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術已經(jīng)成為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常見治療方式,不同的治療方式對患者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和生活質量改善方面的臨床效果均存在一定差異。然而,術后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給患者帶來了困擾和痛苦。因此,對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并發(fā)癥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現(xiàn)對采用內固定或髖關節(jié)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常見相關并發(fā)癥及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旨在為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手術方案的選擇與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提供參考。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 ; 老年人 ; 內固定 ; 髖關節(jié)置換 ; 并發(fā)癥
【中圖分類號】R68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5.04.0040.05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5.04.013
在髖關節(jié)中,呈球形的股骨頭幾乎與髖臼月狀面的空心球體相銜接,關節(jié)腔表面僅占股骨頭表面的50%。股骨頸連接股骨頭和股骨干,形成約127°的夾角。髖部骨折包含股骨頸骨折和股骨轉子間骨折,股骨頸骨折是指股骨頭下到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發(fā)生的骨折,屬于囊內骨折,是臨床常見的下肢骨折,約為下肢骨折發(fā)病率的25.8%,占髖部骨折的77% [1-2]。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中年和青少年常因為交通事故、高墜傷等高能量損傷而發(fā)生股骨頸骨折,而老年人群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疏松、骨骼脆性增加,即使在跌倒、撞擊等低強度的外力作用下也可能導致骨折;此外,過長時間的過度負重行走或勞動也會增加骨折的可能,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老年股骨頸骨折具體受傷原理是摔倒時股骨大粗隆著地,受到外部地面的力量傳導從而使股骨頸發(fā)生骨折,或者是股骨頸與髖臼的后緣發(fā)生碰撞從而發(fā)生骨折。與股骨轉子間骨折相比,股骨頸骨折的骨折角度更大,通過硬件傳遞的力和力矩也更大,因此股骨頸骨折發(fā)生的概率也就越大。目前股骨頸骨折的手術治療主要方法包括內固定治療,如空心加壓螺釘(CCS)、動力髖螺釘(DHS)、股骨頸動力交叉釘系統(tǒng)(FNS)等,以及髖關節(jié)置換如半髖置換術(HA)、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HA)等,不同手術方法主要依據(jù)患者年齡、全身狀況、骨折類型、功能要求等方面進行選擇[3]。盡管近年來手術、麻醉技術及內固定器械等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臨床實際中發(fā)現(xiàn),內固定治療或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各種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較高,對患者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現(xiàn)就內固定和髖關節(jié)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過程中存在的常見并發(fā)癥,以及對避免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治療進行綜述,具體如下。
1 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
目前,內固定手術是治療股骨頸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內固定手術通過手術復位骨折端,并使用鋼板、螺釘?shù)葍裙潭ㄆ鞑膶⒐钦鄱斯潭?,以保持其穩(wěn)定性,促進骨折愈合。對于身體一般狀況和骨骼條件較好的老年人,首選內固定治療。內固定作為一種重要的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手段,其旨在穩(wěn)定骨折段,促進骨折愈合,恢復髖關節(jié)功能;然而,盡管固定植入物已經(jīng)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對于老年人來講,內固定類型手術仍可能面臨一系列并發(fā)癥,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1.1 長期臥床并發(fā)癥 與關節(jié)置換術相比,內固定術后患者更容易因長期臥床,因而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常見的并發(fā)癥包括墜積性肺炎、壓瘡、尿路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心腦血管病等。