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理念”中明確指出“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在“課程內容”中將“整本書閱讀”作為學習任務群之一,由此可見整本書閱讀的重要課程地位。2024 年9 月,新修訂的統(tǒng)編語文教材開始使用,其中“名著導讀”部分變更為“整本書閱讀”,這是對新課標的清晰呼應,同時也讓整本書閱讀再次受到廣泛關注。
新教材“整本書閱讀”部分有什么變化?教學實踐的依據(jù)是什么?怎樣開展教學實踐?這些問題隨即進入教學視野,值得語文教師思考。本文以《朝花夕拾》為例,探討“雙新”背景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
一、分析新教材,找準教學實踐的立足點
新教材中“整本書閱讀”板塊已有全新的調整和變化,分析這些變化的依據(jù)、內隱的編者意圖等,有助于教師找準教學實踐的立足點。
(一)術語提法:從“名著導讀”到“整本書閱讀”
術語提法的變化體現(xiàn)對新課標的呼應和“整”的意義。教材對整本書閱讀部分的術語提法從原來的“名著導讀”變?yōu)楝F(xiàn)在的“整本書閱讀”,這無疑是對新課標關于整本書閱讀的課程理念和學習任務群設置的明確呼應。相較于“名著閱讀”,整本書閱讀更側重“整”,而“整”中含有多元意義。
第一,“整”中有要求。目前,不少學生很難堅持讀完整本書,據(jù)調查,筆者所在學校初2026 級1000 多名學生,讀完《朝花夕拾》的約為65%。新課標提出學生要“讀整本書”,內含對學生閱讀體量、完整性、持續(xù)性、系統(tǒng)性和耐性的要求,教學實踐需要重視新教材對新課標的這種呼應。
第二,“整”中有指向。整本書閱讀,讓閱讀更多指向從整體上了解和把握作品的寫作背景、主題、美學價值和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等等,進而促使學生積累全面、深入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的正面經驗。所以,整本書閱讀指向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提高其文學素養(yǎng)和文化水平。
第三,“整”中有素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可積累詞匯及語言知識,學習優(yōu)秀語言表達和寫作技巧,增強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所以整本書閱讀可提升學生語言文字表達和運用能力,提高審美鑒賞水平。同時,學生能通過閱讀整本書,提高思維能力和品質,如分析作品的結構和組織,培養(yǎng)比較、推理等諸多思維能力。
(二)閱讀主題:從“消除與經典的隔膜”到“精讀、略讀、瀏覽”
閱讀主題的變化體現(xiàn)閱讀側重點的轉移。原教材的“消除與經典的隔膜”側重于對作品本身和魯迅本人的理解。該主題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走進《朝花夕拾》這本名著,讀懂其中文字的況味,體會作者的思考與精神,感受該作品和魯迅的藝術魅力。
新教材的“精讀、略讀、跳讀”側重點在于實現(xiàn)閱讀思維的進階。該主題不局限于作家作品本身,而是讓學生在之前學段積累的整本書閱讀經驗基礎上,應用整本書閱讀方法,并在運用中實現(xiàn)從“一本”到“一類”的跨越,這是低階閱讀思維到高階閱讀思維的跨越。
(三)讀書指導:由“讀書方法指導”到“閱讀指導”
讀書指導的變化體現(xiàn)從重視“為什么讀”轉變?yōu)橹匾暋霸鯓幼x”。原教材“讀書方法指導”部分用大量文字闡述閱讀經典的重要性,比如“讀經典作品,會豐富我們的人生感受和經驗”等,但對怎樣“消除與經典的隔膜”的方法闡述較少,只提及“為消除隔膜,可以查閱作者傳記資料或相關評論,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況,或者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注意課內外學習的溝通”。
新教材將此部分變化為“閱讀指導”,不僅明確了“精讀”“略讀”“瀏覽”的具體概念,更對“精讀”提出了“細品”和“精思”的具體要求,對“略讀”“瀏覽”給出了具體的實施路徑。這種清晰的閱讀指導,不僅是對之前學段閱讀方法的鞏固,還有利于第四學段學生的閱讀和教師的教學。
(四)任務設計:從“專題探究”到“閱讀任務”
