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紹
筆者珍藏了四份抗戰(zhàn)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qū)地契(補契)。該地契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涉縣抗日民主政府頒發(fā),可以反映1942年至1943年之間晉冀魯豫邊區(qū)軍民反“掃蕩”斗爭的史實。故筆者撰寫此文,以饗讀者。
之所以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權所頒發(fā)的地契,是因為如下證據(jù):紅契上加蓋“涉縣縣政府印”,時間為1943至1945年,此時的涉縣唯有中國共產黨政權;白契上加蓋“涉縣抗日村公所”“涉縣農民救國會”兩枚印章,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眾抗日組織。
先看“涉縣縣政府印”。據(jù)《涉縣志(簡本)》記載,1940年3月,涉縣全境解放,國民黨的涉縣政府撤到林縣(今河南省林州市)?!渡婵h文史資料(第2輯)》有更加明確而全面的說法:涉縣是晉冀魯豫邊區(qū)的首府縣,進駐了一二九師司令部等一百余家邊區(qū)機關單位。因此,當時整個涉縣唯一的政府為中國共產黨政府,“涉縣縣政府印”為共產黨政府所加蓋。
再看“涉縣抗日村公所”。據(jù)《涉縣志(簡本)》記載,中國共產黨于1939年11月組織成立涉縣抗日村公所。
再看“涉縣農民救國會”。據(jù)《涉縣文史資料(第2輯)》記載,1938年2月,中國共產黨在涉縣成立村級農民救國會。在此基礎上,同年12月,成立縣級的涉縣農民救國會。可見涉縣的農民救國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組織。
這三枚印章一致證明,這是中國共產黨政權所頒發(fā)的地契。
二、四份地契的內容與解讀
第一份地契的紅契上有“涉縣縣政府印”印章(圖1),白契內容如下:
立補契人楊某桐,今將自己祖業(yè)地名打神嶺一叚(段)一畝五分(此系清丈過),因備戰(zhàn)屢次把紅文契失少。茲因村長、農會及四鄰證明,其地東至楊某武,西至楊某寬,南至楊某庫,北至楊某忍,四至明白,水流行道仍舊往來。今情愿出賣楊某桐名下,承為己業(yè)。今按產糧作價洋壹佰貳拾元,上帶本地原糧照舊??趾蟛粦{,立補契為證。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元月二十日(其上有“涉縣第五區(qū)楊家山抗日村公所圖記”“涉縣第五區(qū)楊家山村農民救國會圖記”兩枚印章),立補契人照前
村長:張某珍(有印章)
農會主任:楊某臣(有印章)
四鄰:楊某武、楊某林、楊某榮、楊某恒(四人皆有手?。?/p>
第二份地契(圖2)的內容如下:
立收覆人張某福,因城西水地二叚(段)四畝,廿四年(1935年)租于周某起,租約一張,因卅一年(1942年)敵人過境掃蕩,將租約損失。倘有實(應改為“發(fā)”)現(xiàn),作為故紙??挚诓粦{,立收據(jù)為證。(后有十字畫押)
中華民國叁拾肆年(1945年)五月一日,立收覆人張某福(后有十字畫押)
同中人:李某才
村長:劉某玉(其上有“涉縣南關村抗日村公所”“劉某玉”兩枚印章)
農會主任:崔某元(其上有“涉縣南關村農民救國會”“崔某元”兩枚印章)
第二份票據(jù)所在的涉縣南關村,是中國共產黨在涉縣的核心區(qū),除了建有抗日醫(yī)院之外,還駐扎了多個重要組織。據(jù)《涉縣志(簡本)》記載:1937年11月,一二九師涉縣工作團進駐該村辦公;1938年12 月,涉縣縣委在該村成立了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等三個縣級組織;1945年,邊區(qū)政府在該村設立運輸站,用于供給鹽、煤等生活必需品。
第三份地契(圖3)的內容如下:
立補契人郝某昌,因敵人掃蕩損失,今補到張家于旱地一叚(段)壹畝五分,其地南北畛,東北二至社蔭塘,南至社年換,西至喬太山,各取四至明白,小大根條在內,天水行道依舊往來,今情愿出補契紙壹專(張),由農會、村長估計價直(值)玖仟貳百元整。又有保人證明,各出情愿,并不反覆??挚诓粦{,立補契紙壹張為證。(其后有十字畫押)