針對老年股骨頸骨折,采用手術治療的方法臨床基本上已經(jīng)達成了共識,但針對手術時機的選擇問題,臨床上還存有較大爭議。有學者認為,早期手術可以明顯縮短患者臥床時間,減少臥床并發(fā)癥;而另外有學者認為,過早手術會增大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手術風險,因為大部分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常合并有較多基礎疾病,患者骨折愈合時間決定著患者后期功能的恢復情況[4-5]。張光堯等[6]的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手術等待時間與術后并發(fā)癥風險增加有關,通過分析成都江蘇大學附屬句容醫(yī)院的患者病歷資料,以48 h為邊界,確定了48 h內手術為最佳手術時間點,研究指出,手術等待時間超過48 h,由于老年人身體機能減退,會增加術后墜積性肺炎、下肢靜脈栓塞及尿路感染等并發(fā)癥的風險。王浩闐等[7]研究發(fā)現(xiàn),術前住院時間、臥床時間、白細胞計數(shù)異常、超敏-C反應蛋白異常及血清鈉水平異常都是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應盡早就醫(yī),入院后應立即完善胸部CT檢查,進行血液化驗檢查,對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進行篩查,并在術前積極采取抗感染措施,例如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霧化吸入等措施,也是降低風險的重要手段。
墜積性肺炎是老年患者長期臥床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老年股骨頸骨折由于髖關節(jié)活動障礙導致該類患者成為了墜積性肺炎的高發(fā)人群?;颊唛L期臥床,可導致肺淤血水腫,從而有利于細菌的生長與繁殖,部分患者存在糖尿病或吸煙史,身體抵抗力相對較低,一些條件致病菌或致病能力較弱的細菌便開始發(fā)揮其強大的致病作用,導致墜積性肺炎的發(fā)生或久治不愈或反復發(fā)作[8]。因此,發(fā)現(xiàn)患者術后并發(fā)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并實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早期干預,對于降低術后肺部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如為了優(yōu)化肺功能,應在術前為這些高危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比如吹氣球訓練、縮唇呼吸、戒煙教育等,發(fā)生肺炎后應采用霧化吸入促進痰液稀釋和排出。
深靜脈血栓形成作為髖部骨折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創(chuàng)傷、感染、外周動脈疾病和其他靜脈疾病可能具有與下肢靜脈血栓相似的臨床特征,所以下肢靜脈血栓可以與這些過程中的任何一個共存,從而導致死亡率、發(fā)病率及護理費用的增加。由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典型臨床表現(xiàn)包括受累肢體腫脹、疼痛、發(fā)熱、發(fā)紅等并不明顯或者可能無癥狀發(fā)生,所以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很容易被忽視。但是下肢深靜脈血栓一旦被忽視,栓子可能脫落擴散至主要深靜脈,甚至發(fā)生肺栓塞、腦栓塞。ZHUANG等[9]發(fā)現(xiàn),接受大型骨科手術的患者深靜脈血栓風險較高,尤其在未進行預防的情況下,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為40%~60%。所以,可以通過護師在入院時收集的Caprini評分及Waterlow評分從而識別高危和低?;颊?,并通過觀察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超聲和實驗室檢查指標(如D-二聚體含量變化)來評估患者的病情,并做出相應的診斷和治療。
此外,尿路感染也是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的并發(fā)癥之一。由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術中所使用的麻醉藥物會對其排尿反射進行抑制,故在移除尿管后仍難以進行自主排尿,從而導致膀胱脹滿,引發(fā)尿潴留,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尿潴留是圍手術期尿路感染的重要原因,與泌尿系統(tǒng)感染、留置導管有關,尤其是留置導管超過2 d的患者。因此,對患者實施術后排尿護理管理,根據(jù)導管插入的原因、皮膚狀態(tài)、活動狀態(tài)及精神狀態(tài),每日評估老年股骨頸骨折手術患者對導尿管的需求,盡早拔除導尿管對于預防尿路感染至關重要。
