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編選的文本,都是類同資源、體系資源的一個“點”,教師不能以割裂的視角,單看一個點,要結合具體板塊的目標定位,合理、合時、合情地運用資料、整合資料,為鑄造高效課堂奠基。鑒于此,教師提出要借助預習補充資料,奠定體驗基礎;借助初讀分享資料,鋪墊情感認知;借助品讀介入資料,引領思維深度;整體回讀延展資料,強化情感質變。
【關鍵詞】統(tǒng)整平臺;多維資料;整體回讀;鋪墊情感
著名教育家盧梭認為,真正高效的學習,要構建可感的情境,在情境下提出真實的任務和問題,并為學生提供足夠廣闊、豐富的學習素材。語文教材編選的文本,都是類同資源、體系資源的一個“點”,教師不能以割裂的視角,單看其中一個點,而應通過資料的收集和重組,與教材文本形成化學反應,提升文本解讀的深度和廣度。為此,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設置了“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古詩三首》中編選了《示兒》《題臨安邸》契合“愛國情懷”這一人文主題的兩首古詩。
從單元編排的視角來看,教師可以對這個單元的設置做如下解讀:“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作為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整個單元學習的手段、策略;而單元的人文主題“愛國情懷”則是單元學習最終的歸屬。教師要善于利用單元中的文本和收集的資料作為載體,構建單元教學的整體性框架結構。具體來說,《示兒》和《題臨安邸》這兩首詩所處時代相同、歷史背景相同,詩人的生平經歷和遭遇也有相近之處。教師可以嘗試采用統(tǒng)整的方式,引領學生以聯(lián)系對比的方式,巧妙利用收集的資料,理解詩意、體悟
詩情。
一、借助預習補充資料,蓄積體驗基礎
古詩是我國歷史上較為獨特的一種文體,是博大精深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但由于古詩本質上屬于文言表達形式,加上與詩人所處的獨特時代和歷史背景有著很深的淵源,就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學生初次閱讀古詩時,還不能順利解決古詩“講什么”的問題,對其內在詩境和詩情體悟,則更無從談起。對此,教師不要局限在借助注釋、工具書幫助學生消除理解障礙的方式,不妨從資料的收集、閱讀和整合入手,先嘗試從外圍層面蓄積解構這兩首詩所具備的資源、認知,再引導學生從思維和情感兩種不同的層面入手,構建自主性消除認知障礙的能力。
例如,《示兒》和《題臨安邸》都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篇,也是詩人所處時代的自然產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資料的收集與運用。首先,收集詩歌所處時代的背景資料?!妒緝骸愤@首詩創(chuàng)作于宋寧宗嘉定三年,即1210年;《題臨安邸》則是靖康之恥后的作品。經歷遷都之后的南宋政府,重建小朝廷,以淮河為界限,與金人分界相處,在茍且偷安的狀態(tài)下,不思收復失地,只求保住半壁江山。正是南宋政府這一卑躬屈膝的嘴臉,為兩位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提供了創(chuàng)作思路。其次,在概念化資料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與這一時期相關的感性資源,如《岳飛傳》的小說和影視劇,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廣泛深入的背景、鮮活具體的人物,給學生帶來更感性的感知與資源蓄積,還可以組織學生閱讀岳飛流傳千古的經典詞作《滿江紅》,并聆聽據(jù)詞譜寫的《滿江紅》歌曲。
雖然這些內容與所要學習的古詩并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可以從外圍層面,幫助學生蓄積理解詩意、洞察詩情的資源。面對學生初步閱讀時的障礙,教師沒有選擇“藥水治蟲”的方式,試圖粗暴地直接解決問題,而是選用了“改善土壤”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理解的能力和素養(yǎng),通過統(tǒng)整的方式,集中化解詩歌學習之困。
