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以下簡稱《學位法》)對學位授予權力歸屬、授予標準、權利救濟等實踐問題進行了回應,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校學位授予的流程和規(guī)范,對于提升學位授予質量、推動建成教育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為確保立法目標的實現(xiàn),在《學位法》配套政策設計中,要統(tǒng)籌考慮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形成內部協(xié)調一致、相互支撐的體系規(guī)范,在制度架構上理順學位授予的實體性規(guī)定,以制度協(xié)同夯實我國學位制度的規(guī)范性基礎;均衡權力運行,依法劃定不同主體的權力邊界;優(yōu)化程序設計,進一步規(guī)范學位授予程序的正當性,在完善實體規(guī)范基礎上強化程序約束,以此完善高校學位授予權的運行機制,助推高校學術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
關鍵詞:《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學位授予權;學位委員會;學術復核制度;權利救濟
自1981年我國學位制度建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學位管理水平與質量不斷提升,以教育法治化護航的包括學位制度變革在內的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深度展開,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加速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與此同時,由于法制建設尚待完善,實踐中仍有諸多因為學位授予問題引發(fā)的糾紛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并由此引發(fā)了對學位授予標準與程序、學位爭議處理機制、學位申請人的權益保護等問題的討論。2024年4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以下簡稱《學位法》)頒布,一定程度上對學位授予的權力歸屬、授予標準、權利救濟等問題進行了補充規(guī)定或最新創(chuàng)設,進一步完善了高校學位授予權運行的機制和規(guī)范,對于高校內部學術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但這些規(guī)定如何有效落地以確保實現(xiàn)政策預期,仍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關注。
理論溯源:學位授予權的性質
高校學位授予包含了學位授予、不授予、撤銷及補授四類不同的情形?!秾W位法》沿用了既有的國家學位制度,同時充分尊重高校自主權,形成了國家學位制度和大學學位制度的新型銜接關系[1]。在學位授予中,涉及到兩種不同性質的權力:一是對是否授予學位進行學術層面的評議,這個階段涉及到學術評價權,屬于學校學術自治的范疇;二是對是否符合學位授予學術標準之外的其他標準進行審核,這個階段涉及到學位授予的行政審核,屬于行政權力范疇,兩種權力結合起來形成了完整的學術授予權力。因此,就學位授予權的性質而言,其權力基礎根植于國家教育權。在改革實踐中,其中一部分權力經過國家的讓渡,形成了高校自主辦學和行政機關依法管理相結合的復合型高校學位授予權力[2]。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高校的學位評定委員會是一個類行政機構,對外履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的相關權力,對內統(tǒng)籌院系學位評定分委員會的運行,與學術委員會等其他處理校內學術事務的學術性組織存在本質區(qū)別[3];學位授予行為是一種特殊的“學術—行政”性行為,司法介入需要在尊重學術自由的基礎上進行程序性審查。換言之,在學位爭議處理中即便有行政和司法介入,司法機關也只能在法定權限內進行合法性審查,而不能對學術評議標準和結果進行直接的判定。因此,在討論高校學術授予權時要充分考慮不同權力的規(guī)范屬性,平衡好行政與學術之間的關系,這既是學術授予中學術評審專業(yè)性、特殊性的要求,也是保障高校學術自由的重要體現(xiàn)。
運行規(guī)范:高校學位授予的制度反思
高校學位授予爭議頻發(fā),反映出學位授予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時,也暴露了高校學術治理體制機制的短板與治理能力的欠缺。《學位法》的出臺從頂層設計出發(fā)填補了制度性缺陷,在理順學位管理體制、規(guī)范學位授予程序、補足權利救濟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在權力規(guī)范上也力圖實現(xiàn)行政權和學術權的平衡,一定程度上回應了學位授予實踐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但由于學位授予工作所具有的復雜性和多主體性,在制度落地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留白”。
1.不同主體的權力邊界需要厘清
在學位授予權力上,《學位法》明確規(guī)定學位委員會有權“做出授予、不授予、撤銷相應學位決議”,并“研究處理學位授予爭議”,同時在學位授予程序章節(jié)規(guī)定了學位答辯委員會應當獨立負責的履行職責。從立法目的上看,是為了保證學術評議環(huán)節(jié)的獨立性,保障學術自由,但在實踐中,學術委員會、論文答辯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之間可能會就學術評議環(huán)節(jié)形成權力爭奪,產生權利糾紛。同時,多數(shù)高校仍采取“?!骸眱杉壒芾斫Y構,從法律層面看,院系并沒有學位授予權力,但從實際工作角度看,學院又是直接受理學位申請的一級單位,校級和院系級學位評定委員會從學位授予工作與對應法律規(guī)范角度上出現(xiàn)了校級學位評定委員會“有名無實”和學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名不正言不順”的狀態(tài)[4]。在具體學位授予實踐中,各高校部門間職責不明,尤其是學術組織與黨政部門容易混淆[5],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權力錯位現(xiàn)象。
