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滄州市檔案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檔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中心工作,聚焦職責使命,不斷提高檔案服務質量水平。
一、充分發(fā)揮存史資政育人作用,全力服務中心工作
始終牢記“檔案工作姓黨”的政治屬性,緊扣“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職責使命,著力在服務大局中謀求發(fā)展。一是加大局館協同合作力度。為進一步提高全市檔案工作人員理論素養(yǎng)和業(yè)務技能,與滄州市檔案局聯合舉辦了全市檔案工作會議暨檔案業(yè)務培訓,市直單位檔案業(yè)務分管領導、檔案工作人員,各縣(市、區(qū))檔案局、檔案館主要負責同志等200余人參加會議。二是檔案利用服務更加優(yōu)質高效。圍繞中心工作和發(fā)展大局,不斷優(yōu)化服務方式,提高檔案工作服務水平。2024年共接待查閱者348人次,提供檔案資料2321卷,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館藏檔案作用。同時組織開展檔案利用業(yè)務培訓,主動分析群眾利用需求,利用數字化平臺,進一步提高檔案利用服務效率。三是加強對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務檔案的形成跟蹤和收集歸檔。嚴格疫情防控檔案接收標準,規(guī)范接收流程,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疫情防控檔案的指導歸檔和接收進館工作,共接收2023年疫情防控文書檔案119件。累計接收疫情防控文書檔案12309件,照片檔案1907張,錄音錄像檔案267件,實物檔案50件,數字化復制件93267幅50.8G。完善新冠疫情專題數據庫,為滄州抗擊疫情工作保存了豐富珍貴的歷史資料。指導機構改革涉改單位做好檔案分類整理工作,特別是涉及的重大活動、重大建設項目等應歸檔文件材料的梳理工作,妥善處置涉改單位檔案的歸屬和流向,確保涉改部門檔案完整、安全。四是推進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加大民生類檔案跨館利用工作力度,與北京市大興區(qū)檔案館達成跨館利用合作關系,建立民生檔案異地查詢利用工作機制。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深化推進民生類檔案異地跨館利用工作的函》,積極指導推動轄區(qū)內縣(區(qū))級檔案館與各自轄區(qū)內鄉(xiāng)鎮(zhèn)、村簽訂跨館利用協議。截至目前,全市有141個鄉(xiāng)鎮(zhèn)、144個行政村簽訂了跨館利用協議,打通了民生檔案跨館利用向鄉(xiāng)鎮(zhèn)延伸的通道,任丘市、運河區(qū)、新華區(qū)民生類檔案異地跨館利用實現了村級全覆蓋。
二、主動融入大局,提升檔案工作影響力
按照“依托館藏、立足本地、注重特色”的工作思路,以保護、挖掘、開發(fā)檔案資源為重點,努力推動檔案文化建設。一是積極推出檔案文化精品。為扎實做好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滄州重要指示精神檔案資料歸集工作,從人民網、新華網、《人民日報》、《河北日報》等官方新聞媒體搜集整理了總書記此次調研之行的各類新聞報道84篇,編輯完成了《牢記囑托 勇毅前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滄州主要媒體新聞報道匯編》,分上下兩冊印制,共計14.8萬字,圖片242張。二是高質量開展宣傳活動。圍繞“6·9”國際檔案日等時間節(jié)點,積極組織開展宣傳活動,充分彰顯檔案工作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研究制定了《國際檔案日系列宣傳活動方案》,通過組織開展有獎征文、線上小程序知識答題、推送公益短信、公益大屏投放、線下宣傳、制作檔案文創(chuàng)產品等形式,多渠道宣傳檔案工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條例》等進行了集中宣傳,進一步傳播檔案文化,宣傳檔案知識,增強干部群眾的檔案意識。在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之際,組織籌辦了“滄州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檔案圖片展”,精選100余幅珍貴圖片,全方位呈現了滄州大運河的發(fā)展變遷,突出展示了近年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特別是園博園、南川老街、中國大運河非遺展示館等重點項目建設成果,在國慶期間展出,社會反響良好。三是用好紅色檔案資源。