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三四月間,正值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開展第二次反“圍剿”斗爭時期。國民黨一〇五旅冶成章部的一個營進駐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六寸塬,打算在摸清紅軍情況后,參與“圍剿”紅軍主力。
六寸塬是一個溝壑縱橫的小土塬,有很多小山包,形成一道山梁。國民黨軍駐防此地,極大限制了紅軍的游擊作戰(zhàn)空間,還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威脅。
合水縣游擊隊領導得知這一情況,認為必須將情況摸清,并及時報告主力部隊。
艱巨的任務落在了合水縣游擊隊一名隊員肩上。怎么才能穿越敵人的封鎖線?這讓拿著蓋有“合水縣哨咀游擊隊”印章路條的游擊隊員一時犯了難。原來,穿過紅軍游擊區(qū)必須要有游擊隊開具的路條,但是國民黨軍也在途中設置了封鎖線,萬一盤查時路條被搜出,不但偵察送信任務無法完成,還會引起國民黨軍的警覺。
“怎樣把路條保護好”就成了游擊隊員擔心的一個問題。后來,他想出一個好辦法,就是把路條卷起來,縫在貼身的衣物里,這樣既可以躲避國民黨軍的搜查,又可以保護好路條。
他先化裝成六寸塬山梁下村莊的村民,利用跟國民黨哨兵攀老鄉(xiāng)的機會,了解國民黨軍駐防部隊的兵力、意圖等信息。之后,他巧妙穿越了國民黨軍數(shù)道封鎖線,把重要信息及時送到了紅軍主力部隊,圓滿完成了游擊隊賦予的任務。
“合水縣哨咀游擊隊”印章后由寧縣胡振德老人捐贈給甘肅省博物館。該印章為木質,呈長條形覆斗狀,面長9厘米,寬2.3厘米,厚2.5厘米,完整。印面陽刻有“合水縣哨咀游擊隊”8個宋體字,豎排一行,布局嚴謹而厚重。印章現(xiàn)屬甘肅省博物館館藏文物。
如今,我們雖然沒法詳細了解胡振德老人獲得印章的經歷,但是這一枚印章無疑成為重要的歷史印記,它見證了當年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烽火歲月。
(本段文字由省委黨史研究室李垚、寧縣黨史辦李曉勇根據《中國共產黨甘肅歷史》(第一卷)及當?shù)厝丝谑鼍庉嬚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