2.學位授予標準有待細化
在學位授予標準上,《學位法》規(guī)定:學位授予單位應在充分聽取相關方面意見基礎上制定各學科、專業(yè)的學位授予具體標準并予以公布,這就給了高校制定學位授予標準的權力空間。同時,由于《學位法》在學位標準種類的規(guī)定上較為抽象,也沒有確定標準的難度要求或標準難度的設置依據(jù)[6],使得高??梢栽谝欢ǔ潭壬蠐碛蓄愃品衫m(xù)造的空間。在實踐操作中高校也會結合學科特點預留給院系一定的權力空間,如果院系和學校、國家法律層面規(guī)定的標準不一致,或者重新“創(chuàng)設”新標準,就容易引發(fā)法律糾紛。此外,在學位撤銷方面,對于何種行為應導致學位撤銷,以及學術不端的認定程序與原則,目前在政策層面的具體操作上仍然存在模糊地段,學術界對此也沒有完全形成共識性認知[7]。
3.學位授予程序正當性亟須進一步規(guī)制
從流程角度,學位授予包含了學位授予過程開啟前、學位授予過程正式開啟和學位授予過程結束后三個環(huán)節(jié)?!秾W位法》對學位授予過程正式開啟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同時針對學位授予爭議創(chuàng)設了學術復核制度,對可能產生的權力侵害提供了權利救濟途徑。但從立法目的和治理目標來看,事前預防性的法律規(guī)定對于侵害發(fā)生后的彌補措施對于權力相對人而言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同時,在救濟程序設置上,《學位法》雖然確定了校內和校外雙重救濟路徑,但配套政策尚未完善,且在學術復核辦法制定過程中,《學位法》給與了高校較大的自主空間,如不加以縮限,容易引起“權力—權利”之間的沖突,損害學位申請人的合法權益。
優(yōu)化路徑:規(guī)范高校學位授予權運行機制的幾點建議
從法益保護的角度看,為保證法律的正當合理性,法律制定應當遵循法律保留原則、程序正當原則和比例原則,以確保立法目標的實現(xiàn)。《學位法》在權力歸屬、學位授予標準、學位授予流程等方面均實現(xiàn)了突破,彌補了我國學位管理法律的空白,確保學位授予有法可依。但可能出于立法考慮,部分條款設計明確性不足,容易在實踐中減損政策效力,因此在后續(xù)實施細則和配套政策構建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問題:
1.加強相關法律、政策之間的耦合性
學位授予的法律溯源主要在憲法賦予的基本權利和教育法賦予的相關權利之中,同時在各部門的具體規(guī)定、條例以及學校的章程、制度性規(guī)定中有所體現(xiàn)。《學位法》的上位法雖然沒有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學位法》在第一章總則中指出“依據(jù)憲法,制定本法”),但其中規(guī)定的國家學位制度、受教育者的權利等相關規(guī)定都是《學位法》的重要立法依據(jù),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在內的教育法律對學位制度進行了原則性規(guī)定[8],《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在學位授予工作中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規(guī)范建設的意見》《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等辦法對于學術不端等行為進行了具體規(guī)定,是學位授予過程中“學術不端”行為認定的重要依據(jù)。這些規(guī)定均應認定為學位授予的外部制度環(huán)境予以統(tǒng)籌考慮。與此同時,高校依據(jù)學校實際制定了學校章程、學位評定委員會章程、學術委員會章程以及校規(guī)校紀等各類具體工作辦法,對學位授予的學術標準、非學術標準以及學位授予權力架構進行了規(guī)范,這些均應認定為學位授予的內部制度環(huán)境建設。為確?!秾W位法》的立法目標有效實現(xiàn),在統(tǒng)一的教育法典出臺之前,學位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條款應該與其他法律制度之間形成呼應。未來,應通過頒布《學位法》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政策,統(tǒng)籌考慮其他法律、政策、部門規(guī)章的相關規(guī)定,盡可能理順不同規(guī)范之間的權屬關系,形成內部協(xié)調一致、相互支撐的操作細則,在制度架構上理順學位授予的實體性規(guī)定,以制度協(xié)同夯實我國學位制度的規(guī)范性基礎。
2.均衡權力運行,依法劃定不同主體的權力邊界