任務設計的變化體現(xiàn)閱讀實踐任務的關聯(lián)性、結構性和可操作性。原教材“專題探究”部分下涉“魯迅的童年”“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三個專題,它們之間不存在相應的聯(lián)系,需要教師主動建構、積極引導,學生才能發(fā)現(xiàn)專題間的聯(lián)系。同時,最后一個專題于初一學生而言思考難度較大,不易實現(xiàn)。這些對促使學生自主形成閱讀經驗和系統(tǒng)化的深度閱讀,以及教師的教學并不友好。
新教材將該部分提法更換為“閱讀任務”,無疑呼應了新課標所提“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xiàn)”。而“閱讀任務”恰為“整本書閱讀任務群”的體現(xiàn)。該部分設三個任務,形成“任務群”,從梳理外顯的“那些年”,到提取可見的“那些人”,分析其內在性格特點,再到品析潛藏的“那些情”,呈現(xiàn)清晰的關聯(lián)性、結構性,同時,三個任務由易到難,能夠助推學生閱讀思維能力進階發(fā)展。
綜上對新教材整本書閱讀部分發(fā)生變化內容的分析,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應立足于“整”,關注“精讀、略讀、瀏覽”閱讀方法在真實的閱讀實踐任務中的運用,幫助學生在閱讀“這一本”作品時積累閱讀方法、策略等正面閱讀經驗,促使閱讀經驗能夠延伸到“這一類”作品的閱讀中去,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運用。
二、緊扣新課標,抓住教學實踐的實施點
新課標對“整本書閱讀任務群”給出了四條“教學提示”,教師可以分析并抓住教學提示的關鍵詞,結合具體學情展開教學實踐。
(一)保證閱讀時間,指導閱讀進程
第一條“教學提示”的關鍵詞是“時間”和“指導”。首先,應保證閱讀時間。整本書閱讀既要保證整段時間,又要利用零碎時間。學生需要整段不被打擾的時間進行整本書閱讀和思考,學??砷_設閱讀課保證學生有充分的集體閱讀時間,教師也可以利用閱讀課進行系統(tǒng)的閱讀指導。學生在校課間、午休、延時課以及家庭生活等零碎時間較多,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這些時間開展整本書的默讀、同伴共讀、親子共讀等自主閱讀。
其次,要指導閱讀進程。上好導讀課、推進課、分享課。導讀課旨在激發(fā)閱讀興趣、明確閱讀方向,可通過觀看魯迅紀錄片等跨界手段,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借助研讀目錄、助讀資料等,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意圖與整本書框架;接著指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推進課旨在監(jiān)督過程、落實任務,可通過任務冊等閱讀監(jiān)控工具,適時了解閱讀進度,檢查閱讀計劃執(zhí)行情況,落實閱讀任務,輔以分享閱讀過程體驗、成果等形式,刺激學生持續(xù)閱讀。分享課旨在交流閱讀體驗、分享閱讀成果,可通過表演課本劇、展示思維導圖、分享思考等學生易接受、樂參與的形式,整理、外化整本書的閱讀成果。同時,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檢測、深化閱讀效果,如知識競賽等。
(二)倡導自主閱讀,引導整體閱讀
第二條“教學提示”的關鍵詞是“自主”“引導”“活動”。首先,倡導自主閱讀。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真實的閱讀基本是在不受外界介入情況下發(fā)生的,教師要立足學生的閱讀起點,尊重學生的閱讀選擇和體驗,鼓勵學生“素讀”,同時用各種活動方式激發(fā)他們整本書閱讀的興趣。讀《朝花夕拾》前,可通過劇透重點事件、揭秘魯迅、名家推薦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還可通過課前分享等方式創(chuàng)設愉快閱讀氛圍、提供閱讀信息與資源等,鼓勵學生發(fā)揮自身的閱讀潛能,自主創(chuàng)設和完成閱讀任務。
其次,引導整體閱讀。整本書閱讀最大的特點就是“整”,“整”表現(xiàn)為閱讀程序、思維的系統(tǒng)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運用閱讀方法,建構閱讀程序和思維。讀《朝花夕拾》,先引導學生運用瀏覽和略讀的方法,瀏覽目錄,掃視整本書,把握篇章大致內容、整體框架等,如討論作品中十篇散文為什么按目錄順序排列,篇章間有何邏輯關聯(lián),引發(fā)學生關注“整”。接下來引導學生運用精讀,從整體的視角理解和把握局部,關注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如分析在五篇文章中都出現(xiàn)的重要人物“長媽媽”。
(三)開發(fā)閱讀資源,提供交流平臺