1.2 股骨頸縮短 股骨頸縮短發(fā)病后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髖關節(jié)活動受限、下地負重疼痛及跛行等,這主要是由于內固定術后部分患者臀中肌和臀小肌工作力臂縮短,患者外展肌力水平下降,因此難以維持正常步態(tài),最終導致髖關節(jié)活動功能受到限制。近年來,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股骨頸縮短的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WANG等[10]發(fā)現(xiàn),內固定方式治療股骨頸骨折是內植物通過對骨折端軸向加壓并通過在一定程度上壓縮骨折端來促進骨折愈合,然而這種機制可能會導致股骨頸縮短,加之手術開口損傷髖關節(jié)外展肌群,使髖關節(jié)外展肌群力臂縮短,負荷增加,繼而可增加股骨頭塌陷的風險;尤其在髖關節(jié)負重開始后,在沿內固定縱向載荷的壓迫下,粉碎皮質骨繼續(xù)受到壓迫,可能導致更嚴重的股骨頸縮短。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骨質較差,存在骨質疏松的概率相對較高,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與健康皮質相比,皮質骨寬度每減少1 mm,內固定器螺釘?shù)墓潭蜁档? 000 N(或50%),內固定后對骨折的把持力隨之減弱,內固定材料對骨折軸向的壓縮強度也隨之下降,骨折后骨折端的骨質更加容易被吸收,受壓后使得股骨頸短縮的風險增加[11]。此外,雖然術中牽引復位后可以恢復股骨頸長度,但由于FNS是成角固定器械,不能固定在粉碎的皮質上,尤其是后內側皮質,進一步骨折端會發(fā)生持續(xù)微動,結合滑動加壓愈合的機制,F(xiàn)NS保留20 mm滑動壓縮空間,限制短縮的阻力來自皮質的反作用,復位不良、骨缺損、皮質粉碎等,導致皮質骨不能形成支撐,極其容易出現(xiàn)術后過度短縮,股骨頸無法保持固定長度。對此,有學者提出成功地另加使用內固定來增強股骨頸骨折的抗剪切力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如可以通過放置內側支撐板(MBP)來增強對骨折垂直剪切力的抵抗、放置抗旋轉螺釘來抗旋轉和防止內固定裝置脫落等方式降低股骨頸縮短的發(fā)生率[12]。
1.3 骨折不愈合與股骨頭壞死 內固定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壞死。目前,有研究表明以解剖復位為目的的多次閉合復位或切開復位會損害股骨頭的血液供應,如股內側動脈、支持帶動脈、股骨干營養(yǎng)動脈和中央凹動脈等受損,骨折斷端血運極難重建,使股骨頭缺血,增加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壞死的發(fā)生率[13]。另一方面,有學者通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股骨頸骨折的傳統(tǒng)手術入路如Watson-Jones前外側入路和改良Smith-Peterson前外側入路作為目前股骨頸骨折的主要手術入路選擇,由于股骨頸血供的特殊配置,使用這兩種入路會加重股骨頭血供血管損傷,導致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4]。此外,有學者研究表示,內固定取出、術前牽引、BMI≥25 kg/m2、不良復位質量、秋冬季骨折、Garden分型Ⅲ~Ⅳ型是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發(fā)生股骨頭壞死的獨立危險因素[15]。ZHU等[16]發(fā)現(xiàn),復位質量對骨折內固定的穩(wěn)定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股骨頸的解剖復位有時很難實現(xiàn),與解剖復位相比,陽性支撐復位可獲得更高的Harris髖關節(jié)評分優(yōu)良率;此外,陽性支撐復位后股骨頸短縮和股骨近端內翻變化程度低于解剖復位。另外WANG等[17]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可通過上調骨形態(tài)發(fā)生蛋白2(BMP2)和血管生成素(ANGPT)的表達,從而促進骨和血管的形成,為骨折愈合提供可持續(xù)的穩(wěn)定環(huán)境,這有效地降低了骨折不愈合與股骨頭壞死的概率。
2 關節(jié)置換治療股骨頸骨折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治療股骨頸骨折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主要是應用人工材料制成的仿真部件替換病變的髖關節(jié),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應對患者的部分早期術后并發(fā)癥,促進患者病情及時改善和康復。對于內固定術無法達到解剖復位的GardenⅢ、Ⅳ型老年股骨頸骨折,以及骨折移位程度較大、粉碎性骨折、骨質疏松及身體條件較差的老年患者,關節(jié)置換無疑是其最佳選擇方案。因為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可以在術后早期下地活動,避免因術后需長期臥床引起的全身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能顯著縮短患者臥床時間,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然而,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術后也會存在一系列并發(fā)癥,包括術后感染、術后譫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關節(jié)脫位及假體周圍骨折等。
