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化學術語翻譯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研究和探討翻譯策略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必須重視這一話題,并在應用語言學的支持下,探索適合不同語境和文化背景的翻譯方法。
《有機化學機理導論(第6版)》的作者是彼得?塞克斯,由王劍波等人翻譯,于2018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包含13個章節(jié),內容涉及基礎有機化學的各方面內容,書中介紹的內容顯然是為化學專業(yè)的學生和研究者設計的,涵蓋了有機化學的基礎理論、反應機理及各種化學反應的詳細分析。譯者王劍波是北京大學化學學院的教授,擔任本科生基礎有機化學課程主講。該書譯者具備很強的學術背景和教學基礎,確保了本書的高質量和學術性。這本書的內容涉及有機化學的核心概念和反應機制,尤其關注反應的結構、熱力學和動力學方面。
從應用語言學視角下的化學術語翻譯策略研究的角度進行分析,以下幾個章節(jié)特別能夠體現(xiàn)化學術語翻譯的相關問題,尤其是如何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中準確傳遞化學知識與術語。如“第1章結構、反應性和機理”中,這一章涉及大量有機化學基本概念,如“原子軌道”、“雜化”、“電子效應”、“共軛”和“芳香性”等術語。每個術語背后都有特定的科學原理,這些術語的翻譯要求譯者準確把握其定義與應用,尤其是如何在目標語言中保持術語的科學性與簡潔性。譯者可以采用音譯(如“π電子”)、意譯(如“雜化”可能翻譯為“混合軌道”)或借用術語(如“芳香性”可以直接采用英文“aromaticity”)等策略。還需要考慮原文的邏輯結構和表達方式,如何在譯文中清晰表達復雜的概念。
采用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如“第4章飽和碳原子上的親核取代反應”,這個章節(jié)涉及的“親核取代反應”(SN1、SN2等)中的“取代”是化學反應的重要動詞,翻譯時要考慮其在中文和英文中的使用習慣,避免直譯產(chǎn)生的歧義。例如,“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中的“substitution”如果直譯為“替換”或“交換”可能會產(chǎn)生誤導,應該根據(jù)上下文精準翻譯為“取代”。為此,能采用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策略,確保譯文中的化學動詞準確傳遞原文中的化學反應類型。同時,需要注意化學術語的簡化與規(guī)范化,避免出現(xiàn)不規(guī)范的翻譯。
采用標準化和統(tǒng)一的術語,如“第6章芳香體系的親電與親核取代”中,“芳香性”,“親電進攻”,“親核進攻”這些術語在不同語言中的使用習慣可能有所不同。此章節(jié)對化學反應機理的深入描述,要求翻譯時保持專業(yè)術語的準確性,避免因語言習慣差異造成誤解。為此,需使用學科術語(scientific terminology),即采用標準化和統(tǒng)一的術語。例如“electrophilic attack”和“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可以在中文中直接使用“親電進攻”和“親核取代”,保持術語的一致性。此外,譯者需要借助文獻、專業(yè)詞典等資源確保術語翻譯的準確。再如“第8章羰基的親核加成”章節(jié)中“親核加成”是一個常見的反應類型,如何理解并準確翻譯“nucleophilic addition”是一個挑戰(zhàn)。特別是在翻譯過程中需要解決“加成”一詞的多義性——它在化學中指特定類型的反應,但在普通語言中常常意味著增加或加上。應采用術語規(guī)范化策略,確保在化學領域中譯文中的術語能夠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此外,考慮到化學反應機理的復雜性,可能還需要在注釋中加以說明,幫助讀者理解該術語的特定含義。
功能對等和語境對等策略的使用,“第11章自由基及其反應”中自由基(“radical”)在化學反應中是一個重要概念,但其在普通語言中可能有不同的含義,如何使這一術語在翻譯中保持一致性,避免產(chǎn)生歧義是一個重要問題。自由基反應中的“加成”“取代”以及“重排”等術語翻譯時也要特別注意。在翻譯過程中,可以采用功能對等和語境對等策略,以確保術語不僅符合化學學科的要求,同時在文化和語言背景下通順易懂。例如,“radical formation”可以翻譯為“自由基的生成”,保持化學術語的準確性,同時根據(jù)句子上下文進行適當調整。
通過對《有機化學機理導論》各章內容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應用語言學中的術語翻譯和跨文化交流是化學教材翻譯中的核心問題。在化學術語的翻譯中,不僅要遵循術語的標準化、準確性和一致性,還需要在譯文中清晰表達反應機制和化學原理的內涵。功能對等、語境對等、術語規(guī)范化等翻譯策略在確?;瘜W反應機理準確傳達的同時,也能幫助讀者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