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假期,同學們不妨背起行囊,或徜徉(chánɡyánɡ)山水,或探幽尋勝……然后,用生花妙筆將景物化為文字。下面,介紹幾個描寫景物的技巧,僅供參考。
一、多種角度,尋求立體美
如果想讓讀者對景物有全面的感知,立體地呈現(xiàn)景物的美感,我們就要從不同角度著筆。
首先,調(diào)動各種感覺。從視覺上繪其形,從聽覺上擬其聲,從嗅覺上寫氣味,從觸覺上寫感受……如魯迅《社戲》一文描寫“月夜行船”,就調(diào)動多種感覺寫景:用嗅覺寫豆麥的清香;用視覺寫淡黑、起伏的連山;用聽覺寫橫笛的宛轉(zhuǎn)、悠揚;用觸覺寫水氣撲面而來。
其次,從不同方向著筆?;蚋╊╧àn),看景物底部;或仰望,看景物頂端;或遠眺(tiào),看景物整體輪廓;或近觀,看景物細微處。通過各種角度全方位地展現(xiàn)所見之景,搖曳多姿。如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一文中,“高峰入云”,是仰望所得;“清流見底”,需要俯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是平視之景。作者從不同的視角呈現(xiàn)了山之高、水之凈、壁之色,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再次,動靜巧妙搭配。描寫景物,只寫靜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滯(zhì);只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焦點。因此,動靜結(jié)合,兩相映襯,情趣盎然。
看峻青《第一場雪》片段: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則掛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美麗的銀條兒和雪球兒簌(sù)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柳條、雪球等原本是靜止的,但是隨著“一陣風吹來”,這些靜物呈現(xiàn)出別樣的動態(tài)美:柳枝輕晃、雪球飄落、雪末飄揚。
二、情景交融,追求情韻美
除了讓讀者通過文字領(lǐng)略到風景的魅力,還要突出觀景時的感受,將“情”與“景”相互交融。一是先景后情,使前面的客觀之景都變成染情之景,令人回味。二是先情后景,即寫作時下筆,或者抒發(fā)歡快之情,為全文奠定情感基調(diào),然后描寫看到的美好景物;或者抒發(fā)悲傷之感,繼而描寫凄涼的意象。三是景情并行,把“景”與“情”交織起來,一邊寫景,一邊抒情。
看老舍《草原》第一段: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jùn)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作家筆下的草原美麗、遼闊又碧綠,就像一幅中國畫,為讀者展現(xiàn)出天空、平地、小丘、羊群、駿馬、大牛等美妙的景物。同時,作家巧妙抒情,不僅讓讀者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還表達了作者熱愛草原、贊美草原的思想感情。
三、妙用修辭,打造語言美
描繪自然美景并不只是以景取勝,還應(yīng)講究語言優(yōu)美動人,可以用比喻將景物描寫得美不勝收,可以用擬人將景物描寫得生動形象,也可以用排比將景色描寫得氣勢磅礴。
看崔子美《洛河峽谷》片段:秋日下,峽谷上的南北山脈金色燦燦,富麗而高貴,爛漫而多情。濃霧藏起了鳥音,朦朧了紅唇似的太陽,群山似披了婚紗,行走在出嫁的路上。草叢里到處都織了蛛網(wǎng),銀絲般掛著,能黏幾斤蟲吟,可貼幾番笑聲。路邊的野菊花,抿了小嘴,看著飄飛的樹葉變作金幣,紛紛墜落,原來樹在歲月的舞臺上也是要卸妝的,將要讓給白霜發(fā)言。
文段第二句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濃霧、太陽、群山表現(xiàn)得生動極了。最后一句運用擬人手法,把野菊花含蓄綻放的可愛情態(tài)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末句想象奇特,擬人貼切,讓本來充滿凄涼之氣的掉光了葉子的樹和冷肅的霜頓時變得親切起來。
總而言之,同學們除了注意寫景技巧之外,還要切實加強訓練,從而不再懼怕寫景類文章——讓優(yōu)美的景象形成文字,讓讀者擁有“如游圖畫中”的美好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