2.1 術后感染 術后感染是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災難性并發(fā)癥。由于假體是異物,所以術后較易發(fā)生感染。關節(jié)置換術后感染的診斷及治療是決定股骨頸骨折關節(jié)置換術后預后的關鍵因素,目前國內外尚無統(tǒng)一的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感染的診斷標準,加之患者癥狀的異質性,對其診斷仍面臨較大的挑戰(zhàn)。近年來,有學者通過統(tǒng)計分析,手術治療后股骨頸骨折手術部位感染的總發(fā)生率為1.0%,性別(男性)、術前等待時間≥24 h、膽堿酯酶lt;5 U/L、損傷機制(高能量)是股骨頸骨折術后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對于這些獨立危險因素較高的患者應通過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如圍手術期應用抗生素、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老年患者術后感染的發(fā)生率[18]。WANG等[19]研究還發(fā)現(xiàn),肥胖和低蛋白血癥與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關節(jié)感染相關,圍手術期應重視傷口處理、檢測置換術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膽固醇含量等各項措施,以降低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術后還要嚴密觀察其切口情況,觀察有無滲血、滲液等情況的出現(xiàn),若有則須立即處理,對于清潔干燥的切口則可于術后24 h后再進行敷料更換,還應適時應用新型敷料,教會患者觀察切口情況,如有紅腫熱痛現(xiàn)象及時告知醫(yī)務人員,可以有效地預防術后手術切口感染。
2.2 POD POD患者表現(xiàn)為注意力和認知能力的急性下降,在65歲或以上的人群中,POD是一種常見的、危及生命的、潛在可預防的臨床綜合征;與癡呆相反,POD是一種急性的精神錯亂狀態(tài)。POD作為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可能會增加術后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圍術期死亡風險,如老年患者術后的非自主意識行動可能導致患肢髖關節(jié)脫位,跌倒甚至導致假體周圍骨折等。有研究表明,年齡、術前衰弱、腦卒中史、術中低氧及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住院時長是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發(fā)生POD的危險因素[20]。莫志偉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腦電雙頻指數(shù)(BIS)值能夠動態(tài)反映興奮或抑制大腦狀態(tài),而POD的發(fā)生與其麻醉深度具有密切的關系,POD有可能是麻醉藥物產(chǎn)生了對大腦網(wǎng)絡的抑制,也有可能是由于圍術期大腦供血出現(xiàn)了缺氧的情況,因此盡量降低麻醉暴露能夠有效地預防POD的發(fā)生。雖然POD的具體發(fā)病機制尚未研究清楚,但是早期識別患者的POD風險至關重要。在未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POD可能導致不良結局的實際機制,來預防或減少老年人POD,從而進一步改善患者術后的結局。
2.3 髖關節(jié)脫位 髖關節(jié)脫位是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髖關節(jié)置換后假體脫位是骨科面臨的一大難題,由于脫位事件,作為一個孤立的因素,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隨訪1年內,意味著較低的生存率和較高的死亡風險。近年來,術后假體脫位的問題愈發(fā)受到重視。據(jù)目前研究表明,假體脫位與不同的風險因素有關,如體質量過輕的狀態(tài),而不是超重/肥胖的狀態(tài),被認為是脫位的危險因素,這可能歸因于低BMI患者,肌肉質量和力量減少,關節(jié)周邊的軟組織相對松弛,術后手術部位及周圍軟組織易發(fā)生張力失衡,降低關節(jié)穩(wěn)定性,從而增加髖關節(jié)脫位的風險[22];且在最近的其他研究中,肌肉減少癥已被證明是肌肉骨骼手術后的一個并發(fā)癥因素[23]。從手術入路方面講,髖關節(jié)置換術有多種手術入路,包括后方入路(PA)、側方入路(LA)及直接前方入路(DAA),如何為老年患者選擇最有效的手術入路,使其在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的情況下獲得最滿意的療效,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JAMES等[24]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手術入路各有利弊,PA需要分割臀大肌,以便從后方進入髖關節(jié),進而使髖臼和股骨得到充分暴露,可以避免破壞髖關節(jié)外展?。蝗欢cLA或DAA相比,PA與脫位風險增加相關,不過可以通過加強固定植入物和修復髖關節(jié)后方軟組織來降低相關脫位風險。另一方面,術后患者體位控制不當、功能鍛煉姿勢不當也是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假體脫位發(fā)生的重要危險因素,因為術后患者的肌張力、骨質及下肢關節(jié)穩(wěn)定性均較差,若是醫(yī)護人員、家屬搬運不當,未將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一旦髖關節(jié)內收極易發(fā)生髖關節(jié)脫位,所以,術后醫(yī)護人員需及時對患者及其家屬做好護理及宣教。