學位授予程序應采取“等邊三角形”的對抗性裁決模式[9],學術委員會、學位申請人、學位評定委員會分屬于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進行均力平衡。學位授予根本上屬于學術事務,學術性是學位授予的根本屬性[10]。因此,根據(jù)上位法規(guī)定,學術評價權應歸位于學術委員會,學位授予權應歸位于學位委員會;根據(jù)具體工作要求和工作情景,設置的論文答辯委員會等臨時性的具體開展學術評議的專門委員會應成為學術委員會的下設機構,使其可以依據(jù)學術標準獨立負責地作出學術評價;在學位授予中要遵循學術自由原則,堅持學術評價的獨立性,尊重學位授予的學術性標準,凸顯學術委員會或專門委員會的學術評議權力,學位委員會要尊重學術委員會及其專門委員會的學術評議結果,嚴格貫徹先學術評議后學位審核,謹防對學術評議過程的不當干預,確保學術權力的實現(xiàn)。與此同時,在高校學位授予權力運行過程中,學位申請人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從保護學位申請人知情權、申辯權等切身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學位法》在制度設計上對學位申請人進行了強化賦權,進一步鞏固了學位申請人的權利基礎:一方面,進一步完善了救濟渠道,建立了學術復核制度,并將學術復核的范圍擴展到專家評閱、答辯、成果認定等全過程;另一方面,設置了并列式的雙重救濟渠道,學位申請人對學位授予結果有異議的可以向學位授予單位申請復核,或者請求有關機關依照法律規(guī)定處理,從法律層面進一步明確了權利救濟的范圍與途徑,成為制度化救濟的重要體現(xiàn)。為保證權利救濟達到預期,需要特別關注學術復核環(huán)節(jié)的獨立性制度設計,從人員組成限制、引入第三方等方式避免高校權力對學位申請人權利的侵蝕,同時也要避免出現(xiàn)學位評定委員會等其他組織事實上獲得學術復核標準制定和操作執(zhí)行過程的權力[11]。
3.進一步規(guī)范學位授予程序的正當性
學位授予標準是學生培養(yǎng)的指向標,在明確、穩(wěn)定、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下才能幫助學生形成合法性預期,按照培養(yǎng)目標不斷努力達成學業(yè)指標。因此,要進一步細化學位授予標準,將《學位法》規(guī)定的學術性、非學術性標準具體化,特別是對學術規(guī)范要求和學術不端認定標準進行可操作化設定,明確設立判定“紅線”,形成學位申請人和學位評價方對標準的共識,也為后續(xù)可能出現(xiàn)的學位糾紛提供審查和判定依據(jù)。同時,進一步細化《學位法》在學術評價標準規(guī)定上關于“在充分聽取相關方面意見”的具體程序規(guī)定,進一步確立師生參與高校制定學位規(guī)則的程序性權力[12],通過設置師生參與標準制定的流程、公開征求意見、正式發(fā)布前接受廣泛評議等環(huán)節(jié)強化事前參與,確保授予標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此外,充足的信息公開是確保救濟程序有效開展的基礎。雖然鑒于學術評價的復雜性和學位授予問題的敏感性,很多高校采取了保密處理。但如果缺乏有效的公開信息,學位申請人很難開展申訴和自辯,對權力的監(jiān)督也很難有效實施。因此,在學位授予中,要對授予、不授予的標準、原因和依據(jù)進行一定范圍的公開,對于一般信息采取完全公開的方式,對于較為敏感的信息可采取依申請公開,對于可能影響決策公正性的法定要求保密的信息可采取保密處理。對于不授予學位或撤銷學位的情況,要進行重點說理,確保學位委員會的決議結果依法依規(guī)、正當合理。
結語
學位授予權是兼具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復合性權力,事涉學位申請人的切身利益。從實踐來看,高校學位糾紛主要集中在學位授予標準的合法性和學位授予程序的規(guī)范性,其中暴露出當前高校學位授予中權力分配、學位授予評價標準、學位授予程序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學位授予應在完善實體規(guī)范基礎上強化程序約束,確保學位授予過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學位法》的通過是我國學位制度法治化建設的里程碑事件,對完善我國學位制度的實體規(guī)范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踐中,如何細化《學位法》的相關規(guī)定,將學術復核制度、學位撤銷程序結合高校校情具化成可操作的行為規(guī)則以及結合數(shù)智化時代發(fā)展新特點出現(xiàn)的諸如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用于論文寫作等問題進行進一步規(guī)范,在上位法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修改高校章程和配套措施,形成更加周延完善的學位授予制度環(huán)境,是未來學位制度改革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2021年度教育科研重點委托課題“教師隊伍建設與教師權利義務的重構”(課題編號:2021012203WT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湛中樂.我國《學位法》的主要內容及其理論解讀[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0(4):1-13.
[2][8]于鉑洋.高校學位撤銷權規(guī)范屬性的邏輯展開[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4,44(Z1):94-101.
[3][5][9]李正茂,薛曉芳.國家程序正義保障義務視角下的高校學位撤銷權[J].中國教育法制評論,2023(1):93-114.
[4][10]劉永林.高校二級學院學位授予權力行使的邊界及其規(guī)范——從柴某某訴上海大學博士學位評定糾紛案切入[J].中國高教研究,2021(8):100-106.
[6]盛豪杰.《學位法》背景下高校制定學位授予標準的三維考察[J].重慶高教研究,2024,12(6):79-88.
[7]安恒捷.論學位撤銷的合法預期保護[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4,44(Z1):86-93.
[11]董儲超.《學位法》學術復核制度獨立性的理論闡釋與實踐進路[J].中國高教研究,2024(8):64-71.
[12]陳鵬,張帥正.《學位法》不授予學位兜底條款的法理闡釋與實踐限度[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0(5):32-44.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苑聰雯]