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煮茶勝萬事,莫如臘肉一碗香。寂寂冬日里,當江南的雪也在寒風中簌簌落下,隱居于鄉(xiāng)野陋室圍爐品茗確是愜意之事。然而,身處西風漫卷的冬季黃昏,若是清淺的薄酒與醇香的臘肉交疊在一起,也是歲月煙火里的一枝獨秀。
歷史淵源
臘肉作為中華美食文化中的翹楚,一直以來深受大眾喜愛,尤其是在長江以南的水鄉(xiāng)澤國,臘肉以其獨特的煙熏之味早已深入人心,并且逐漸成為大江南北各地餐桌上的???。
若問及臘肉的歷史淵源,大部分人恐幾近不知,甚至認為臘肉不過是物質(zhì)生活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產(chǎn)物。實際上,正史中關(guān)于臘肉的記載至少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成書于兩千多年前的《易經(jīng)·噬嗑篇》中就曾有過“晞于陽而煬于火,曰臘肉”的細微描述,這也表明,臘肉最初的做法是將鮮肉置于陽光下晾曬,待瀝干水分后再用火烘烤。
古人制作臘肉的初衷是將短時間內(nèi)不能吃完的禽肉做成保存周期相對更長的干肉,以應對不時之需。故此,東漢文學家劉熙在《釋名·釋飲食》中提出“臘,干臘也”的解釋。夏朝時期,上訖皇室貴胄,下至平民百姓,每至農(nóng)歷十二月都會集中舉辦祭祀活動,以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其間,人們會將禽肉風干后用于祭拜祖先,臘祭習俗也自此流傳下來。商周時期,臘祭規(guī)模空前盛大,帝王親自參與歲冬之祭。由于需要的臘肉較多,官方為此還專門設立了掌管臘肉的機構(gòu),同時配備“臘人”這一官職。《周禮》中對此有過明確描述:“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臘人掌干肉?!贝颂幍摹芭D人”,就是臘肉的直接管理者。
備受青睞
古代因為生產(chǎn)力低下,肉的來源相對有限,因此最初的臘肉更多是作為一種朝廷貢品,流傳于上流階層。隨著物質(zhì)條件不斷向好,平民階層在年節(jié)時分也可以吃上少量臘肉。由于經(jīng)過烘烤和煙熏,臘肉的風味別具一格,不僅入口生津,還能激發(fā)味蕾,因此,臘肉逐漸成為大眾青睞之物。
在文人士大夫中,對臘肉頗有好感的雅士并不少見,孔子便是典型代表。據(jù)說,若想成為孔子的學生,需要繳納學費,其標準就是師生見面之時,學生要送給孔子十條臘肉。《論語·述而》中即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記載??梢姡鬃邮且晃幻逼鋵嵉摹芭D肉迷”。
唐宋的詩詞達人、明清的文化學者,也對臘肉情有獨鐘。唐代王建就曾寫過一首七言律詩《村居即事》,用“因?qū)に吕镛剐翑啵詣e城中禮數(shù)生”來表達自己每日烹煮臘肉的快意生活。南宋楊萬里直接以《吳春卿郎中餉臘豬肉,戲作古句》為題,用“老夫畏熱飯不能,先生饋肉香傾城”戲說自己不會做飯而又惦記朋友制作臘味時的復雜心情。明代王世貞則在《除夕偶憶杜詩四十明朝是語有感作曹事其二》中說:“四十明朝是,抽簪歲屢更。自貪田父日,誰妒野人名。臘肉來鄉(xiāng)社,春醪有弟兄。不教兒輩酌,知會減歡情?!狈g過來就是:明天就是四十歲的生日,晚上回家把臘肉煮香,邀請幾個貼心的兄弟小酌幾杯,但是不要讓小孩子過來,以免影響氣氛。
制作工藝
關(guān)于臘肉的制作流程,現(xiàn)代人基本沿用古人最初的方式,先腌漬、再晾曬、后煙熏、復儲存。但其實在元明時期,人們制作臘肉的技藝一點也不簡單。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載,“羊、鵝、鴨等,先用鹽、醬腌一二時,將鍋洗凈,燒熱。用芝麻油遍澆。以柴棒架起肉,盤合紙封。慢火熓熟?!庇纱丝芍?,當時的人們在臘肉制作形式上已經(jīng)脫離于尋常的手法,不僅有腌漬的環(huán)節(jié),還要在禽肉上面涂抹麻油,并在密封之后用小火烘烤。
明清時期,由于文人墨客對飲食更加講究、精致,因此臘肉的制作也更加繁復。明代養(yǎng)生學家高濂在其著作《飲饌服食箋》上卷《臘肉篇》中對臘肉的制作工藝進行過細致描述:“肥嫩獖豬肉十斤,切作二十段,鹽八兩,酒二斤,調(diào)勻,猛力入肉中,令如綿軟。大石壓去水,晾十分干,以剩下所腌酒調(diào)糟涂肉上,以篾穿掛通風處?!鼻宕朗臣以对凇峨S園食單》中亦說,“先微腌,用面醬醬之,或單用秋油拌郁,風干。”用如此精微的制作工藝制成的臘肉入饌,伴隨著濃郁的香氣撲鼻而來,難免令人垂涎欲滴。
縱觀古今,回眸歷史,無論貧窮的年景還是富足的日月,在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歷程中,人們從來沒有停止對美食文化的探索,而在此刻,當“晚來天欲雪”的寒冬正在醞釀一場飛花,不妨坐下來,在一碗臘肉的時光里追憶流年,回望曾經(jīng)的舊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