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提起蘇軾,你們是不是會想到千古流傳的絕美詩詞?他給你們的感覺是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其實,蘇軾也曾寫過一首很接地氣、堪稱菜譜的詩——
豬肉頌
凈洗鐺(chēnɡ),少著水,柴頭罨(yǎn)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此詩大意是:把鍋子洗得干干凈凈,放少許水,點燃爐子控制火勢,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燉肉。等它慢慢地熟,火候足了,肉自然會滋味極美。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卻便宜得像泥土一樣;富貴人家不肯吃,貧困人家又不會煮。我早上起來打上兩碗,自己吃飽了您莫要理會。
《豬肉頌》這首詩淺顯易懂,用最簡單的話語說明了豬肉的做法。如果你了解了此詩創(chuàng)作的背景,也許還能發(fā)現(xiàn)里面隱藏了蘇軾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要想知道蘇軾為什么在詩詞里“燴豬肉”,那就要先來了解一下蘇軾。王國維這樣稱贊蘇軾“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李白”,而宋神宗認為“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意思是,李白有蘇軾的才氣,卻不如蘇軾學識廣博。蘇軾可謂是詩詞書畫全能型選手:在寫詩上,他和黃庭堅并稱“蘇黃”;在寫詞上,他同辛棄疾并稱“蘇辛”;在散文上的造詣,他與歐陽修并稱“歐蘇”;在繪畫方面,他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蘇軾的才華使得他在科舉考試中嶄露頭角,進而步入仕途。
跟許多懷才不遇的詩人一樣,蘇軾的仕途并不順利。相傳,當時正值王安石開展變法,蘇軾看到新法執(zhí)行中的諸多弊端,認為王安石變法過于著急,應該循序漸進。于是,蘇軾寫了很多詩反對變法。改革派對蘇軾懷恨在心,編織了很多罪名陷害他。1079年,蘇軾在遭受牢獄之災后,被貶至黃州(現(xiàn)湖北省黃岡市)。至此,蘇軾的人生進入了最低谷。
與其他詩人被貶后郁郁寡歡或憤恨無奈不同,蘇軾選擇給身心暫時放個假,依然樂觀對待生活。被貶至黃州的蘇軾一度生活窘(jiǒnɡ)迫,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但這都難不倒他。沒飯吃便自己墾荒種地,剛好這塊地在城東,他以此地為別號,自稱為“東坡居士”,后來人們便稱他為蘇東坡。吃飯問題解決了,可嘴饞想吃肉卻吃不起怎么辦呢?蘇軾一拍大腿,喊道:“買便宜的豬肉自己做!”黃州的富人是不屑于吃豬肉的,而窮人又不懂怎么做好吃。于是,蘇軾發(fā)揮了他的“吃貨”屬性,自己研究烹飪,并寫下了這首“土”氣十足的《豬肉頌》。也正是由于他的樂觀豁達,才使得我們現(xiàn)在有口福一嘗這道詩詞里肉酥味美的美食——大名鼎鼎的“東坡肉”。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看似簡單的烹飪,卻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詩人寫的是豬肉要文火慢燉才能獲得最佳的口感和味道,表達的卻是凡事要循序漸進、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的人生感悟。
蘇軾一生被貶多次,他在被貶的路上一路貶一路吃;而熱愛美食本身就是熱愛生活的表現(xiàn),以東坡命名的食物多之又多: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羹(gēng)……“日啖(dàn)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是蘇軾被貶至嶺南荒蕪的惠州時所作。彼時作為被流放的官員是不敢跟其他官員爭著去購買羊肉的,于是,蘇軾買來羊脊骨制作美食,并跟人炫耀:“你呀,只能吃到肉,不能品嘗到骨頭上的美味,真是可惜呀!”林語堂先生曾說過,蘇軾是“不可救藥的樂天派”——生活是苦的,可蘇軾卻能把它過得跟荔枝一樣甜。
蘇軾的一生,充滿了波折與坎坷,但他用樂觀坦然書寫了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他在詩詞中融入對美食的熱愛,在美食里寄托對生活的感悟。東坡肉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是蘇軾樂觀精神的具象體現(xiàn)。當我們面臨生活的困境時,那一塊塊東坡肉仿佛成為了蘇軾傳遞樂觀豁達的媒介。咬下一口,我們似乎能感受到蘇軾在困境中對生活的熱愛與執(zhí)著。這種精神會在我們的心中慢慢發(fā)酵,激勵我們像蘇軾一樣,把生活的苦澀轉(zhuǎn)化為甘甜,以樂觀的態(tài)度迎接每一個新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