐘,常常偷偷挖出餡料來吃,留下未吃的粄皮,便放下筷子溜出門外去玩。母親知道后并沒有責怪我,而是專門在櫥柜留一碗餡料多的憶子粄給我。
母親原不會做憶子粄,她是嫁給爸爸后才學的客家菜,釀豆腐、梅菜扣肉、煎堆……她都會做。由于是“半路出家”,做出來的食物常常被稱作“半吊子”。但她從不在意這些,她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愛,也把“鄉(xiāng)味”變成了我兒時最溫馨的記憶。
上大學前,母親特意做了一鍋憶子粄,我像往常一樣咬了一口,汁水很快溢了出來,餡料濃香撲鼻,口感嫩滑,我從未吃過如此好吃的憶子粄,迫不及待地端起碗大口吃起來。
“慢點吃,慢點吃,別噎著了?!蹦赣H提醒我。后來我才知道,她一大早買來各種各樣的餡料,有鮮肉、魷魚絲、菜干、香菇、蝦米,還特意把每個粄皮壓得很薄很薄,餡料放得很足很足,或許這就是母親表達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