2.4 假體周圍骨折 隨著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數(shù)量的增加,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假體周圍骨折日益成為手術醫(yī)師關注的焦點。相關文獻報道顯示,初次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發(fā)生率為1.0%左右,據(jù)推測,在未來30年里,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數(shù)量將以每10年4.6%的速度增加,并且其造成患者術后嚴重結局不容忽視[25]。MORGAN等[26]研究表明,由于術后患者活動量的增加和患者壽命的延長,導致使用THA組件的時間延長,最終導致假體周圍骨折風險增加。有文獻表明,股骨柄假體固定方式也與假體周圍骨折有著密切的關系,與骨水泥柄相比,非骨水泥柄發(fā)生假體周圍骨折的風險更高[27]。關于手術方法對假體周圍骨折的影響結果不一,之前有研究表明,后外側入路容易導致患者術后出現(xiàn)假體周圍骨折[28]。而SERSHON等[29]的研究結果卻與這些發(fā)現(xiàn)相矛盾,研究指出,手術方法對假體周圍骨折風險的影響微乎其微。對此,術中應更多地考慮合適牢固的髓腔填充、堅固的截骨部位錨定、足夠的股骨柄長度選擇、適當?shù)闹踩胛镌O計特性、使用骨水泥柄及術后早期的功能鍛煉,有效減少假體周圍骨折發(fā)生的風險。
3 小結與展望
老年股骨頸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內固定手術與關節(jié)置換手術均是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骨折術后并發(fā)癥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預后的重要因素。并且,很多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機制尚未研究清楚,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和控制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在未來,可以通過加強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深入探討手術技術和操作過程的影響,加強術后護理和康復訓練的研究,以及探索新的預防和治療策略,以減少或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而提高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ZHANG J, BRADSHAW F, HUSSAIN I,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lower limb fractures: a major united kingdom (UK) trauma centre study[J]. Cureus, 2024, 16(3): e56581.
PECH-CIAU B A, LIMA-MARTíNEZ E A, ESPINOSA-CRUZ G A, et al. Hip fracture in the elderly: epidemiology and costs of care[J]. Acta Ortop Mex, 2021, 35(4): 341-347.
KIM H S, LEE D K, MUN K U, et al. What is the best treatment choice for concomitant 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and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A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115 consecutive patients[J]. J Pers Med, 2022, 12(11): 1908.
黃鑫. 老年股骨頸骨折手術等待時間與住院期間術后并發(fā)癥的相關性研究[D]. 成都: 成都醫(yī)學院, 2023.
鄧利飛. 股骨頸骨折手術固定時機對骨折不愈合率的影響分析[J]. 中國民間療法, 2023, 31(4): 75-77.
張光堯, 王偉, 葛昊, 等. 老年髖部骨折術前等待時間對術后骨折愈合時間的影響[J].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24, 31(23): 62-65.
王浩闐, 吳毛, 楊俊鋒, 等. 老年髖部骨折術后并發(fā)肺部感染:影響因素及風險預測列線圖模型構建[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24, 28(36): 5785-5792.