二、借助初讀分享資料,鋪墊情感認知
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有著很多基本規(guī)律可以依循:從認知順序的層面來看,要經歷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的循環(huán);從認知程度的角度來看,要經歷從膚淺逐步走向深刻的過程。這是學生文本閱讀的自然規(guī)律,面對一開始進程緩慢、認知膚淺,甚至是錯誤的情況,教師不必過于焦急,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初步交流,在彼此悅納和碰撞的過程中,形成全新的觸發(fā)點。
當學生初步掃除了認知障礙,理解了詩歌大意之后,教師可以通過統(tǒng)整的方式,組織學生從感性解讀,針對這兩首詩的異同點展開交流。比如,在顯性認知層面,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都是七言絕句,都是宋代,而且都是南宋的作品——相同的朝代,意味著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是相同的,這就構建了師生對話朝著深處發(fā)展的切入點,教師可以在學生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后,及時組織學生交流預習環(huán)節(jié)所收集的資料。從教學體系的角度來看,此時經由學生分享的背景資料,不僅是預習環(huán)節(jié)資料收集的成果展現(xiàn),而更應是后續(xù)深入解讀、體悟詩情的過渡,可以為理解陸游《示兒》中“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中的悲愴、無奈奠定基礎;同時,也為解讀林升《題臨安邸》中“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辛辣諷刺創(chuàng)造了可能。
通過統(tǒng)整對比等策略,學生既認識到這兩首詩都表達了濃郁的愛國情懷,又初步意識到兩者表現(xiàn)愛國的方式不同。由此,教師就可以繼續(xù)結合資源,將統(tǒng)整對比式的閱讀推向深處。
三、借助品讀介入資料,引領思維深度
古典詩詞無論是表達意思,還是抒發(fā)情感,都以委婉的方式呈現(xiàn),其中的情感和意蘊,非細細品味不足以體悟。如果以單一篇章展開,學生不僅閱讀面受到影響,還無法真正深入文本表達的細節(jié),因此,資料的介入、統(tǒng)整的實施,都為學生準確、深入品讀古詩提供了策略支撐。
例如,《示兒》中,陸游為什么會“但悲不見九州同”呢?一位80多歲的垂危老者,在奄奄一息之際,擔心的不是自己的生死,掛念的不是自己的子女,而是祖國未能九州大同,究竟是什么原因會讓詩歌形成如此強烈的情感?不深究其因,則難懂其情。此時,教師可以拓展宋朝軍隊與金軍交戰(zhàn)的資料和視頻,讓學生感受當時民不聊生的悲慘生活,也正是因為“不見九州同”,才有了普通百姓生不如死、水深火熱的生活。由此可見,陸游即便是在自己彌留之際,仍舊心懷天下蒼生,其內心蘊藏的愛國熱情由此可見一斑。
由這首《示兒》的內容,教師可以追問:“不見九州同”,詩人內心的痛苦還在哪里?以此直接將學生的認知吸引到林升的《題臨安邸》這首詩上。對這首詩的先行解讀,不妨先從詩人故意設置的認知沖突入手,緊扣古詩前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想象杭州西湖青巒疊嶂的景色之美及鱗次櫛比的樓臺所展現(xiàn)的繁華,感受杭州作為南宋都城濃郁文化之氣和自然之美,哪里還有一點山河破碎、失地未收之貌?哪里還有一點觸景傷情之感?直至詩歌最后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用辛辣的諷刺直接打臉——杭州再好,但請別忘記宋朝曾經的都城汴州,早已落入金人之手。由此回照前面詩歌,一切的美好都是虛無,一切的繁榮都只是茍且偷安的遮羞布。由此一來,學生從林升的視角出發(fā),與詩人一起,不見九州收復,見到的卻是虛無的昌盛和麻木的奢靡。
縱觀整個板塊的對比與統(tǒng)整,學生借助詩歌語言的渠道,與詩人對話,形成情感共鳴,悲陸游之所悲,諷林升之所諷。