第三條“教學提示”的關鍵詞是“資源”和“平臺”。首先,開發(fā)閱讀資源。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閱讀體驗,拓寬閱讀視野”,整本書閱讀活動需要整合與“這一本”相關的閱讀資源,如與魯迅相關的文獻、視頻等,還需要開發(fā)同類資源,如搜集魯迅其他散文作品、同一類散文集作品,組織學生開展比讀等活動。這樣,學生的閱讀觸角才可能去探索更廣闊的空間,才可能實現(xiàn)從“一本”到“一類”的閱讀跨越。
其次,提供交流平臺?!敖涣鳌笔切抡n標中的高頻詞,因其是指向現(xiàn)實生活和未來世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數(shù)字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生活各個領域,借助該技術,整本書閱讀交流能打破時間、空間等限制,使閱讀產品豐富化,使閱讀交流可視化。如筆者學校設計的活動:
讀完《朝花夕拾》,請你任選其中一篇文章,擇取自己喜歡的某精華片段(事件、抒情皆可),標注出朗讀符號,反復練習朗讀,制作一個3~5 分鐘的朗讀音頻或視頻。制作好后,請掃描老師發(fā)到班級群里的收集視頻二維碼,填好個人信息上傳。班級、年級將進行評選,優(yōu)秀作品將在學校公共區(qū)域大屏幕展播。
要求:可自讀,也可和家人分角色親子共讀;可只錄制配樂朗誦音頻,也可制作完整視頻(含畫面、音樂、字幕);畫面可配動態(tài)圖畫或風景,也可真人出鏡。
該活動融入了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朗讀”,使語言表達技巧應用于真實生活,還將整本書閱讀成果通過信息技術物化和外顯,在學生中反響強烈,充分調動了學生整本書閱讀積極性。
(四)注意閱讀評價,引導閱讀反思
第四條“教學提示”的關鍵詞是“評價”和“反思”。首先,注意閱讀評價。整本書的閱讀體量大、時間長、涉及面廣,對學生是難點,所以從學生閱讀整本書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評價應相伴相生,為不斷讓學生產生新的閱讀體驗,評價還可以是多元的。如閱讀《朝花夕拾》,筆者學校在學生的《閱讀任務冊》中設計了“閱讀歷程卡”,學生可以記錄自己的閱讀歷程、成果等信息。在任務冊中,教師還設計了一些調查問卷、評價量表、閱讀反思單等,如此便可隨時了解學生的閱讀習慣、方法、進度、困惑等,監(jiān)控他們閱讀過程及分析過程中的成效及不足,以便作出相應的指導。同時,除了教師評價,也可以營造寬松開放的評價氛圍,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等多元評價,這樣的多重評價視角,能幫助學生在反思中客觀認識自己,從而逐步提升閱讀素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其次,引導閱讀反思。引導閱讀反思是為了促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關注相對合理、成熟的閱讀經驗,借鑒他人的經驗,在未來的閱讀中通過現(xiàn)在積累的閱讀經驗獲得更好的閱讀成長。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讀出了什么、是怎么讀出來的、方法有什么不足、通過什么方式可以改善自己的閱讀等等。閱讀反思可以通過反思單、量表等多元化的形式完成。
“雙新”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有著很大的開拓空間,語文教師應以新課標、新教材的實施為契機,更新整本書閱讀教學觀念,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只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借鑒他人的有益經驗,同時摸索出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路徑,“整本書閱讀”才能夠讓學生受益。
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規(guī)劃課題“基于大概念的初中語文任務群教學實踐研究”(課題號:202200110207B)、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 年度一般課題“基于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課例實踐研究”(課題號:K23ZG10601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八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