上帶產量每畝四斗,共計六斗止。(其上有“涉縣第二區(qū)抗日村公所”印章)
民國叁拾叁年(1944年)正月二十日(其上有“涉縣第二區(qū)農民救國會”印章) "立補契人郝某昌(其后有十字畫押)
農會主任:楊某仁(其后有“楊某仁記”印章)
村長:李某榮(其后有“李某榮章”)
保人證明:喬某山(其上有“喬某山記”印章)
第四份地契(圖4)的白契內容如下:
立補契人馮某亭,自己祖業(yè)地名墳地一叚(段)弍(貳)畝弍(貳)分,其地東至馮某之,西至馮某全,南北二至路,四至明白,業(yè)已投稅,因卅二年(1943年)敵人掃蕩,將原契損失。今由村長、農會、四鄰證明作保補契。議定按時價洋叁仟元。如有不實,原告受政府處分??挚诓粦{,立補契文約存證。(其后有十字畫押)
上帶本地原糧叁升正(其后有十字畫押)
民國卅五年(1946年)二月初六日立(其上有“涉縣第二區(qū)***抗日村公所”“涉縣第二區(qū)***農民救國會”兩枚印章,村名看不清)(其后有十字畫押)
同村長:郝某鳴(有印章)
同農會:郝某喜(有印章)
同四鄰:馮某堂、馮某之、馮某全、馮某亭(其后皆有十字畫押)
最值得注意的,是四份地契的補契原因。第一份地契說是“因備戰(zhàn)屢次把紅文契失少”,“紅文契”不是一次兩次“失少”,而是“屢次失少”,“失少”的原因是“備戰(zhàn)”。這表明1943年前后,涉縣根據(jù)地爆發(fā)過頻繁而激烈的戰(zhàn)斗。第二份地契則明確說明,丟失地契的原因是1942年“敵人過境掃蕩,將租約損失”。第四份地契與之類似,也說是“因卅二年(1943年)敵人掃蕩,將原契損失”。第三份地契沒有說地契的丟失時間,但明確丟失原因是“因敵人掃蕩損失”??紤]到第三份地契的補契時間為1944年正月,則丟失時間應為1942年或1943年??傊@四份補契一致指向1942年至1943年的敵人“掃蕩”。
1940年8月起,八路軍在華北敵后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進攻,參加兵力達到105個團,進行大小戰(zhàn)斗1824次,有力地打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的信心,史稱百團大戰(zhàn)。涉縣軍民積極參戰(zhàn),據(jù)《涉縣志(簡本)》記載,中共涉縣縣委在此期間發(fā)動了5000名民兵和900名獨立營戰(zhàn)士,與4000多名日偽軍展開激戰(zhàn)。
百團大戰(zhàn)勝利后,日軍不甘失敗,對涉縣根據(jù)地進行了頻繁而殘酷的報復性“掃蕩”,據(jù)《涉縣志(簡本)》記載,日寇對涉縣進行大規(guī)模“掃蕩”11次,制造大慘案11起,我軍民傷亡達1.3萬人,財物損失高達27億元。
尤其是1942年,日軍在涉縣進行大規(guī)模的春季、夏季大“掃蕩”。我軍民堅決予以反擊,進行了十字嶺戰(zhàn)斗(5月)、大石磨垴戰(zhàn)斗(6月)等多次重大戰(zhàn)斗。這些戰(zhàn)斗時間持久,戰(zhàn)況激烈,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同志即在此時犧牲于十字嶺,而十字嶺位于涉縣和左權縣的交界地帶。楊某桐在此期間積極參與“備戰(zhàn)”,并不慎“屢次把紅文契失少”,顯然是“屢次”參加反“掃蕩”斗爭的結果。也就是說,本契的主人公楊某桐是一位英勇參加抗日斗爭的群眾英雄。張某福、郝某昌雖然沒有明確說自己參與反“掃蕩”,但地契的遺失應也是反“掃蕩”斗爭的結果。到了戰(zhàn)局稍緩之后,三人便通過村長和農會,向抗日民主政府申請補契。
總之,這四份補契由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涉縣抗日民主政府頒發(fā),是涉縣人民英勇抗日、“備戰(zhàn)”反“掃蕩”的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基金項目:202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紙質革命文物保護的理論、方法與實踐研究”(24CDJ041)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近代發(fā)票與商業(yè)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