羅海燕, 李平東. 綜合性振動療法預防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墜積性肺炎的效果[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09, 26(8): 17-18.
ZHUANG Q, HE Q, AIKEBAIER A, et al. The risk factors for new-onset calf muscle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J]. J Pers Med, 2023, 13(2): 257.
WANG K, LIN D Z, CHEN P S, et al. Incidence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neck shortening after screw fixation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s with the femoral neck system[J]. J Orthop Surg, 2023, 18(1): 317.
張番, 杜云峰. 股骨頸骨折復位內固定后股骨頸短縮的因素分析[J]. 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 2022, 35(2): 197-199.
SUN X, YI G, AO L, et al. Effect analysis of medial bracing plate combined with cannulated screw in unstable femoral neck fracture assisted by surgical hip dislocation: a retrospective study[J]. J Orthop Surg, 2023, 18(1): 498.
胡文潔. 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股骨頭壞死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4, 12(10): 1688-1689.
PATTERSON J T, ISHII K, TORNETTA P, et al. Smith-Petersen versus Watson-Jones approach does not affect quality of open reduction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J]. J Orthop Trauma, 2021, 35(10): 517-522.
張映軍, 黃永福, 李俊國, 等. 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股骨頭壞死危險因素分析[J]. 現(xiàn)代儀器與醫(yī)療, 2019, 25(1): 58-61.
ZHU J, LI Y L, ZHANG Y Z, et al. Clinical outcome and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dynamic hip screw combined with derotation screw in treating 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tures based on different reduction qualities in young patients( ≤ 65 years of age)[J]. Biomed Res Int, 2022: 9505667.
WANG G, WANG B, WU X H, et al. Gotfried positive reduction promotes the repair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potentially via enhancing osteogenesis and angiogenesis[J]. Biomed Pharmacother, 2020, 123: 109801.
ZHANG K X, TIAN Y X, ZHAO Y, et al.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fter femoral neck fracture surgery: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of 2 218 patients[J]. Biomed Res Int, 2022: 5456616.
WANG J F, ZHAO C S, YANG B. Risk factors for early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arthroplas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 femoral neck fracture[J]. J Back Musculoskelet Rehabil, 2023, 36(2): 309-315.
胡玲, 胡三蓮, 錢會娟. 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譫妄發(fā)生現(xiàn)況及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護理管理, 2019, 19(2): 204-210.
莫志偉, 張滸, 黃武生, 等. 圍術期腦氧飽和度水平與老年人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譫妄發(fā)生率的關系[J]. 吉林醫(yī)學, 2024, 45(5): 1048-1052.
鄭志博, 馮賓, 董玉雷, 等. 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脫位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J]. 中華骨與關節(jié)外科雜志, 2016, 9(3): 198-203.
趙秀祥, 于建華, 卜延民, 等. 初次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脫位的原因分析及治療[J]. 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 2009, 24(9): 816-817.
JAMES J M A, ONGGO J R, STOKES C M, et al. Comparing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versus posterior approach or lateral approach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 2023, 33(7): 2773-2792.
PIVEC R, ISSA K, KAPADIA B, et al. Incidence and future projections of 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 following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gistry data[J]. J Long Term Eff Med Implants, 2015, 25(4): 269-275.
MORGAN S, BOURGET-MURRAY J, GARCEAU S, et al. Revisio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periprosthetic fracture: epidemiology, outcomes,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ccess[J]. Ann Jt, 2023, 8: 30.
王偉東, 許偉國, 劉文庚, 等. 骨水泥固定的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效果評價[J]. 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7, 25(23): 31-33.
仝淞銘, 劉蒙, 周勇, 等. 初次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股骨假體周圍骨折的危險因素分析[J]. 實用骨科雜志, 2023, 29(9): 787-791.
SERSHON R A, MCDONALD J F, HO H, et al. Periprosthetic femur fracture risk: Influenced by stem choice, not surgical approach[J]. J Arthroplasty, 2021, 36(7S): S363-S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