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與中共滄州市委黨史研究室聯合舉辦“艱辛的歷程 輝煌的成就——滄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歷史圖片展”,展出圖片168張,生動展現了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滄州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肅清殘敵、發(fā)展生產、恢復經濟,各項建設事業(yè)取得的輝煌成就。展覽持續(xù)一個月,在居民社區(qū)、武警支隊、高等院校、企業(yè)集團循環(huán)展出。四是拓展檔案宣傳渠道。為了更好地傳播檔案文化、宣傳檔案知識、提升檔案為民服務水平,開設“滄州檔案”公眾號,研究制定了《滄州檔案館微信公眾號暫行管理辦法》,及時發(fā)布檔案政策措施、宣傳館藏檔案資料、發(fā)布檔案工作動態(tài)信息、科普檔案方志知識等,打造檔案宣傳新陣地。
三、擴展檔案征集范圍,開展有地方特色的檔案征集工作
以構建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數量充分、內容豐富的檔案資源體系為工作目標,以征集特色檔案為工作抓手,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優(yōu)化館藏資源。一是修訂完善《滄州市檔案館收集檔案范圍及實施細則》,建立健全《檔案接收標準》《檔案征集工作辦法》等制度,進一步規(guī)范檔案征集工作。二是廣開征集渠道。通過微信公眾號發(fā)布《滄州市檔案館關于征集檔案資料的公告》,積極主動尋找捐贈檔案線索,通過網絡、微信以及電話咨詢、重要線索登門拜訪等多種方式,廣泛開展檔案征集工作。2024年共征集實物檔案1件、圖書資料8冊、照片282張。其中包括原滄州市書協主席張之著作《銘硯椎影》,新中國成立前冀魯邊區(qū)渤海一分區(qū)老干部座談會參會人員毛筆簽名等珍貴檔案資料。三是加大紅色檔案征集力度。去年以來,征集到習近平總書記到滄州視察調研活動檔案資料15萬字,相關視頻41個,征集《滄州革命歷史圖集》《中共滄州歷史大事記(2006)》《冀魯邊區(qū)回民支隊》《滄州革命星火》《中國共產黨滄州歷史簡明讀本(1921年7月—1949年10月)》等圖書資料34種80套223冊,視頻資料1份。
四、穩(wěn)步推進數字化工作,提高檔案信息化建設水平
一是加強數據維護管理。按期維護館藏檔案數據,檢查數據庫內及庫房備份硬盤內存儲的數據是否完整、安全。對檔案信息系統進行了修復,進一步完善數據治理體系,優(yōu)化數據庫索引和存儲結構,提升數據檢索和處理效率。完成館藏檔案數據在銀川市檔案館的異地備份工作,進一步提升了數字檔案資源庫的容災備份能力,有效保障了檔案數據安全。二是按照“存量數字化、增量電子化”的目標要求,將檔案數字化工作列為年度重點工作,完善《館藏檔案數字化轉換項目實施方案》《數字化檔案出入庫交接制度》等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有序開展館藏檔案數字化轉換項目,已完成全部紙質館藏檔案數字化,數字化率100%。三是推動實施電子檔案接收工作。為解決當前紙質檔案接收問題,積極爭取協調,擬利用3年時間,分批次完成各市直單位檔案數字化副本接收工作,已研究制定《檔案數字化副本接收工作方案》。積極探索電子文件歸檔和電子檔案管理,在業(yè)務系統中同步規(guī)劃、同步實施電子文件歸檔功能,切實推動來源可靠、程序規(guī)范、要素合規(guī)的電子文件以電子形式單套制歸檔,推動檔案管理應用系統建設。
五、聚焦志鑒編纂主業(yè),推動方志工作取得新成績
聚焦“以史鑒今、資政育人”根本任務,立足志書、年鑒編纂主業(yè),扎實推進方志工作。一是綜合年鑒編纂提質。規(guī)范編輯、稿件審查等工作流程,組織開展年鑒編纂人員業(yè)務培訓,不斷提高編輯人員業(yè)務水平。結合滄州實際,根據年度特色、地方特點和各行業(yè)發(fā)展變化情況,優(yōu)化調整篇目設置。在第九屆全國地方志優(yōu)秀成果年鑒類評比中,《滄州年鑒2021卷》榮獲二等獎、河北省地方志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二是地情書編纂取得新成果。為進一步發(fā)揮方志服務社會功用,年內組織編印了《掌上滄州2023》一書,全書簡要記述了2023年全市自然、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發(fā)展的基本情況,內設大事記、20件民生實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旅游景點、名特產品等欄目,并配相關圖片資料,內容通俗,文字簡潔,便于攜帶,是簡明實用的小型資料工具書,便于廣大讀者認識滄州、了解滄州。三是組織開展《滄州市扶貧志》編纂工作。為全面總結滄州市扶貧工作經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根據中國地方志、河北省地方志辦公室相關文件精神和會議要求,積極謀劃開展《滄州市扶貧志》編寫工作。經積極跑辦協調,爭取多方支持,組織成立了編纂工作專班,4月份召開了啟動大會,印發(fā)了編纂方案,編纂工作順利開展。經前期資料征集、撰稿培訓等,已進入志稿統纂階段。
滄州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