從情感體悟的角度,《示兒》這首詩最令人感動之處,在于“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的最后叮囑沒有對人世間的留戀與不舍,沒有對家人子孫的擔憂與眷戀,而是自始至終都心系祖國,這是何等情懷,又是何等胸襟。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撐著陸游,還能在生命的最后關頭作出完全超于常人的舉動呢?這就需要適時結合資料,了解陸游的生平:受靖康之恥的影響,陸游的青少年境遇悲慘,同時也親身感受了人民生活的痛苦,他一直胸懷祖國,并立志要為國效力,但直到四十多歲,才有機會在軍中供職,由于朝廷主和派的影響,陸游等仁人志士失去報國之門,但報效祖國的志向從未改變,所以陸游才能寫出“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樣的詩句。詩人生平資料的適時擴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信息資源,更架構了詩人“不忘”的深層原因。
回到《題臨安邸》,林升對祖國失地念念不忘,則完全不同,真正觸動林升內心的是,達官貴人們紙醉金迷的奢靡生活,是所謂政客們腐敗無能的求和丑態(tài)。一個看似描寫春風的“熏”字,極具表達的感染力和思維的沖擊力。此處,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常有的春困體驗,感受南宋政府偏于一隅、茍且偷生的心安理得,讓學生體會春風表面上的溫暖感、輕柔感,想象和再現(xiàn)為官者的享樂、慵懶做派,就像春風對人體的腐蝕一般,消融了南宋政客的斗志,更忘卻了早已淪落他人之手的北國失地。
由此,兩位詩人在古詩中所流淌出來的愛國主義情愫更鮮明、集中,但在“忘”與“不忘”之間,卻展現(xiàn)了相同又相異的一面,只有在統(tǒng)整、聯(lián)系、對比性的閱讀質態(tài)下,才能更好地推動學生品讀效果的不斷發(fā)展。
四、整體回讀延展資料,強化情感質變
文本閱讀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教師要組織學生先從整體入手,形成整體感受,然后深入內部,據(jù)點聚焦品味,最后重新回歸整體,提煉升華認知。由此來看,最后回歸性的閱讀,不僅是對學生深入品讀成果的串聯(lián)和升級,也是對文本主題的再度升級。
在上述板塊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重新回到單元主題上: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詩人艾青的這句詩,展現(xiàn)出多么真摯而強烈的情感??!雖然是不同時代的詩人,但他們流淌在內心的愛國情懷卻是如此相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統(tǒng)整的方式,將艾青的這句詩作為串聯(lián)這兩首古詩的一條線索,對陸游和林升在詩歌表達中所流淌出的情感進行提煉和升華,最終幫助學生形成質變:陸游之所以在彌留之際,仍舊因為失地未收而悲愴不已,甚至直言“家祭無忘告乃翁”,是因為他對生他養(yǎng)他的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同樣,林升之所以能在滿城皆濁時,保持難得的警醒而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諷刺質詢,也是因為他對國土愛得深沉……
基于此,教師再拓展一些同時代、同背景下,這兩位詩人的其他愛國詩篇,如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等;也可以拓展其他詩人的愛國詩篇,除了抗金名將岳飛的《滿江紅》,還有文天祥的經典名篇《過零丁洋》,有辛棄疾的《破陣子》,讓學生在初步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礎上,借助相同的時代背景和愛國情懷,形成資源的教學合力,在課堂內外的延展過程中,助推閱讀效果的提升。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語文學習時借助資料,是一種必備的學習策略,更是一種自主性、開放性的學習意識,教師要結合具體板塊的目標定位,合理、合時、合情地運用資料、整合資料,為鑄造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姝靜.緊扣“語文要素”,融合單元主題:以《示兒》和《題臨安邸》為例分析小學語文古詩組讀教學[J].語文新讀寫,2022(11):7-9.
[2]孫宜強.借助多維資料,讓古典詩詞的解讀更厚重:以《題臨安邸》教學為例[J].語文天地,2023(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